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萬曆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目录
1 凡例
2 汉朝
2.1 西汉
2.2 新朝
2.3 更始
2.4 東漢
3 三國
3.1 曹魏
3.2 蜀漢
3.3 孙吳
4 晉朝
4.1 西晉
4.2 東晉
5 十六國時期
5.1 漢趙
5.2 成漢
5.3 前涼
5.4 後趙
5.5 前燕
5.6 前秦
5.7 后秦
5.8 后燕
5.9 西燕
5.10 西秦
5.11 後涼
5.12 南涼
5.13 南燕
5.14 西涼
5.15 夏
5.16 北燕
5.17 北涼
6 南北朝
6.1 宋
6.2 齊
6.3 梁
6.4 陳
6.5 北魏
6.6 東魏
6.7 西魏
6.8 北齊
6.9 北周
6.10 柔然
6.11 高昌
6.12 高句麗
7 隋朝
8 唐朝时期
8.1 唐朝
8.2 吐蕃
8.3 于阗
8.4 渤海国以及东丹和定安
8.5 南诏及大理
9 五代
9.1 後梁
9.2 後唐
9.3 後晉
9.4 後漢
9.5 後周
10 十国
10.1 吳
10.2 南唐
10.3 吳越
10.4 楚
10.5 閩
10.6 南汉
10.7 前蜀
10.8 後蜀
10.9 荊南(南平)
10.10 北漢
11 宋朝
11.1 北宋
11.2 南宋
12 辽朝
12.1 辽
12.2 西辽
13 西夏
14 金朝
15 元朝
16 明朝
17 清朝
18 中華民國
19 年號不明
20 参看
21 參考文獻
22 外部連結
凡例
年号索引大体按照中国传统的朝代分章节,该朝代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年号列于该朝代之后,并分别以时间顺序排列。
每一条年号包括年号名称,使用该年号的君主名称,起讫时间和使用年数(不足一年的则为使用月数),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则会在备注中说明。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明的则使用“?”代替。在年中改元或终止使用年号的,则在年份后按照传统习惯注明农历月份。灰色背景的年号为用其他政权的年号。
汉朝
西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武帝(在位:前141年—前87年二月) | |||
建元 | 前140年—前135年 |
6年 | |
元光 | 前134年—前129年 |
6年 | |
元朔 | 前128年—前123年 |
6年 | |
元狩 | 前122年—前117年 |
6年 | |
元鼎 | 前116年—前111年 |
6年 | |
元封 | 前110年—前105年 |
6年 | |
太初 | 前104年—前101年 |
4年 | |
天汉 | 前100年—前97年 |
4年 | |
太始 | 前96年—前93年 |
4年 | |
征和 | 前92年—前89年 |
4年 | 又作延和[1]:3 |
後元 | 前88年—前87年 |
2年 | 此年号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能不是年号[1]:3-4[2],详见本年号条目正文 |
汉昭帝(在位:前87年—前74年四月) | |||
始元 | 前86年—前80年七月 |
7年 | |
元凤 | 前80年八月—前75年 |
6年 | |
元平 | 前74年 | 1年 | 七月汉宣帝即位沿用[1]:4 |
汉宣帝(在位:前74年—前49年) | |||
本始 | 前73年—前70年 |
4年 | |
地节 | 前69年—前66年 |
4年 | |
元康 | 前65年—前61年二月 |
4年2个月 | |
神爵 | 前61年三月—前58年 |
4年 | |
五凤 | 前57年—前54年 |
4年 | |
甘露 | 前53年—前50年 |
4年 | |
黄龙 | 前49年 | 1年 | |
汉元帝(在位:前48年—前33年) | |||
初元 | 前48年—前44年 |
5年 | |
永光 | 前43年—前39年 |
5年 | |
建昭 | 前38年—前34年 |
5年 | |
竟宁 | 前33年 | 1年 | 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1]:5 |
汉成帝(在位:前33年—前7年) | |||
建始 | 前32年—前28年二月 |
4年2个月 | |
河平 | 前28年三月—前25年 |
4年 | |
阳朔 | 前24年—前21年 |
4年 | |
鸿嘉 | 前20年—前17年 |
4年 | |
永始 | 前16年—前13年 |
4年 | |
元延 | 前12年—前9年 |
4年 | |
绥和 | 前8年—前7年 |
2年 | 二年四月汉哀帝即位沿用[1]:5 |
汉哀帝(在位:前7年—前1年) | |||
建平 | 前6年—前3年 |
4年 | 二年六月改元太初元将,同年八月又改回建平二年[1]:5 |
太初元将 | 前5年六月—八月 |
3个月 | 又作太初[1]:5—6 |
元寿 | 前2年—前1年 |
2年 | 或作元受,二年九月汉平帝即位沿用[1]:6[3] |
汉平帝(在位:前1年—5年) | |||
元始 | 1年—5年 |
5年 | 居延汉简中这个年号被用至元始二十六年[1]:6 |
刘婴(在位:6年—8年十一月) | |||
居摄 | 6年—8年十一月 |
3年 | 这时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权 |
初始 | 8年十一月 | 1个月 | 或作始初[1]:6[4] |
新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王莽(在位:9年—23年) | |||
始建国 | 9年—13年 |
5年 | 或作建国[1]:7 |
天凤 | 14年—19年 |
6年 | 也作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天凤[3] |
地皇 | 20年—23年九月 |
4年 | 也作始建国地皇上戊、始建国地皇[3] |
更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更始帝(在位:23年二月—25年九月) | |||
更始 | 23年二月—25年九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复 | 23年七月—34年十月 |
隗嚣 | 12年 | 又作复汉[4]、朔宁。十一年隗纯沿用[1]:8 |
龙兴 | 25年四月—36年十一月 |
公孙述 | 12年 | |
建世 | 25年六月—27年闰正月 |
刘盆子 | 3年 | 一作建始[1]:9 |
東漢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光武帝(在位:25年—57年二月) | |||
建武 | 25年六月—56年四月 |
32年 | |
建武中元 | 56年四月—57年 |
2年 | 一作中元。二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1]:10 |
汉明帝(在位:57年—75年) | |||
永平 | 58年—75年 |
18年 | 十八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1]:10—11 |
汉章帝(在位:75年—88年) | |||
建初 | 76年—84年八月 |
9年 | |
元和 | 84年八月—87年七月 | 4年 | |
章和 | 87年七月—88年 |
2年 | 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1]:11 |
汉和帝(在位:88年—105年) | |||
永元 | 89年—105年三月 |
17年 | |
元兴 | 105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汉殇帝(在位:106年) | |||
延平 | 106年 | 1年 | 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1]:11 |
汉安帝(在位:106年—125年) | |||
永初 | 107年—113年 |
7年 | |
元初 | 114年—120年四月 |
7年 | |
永宁 | 120年四月—121年六月 | 2年 | |
建光 | 121年七月—122年三月 | 2年 | |
延光 | 122年三月—125年 |
4年 | 四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1]:11 |
汉顺帝(在位:125年—144年) | |||
永建 | 126年—132年三月 |
7年 | |
阳嘉 | 132年三月—135年 |
4年 | |
永和 | 136年—141年 |
6年 | |
汉安 | 142年—144年四月 |
3年 | |
建康 | 144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八月汉冲帝即位沿用[1]:12 |
汉冲帝(在位:144年—145年) | |||
永憙 | 145年 | 1年 | 或作元嘉、永嘉、永熹。正月汉质帝即位沿用[1]:12 |
汉质帝(在位:145年—146年) | |||
本初 | 146年 | 1年 | 闰六月汉桓帝即位沿用[1]:12 |
汉桓帝(在位:147年—167年) | |||
建和 | 147年—149年 |
3年 | |
和平 | 150年 | 1年 | |
元嘉 | 151年—153年五月 |
3年 | |
永兴 | 153年五月—154年 |
2年 | |
永寿 | 155年—158年六月 |
4年 | |
延熹 | 158年六月—167年六月 | 10年 | |
永康 | 167年六月—十二月 | 6个月 | |
汉灵帝(在位:168年—189年) | |||
建宁 | 168年—172年五月 |
5年 | |
熹平 | 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 7年 | |
光和 | 178年三月—184年 |
7年 | |
中平 | 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 6年 | |
劉辯(在位:189年四月—189年九月) | |||
光熹 | 189年四月—八月 | 5个月 | |
昭宁 | 189年八月—九月 | 2个月 | |
汉献帝(在位:189年—220年) | |||
永汉 | 189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
中平 | 189年十二月 | 1个月 | 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5] |
初平 | 190年—193年 |
4年 | |
兴平 | 194年—195年 |
2年 | |
建安 | 196年—220年二月 |
25年 | |
延康 | 220年三月—十月 | 7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神上 | ? | 張曼成 | 约在中元年间。《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未言建年号之事,李兆洛《纪元编》载:“张曼成,神上。”其注云“见《类聚考》,不知所本。”[1]:14 |
三國
曹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文帝(在位:220年—226年) | |||
黄初 | 220年十月—226年 |
7年 | 七年五月魏明帝曹叡即位沿用[1]:15 |
魏明帝(在位:226年—239年) | |||
太和 | 227年—233年正月 |
7年 | |
青龙 | 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 5年 | |
景初 | 237年三月—239年 |
3年 | 三年正月齐王曹芳即位沿用[1]:15 |
曹芳(在位:239年—254年) | |||
正始 | 240年—249年四月 |
10年 | |
嘉平 | 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 6年 | |
曹髦(在位:254年—260年) | |||
正元 | 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 3年 | |
甘露 | 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 5年 | |
魏元帝(在位:260年—265年) | |||
景元 | 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 5年 | |
咸熙 | 264年五月—265年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
绍汉 | 237年七月—238年八月 |
公孙渊 | 13个月 |
蜀漢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漢昭烈帝(在位:221年—223年) | |||
章武 | 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
3年 | |
刘禅(在位:223年—263年) | |||
建兴 | 223年五月—237年 |
15年 | |
延熙 | 238年—257年 |
20年 | |
景耀 | 258年—263年七月 |
6年 | |
炎兴 | 263年八月—十一月 | 5个月 |
孙吳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吳大帝(在位:229年—252年) | |||
黄武 | 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
8年 | |
黄龙 | 229年四月—231年 |
3年 | |
嘉禾 | 232年—238年八月 |
7年 | |
赤烏 | 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 14年 | |
太元 | 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 2年 | |
神凤 | 252年二月—四月 | 3个月 | |
孫亮(在位:252年—258年) | |||
建興 | 252年四月—253年 |
2年 | |
五鳳 | 254年—256年十月 |
3年 | |
太平 | 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 3年 | |
吳景帝(在位:258年—264年) | |||
永安 | 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 7年 | |
孙皓(在位:264年—280年) | |||
元兴 | 264年七月—265年三月 | 2年 | |
甘露 | 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 2年 | |
宝鼎 | 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 4年 | |
建衡 | 269年十月—271年 |
3年 | |
凤凰 | 272年—274年 |
3年 | |
天册 | 275年—276年六月 |
2年 | |
天玺 | 276年七月—十二月 | 6个月 | |
天纪 | 277年—280年三月 |
4年 |
晉朝
西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晋武帝(在位:266年—290年) | |||
泰始 | 265年十二月—274年 |
10年 | |
咸寧 | 275年—280年四月 |
6年 | |
太康 | 280年四月—289年 |
10年 | |
太熙 | 290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晉惠帝(在位:290年—306年) | |||
永熙 | 290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永平 | 291年正月—三月 |
3个月 | |
元康 | 291年三月—299年 |
9年 | |
永康 | 300年—301年四月 |
2年 |
|
永宁 | 301年四月—302年十一月 | 2年 | |
太安 | 302年十二月—303年 |
2年 | 或作大安[1]:20 |
永安 | 304年正月—七月、十一月 |
8个月 | 七月改元建武元年,同年十一月复称永安,次月又改元为永興元年[1]:20—21 |
建武 | 304年七月—十一月 | 5个月 | 同上 |
永兴 | 304年十二月—306年六月 | 3年 | |
光熙 | 306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十一月晋怀帝即位沿用[1]:21 |
晋怀帝(在位:306年—313年) | |||
永嘉 | 307年—313年四月 |
7年 | |
晋愍帝(在位:313年—316年) | |||
建兴 | 313年四月—317年三月 |
5年 | 也有只记到晉愍帝投降前赵时的建兴四年[6]。前凉多位君主沿用该年号[1]:30—33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平 | 300年十二月—301年正月 |
