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约翰·沃卡普·康福思爵士(英语: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年9月7日-2013年12月14日),澳大利亚化学家。他因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1][2]
生平
康福思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十几岁时就深度失聪。16岁的时候他进入悉尼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37年以优等生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的奖章。他得到了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的奖学金。
在二战时期,康福思在青霉素的研究上有重要影响,并参与《The Chemistry of Penicillin》的编撰。他于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分享了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1977年授予爵位。他于1953年获得了Corday-Morgan奖章;1976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82年获得科普利奖章。
他是皇家学会的成员,在萨塞克斯大学做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 Jim Hanson. John Cornforth (1917–2013). Nature. 2014-02-05, 506 (7486): 35–35 [2018-04-03]. doi:10.1038/506035a (英语).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2.) "Sir John Cornforth".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
1901年-1925年 |
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魯賓遜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夏普莱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
1951年至200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
|
1950年代 |
- 1951年:大卫·凯林
- 1952年:保羅·狄拉克
- 1953年:阿尔伯特·克吕沃尔
- 1954年:E. T. 魏泰克
- 1955年:罗纳德·费希尔
- 1956年: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 1957年:霍华德·弗洛里
- 1958年:约翰·伊登斯尔·利特尔伍德
- 1959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1960年:哈罗德·杰弗里
|
|
1960年代 |
- 1961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1962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 1963年:保罗·法尔兹
- 1964年:悉尼·查普曼
- 1965年:艾伦·劳埃德·霍奇金
- 1966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1967年:伯纳德·卡茨
- 1968年: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1969年:彼得·梅达沃
- 1970年:亚历山大·罗伯图斯·托德
|
|
1970年代 |
- 1971年:诺曼·皮里埃
- 1972年:内维尔·莫特
- 1973年:安德鲁·赫胥黎
- 1974年:W. V. D. 霍奇
- 1975年:佛朗西斯·克里克
- 1976年:多萝西·霍奇金
- 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
- 1978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 1979年:马克斯·佩鲁茨
- 1980年:德里克·巴顿
|
|
1980年代 |
- 1981年:彼得·米切尔
- 1982年:约翰·康福思
- 1983年: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 1984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 1985年:阿龙·克卢格
- 1986年:鲁道夫·佩尔斯
- 1987年:罗宾·希尔
- 1988年:迈克尔·阿蒂亚
- 1989年:色萨·米尔斯坦
- 1990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
|
1990年代 |
- 1991年:西德尼·布伦纳
- 1992年:乔治·波特
- 1993年:詹姆斯·杜威·沃森
- 1994年:Frank, Frederick CharlesFrederick Charles·Frank
- 1995年:Fenner, FrankFrank·Fenner
- 1996年:Cottrell, AlanAlan·Cottrell
- 1997年:Huxley, HughHugh·Huxley
- 1998年:Lighthill, JamesJames·Lighthill
- 1999年:约翰·梅纳德·史密斯
|
|
- 1731–1750
- 1751–1800
- 1801–1850
- 1851–1900
- 1901–1950
- 1951–2000
- 2001年至今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GND: 139210393
- ISNI: 0000 0003 7487 3747
- LCCN: no2003072166
- NKC: ola2002159021
- NSK: 000096158
- NTA: 000096158
- SNAC: w6bh7rkg
- VIAF: 163574147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