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







佛教的羅刹天像,繪於日本天明三年(1783年)。




雕塑罗刹在坎迪塞乌日惹。其中一个巨大的石罗刹恶魔,从邪灵的保护寺庙


羅剎(梵語:राक्षस转写:Rākṣasa,巴利語:Rakkhasa),又作羅刹姿羅叉娑罗刹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等,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罗刹女称罗叉私、罗刹斯(梵語:Rākṣasī[1]。印度教神话体系中一种常见的鬼神(其他鬼神包括阿修罗和毕舍遮等),在佛教中被归屬於饿鬼道中的有福德、威神力的強大鬼,爲四大天王多闻天王的手下,也是密宗十二天中西南方的護法神[1][2],称爲罗刹天,別名涅哩底(梵語:Nairṛtī,巴利語:Nirṛti),又作泥哩底王禰哩底王




目录






  • 1 印度教


    • 1.1 罗刹与夜叉


    • 1.2 罗刹与阿修罗


    • 1.3 罗刹女




  • 2 佛教


  • 3 影响


    • 3.1 民间传说


    • 3.2 罗刹鬼国




  • 4 参考文献


    • 4.1 註释


    • 4.2 参考书籍







印度教


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经典《梨俱吠陀》裡就已经提到罗刹。《梨俱吠陀》说,罗刹和夜叉是由生主的两只脚的脚趾所生,罗刹是夜间活动的怪物,侵袭人类,妨碍祭祀。祂们被形容为像猫头鹰、兀鹫或狼一样捕食人;人们还乞求因陀罗和苏摩杀光罗刹与罗刹女[3]。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罗刹男为黑身、紅髮、绿眼,罗刹女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



罗刹与夜叉


罗刹是一类吃人的怪物,相传和夜叉是由生主的两只脚的脚趾所生,两者一直互相争斗。



罗刹与阿修罗


罗刹与阿修罗都是男性醜陋、女性美丽的怪物,其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提婆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概因阿修罗本来是天神中的一组,后来才被贬斥为天魔。



罗刹女


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紅髮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长相美丽[4]。如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怖军之妻希丁芭就是一个美貌的罗刹女,并生有一子名瓶首[5]


虽罗刹女长相美丽,却象徵着破壞、不幸、災禍,被視同死亡之后(梵語:Mṛtyu,本义是死亡)。一般又視之為疾病、危險、恐怖之神婆耶(梵:Bhaya)或「地獄之母」。其威力甚鉅,甚或可超越災禍,而成為地府之支配者。



佛教




























佛教认为罗刹爲饿鬼道众生,具有神通力,可疾飞或速行;吸收爲护法神[6],列入八部众,是四大天王多闻天王手下。


佛教也认为罗刹女美丽而凶狠,在《佛本行集经》四十九卷、《出曜经》〈如来品〉等佛经中记载祂们装饰华丽,以引诱人们上当受其捕食。


罗刹形象在密教中多作男身,在十二天中被稱為“羅剎天”,係一手執刀刃,骑白狮,呈恐怖形之鬼王名。



影响



民间传说


羅剎的概念随着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扩散而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被认为是吃人的怪物[7],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也深入人心,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一则遭遇罗刹女鬼的传闻:







《西遊記》中三借芭蕉傘故事的主角鐵扇公主就是羅剎女。




鐵扇公主和孫悟空


另如在印度尼西亚民间传说《聪明的鼠鹿》中,弱小的鼠鹿曾以智慧杀死了一头罗刹。[8]



罗刹鬼国


佛教《法华经·普门品》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相传在锡兰楞伽岛中即有罗刹国[9],其中的十项城爲罗刹王的住所。


传说元朝时,有俄罗斯探险队遇险,倖存者逃到中国境内,当地人见其紅髮、白面,惊恐认为是罗刹鬼,又因俄罗斯国名Россия(Rossiya)發音近“罗刹”,汉人就将俄罗斯翻译爲罗刹国,此称在清朝文献中多见。




清朝的罗刹(俄罗斯)地图



参考文献



註释




  1. ^ 1.01.1 蘇慧廉. 《漢傳佛學大辭典》. 1937年. 


  2. ^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金克木著,11页


  3. ^ 《梨俱吠陀》,第7卷,CIV


  4. ^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1680页


  5. ^ 《摩诃婆罗多》,初篇143章


  6. ^ 《楞严经》: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7. ^ 慧琳,《一切经音义》:“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


  8. ^ 《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许友年译,“聪明的鼠鹿”篇


  9. ^ 《佛学大词典》:梵名Laṅkā-dvipa,即位于印度半岛南端之锡兰岛(即今斯里兰卡)。又称师子洲、执师子国。或称僧伽罗、宝渚。东晋法显自印度归国途中曾礼拜该岛各地灵迹。或谓佛陀尝于此说楞伽经,故该岛有楞伽岛之称。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大五一·九三四上):‘国东南隅有■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迦经。’[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参阅‘锡兰佛教’6327)

    《佛学大词典》:(地名)锡兰岛本名楞伽,佛说楞伽经处也。山中拔海三千尺,有胜区曰坎第,有湖作牛形,周遭可十里,故宫在焉。宫外一寺,有卧佛供养此中。岛中最高峰突出如方域,上有佛迹,长可二尺,土人往往于鸡鸣时攀跻瞻礼,谓可消灾难。殆即佛说经处矣。




参考书籍


  • 《世界神话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I·77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