赵廞 | 2个月 | 《晉書·惠帝紀》:永康元年十二月「益州刺史趙廞與洛陽流人李庠....據成都反。」《資治通鑒》考異:「《晉春秋》云『建號太平元年』。他書無之。」 |
建始 | 301年正月—四月 | 司马伦 | 4个月 | 《晋书·惠帝纪》记载:永宁元年正月赵王伦篡帝位。《赵王伦传》说篡帝位,大赦,改元建始。 |
神凤 | 303年五月—八月 | 刘尼、张昌 |
4个月 | 张昌以山东县吏丘沈为天子,更名为刘尼,称国号“汉”。建元神凤。[7] |
東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晉元帝(在位:318年—322年) | |||
建武 |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
2年 | |
大兴 | 318年三月—321年 |
4年 | 或作太兴[1]:22 |
永昌 | 322年—323年二月 |
2年 | 闰十月晋明帝即位沿用[1]:22 |
晉明帝(在位:322年—325年) | |||
太宁 |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 4年 | 三年闰八月晋成帝即位沿用[1]:23 |
晉成帝(在位:325年—342年) | |||
咸和 | 326年二月—334年 | 9年 | |
咸康 | 335年—342年 | 8年 | 八年六月晋康帝即位沿用[1]:23 |
晉康帝(在位:342年—344年) | |||
建元 | 343年—344年 |
2年 | 二年九月晋穆帝即位沿用 |
晉穆帝(在位:344年—361年) | |||
永和 | 345年—356年 |
12年 | |
升平 | 357年—361年 |
5年 | 五年五月晋哀帝即位沿用[1]:23。前凉沿用该年号 |
晉哀帝(在位:361年—365年) | |||
隆和 | 362年—363年二月 |
2年 | 或作崇和[1]:23—24 |
兴宁 | 363年二月—365年 |
3年 | 三年二月晋廢帝即位沿用[1]:24 |
司馬奕(在位:365年—371年) | |||
太和 | 366年—371年十一月 |
6年 | |
晉簡文帝(在位:371年—372年) | |||
咸安 | 371年十一月—372年 |
2年 | 二年七月晋孝武帝即位沿用[1]:24 |
晋孝武帝(在位:372年—396年) | |||
宁康 | 373年—375年 |
3年 | 《魏书》错写作康宁 |
太元 | 376年—396年 |
21年 | 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1]:24 |
晋安帝(在位:397年—418年) | |||
隆安 | 397年—401年 |
5年 | 或作崇安[8] |
元兴 | 402年—404年 |
3年 |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元年三月,元显败,复隆安年号。桓玄寻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永始。 |
大亨 | 402年三月—十二月 | 1年 | 同上 |
义熙 | 405年—418年 | 14年 |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
晋恭帝(在位:419年—420年) | |||
元熙 | 419年—420年六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康 |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
司马保 | 2年 | |
凤凰 | 370年八月—九月 |
李金银、李弘 |
1年 | 《晋书·废帝纪》作九月反;《资治通鉴》作八月反,九月平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桓玄 | |||
永始 |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
2年 | 初作建始[9] |
桓谦 | |||
天康 | 404年—405年二月 | 2年 | 或作天安[1]:26 |
十六國時期
漢趙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漢光文帝(在位:304年—310年) | |||
元熙 | 304年十月—308年九月 |
5年 | |
永凤 | 308年十月—309年四月 | 2年 | |
河瑞 | 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 2年 | |
漢昭武帝(在位:310年—318年) | |||
光兴 | 310年七月—311年五月 | 2年 | |
嘉平 | 311年六月—315年二月 | 5年 | |
建元 | 315年三月—316年十月 | 2年 | |
麟嘉 | 316年十一月—318年六月 | 3年 | |
漢隱帝(在位:318年) | |||
汉昌 | 318年七月—九月 | 3个月 | |
刘曜(在位:318年—328年) | |||
光初 | 318年十月—329年八月 | 12年 | 或作佐初[10] |
太和 | ? | ? | 见于《魏书》,一般认为是石勒的太和年号之误[11]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平赵 | 320年六月 |
句渠知 | 1个月 |
成漢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李特(在位:303年) | |||
建初 | 303年—304年九月 |
2年 | 元年二月李流即位沿用[1]:29 |
成武帝(在位:304年—334年) | |||
建兴 | 304年十月—306年六月 | 3年 | |
晏平 | 306年六月—310年 |
5年 | 或作宣平[1]:29 |
玉衡 | 311年—334年 |
24年 | 二十四年六月李班即位沿用,十月李期即位沿用[1]:29 |
大武 | ? | ? | 一般认为大武年号并不存在。《晋载记》中称“改元大武”,乃是该书转写《三十国春秋》误写“改年大成”所致。“改年大成”又是因为成汉国号“大成”,《魏书》称“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平”之误。[1]:29 |
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 |||
玉恒 | 335年—338年三月 |
4年 | 钟渊映认为《华阳国志》没有玉衡,只有玉恒,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并没有改元玉衡,而记载错误,误以为是李雄年号;也有可能是李期没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号。但是这两个年号无从考质[11] |
成昭文帝(在位:338年—343年) | |||
汉兴 | 338年四月—343年 |
6年 | 六年八月李势即位沿用[1]:30 |
李势(在位:343年—347年) | |||
太和 | 344年—346年九月 |
3年 | |
嘉宁 | 346年十月—347年三月 | 2年 |
前涼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张寔(在位:314年—320年) | |||
建兴 | 317年—320年五月 |
4年 | 用晉愍帝年号,作建兴五年到八年。一作永安[1]:31 |
张茂(在位:320年—324年) | |||
建兴 | 320年六月—324年四月 | 5年 | 用晉愍帝年号,作建兴八年到十二年。一作永元[1]:31 |
张骏(在位:324年—346年) | |||
建兴 | 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 23年 | 用晉愍帝年号,作建兴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一作太元[1]:31 |
张重华(在位:346年—353年) | |||
建兴 | 346年五月—353年 |
8年 | 用晉愍帝年号,作建兴三十四年到四十一年。一作永乐[1]:31 |
涼威王(在位:353年—355年) | |||
和平 | 354年—355年九月 |
2年 | |
涼沖王(在位:355年—363年) | |||
建兴 | 355年闰九月—361年十一月 | 6年 | 用晉愍帝年号,作建兴四十三年到四十九年[1]:32 |
升平 | 361年十二月—363年七月 |
3年 | 用晉穆帝年号,作升平五年到七年。一作太始[1]:32 |
張天錫(在位:363年—376年) | |||
升平 | 363年八月—376年八月 | 14年 | 用晉穆帝年号,作升平七年到二十年。一作太清[1]:32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凤凰 | 386年二月—十一月 |
张大豫 | 10个月 |
後趙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趙明帝(在位:319年—333年) | |||
太和 | 328年二月—330年八月 |
3年 | |
建平 | 330年九月—333年 |
4年 | 四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1]:34 |
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 |||
延熙 | 334年 | 1年 | 元年十一月石虎即位沿用[1]:34 |
趙武帝(在位:334年—349年) | |||
建武 | 335年—348年 |
14年 | |
太宁 | 349年 | 1年 | 或作泰宁。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鑒即位沿用[1]:34 |
永熙 | ? | ? |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国·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大统曆》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为延兴,明年改建武。’”而《三十国春秋》并没有记载石弘改元延熙,故《资治通鉴》考异认为“误云”。“弘既号延熙,虎安肯称永熙?” |
延兴 | ? | ? | 《资治通鉴》考异:“陈鸿云虎改建平五年为延兴,即是弘逾年不改元,恐鸿说误。” |
石鑒(在位:349年—350年) | |||
青龍 | 350年正月—闰二月 |
3个月 | |
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 |||
永宁 | 350年—351年 |
13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冉闵(在位:350年—352年) | |||
永兴 | 350年闰二月—352年四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龙兴 | 337年七月 |
侯子光 | 1个月 |
前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 |||
燕元 | ? | ? | 据《历代建元考》,慕容皝从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起改元燕元,历4年。《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只称元年,故不用年号。或疑为附会后燕慕容垂的燕元年号。[1]:36 |
燕景昭帝(在位:348年—359年) | |||
元玺 | 352年十一月—357年正月 |
6年 | |
光寿 | 357年二月—359年 |
3年 | |
燕幽帝(在位:360年—370年) | |||
建熙 | 360年—370年十一月 |
11年 |
前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秦景明帝(在位:351年—355年) | |||
皇始 | 351年—355年五月 |
5年 | |
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 |||
寿光 | 355年六月—357年五月 | 3年 | |
秦宣昭帝(在位:357年—385年) | |||
永兴 | 357年六月—359年五月 | 3年 | |
甘露 | 359年六月—364年 |
6年 | |
建元 | 365年—385年七月 |
21年 | |
秦哀平帝(在位:385年—386年) | |||
太安 | 385年八月—386年十月 | 2年 | |
秦高帝(在位:386年—394年) | |||
太初 | 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 | 9年 | |
苻崇(在位:394年) | |||
延初 | 394年七月—十月 | 4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昌 | 352年正月—五月 |
張琚 | 5个月 | |
黑龙 | 374年六月—九月 |
张育 | 4个月 | |
元光 | 393年六月—394年七月 |
竇衝 | 2年 |
后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秦武昭帝(在位:384年—394年) | |||
白雀 | 384年四月—386年四月 |
3年 | |
建初 | 386年四月—394年四月 | 9年 | |
秦文桓帝(在位:394年—416年) | |||
皇初 | 394年五月—399年九月 | 6年 | |
弘始 | 399年九月—416年正月 | 18年 | |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 |||
永和 |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 2年 |
后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成武帝(在位:384年—396年) | |||
燕元 | 384年正月—386年二月 |
3年 | |
建興 | 386年二月—396年四月 | 11年 | |
燕惠愍帝(在位:396年—398年) | |||
永康 | 396年四月—398年四月 | 3年 | |
燕昭武帝(在位:398年—401年) | |||
建平 | 398年十月—398年十二月 | 3个月 | |
長樂 | 399年正月—401年七月 |
3年 | |
燕昭文帝(在位:401年—407年) | |||
光始 | 401年八月—406年十二月 | 6年 | |
建始 | 407年正月—七月 |
7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光 | 388年二月—391年十月 |
翟遼 | 4年 | |
定鼎 | 391年十月—392年六月 | 翟釗 | 2年 | 亦作神鼎[11]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始 | 397年五月—七月 |
慕容詳 | 3个月 | |
延平 | 397年七月—十月 | 慕容麟 | 3个月 | 《历代建元考》误将慕容盛建平年号为慕容麟年号[1]:42 |
青龍 | 398年四月—七月 |
蘭汗 | 3个月 |
西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慕容泓 | |||
燕兴 | 384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燕威帝(在位:385年—386年) | |||
更始 | 385年正月—386年二月 |
2年 | |
段隨(在位:386年) | |||
昌平 | 386年二月—三月 | 2个月 | |
慕容顗(在位:386年) | |||
建明 | 386年三月 | 1个月 | |
燕文帝(在位:386年) | |||
建平 | 386年三月 | 1个月 | |
慕容忠(在位:386年) | |||
建武 | 386年三月—九月 | 7个月 | |
慕容永(在位:386年—394年) | |||
中興 | 386年十月—394年八月 | 9年 |
西秦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乞伏國仁(在位:385年—388年) | |||
建义 | 385年九月—388年六月 |
4年 | |
秦武元王(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 |||
太初 | 388年六月—400年七月 | 13年 | |
更始 | 409年七月—412年八月 |
4年 | 400年七月降于南凉,八月又降于后秦,409年复国[1]:45 |
秦文昭王(在位:412年—428年) | |||
永康 | 412年八月—419年 |
8年 | |
建弘 | 420年—428年五月 |
9年 | |
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 |||
永弘 | 428年五月—431年正月 | 4年 |
後涼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涼懿武帝(在位:386年—399年) | |||
太安 | 386年十月—389年正月 |
4年 | 或作大安[1]:45 |
麟嘉 | 389年二月—396年六月 | 8年 | |
龍飛 | 396年六月—399年 |
4年 | |
承康 | ? | ? | 诸史不载。《太平廣記·卷三二一》引《述異記》謂“呂光承康二年……其年光死,子绍代立。”。魯迅的《古小説鉤沉》根據《開元占經·卷一一三》引祖沖之《述異記》謂“永康二年”。根據各種書籍記載,呂光死於龍飛四年十二月(399年),同月呂纂即天王位,改元咸寧。由於根據《太平廣記·卷三二一》引《述異記》,承康二年年號出現於呂光逝世當年,即龍飛四年。而各種書籍並無記載龍飛四年有承康二年,因此呂光在位時期應該無“永康二年”。後燕慕容寳、西秦乞伏熾磐均有永康年號,但時間上不合。[1]:46 |
涼靈帝(在位:399年—401年) | |||
咸寧 | 399年十二月—401年正月 | 3年 | |
呂隆(在位:401年—403年) | |||
神鼎 | 401年二月—403年八月 | 3年 |
南涼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威武王(在位:397年—399年) | |||
太初 | 397年—399年 |
3年 | |
河西康王(在位:399年—402年) | |||
建和 | 400年—402年三月 |
3年 | |
涼景王(在位:402年—414年) | |||
弘昌 | 402年三月—404年二月 | 3年 | 或作宏昌[1]:47 |
嘉平 | 408年十一月—414年七月 |
7年 | 404年二月去年号。408年十一月复称凉王[1]:47 |
南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獻武帝(在位:398年—405年) | |||
燕平 | ?或398年—400年[6]:135 |
?或3年 | 诸书未言燕平年号之事,所据不详[1]:48 |
建平 | 400年八月—405年十一月 |
6年 | 《十六國春秋·南燕錄》記八月改元,[12]《通鑑》繫於年末 |
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 |||
太上 | 405年十一月—410年二月 | 6年 | 《十六國春秋·南燕錄》記十一月改元,[12]《通鑑》誤作九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太平 | 403年四月 | 王始 | 1个月 | 《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二年》謂泰山賊王王始率領部下數萬人,自稱太平皇帝,任命官員。南燕貴族、桂林王慕容鎮打敗並逮捕他。資治通鑒和《晉書·慕容德載記》均未有記載年號。李兆洛的《紀元編》謂王始的年號為太平,未詳何時[1]:48 |
西涼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涼武昭王(在位:400年—417年) | |||
庚子 | 400年十一月—404年 |
5年 | |
建初 | 405年—417年二月 |
3年 | |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 |||
嘉兴 | 417年二月—420年七月 | 4年 | |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 |||
永建 | 420年十月—421年三月 | 2年 |
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夏武烈帝(在位:407年—425年) | |||
龍昇 | 407年六月—413年二月 |
7年 | |
凤翔 | 413年三月—418年十月 | 6年 | |
昌武 | 418年十一月—419年正月 | 3个月 | |
真興 | 419年二月—425年七月 | 7年 | |
赫連昌(在位:425年—428年) | |||
承光 | 425年八月—428年二月 | 4年 | 或作承陽、永光[1]:50—51 |
赫連定(在位:428年—431年) | |||
胜光 | 428年二月—431年六月 | 4年 |
北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燕惠懿帝(在位:407年—409年) | |||
正始 | 407年七月—409年十月 |
3年 | |
燕文成帝(在位:409年—430年) | |||
太平 | 409年十月—430年 |
22年 | 二十二年九月馮弘沿用[1]:52 |
燕昭成帝(在位:430年—436年) | |||
太兴 | 431年—436年五月 |
6年 |
北涼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段業(在位:397年—399年) | |||
神玺 | 397年五月—399年正月 |
3年 | |
天玺 | 399年二月—401年五月 | 3年 | 或作六玺[1]:52 |
沮渠蒙遜(在位:401年—433年) | |||
永安 | 401年六月—412年十月 | 12年 | |
玄始 | 412年十一月—428年 |
17年 | 或作元始[1]:52 |
真興 | ? | ? | 根據《吐魯番文書》中自北涼玄始十三年起出現相當於十三、十四年的夏國真興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號,已經被認爲是沮渠氏北涼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結果[1]:52[13] |
承玄 | 428年六月—431年 |
4年 | 甘肅出土的造經塔殘石有與史書記載不同的“承玄二年嵗在戊辰”字樣[14] |
義和 | 431年六月—433年四月 | 3年 | |
承陽 | ? | ? | 诸史不载。甘肃酒泉文殊山出土的马德惠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鹑火十月五日...”字样[14]。有学者考订应为夏承光年号在北凉用“阳”代替“光”之故。[15] |
緣禾 | ? | ? | 诸史不载。见于出土文物。争议颇多[1]:53—54 |
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 |||
承和 | 433年四月—439年九月 | 7年 | 或作永和[1]:54 |
太緣 | ? | ? | 诸史不载。或谓北魏太延年号改写[1]:54 |
建平 | ? | ? | 诸史不载。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干支纪年。因此该年号的时间各家观点不同。[1]:55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承平 | 443年—460年 |
沮渠無諱 | 18年 | 二年六月沮渠安周沿用[1]:56 |
南北朝
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宋武帝(在位:420年—422年) | |||
永初 | 420年六月—422年 |
3年 | 三年五月刘义符即位沿用[1]:57 |
刘义符(在位:422年—424年) | |||
景平 | 423年—424年八月 |
2年 | |
宋文帝(在位:424年—453年) | |||
元嘉 | 424年八月—453年 |
30年 | 三十年四月劉駿即位沿用[1]:57 |
宋孝武帝(在位:453年—464年) | |||
孝建 | 454年—456年 |
3年 | |
大明 | 457年—464年 |
8年 | 八年闰五月刘子业即位沿用[1]:58 |
刘子业(在位:464年—465年) | |||
永光 | 465年正月—八月 |
8个月 | |
景和 | 465年八月—十一月 | 4个月 | |
宋明帝(在位:465年—472年) | |||
泰始 | 465年十二月—471年 |
7年 | |
泰豫 | 472年 | 1年 | 四月劉昱即位沿用[1]:58 |
劉昱(在位:472年—477年) | |||
元徽 | 473年—477年七月 |
5年 | |
宋順帝(在位:477年—479年) | |||
昇明 | 477年七月—479年四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泰始 | 432年—437年四月 |
趙廣、程道養 |
6年 | |
建义 | 436年三月—442年闰五月 |
杨难当 | 7年 | |
太初 | 453年二月—五月 |
刘劭 | 3个月 | |
建平 | 454年二月—六月 |
魯爽 | 4个月 | 《宋书》为魯爽年号,《纪元编》误为刘义宣年号[1]:59—60 |
永光 | 455年七月 |
劉渾 | 1个月 | 或作元光、允光[1]:60 |
義嘉 | 466年正月—八月 |
劉子勛 | 8个月 |
齊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齊高帝(在位:479年—482年) | |||
建元 | 479年四月—482年 |
4年 | 四年三月蕭賾即位沿用[1]:61 |
齊武帝(在位:482年—493年) | |||
永明 | 483年—493年 |
11年 | 十一年七月萧昭业即位沿用[1]:61 |
萧昭业(在位:493年—494年) | |||
隆昌 | 494年正月—七月 |
7个月 | |
萧昭文(在位:494年) | |||
延兴 | 494年七月—十月 | 4个月 | |
齊明帝(在位:494年—498年) | |||
建武 | 494年十月—498年四月 | 5年 | |
永泰 | 498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元年七月蕭寶卷即位沿用[1]:61 |
蕭寶卷(在位:498年—501年) | |||
永元 | 499年—501年三月 |
3年 | |
齊和帝(在位:501年—502年) | |||
中兴 | 501年三月—502年三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兴平 | 486年 | 唐㝢之 | 1年 | |
建义 | 500年二月—三月 |
雍道晞 | 2个月 |
梁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梁武帝(在位:502年—549年) | |||
天监 | 502年四月—519年 |
18年 | |
普通 | 520年—527年三月 |
8年 | |
大通 | 527年三月—529年九月 | 3年 | |
中大通 | 529年十月—534年 |
6年 | |
大同 | 535年—546年四月 |
12年 | |
中大同 | 546年四月—547年四月 | 2年 | |
太清 | 547年四月—549年 |
3年 | 三年五月蕭綱即位沿用[1]:63 |
梁簡文帝(在位:549年—551年) | |||
大宝 | 550年—551年 |
2年 | |
萧栋(在位:551年) | |||
天正 | 551年八月—十一月 | 4个月 | |
梁元帝(在位:552年—554年) | |||
承聖 | 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 |
4年 | |
梁閔帝(在位:555年) | |||
天成 | 555年五月—十月 | 6个月 | |
梁敬帝(在位:555年—557年) | |||
紹泰 | 555年十月—556年八月 | 2年 | |
太平 | 556年九月—557年十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上願 | 535年 | 鮮于琛 | 1年 | |
永漢 | 542年正月—二月 |
劉敬躬 | 2个月 | |
天德 | 544年正月—548年三月 |
李賁 | 5年 | |
正平 | 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
蕭正德 | 2年 | |
太始 | 551年十一月—552年三月 |
侯景 | 2年 | |
天正 | 552年四月—553年七月 | 蕭紀 | 2年 | |
天启 | 558年三月—560年二月 |
萧庄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蕭詧(在位:555年—562年) | |||
大定 | 555年—562年正月 |
8年 | |
萧岿(在位:562年—585年) | |||
天保 | 562年二月—585年 |
24年 | 二十四年五月蕭琮即位沿用[1]:63 |
蕭琮(在位:585年—587年) | |||
广运 | 586年—587年九月 |
2年 |
陳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陳武帝(在位:557年—559年) | |||
永定 | 557年十月—559年 |
3年 | 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沿用[1]:67 |
陳文帝(在位:559年—566年) | |||
天嘉 | 560年正月—566年二月 |
7年 | |
天康 | 566年二月—十二月 | 7年 | 四月陳伯宗即位沿用[1]:67 |
陳伯宗(在位:566年—568年) | |||
光大 | 567年—568年 |
2年 | |
陳宣帝(在位:568年—582年) | |||
太建 | 569年—582年 |
14年 | 十四年正月陈叔宝即位沿用[1]:67 |
陈叔宝(在位:582年—589年) | |||
至德 | 583年—586年 |
4年 | |
禎明 | 587年—589年正月 |
3年 |
北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拓跋什翼犍(在位:338年—376年) | |||
建国 | 338年十一月—376年 |
39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道武帝(在位:386年—409年) | |||
登国 | 386年—396年六月 |
11年 | |
皇始 | 396年七月—398年 |
3年 | |
天兴 | 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 | 7年 | |
天赐 | 404年十月—409年十月 | 4年 | |
魏明元帝(在位:409年—423年) | |||
永兴 | 409年闰十月—413年 |
5年 | |
神瑞 | 414年—416年四月 |
3年 | |
泰常 | 416年四月—423年 |
8年 | 八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沿用[1]:69 |
魏太武帝(在位:423年— 452年) | |||
始光 | 424年—428年正月 |
5年 | |
神䴥 | 428年二月—431年 |
4年 | |
延和 | 432年—435年正月 |
4年 | |
太延 | 435年正月—440年六月 | 6年 | |
太平真君 | 440年六月—451年六月 |
12年 | |
正平 | 451年六月—452年二月 | 2年 | |
拓跋余(在位:452年) | |||
承平 | 452年二月—十月 | 9个月 | 或误作永平[1]:69—70 |
魏文成帝(在位:452年—465年) | |||
兴安 | 452年十月—454年七月 | 3年 | |
兴光 | 454年七月—455年六月 | 2年 | |
太安 | 455年六月—459年 |
5年 | |
和平 | 460年—465年 |
6年 | 六年五月拓跋弘即位沿用[1]:70 |
魏獻文帝(在位:465年—471年) | |||
天安 | 466年—467年八月 |
2年 | |
皇兴 | 467年八月—471年八月 | 6年 | |
魏孝文帝(在位:471年—499年) | |||
延兴 | 471年八月—476年六月 | 6年 | |
承明 | 476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
太和 | 477年—499年 |
23年 | 二十三年四月元恪即位沿用[1]:70 |
魏宣武帝(在位:499年—515年) | |||
景明 | 500年—504年正月 |
5年 | |
正始 | 504年正月—508年八月 | 5年 | |
永平 | 508年八月—512年四月 | 5年 | |
延昌 | 512年四月—515年 |
4年 | 四年正月元诩即位沿用[1]:71 |
魏孝明帝(在位:515年—528年) | |||
熙平 | 516年—518年二月 |
3年 | |
神龜 | 518年二月—520年七月 | 3年 | |
正光 | 520年七月—525年六月 | 6年 | |
孝昌 | 525年六月—528年正月 | 4年 | |
武泰 | 528年正月—四月 | 4年 | |
魏孝莊帝(在位:528年—530年) | |||
建義 | 528年四月—九月 | 6个月 | |
永安 | 528年九月—530年十月 | 3年 | |
元晔(在位:530年—531年) | |||
建明 | 530年十月—531年二月 | 2年 | |
魏節閔帝(在位:531年) | |||
普泰 | 531年二月—十月 | 9个月 | 一作普嘉[11] |
元朗(在位:531年—532年) | |||
中兴 | 531年十月—532年四月 | 2年 | |
魏孝武帝(在位:532年—534年) | |||
太昌 | 532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永兴 | 532年十二月 | 1个月 | |
永熙 | 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建平 | 415年三月—416年九月 |
白亞栗斯、劉虎 |
2年 | |
聖君 | 471年 | 司馬小君 | 1年 | |
正始 | ? | 樊素安 | ? | 见于葉維庚的《紀元通考》和李兆洛《紀元編》,不详何时,或以为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正始年号之误[1]:73 |
建明 | 506年正月—七月 |
呂苟兒、王法智 |
7个月 | |
圣明 | 506年正月—七月 |
陈瞻 | 7个月 | |
建平 | 508年八月—九月 |
元愉 | 2个月 | |
大乘 | 515年六月—九月 |
法慶 | 3个月 | 《魏書》、《資治通鑒》謂法庆自号大乘,未有提及建立年號。《玉海》以大乘為法庆的年號[1]:74 |
真王 | 524年三月—525年六月 |
破六韩拔陵 | 2年 | |
天建 | 524年六月—527年九月 |
莫折念生 | 4年 | |
天启 | 525年正月—三月 |
元法僧 | 3个月 | 或作大启[16] |
真王 | 525年八月—528年二月 |
杜洛周 | 4年 | 奉破六韩拔陵“真王”为正朔,525年为真王二年。 |
神嘉 | 525年十二月—535年三月 |
劉蠡升 | 11年 | |
魯興 | 526年正月—八月 |
鮮于脩禮 | 8个月 | 或作普興[10] |
始建 | ? | 陳雙熾 | ? | 诸书记载“自号始建王”,并没有说改元。而《玉海》等书则把“始建”作为年号[1]:76 |
广安 | 526年九月—528年九月 |
葛荣 | 3年 | |
天授 | 527年七月 |
劉獲、鄭辯 |
1个月 | |
隆緒 |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
萧宝夤 | 2年 | |
天统 | 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
邢杲 | 2年 | |
神獸 | 528年七月—530年四月 | 万俟丑奴 | 3年 | 或作神虎、神平[1]:78 |
孝基 | 529年四月—五月 |
元顥 | 2个月 | |
建武 | 529年五月—閏六月 | 元顥 | 3个月 | |
更兴 | 530年六月—532年 |
元悅 | 3年 | 或作更新[1]:79 |
東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孝靜帝(在位:534年—550年) | |||
天平 | 534年十月—537年 |
4年 | |
元象 | 538年—539年十一月 |
2年 | |
兴和 | 539年十一月—542年 |
4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五月 |
8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平都 | 536年九月 |
王迢觸、曹貳龍 |
1个月 |
西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文帝(在位:535年—551年) | |||
大统 | 535年—551年 |
17年 | |
乾明 | ? | ? | 段長基的《歷代統紀表》卷七認爲西魏君主元欽有乾明元年及二年,但是其他诸书均无记载,都称元欽没有年号[1]:80 |
北齊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齊文宣帝(在位:550年—559年) | |||
天保 | 550年五月—559年 |
10年 | 十年十月高殷即位沿用[1]:81 |
高殷(在位:559年—560年) | |||
乾明 | 560年正月—八月 |
8个月 | |
齊孝昭帝(在位:560年—561年) | |||
皇建 | 560年八月—561年十一月 | 2年 | |
齊武成帝(在位:561年—565年) | |||
太宁 | 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 | 2年 | 或作大宁、泰宁[1]:82 |
河清 | 562年四月—565年四月 | 4年 | |
高纬(在位:565年—577年) | |||
天统 | 565年四月—569年 |
5年 | |
武平 | 570年—576年 |
7年 | |
隆化 | 576年十二月 | 1个月 | |
高延宗(在位:576年) | |||
德昌 | 576年十二月 | 1个月 | |
高恒(在位:577年) | |||
承光 | 577年正月—三月 |
3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平 | 578年 | 高绍义 | 1年 | 《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1]:83 |
安太 | ? | ? | ? | 1963年北京怀柔縣出土北齐武平二年墓磗有磗文“安太二年”字樣[17],但是这个年号不见于史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1]:83 |
北周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周明帝(在位:557年—560年) | |||
武成 | 559年八月—560年 |
2年 | 二年四月宇文邕即位沿用[1]:84 |
武定 | ? | ? | 《历代建元考》称明帝还有改元武定一事,但不知何据[1]:84[11] |
周武帝(在位:560年—578年) | |||
保定 | 561年—565年 |
5年 | |
天和 | 566年—572年三月 |
7年 | |
建德 | 572年三月—578年三月 | 7年 | |
宣政 | 578年三月—十二月 | 10个月 | 元年六月宇文贇即位沿用[1]:84 |
周宣帝(在位:578年—579年) | |||
大成 | 579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周靜帝(在位:579年—581年) | |||
大象 | 579年二月—580年 |
2年 | |
大定 | 581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石平 | 577年十一月 |
劉沒鐸 | 1个月 |
柔然
柔然可考年号只有57年。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予成(在位:464年—485年) | |||
永康 | 464年—484年 |
21年 | |
豆崙(在位:485年—492年) | |||
太平 | 485年—491年 |
7年 | |
那盖(在位:492年—506年) | |||
太安 | 492年—505年 |
14年 | |
伏图(在位:506年—508年) | |||
始平 | 506年—507年 |
2年 | |
丑奴(在位:508年—520年) | |||
建昌 | 508年—520年 |
13年 |
高昌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阚首归(在位:478年—488年) | |||
建初 | 489年—491年 |
3年 | |
麴嘉(在位:501年—525年) | |||
承平 | 502年—510年 |
9年 | |
义熙 | 511年—523年 |
13年 | 不知其后是否还有年号,也不知其子是否沿用该年号,暂定该年号止于麴嘉死之年[1]:88 |
麴光(在位:525年—530年) | |||
甘露 | 525年—530年 |
6年 | |
麴堅(在位:531年—548年) | |||
章和 | 531年—548年 |
18年 | |
麴玄喜(在位:548年—550年) | |||
永平 | 549年—550年 |
2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有黄文弼根据《田元初墓表》补正[1]:88 |
高昌和平王(在位:550年—555年) | |||
和平 | 551年—554年 |
4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汜绍和及妻张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补正[1]:89 |
麴寶茂(在位:555年—561年) | |||
建昌 | 555年—560年 |
6年 | |
麴乾固(在位:561年—601年) | |||
延昌 | 561年—601年 |
41年 | |
麴伯雅(在位:601年—613年) | |||
延和 | 602年—613年 |
12年 | 麴伯雅嗣位时间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延和二年癸亥唐元护妻令狐氏墓表》推算[1]:89 |
不可考 | |||
义和 | 614年—619年 |
6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一些墓表和吐鲁番出土文书补正[1]:89—90 |
麴伯雅(在位:620年—623年) | |||
重光 | 620年—623年 |
4年 | 也有文献认为是麴文泰的年号[1]:90 |
麴文泰(在位:623年—640年) | |||
延寿 | 624年—640年 |
17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白雀 | ? | ? | 吐魯番地區曾出土高昌時期的白雀年號[18]。至於此白雀年號為高昌本身之年號或奉後秦之年號則仍然待考[1]:90—91 |
高句麗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好太王(在位:391年—412年) | |||
永樂 | 391年—412年 |
22年 | 據吉林安集出土的《好太王碑》文「二九登祚」「永樂五年,歲在乙未」「六年丙申」「廿年庚戌」「卅有九晏駕棄國」,即391年改元,行用至412年 |
隋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隋文帝(在位:581年—604年) | |||
开皇 | 581年二月—600年 |
20年 | |
仁寿 | 601年—604年 |
4年 | 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1]:92 |
隋炀帝(在位:604年— 618年) | |||
大業 | 605年—618年三月 |
14年 | 《隋书》、《北史》等只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1]:92 |
隋恭帝(在位:617年—618年) | |||
义宁 | 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
2年 | |
杨侗(在位:618年—619年) | |||
皇泰 | 618年五月—619年四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白鳥 | 613年十二月 |
向海明 | 1个月 | |
大世 | 614年五月 |
劉迦論 | 1个月 | |
昌達 | 615年十二月—619年閏二月 |
朱粲 | 5年 |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618年建元,《隋书》为615年[1]:94 |
始兴 | 616年十二月 |
操师乞 | 1个月 | 或作天成[1]:94 |
太平 |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 林士弘 | 7年 | 或作延康、天成[1]:94—95 |
丁丑 | 617年正月—618年十一月 |
窦建德 | 2年 | |
五凤 | 618年十一月—621年五月 | 窦建德 | 4年 | |
永平 | 617年二月—618年 | 李密 | 2年 | |
天兴 |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 刘武周 | 4年 | |
正平 |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 郭子和 | 2年 | 或作丑平[1]:96—97 |
秦兴 | 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 薛擧 | 2年 | 误作泰兴[1]:97 |
鸣凤 | 617年四月—621年十月 | 蕭銑 | 5年 | 或作凤鸣[1]:97 |
安樂 | 617年七月—619年五月 | 李軌 | 3年 | |
通聖 | 617年十二月 | 曹武徹 | 1个月 | |
永隆 | 618年三月—628年四月 | 梁師都 | 11年 |
唐朝时期
唐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高祖(在位:618年—626年) | |||
武德 | 618年五月—626年 |
9年 |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1]:98 |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 |||
贞观 | 627年—649年 |
23年 | 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1]:98 |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 |||
永徽 | 650年—655年 |
6年 | 650年,新罗开始使用唐朝年号[4]:145 |
显庆 | 656年—661年二月 |
6年 |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1]:98—99 |
龙朔 | 661年三月—663年 |
3年 | |
麟德 | 664年—665年 |
2年 |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19],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
乾封 | 666年正月—668年二月 |
3年 | |
總章 | 668年二月—670年二月 | 3年 |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總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1]:99 |
咸亨 | 670年三月—674年八月 | 5年 | |
上元 | 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 | 3年 | |
儀鳳 | 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 | 4年 | |
調露 | 679年六月—680年八月 | 2年 | |
永隆 | 680年八月—681年九月 | 2年 |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1]:99 |
开耀 | 681年九月—682年二月 | 2年 | |
永淳 | 682年二月—683年 |
2年 | |
弘道 | 683年十二月 | 1个月 | |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 |||
嗣圣 | 684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后临朝称制) | |||
文明 | 684年二月—八月 | 7个月 | |
光宅 | 684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
垂拱 | 685年—688年 |
4年 | |
永昌 | 689年正月—十一月 |
11个月 | |
载初 | 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 | 2年 | 从元年起用子正[1]:100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曌(在位:683年—705年) | |||
天授 |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
3年 |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1]:100 |
如意 | 692年四月—九月 | 6个月 | 用子正 |
长寿 |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延載 | 694年五月—十二月 | 8个月 | 用子正 |
証聖 | 695年正月—九月 |
9个月 | 用子正 |
天冊萬歲 | 695年九月—十一月 | 3个月 | 用子正 |
萬歲登封 | 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 4个月 | 用子正 |
萬歲通天 |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 2年 | 用子正 |
神功 | 697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用子正 |
聖曆 | 698年—700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久視 |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 2年 | 元年十月复寅正[1]:101 |
大足 | 701年正月—十月 | 10个月 | |
长安 | 701年十月—704年 |
4年 | |
神龍 | 705年—707年九月 |
3年 | 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1]:101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中宗(在位:705年—710年) | |||
景龙 | 707年九月—710年六月 |
4年 | |
唐殤帝(在位:710年) | |||
唐隆 | 710年六月—七月 | 2个月 | 或作唐元、唐興、唐安[1]:101 |
唐睿宗(在位:710年—712年) | |||
景雲 | 710年七月—712年正月 | 3年 | |
太极 | 712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延和 | 712年五月—八月 | 4个月 | |
唐玄宗(在位:712年—756年) | |||
先天 | 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 2年 | |
开元 | 713年十二月—741年 |
29年 | |
天宝 | 742年—756年七月 |
15年 | 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1]:102 |
唐肅宗(在位:756年—762年) | |||
至德 | 756年七月—758年二月 | 3年 | 称“年”为“载” |
乾元 | 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 | 3年 | 元年二月复载为年[1]:102 |
上元 | 760年閏四月—761年九月 | 2年 | 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1]:102 |
宝应 | 762年四月—763年六月 |
2年 | 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1]:102 |
唐代宗(在位:762年—779年) | |||
广德 | 763年七月—764年 |
2年 | |
永泰 | 765年—766年十一月 |
2年 | |
大曆 | 766年十一月—779年 |
14年 | |
唐德宗(在位:779年— 805年) | |||
建中 | 780年—783年 |
4年 | |
興元 | 784年 | 1年 | |
贞元 | 785年—805年八月 |
21年 | |
唐顺宗(在位:805年) | |||
永贞 | 805年八月—十二月 | 5个月 | |
唐宪宗(在位:805年—820年) | |||
元和 | 806年—820年 |
15年 | 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即位沿用[1]:103 |
唐穆宗(在位:820年—824年) | |||
永新 | 820年二月 |
1年 | 唐穆宗即位后于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改元永新,旋即又废止,只称元和十五年。[20] |
長慶 | 821年—824年 |
4年 | 四年正月唐敬宗即位沿用[1]:103 |
唐敬宗(在位:824年—826年) | |||
宝历 | 825年—827年二月 |
3年 | 二年十二月唐文宗即位沿用[1]:103 |
唐文宗(在位:826年—840年) | |||
大和 | 827年二月—835年 |
9年 | 或作太和[1]:104 |
開成 | 836年—840年 |
5年 | 五年正月唐武宗即位沿用[1]:104 |
唐武宗(在位:840年— 846年) | |||
会昌 | 841年—846年 |
6年 | 六年三月唐宣宗即位沿用[1]:104 |
唐宣宗(在位:846年—859年) | |||
大中 | 847年—860年十月 |
14年 | 十三年八月唐懿宗即位沿用[1]:104 |
唐懿宗(在位:859年—873年) | |||
咸通 | 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 | 15年 | 十四年七月唐僖宗即位沿用[1]:104 |
唐僖宗(在位:873年—888年) | |||
乾符 | 874年十一月—879年 |
6年 | |
广明 | 880年—881年七月 |
2年 | |
中和 | 881年七月—885年三月 | 5年 | |
光啟 | 885年三月—888年正月 | 4年 | |
文德 | 888年二月—十二月 | 11个月 | 元年三月唐昭宗即位沿用[1]:105 |
唐昭宗(在位:888年—904年) | |||
龍紀 | 889年 | 1年 | |
大顺 | 890年—891年 |
2年 | |
景福 | 892年—893年 |
2年 | |
乾宁 | 894年—898年八月 |
5年 | |
光化 | 898年八月—901年三月 | 4年 | |
天复 | 901年四月—904年闰四月 | 4年 | 南吴太祖楊行密用此年号到904年。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号(天復七年)[1]:144—145 |
天祐 | 904年闰四月—907年三月 | 4年 | 元年八月唐哀帝即位沿用。河东、凤翔、淮南仍称天祐年号,碑刻中有用至天祐二十年。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錢鏐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1]:105,142—159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壽 | 618年九月—619年二月 |
宇文化及 | 2年 | |
始兴 | 618年十二月—624年二月 | 高开道 | 7年 | 或作天成[1]:106 |
法輪 | 618年十二月 | 高曇晟 | 1个月 | |
开明 | 619年四月—621年五月 | 王世充 | 3年 | |
延康 | 619年九月—620年 |
沈法兴 | 2年 | |
明政 | 619年九月—621年十一月 | 李子通 | 3年 | |
天造 | 622年—623年正月 |
刘黑闼 | 2年 | |
天明 | 623年八月—624年三月 | 輔公祏 | 2年 | |
乾德 |
? | 輔公祏 | 2年 | 王应麟《玉海》载有乾德年号。《廿二史考异》引《杨文公谈苑》,江南曾发现有石志,刻有“大宋乾德四年”字,称是輔公祏年号。《中国历代年号考》认为輔公祏起兵到被杀,前后只有8个月,不会有乾德四年,因之认为乾德非輔公祏年号[1]:108 |
进通 | 623年 | 王摩沙 | 1年 | |
中元克復 | 710年七月—八月 |
李重福 | 2个月 | 或作中宗克復[1]:109 |
圣武 | 756年—757年 |
安禄山 | 2年 | 《新唐書》稱757年正月,安慶緒即位改元載初。但大量的出土墓誌表明,“聖武”年號最遲用至聖武二年十月。 |
载初 | 757年正月—九月 | 安庆绪 | 9个月 | 該年號僅見於《新唐書·安慶緒傳》,《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不載。根據出土墓誌可知,安慶緒並無此年號[21]。 |
天成 | 758年正月—759年三月 | 安庆绪 | 2年 | 《大燕故程府君墓誌銘並序》(程思泰墓誌)稱程思泰在“天成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下葬。可知天成元年為758年。 |
应天 | 759年正月—三月 | 史思明 | 3个月 | |
顺天 | 759年四月—761年三月 | 史思明 | 3年 | |
显圣 | 761年三月—763年正月 | 史朝义 | 3年 | |
黃龍 | 761年三月—五月 | 段子璋 | 3个月 | |
正德 | 761年 | 李珍 | 1年 | |
宝胜 | 762年八月—763年四月 |
袁晁 | 2年 | 或作升国[1]:111 |
应天 | 783年十月—十二月 |
朱泚 | 3个月 | 國號秦,立兄子朱遂為太子 |
天皇 | 784年正月—六月 |
朱泚 | 6个月 | 改國號為漢,與朱滔呼應。 |
武成 | 784年—786年四月 | 李希烈 | 3年 | |
罗平 | 860年二月—八月 |
裘甫 | 7个月 | |
王霸 | 878年二月—880年十一月 |
黄巢 | 3年 | |
金统 | 880年十二月—884年六月 | 黄巢 | 5年 | |
建贞 | 886年十月—十二月 |
李熅 | 3个月 | 或作永贞[1]:113 |
顺天 | 895年二月—896年五月 |
董昌 | 2年 | 或作大圣、天册、天圣[1]:114 |
天壽 | ? | 李□(濮王)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他书皆无诸代濮王建年号之事,或为误记[1]:114 |
吐蕃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可黎可足赞普(在位:817年—838年) | |||
彝泰 | 815年—838年 |
24年 | 吐蕃唯一可考年号 |
于阗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尉迟乌僧波(在位:912年—966年) | |||
同慶 | 912年—966年 |
55年 | 一作开庆。结束时间李崇智认为是966年或稍后[1]:116,也有学者认为讫于944年,其后还有天兴和天壽年号[22] |
尉迟苏拉(在位:966年—977年) | |||
天尊 | 967年—977年 |
11年 | |
尉遲達磨(在位:977年—985年) | |||
中興 | 978年—985年 |
8年 | |
尉迟僧伽罗摩(在位:985年—999年) | |||
天兴 | 986年—999年 |
14年 | |
? | |||
天壽 | 999年—1001年(1005年?) |
? | 年号结束时间多有争议[1]:118 |
渤海国以及东丹和定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大武藝(在位:718年—737年) | |||
仁安 | 720年—737年 |
18年 | |
大钦茂(在位:737年—793年) | |||
大興 | 738年—794年 |
57年 | 三十七年改元宝历,晚年(具体何年不详)仍用大兴年号[23] |
宝历 | 774年—? |
? | 该年号诸史未载。此宝历非唐敬宗的寶曆年号[23] |
大華璵(在位:793年—794年) | |||
中興 | 794年 | 1年 | |
大嵩璘(在位:794年—809年) | |||
正曆 | 795年—809年 |
15年 | |
大元瑜(在位:809年—812年) | |||
永德 | 810年—812年 |
3年 | |
大言义(在位:812年—817年) | |||
朱雀 | 813年—817年 |
5年 | |
大明忠(在位:817年—818年) | |||
太始 | 818年 | 1年 | |
大仁秀(在位:818年—830年) | |||
建兴 | 819年—830年 |
12年 | |
大彝震(在位:830年—857年) | |||
咸和 | 831年—857年 |
27年 | 大彝震之后,尚有多位继承者不详世次,年号均无考[1]:121朝鮮族譜《陝溪太氏族譜》謂大祚榮改元天統,大虔晃改元黃龍,大玄錫改元甘露,大諲譔改元天授,皆屬後人所編造。[24]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耶律倍(在位:926年—937年) | |||
甘露 | 926年—936年 |
11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乌元明(在位:?) | |||
元興 | 976年—? |
? |
南诏及大理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阁罗凤(在位:748年—779年) | |||
赞普钟 | 752年—768年 |
17年 | |
长寿 | 769年—779年 |
11年[1]:123 |
|
异牟寻(在位:779年—808年) | |||
见龙 | 780年—783年 |
4年 | |
上元 | 784年—? |
? | |
元封 | ?—808年 |
? | |
寻阁劝(在位:808年—809年) | |||
应道 | 809年 | 1年 | |
劝龙晟(在位:809年—816年) | |||
龙兴 | 810年—816年 |
7年 | |
劝利晟(在位:816年—823年) | |||
全义 | 816年—819年 |
4年 | |
大豐 | 820年—823年 |
4年 | |
劝丰祐(在位:823年—859年) | |||
保和 | 824年—839年 |
16年 | 或作保合[1]:124 |
天启 | 840年—859年 |
20年 | |
世隆(在位:859年—877年) | |||
建极 | 860年—877年 |
18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隆舜(在位:877年—897年) | |||
贞明 | 878年—? |
? | |
承智 | ? | ? | |
大同 | ?—888年 |
? | |
嵯耶 | 889年—897年 |
9年 | |
舜化贞(在位:897年—902年) | |||
中兴 | 897年—902年 |
6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鄭買嗣(在位:902年—909年) | |||
安国 | 903年—909年 |
7年 | |
鄭仁旻(在位:909年—926年) | |||
始元 | 910年—? |
? | 《雲南志略》作「孝治」。沈德符《正闰考》、阮輅《南詔野史》只記載此年號 |
天瑞景星 | ? | ? | 《雲南志略》作「天瑞」。《舊五代史·梁太祖紀七》記載,乾化二年(912年)五月丁亥日出現彗星,同月壬戌日夜晚火星位於天蠍座,改元或在此年。 |
安和 | ? | ? | |
贞祐 | ? | ? | |
初历 | ?—926年 |
? | |
鄭隆亶(在位:926年—928年) | |||
天应 | 927年 | 1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趙善政(在位:928年—929年) | |||
尊圣 | 928年—929年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楊干貞(在位:929年—937年) | |||
兴圣 | 930年 | 1年 | |
大明 | 931年—937年 |
7年 | |
鼎新 | ? | ? | |
光圣 | ? | ? | 或作克圣[1]:128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段思平(在位:937年—944年) | |||
文德 | 938年—? |
? | |
神武 | ?—944年 |
? | 只见于沈德符《正闰考》 |
段思英(在位:945年) | |||
文经 | 945年 | 1年 | 李兆洛《纪元编》误作“文经武略”,文经武略实为段思英谥号[1]:129 |
段思良(在位:946年—951年) | |||
至治 | 946年—951年 |
6年 | 或做致治,《云南志略》误作主治[1]:129 |
段思聰(在位:952年—968年) | |||
明德 | 952年—? |
? | |
广德 | ?—967年 |
? | |
顺德 | 968年 | 1年 | 或做圣德[1]:129 |
段素顺(在位:969年—985年) | |||
明政 | 969年—985年 |
17年 | 或作明正[1]:129。胡氏《南詔野史》以明政始於970年,後《大理國三十七部會盟碑》有「明政三年歲次辛未」,即969年,即位當年改元 |
段素英(在位:986年—1009年) | |||
广明 | 986年—? |
? | |
明统 | ? | ? | |
明圣 | ? | ? | |
明德 | ? | ? | |
明治 | 997年 | ? | 據雲南大理出土的刻銘銅片有「明治四年庚子歲六月十三日」,即997年,建號4年以上 |
明法 | ? | ? | |
明应 | 1006年—? | ? | 胡氏《南詔野史》以明應始於1005年,後雲南出土《王永海墓碑》有「明應元年歲次丙午六月六日」[25]:2322及殘筒瓦有「明應二年三月」[26]字樣,即1006年,建號2年以上 |
明运 | ?—1009年 |
? | |
段素廉(在位:1010年—1022年) | |||
明启 | 1010年—1022年 |
13年 | 或作启明天圣[1]:131 |
乾兴 | ? | ? | 载于《滇载记》,李家瑞认为是同时期的宋真宗纪元误作段素廉的纪元[27] |
段素隆(在位:1023年—1026年) | |||
明通 | 1023年—1026年 |
4年 | 李兆洛《纪元编》作“明通天圣”,李家瑞认为“天圣”是赞美之词[27] |
段素真(在位:1027年—1041年) | |||
正治 | 1027年—1041年 |
15年 | |
段素興(在位:1042年—1044年) | |||
圣明 | 1042年—? |
? | |
天明 | ?—1044年 |
? | |
段思廉(在位:1045年—1074年) | |||
保安 | 1045年—1052年 |
8年 | |
政安 | 1053年—? |
? | 或作正安[1]:132。今雲南楚雄出土磚瓦片有「政安三年歲次乙未」,即1053年,行用至少3年 |
正德 | ? | ? | 或作政德[1]:132 |
保德 | ?—1074年 |
? | |
太安 | ? | ? | 见于《云南志略》 |
明侯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段廉義(在位:1075年—1080年) | |||
上德 | 1076年 | 1年 | |
广安 | 1077年—1080年 |
4年 | |
段壽輝(在位:1080年—1081年) | |||
上明 | 1081年 | 1年 | |
段正明(在位:1081年—1094年) | |||
保立 | 1082年 | 1年 | 胡氏《南诏野史》作“保定”。李家瑞认为是把谥号误作年号[27] |
建安 | 1083年—? | ? | |
天祐 | ?—1094年 |
?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高升泰(在位:1094年—1096年) | |||
上治 | 1095年 | 1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段正淳(在位:1096年—1108年) | |||
天授 | 1096年 | 1年 | |
明开 | 1097年—1103年 |
7年 | 误作开明[1]:133 |
天政 | 1103年—1104年 |
2年 | 或作天正。李兆洛《纪元编》、《滇载记》等书无天政。李崇智从胡氏《野史》,天政在开明和文安之间[1]:133。據《滇雲歷年傳》有「〔崇寧〕二年又改元天正」,即1103年,知當年改元 |
文安 | 1104年—1108年 |
5年 | 李崇智作建號4年[1]:133,今《羅勝禾墓碑》有「文安二年五月十七日身亡」「乙酉之歲十一月十五日立墓」,《女好墓碑》署年「文安五年十一月三日立墓」,即1104年改元,共5年[25]:2344-2347 |
段正严(在位:1108年—1147年) | |||
日新 | 1109年—1110年 |
2年 | 李崇智作建號1年[1]:134,今《垃囗奴墓碑》署年「日新二年十一月六日」,即建號2年[25]:2348-2349 |
文治 | 1110年—? |
? | 《滇载记》等书无此年号。李兆洛《纪元编》则列在广运之后。李崇智从《滇云历年传》和胡氏《野史》,列于日新和永嘉之间[1]:134。今通海出土火葬墓碑署年「文治十一年」,可確定用至1120年 |
永嘉 | ?—1128年 |
? | 误作文嘉[1]:134 |
保天 | 1129年—1137年 |
9年 | 或作天保,年數不明[1]:134,今《隴西氏慈母囗囗墓碑》署年「保天九年」,即建年9年[28] |
广运 | 1138年—1147年 |
10年 | 李崇智作元年不明[1]:134,今出土文物買地券有「維廣運二年歲次己未十一月戊寅朔二十九日」字樣,即1138年改元[29]:94-96 |
段正興(在位:1147年─1171年) | |||
永贞 | 1148年 | 1年 | |
大宝 | 1149年—1156年 |
8年 | 或作天宝[1]:134 |
龙兴 | 1157年—1161年 |
5年 | 李崇智從阮氏《野史》作1155年改元[1]:134,然出土資料有「大寶八年,歲次丙子」字樣,即1156年,則龍興改元不在1155年。諸葛元聲《滇史》云「段氏十七世正興以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立……丁丑改元龍興」,即1157年改元 [29]:94-96 |
盛明 | 1162年—? |
? | 诸书记有盛明一号,李兆洛《纪元编》称“盛明”一作“建德”[1]:134—135 |
建德 | ?—1171年 |
? | 《滇载记》无此年号 |
段智興(在位:1172年—1200年) | |||
利贞 | 1172年—1175年 |
4年 | 胡氏《南詔野史》以利貞始於1273年,據《桂海虞衡志》有「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人李觀音……出一文書……稱利正二年十二月」,即1172年,即位當年改元 |
盛德 | 1176年—1180年 |
5年 | |
嘉会 | 1181年—1184年 |
4年 | |
元亨 | 1185年—1195年 |
11年 | 误作亨利[1]:135 |
定安 | 1195年—1200年 |
6年 | 误作安定 |
亨时 | ? | ? | 李兆洛《纪元编》在安定之后有“亨时”年号,他书皆无 |
段智廉(在位:1200年—1205年) | |||
凤历 | 1200年—? |
? | 胡氏《南詔野史》以鳳曆始於1201年,後雲南祥雲出土《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並序》有「鳳曆之元,庚申之冬」[30]:305—306,即1200年,即位當年改元,建號1年以上 |
元寿 | ?—1204年 |
? | 该年号只见于《云南志略》、胡氏《野史》和李兆洛《纪元编》 |
段智祥(在位:1205年—1238年) | |||
天开 | 1205年—1225年 |
21年 | 胡氏《南詔野史》以天開始於1206年,後雲南祥雲出土《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並序》有「以天开十年甲戍十月二十四日」[30]:307,即1205年,即位當年改元 |
天辅 | 1226年 | 1年 | 天辅年号只见于《云南志略》和胡氏《野史》,他书不载。1964年发现《元故赵相副墓碑》有“天辅元年丙戌之夏”,即1226年[1]:135—136 |
仁寿 | 1227年—1238年 |
12年 | 馮蘇《滇考》言「理宗寶慶三年智祥改元仁壽」[31],則改元在1227年 |
段祥兴(在位:1239年—1251年) | |||
道隆 | 1239年—1251年 |
13年 | 胡氏《南詔野史》以道隆始於1240年,雲南通海出土《故大師白氏墓碑銘》有「道隆十二年庚戌」,即1239年,即位當年改元 |
段興智(在位:1251年—1254年) | |||
天定 | 1251年—1254年 |
4年 | 胡氏《南詔野史》以天定始於1252年,雲南通海出土《故大師白氏墓碑銘》有「道隆十二年庚戌」、「至天定三年癸丑,天軍南下」,即1251年,即位當年改元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顺德 | ? | 段思旷 | ? | 见于罗振玉《校增纪元编》,起讫时间不详 |
兴正 | ? | 高观音隆 | ? | |
至德 | ? | 高观音自 | ? | |
大本 | ?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主 |
钟元 | ?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主 |
隆德 | ? | ? | ? | 石宝山有“隆德七年”题记,四川金山诸葛寺有隆德元年造像[27] |
永道 | ? | ? | ? | 凤仪国师府《董氏石刻家谱》有“永道三年”记事[27] |
五代
後梁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梁太祖(在位:907年—912年) | |||
開平 | 907年四月—911年四月 |
5年 | 闽太祖王審知在开平三年至五年亦用此年号[1]:150。新罗自907年用后梁年号[4]:173 |
乾化 | 911年五月—913年正月 |
3年 | 后梁末帝朱友贞复用乾化年号;吴越武肃王錢鏐和闽太祖王審知亦用此年号[1]:146,151 |
朱友珪(在位:912年—913年) | |||
凤历 | 913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吴越武肃王錢鏐在913年正月用该年号[1]:146 |
朱友貞(在位:913年—923年) | |||
乾化 |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 3年 | 复用朱温乾化年号三年至五年[1]:139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 7年 | 吴越武肃王錢鏐,闽太祖王審知同时用该年号[1]:146,151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十月 | 3年 | 吴越武肃王錢鏐,闽太祖王審知同时用该年号[1]:146,151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应天 | 911年八月—913年十一月 | 刘守光 | 3年 |
後唐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莊宗(在位:923年—926年) | |||
同光 | 923年四月—926年四月 |
4年 | 闽太祖王審知和南平武信王高季兴以及新罗亦用此年号[1]:151,156[4]:176 |
唐明宗(在位:926年—933年) | |||
天成 | 926年四月—930年二月 | 5年 | 楚武穆王马殷,闽嗣王王延翰、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高丽(933年起)用此年号。929年七月荆南文獻王高從誨复用此年号[1]:147,151,156[4]:178 |
长兴 | 930年二月—933年 |
4年 | 楚衡阳王馬希聲和楚文昭王馬希範,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文獻王高從誨亦用此年号[1]:147,149,151,156 |
唐闵帝(在位:933年—934年) |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楚文昭王馬希範、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用此年号[1]:147,149,156 |
李從珂(在位:934年—937年(阳历))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 3年 | 吳越文穆王錢元瓘、楚文昭王馬希範、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用此年号[1]:147,149,156 |
後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晉高祖(在位:936年—942年) |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
9年 | 七年六月石重贵即位沿用。后汉劉知遠、吳越文穆王錢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馬希範、南平文獻王高從誨也用此年号。947年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楚废王馬希廣(四月)再用此年号[1]:141—142,147—149,156。高丽自938年用后晋年号[4]:179 |
晉出帝(在位:942年—946年) |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
3年 | 吳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馬希範、南平文獻王高從誨也用此年号[1]:147—149,156 |
後漢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高祖(在位:947年—948年) | |||
天福 | 947年二月—十二月 |
1年 | 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1]:142 |
乾祐 | 948年—950年 |
3年 | 元年二月后汉隐帝劉承祐即位沿用。吳越忠懿王钱俶,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楚废王馬希廣,高丽[4]:181亦用此年号。北汉世祖劉旻、北汉睿宗劉鈞从951年继续沿用此年号到956年(乾祐四年—九年)[1]:142, 147—150,156—158 |
後周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周太祖(在位:951年—954年) | |||
广顺 | 951年—953年 |
3年 | 吳越忠懿王钱俶、南平貞懿王高保融,高丽亦用此年号[1]:147,157[4]:182 |
显德 | 954年—960年正月 |
7年 | 元年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即位沿用;六年六月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沿用。南唐元宗李璟,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此年号[1]:143—145,147—148,157 |
十国
吳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吳孝武王(在位:902年—905年) | |||
天复 | 902年三月—904年 |
3年 |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到四年)[1]:144 |
天祐 | 904年—919年 |
16年 |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十一月南吳烈宗楊渥即位沿用,五年五月南吴高祖杨隆演即位沿用[1]:144 |
吳宣王(在位:919年—920年) | |||
武义 | 919年四月—921年正月 | 3年 | 或作颁义。二年五月南吳睿帝楊溥即位沿用[1]:144 |
吳睿帝(在位:920年—937年) | |||
顺义 | 921年二月—927年十月 | 7年 | |
乾貞 | 927年十一月—929年十月 | 3年 |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文獻王高从诲用此年号[1]:156 |
大和 | 929年十一月—935年八月 | 7年 | |
天祚 | 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 3年 |
南唐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烈祖(在位:937年—943年) | |||
昇元 | 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
7年 | 或作升元[1]:145 |
唐元宗(在位:943年—961年) | |||
保大 | 943年三月—957年 |
15年 | 楚恭孝王馬希萼用此年号(八年至九年)[1]:150 |
中兴 | 958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交泰 | 958年三月—五月 | 3个月 | |
显德 | 958年五月—961年 |
4年 | 《唐餘紀傳》記載,對外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五年至八年),對內用交泰年號(元年至四年)[1]:145[32] |
李煜(在位:961年—975年) | |||
顯德 | 961年七月—962年 |
2年 | 《唐餘紀傳》記載,對外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八年至九年),對內用交泰年號(四年至五年)[1]:145[32] |
建隆 | 963年正月—十一月 |
1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四年)[1]:145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 6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1]:145 |
开宝 | 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 | 8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1]:145 |
吳越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吳越太祖(在位:907年—932年) | |||
天祐 | 907年五月 |
1个月 | 用唐昭宗年号(四年)[1]:146 |
天宝 | 908年—912年 |
5年 | |
凤历 | 913年正月 |
1个月 | 用后梁郢王朱友珪年号[1]:146 |
乾化 | 913年二月—915年十月 | 3年 |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三年至五年)[1]:146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 7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46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 |
3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46 |
宝大 | 924年—925年 |
2年 | 或作宝太[1]:146 |
宝正 | 926年—931年 |
6年 | 或作宝贞、保贞[1]:146 |
广初 | ?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正明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吳越世宗(在位:932年—941年) | |||
长兴 | 932年四月—933年 |
2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三年至四年)[1]:146—147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用后唐閔帝李從厚年号[1]:147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 3年 | 用后唐末帝李從珂年号[1]:147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1年 |
6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1]:147 |
吳越成宗(在位:941年—947年) | |||
天福 | 941年九月—944年六月 |
4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六年至九年)[1]:147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
3年 |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1]:147 |
吳越忠遜王(在位:947年) | |||
天福 | 947年 | 1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1]:147 |
钱弘俶(在位:948年—978年) | |||
乾祐 | 948年—950年 |
3年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1]:147 |
广顺 | 951年—953年 |
3年 |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1]:147 |
显德 | 954年—960年正月 |
7年 |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1]:147—148 |
建隆 | 960年—963年十一月 | 4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1]:148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 6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1]:148 |
开宝 | 968年十一月—976年 |
9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1]:148 |
太平兴国 | 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 3年 | 用北宋太宗趙光義年号[1]:148 |
楚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楚武穆王(在位:907年—930年) | |||
天成 | 927年六月—930年 |
4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二年—四年)[1]:149 |
馬希聲(在位:930年—932年) | |||
长兴 | 930年十一月—932年六月 | 3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49 |
楚文昭王(在位:932年—947年) | |||
长兴 | 932年七月—933年 |
2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三年—四年)[1]:149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用后唐閔帝李從厚年号[1]:149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 3年 | 用后唐末帝李從珂年号[1]:149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 9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1]:149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
3年 |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1]:149 |
馬希廣(在位:947年—950年) | |||
天福 | 947年四月 |
1个月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1]:150 |
乾祐 | 948年—950年十一月 |
3年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1]:150 |
楚恭孝王(在位:950年—951年) | |||
保大 | 950年十二月—951年十一月 | 2年 | 用南唐元宗李璟年号(八年至九年)[1]:150 |
閩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閩太祖(在位:909年—925年) | |||
開平 |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
3年 |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三年—五年)[1]:150 |
乾化 | 911年五月—915年七月 | 5年 |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1]:151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 7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51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 3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51 |
同光 | 923年四月—925年 |
3年 | 用后唐李存勗年号[1]:151 |
閩嗣王(在位:926年) | |||
天成 | 926年 | 1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閩惠宗(在位:926年—935年) | |||
天成 | 926年十二月—930年二月 | 5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长兴 | 930年二月—932年 |
3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龙启 | 933年—934年 |
2年 | |
永和 | 935年—936年二月 |
2年 | |
閩康宗(在位:935年—939年) | |||
通文 |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 4年 | |
閩景宗(在位:939年—944年) | |||
永隆 | 939年闰七月—944年三月 | 6年 | |
王延政(在位:943年—945年) | |||
天德 |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 3年 |
南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漢高祖(在位:917年—942年) | |||
乾亨 | 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 |
9年 | |
白龙 | 925年十二月—928年二月 | 4年 | |
大有 | 928年三月—942年三月 | 15年 | |
漢殤帝(在位:942年—943年) | |||
光天 | 942年四月—943年二月 | 2年 | |
漢中宗(在位:943年—958年) | |||
应乾 | 943年三月—十月 | 8个月 | |
乾和 | 943年十一月—958年七月 | 16年 | |
劉鋹(在位:958年—971年) | |||
大寶 | 958年八月—971年二月 | 14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永乐 | 942年七月—943年十月 |
张遇贤 | 2年 | 或作长乐[1]:153—154 |
前蜀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蜀高祖(在位:907年—918年) | |||
天复 | 907年九月 |
1个月 | 用唐昭宗年號(七年)[1]:154 |
武成 | 908年—910年 |
3年 | |
通正 | 916年 | 1年 | |
天汉 | 917年 | 1年 | |
光天 | 918年 | 1年 | 或作光大,广大。六月后主王衍即位沿用[1]:154 |
王衍(在位:918年—925年) | |||
乾德 | 919年—924年 |
6年 | |
咸康 | 925年正月—十一月 |
11个月 |
後蜀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蜀高祖(在位:874年—934年) | |||
明德 | 934年四月—937年 |
4年 | 元年七月后主孟昶即位沿用[1]:155 |
孟昶(在位:934年—965年) | |||
广政 | 938年—965年正月 |
28年 |
荊南(南平)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楚武信王(在位:924年—929年) | |||
同光 |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
3年 | 用后唐李存勗年号(二年—四年)[1]:156 |
天成 |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 3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元年—三年)[1]:156 |
乾貞 | 928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二年)[1]:156 |
南平文獻王(在位:928年—948年) | |||
乾貞 | 929年正月—六月 |
6个月 |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三年)[1]:156 |
天成 |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
2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四年—五年)[1]:156 |
长兴 | 930年二月—933年 |
4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6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6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 3年 | 用后唐末帝李從珂年号[1]:156 |
天福 |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 9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1]:157 |
开运 | 944年七月—946年 |
3年 |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1]:157 |
天福 | 947年 | 1年 |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1]:157 |
乾祐 | 948年正月—十月 |
10个月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元年)[1]:157 |
南平貞懿王(在位:948年—960年) | |||
乾祐 | 948年十一月—950年 |
3年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元年—三年)[1]:157 |
广顺 | 951年—953年 |
3年 |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1]:157 |
显德 | 954年—960年七月 |
7年 |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1]:157 |
高保勗(在位:960年—962年) | |||
建隆 |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 3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元年—三年)[1]:157 |
高繼沖(在位:962年—963年) | |||
建隆 |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
2年 |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三年—四年)[1]:157 |
北漢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漢世祖(在位:951年—954年) | |||
乾祐 | 951年—954年十月 |
4年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四年—七年)[1]:158 |
漢睿宗(在位:954年—968年) | |||
乾祐 | 954年十一月—956年 |
3年 | 用后汉高祖劉知遠年号(七年—九年)[1]:158 |
天会 | 957年—973年 |
17年 | 十二年七月劉繼恩沿用。九月劉繼元沿用[1]:158 |
漢英武帝(在位:968年—979年) | |||
广运 | 974年—979年五月 |
6年 |
宋朝
北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宋太祖(在位:960年—976年) | |||
建隆 | 960年—963年十一月 |
4年 | 南唐元宗李璟,李煜;吳越忠懿王钱俶;荆南侍中高保勗、高繼沖用此年号[1]:145,148,157 |
乾德 |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 6年 | 南唐后主李煜、吳越忠懿王钱俶、高丽用此年号[1]:145,148[4]:184 |
开宝 | 968年十一月—976年 |
9年 | 九年十月宋太宗即位沿用。南唐后主李煜、吳越忠懿王钱俶用此年号[1]:145,148,160 |
宋太宗(在位:976年—997年) | |||
太平兴国 |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9年 | 吳越忠懿王钱俶用此年号[1]:148 |
雍熙 | 984年十一月—987年 |
4年 | |
端拱 | 988年— 989年 |
2年 | |
淳化 | 990年—994年 |
5年 | |
至道 | 995年—997年 |
3年 | 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1]:160 |
宋真宗(在位:997年—1022年) | |||
咸平 | 998年—1003年 |
6年 | |
景德 | 1004年—1007年 |
4年 | |
大中祥符 | 1008年—1016年 |
9年 | 高丽自1016年起用北宋年号[4]:190 |
天禧 | 1017年—1021年 |
5年 | |
乾兴 | 1022年 | 1年 | 二月宋仁宗即位沿用[1]:161 |
宋仁宗(在位:1022年—1063年) | |||
天圣 |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
10年 | |
明道 |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
2年 | |
景祐 |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
5年 | |
宝元 |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
3年 | |
康定 |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 2年 | |
慶曆 |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
8年 | |
皇祐 | 1049年—1054年三月 |
6年 | |
至和 |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 3年 | |
嘉祐 | 1056年九月—1063年 |
8年 | 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1]:161 |
宋英宗(在位:1063年—1067年) | |||
治平 | 1064年—1067年 |
4年 | 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1]:161 |
宋神宗(在位:1067年—1085年) | |||
熙宁 | 1068年—1077年 |
10年 | |
元丰 | 1078年—1085年 |
8年 | 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1]:162 |
宋哲宗(在位:1085年—1100年) | |||
元祐 | 1086年—1094年四月 |
9年 | |
紹聖 |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 5年 | |
元符 | 1098年六月—1100年 |
3年 | 三年正月宋徽宗即位沿用[1]:162 |
宋徽宗(在位:1100年—1125年) | |||
建中靖国 | 1101年 | 1年 | |
崇宁 | 1102年—1106年 |
5年 | |
大观 | 1107年—1110年 |
4年 | |
政和 | 1111年—1118年十月 |
8年 | |
重和 |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 2年 | |
宣和 | 1119年二月—1125年 |
7年 | 七年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1]:162 |
宋钦宗(在位:1126年—1127年) | |||
靖康 | 1126年—1127年四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应运 | 994年正月—五月 |
李顺 | 5个月 | |
化顺 | 1000年正月—十月 |
王均 | 10个月 | |
得圣 | 1047年十一月—1048年闰正月 |
王则 | 4个月 | 或作得胜、德胜、得天。以十二月为正月[1]:163—164 |
景瑞 | 1049年—1052年四月 |
儂智高 | 4年 | |
启历 | 1052年五月—1053年正月 | 儂智高 | 2年 | |
端懿 | ? | 儂智高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大历 | ? | 儂智高 | ? | 见于《纪元编》,李崇智认为是儂智高国号[1]:164 |
隆興 | ? | 赵谂 | ? | 或作龙兴。时间大约在1102—1103年之间[1]:164—165 |
永乐 | 1120年十一月—1121年四月 |
方腊 | 2年 |
南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宋高宗(在位:1127年—1162年) | |||
建炎 | 1127年五月—1130年 |
4年 | |
紹興 | 1131年—1162年 |
32年 | 三十二年六月宋孝宗即位沿用[1]:166 |
宋孝宗(在位:1162年—1189年) | |||
隆興 | 1163年—1164年 |
2年 | |
乾道 | 1165年—1173年 |
9年 | |
淳熙 | 1174年—1189年 |
16年 | 十六年二月宋光宗即位沿用[1]:166 |
宋光宗(在位:1189年—1194年) | |||
绍熙 | 1190年—1194年 |
5年 | 五年七月宋宁宗即位沿用[1]:166—167 |
宋宁宗(在位:1194年—1224年) | |||
慶元 | 1195年—1200年 |
6年 | |
嘉泰 | 1201年—1204年 |
4年 | |
开禧 | 1205年—1207年 |
3年 | |
嘉定 | 1208年—1224年 |
17年 | 十七年八月宋理宗即位沿用[1]:167 |
宋理宗(在位:1224年—1264年) | |||
宝庆 | 1225年—1227年 |
3年 | |
绍定 | 1228年—1233年 |
6年 | |
端平 | 1234年—1236年 |
3年 | |
嘉熙 | 1237年—1240年 |
4年 | |
淳祐 | 1241年—1252年 |
12年 | |
宝祐 | 1253年—1258年 |
6年 | |
开庆 | 1259年 | 1年 | |
景定 | 1260年—1264年 |
5年 | 五年十月宋度宗即位沿用[1]:167 |
宋度宗(在位:1264年—1274年) | |||
咸淳 | 1265年—1274年 |
10年 | 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1]:167 |
宋恭帝(在位:1274年—1276年) | |||
德祐 | 1275年—1276年四月 |
2年 | |
宋端宗(在位:1276年—1278年) | |||
景炎 | 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 3年 | |
赵昺(在位:1278年—1279年) | |||
祥兴 | 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明受 | 1129年三月—四月 |
赵旉 | 2个月 | |
天载 | 1130年二月—三月 |
钟相 | 2个月 | 或作天战[1]:169 |
正法 | ? | 李合戎、雷進 |
? | 大约在建炎年间[33] |
人知 | ? | 雷進 | ? | 或作人和。大约在建炎年间[1]:169—170 |
太平 | ? | 李婆備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大约在建炎年间[1]:170 |
阜昌 | 1130年十一月—1137年十一月 |
刘豫 | 8年 | |
大聖天王 | 1133年四月—1135年六月 |
杨幺 | 3年 | 或作大天圣正[1]:170—171 |
庚戌 | ? | 杨幺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罗平 | 1141年六月 |
王法恩 | 1个月 | 见于王应麟《玉海》 |
乾貞 | 1176年 | 阿謝 | 1年 | |
罗平 | 1179年六月—十月 | 李接 | 5个月 | 见于王应麟《玉海》 |
轉運 | 1207年正月—二月 |
吴曦 | 2个月 | 见于沈德符《正闰考》 |
重德 | 1229年 | 廖森 | 1年 | 见于王应麟《玉海》 |
天战 | ? | 陈万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龙兴 | ? | 李子扬 | ? | 不详何时。李崇智认为或与后赵侯子光龙兴年号混淆[1]:172—173 |
天定 | ? | 徐真一 | ? | 不详何时。李崇智认为元末徐寿辉又名徐真一,建元天定,疑为误记。[1]:173 |
辽朝
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辽太祖(在位:916年—926年) | |||
神册 | 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 |
7年 | |
天赞 |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 5年 | |
天显 | 926年二月—938年 |
13年 | 元年七月阿保机逝世,皇后摄政。至天显二年十一月辽太宗即位沿用[1]:174 |
辽太宗(在位:927年—947年) | |||
会同 | 938年十一月—947年正月 | 10年 | |
大同 | 947年二月—九月 | 8个月 | 元年四月辽世宗即位沿用[1]:175 |
辽世宗(在位:947年—951年) | |||
天祿 |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 5年 | |
遼穆宗(在位:951年—969年) | |||
應曆 |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 19年 | |
遼景宗(在位:969年—982年) | |||
保寧 |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 11年 | |
乾亨 |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 5年 | 四年九月辽圣宗即位沿用[1]:175 |
辽圣宗(在位:982年—1031年) | |||
统和 | 983年六月—1012年闰十月 | 30年 | 高丽自994年起用此年号[4]:188 |
開泰 |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 10年 | |
太平 |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 11年 | 高丽自1022年起用辽年号,该年号用至1037年[4]:191—192 |
辽兴宗(在位:1031年—1055年) | |||
景福 |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 2年 | |
重熙 |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 24年 | 或作重和,崇熙[1]:176 |
辽道宗(在位:1055年—1101年) | |||
清宁 | 1055年八月—1064年 |
10年 | |
咸雍 | 1065年—1074年 |
10年 | |
大康 | 1075年—1084年 |
10年 | 或作太康[34] |
大安 | 1085年—1094年 |
10年 | |
寿昌 | 1095年—1101年正月 |
7年 | 或作寿隆、盛昌[1]:176 |
辽天祚帝(在位:1101年—1125年) | |||
乾统 | 1101年二月—1110年 |
10年 | 或作乾通[1]:176 |
天庆 | 1111年—1120年 |
10年 | 高丽自1116年起停用辽年号[4]:201 |
保大 | 1121年—1125年二月 |
5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耶律淳(在位:1122年) | |||
建福 | 1122年三月—六月 |
4个月 | 或作天福[1]:177 |
蕭普賢女(在位:1122年) | |||
德兴 | 1122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
耶律雅里(在位:1123年) | |||
神曆 | 1123年五月—十月 |
6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庆 | 1029年八月—1030年八月 |
大延琳 | 2年 | |
隆基 | 1116年正月—四月 |
高永昌 | 4个月 | 或作应顺[1]:178 |
天复 | 1123年正月—八月 |
回离保 | 8个月 | |
天嗣 | 1123年 | 萧干 | 1年 | 或作天兴[35]、天阜[1]:178—179 |
西辽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遼德宗(在位:1132年—1143年) | |||
延慶 | 1124年二月或1125年[1]:179—1133年 |
10年 | |
康國 | 1134年—1143年 |
10年 | 也有认为始于1127年[1]:179 |
蕭塔不煙(在位:1143年—1150年) | |||
咸清 | 1144年—1150年 |
7年 | 起讫时间也有认为是1136年十一月—1142年十一月[1]:179 |
感天 | ? | ? | 有出土錢幣「感天元寶」,或為蕭塔不煙第二個年號[36][37] |
遼仁宗(在位:1150年—1163年) | |||
绍兴 | 1151年—1163年 |
13年 | 起讫时间也有认为是1142年—1154年[1]:179 |
續興 | ? | ? | 有出土錢幣「續興元寶」及「續興通寶」,或為遼仁宗第二個年號(1161-1163)[36][38] |
穆興 | ? | ? | 有出土錢幣「穆興元寶」及「穆興通寶」,或為遼仁宗第三個年號[38] |
耶律普速完(在位:1163年—1177年) | |||
崇福 | 1164年—1177年 |
14年 | 起讫时间也有认为是1154年十二月—1168年十一月[1]:180 |
皇德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今有出土錢幣「皇德元寶」及「皇德通寶」[36] |
重德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梁玉绳认为耶律大石字重德,重德作为年号是误记[1]:180。今有出土錢幣「重德元寶」[36][39] |
耶律直魯古(在位:1177年—1211年) | |||
天禧 | 1178年—1211年 |
34年 | 起讫时间也有认为是1168年—1201年[1]:180 |
西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夏景宗(在位:1032年—1048年) | |||
显道 | 1032年—1034年六月 |
3年 | 1032年,宋仁宗改元明道,李元昊为避父亲李德明讳而称年号[40] |
开运 | 1034年七月 |
1个月 | |
广运 | 1034年八月—1036年 |
3年 | |
大庆 | 1036年十二月—1038年九月 | 3年 | |
天授礼法延祚 | 1038年十月—1048年 |
11年 | 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或作天授、天授理法延祚[1]:181。十一年正月夏毅宗即位沿用[40] |
广熙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广民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夏毅宗(在位:1048年—1067年) | |||
延嗣宁国 | 1049年 | 1年 | 或作宁国[1]:182 |
天祐垂圣 | 1050年—1052年 |
3年 | 或作垂圣[1]:182 |
福圣承道 | 1053年—1056年 |
4年 | 或作福圣、承道二号[10] |
奲都 | 1057年—1062年 |
6年 | |
拱化 | 1063年—1067年 |
5年 | 五年十二月夏惠宗即位沿用[40] |
夏惠宗(在位:1067年—1086年) | |||
乾道 | 1067年—1068年 |
2年 | 戴錫章《西夏紀》、周春《西夏書》、吳廣成《西夏書事》,近人林旅芝《西夏史》均以夏毅宗李諒祚去世的隔年(1068年)為乾道元年 |
天赐礼盛国庆 | 1069年—1074年 |
6年 | 或作天赐国庆[1]:182。戴錫章《西夏紀》、周春《西夏書》、吳廣成《西夏書事》,近人林旅芝《西夏史》均以1070年為天賜禮盛國慶元年 |
大安 | 1075年—1085年 |
11年 | |
天安礼定 | 1086年正月—七月 |
7个月 | |
西安 | ?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或为大安年号之误[1]:182 |
夏崇宗(在位:1086年—1139年) | |||
天儀治平 | 1086年七月—1089年 |
4年 | |
天祐民安 | 1090年—1097年 |
8年 | |
永安 | 1098年—1100年 |
3年 | |
貞觀 | 1101年—1113年 |
13年 | |
雍寧 | 1114年—1118年 |
5年 | |
元德 | 1119年—1127年三月 |
9年 | 或作天德[1]:183 |
正德 | 1127年四月—1134年 |
8年 | |
大德 | 1135年—1139年 |
5年 | 五年六月夏仁宗即位沿用[40] |
夏仁宗(在位:1139年—1193年) | |||
大庆 | 1140年—1143年 |
4年 | |
人慶 | 1144年—1148年 |
5年 | 《西夏書事》以1144年九月改大康五年為人慶元年 |
天盛 | 1149年—1169年 |
21年 | |
乾祐 | 1170年—1193年 |
24年 | 二十四年九月夏桓宗即位沿用[40] |
夏桓宗(在位:1193年—1206年) | |||
天慶 | 1194年—1206年正月 |
13年 | |
夏襄宗(在位:1206年—1211年) | |||
應天 | 1206年正月—1209年 |
4年 | |
皇建 | 1210年—1211年八月 |
2年 | |
夏神宗(在位:1211年—1223年) | |||
光定 | 1211年八月—1223年 |
13年 | 《宋史》、《西夏書事》作1211年七月改元光定[40] |
夏献宗(在位:1223年—1226年) | |||
乾定 | 1223年十二月—1226年七月 | 4年 | |
李睍(在位:1226年—1227年) | |||
寶義 | 1226年七月—1227年六月 | 2年 | 见于万光泰《纪元韵叙》 |
宝庆 | ? | ? | 见于張鑑春《西夏紀事本末》。李崇智认为是同期宋理宗“宝慶”年号的誤記[1]:184 |
广僖 | ?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清平 | ?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金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金太祖(在位:1115年— 1123年) | |||
收國 | 1115年—1116年 |
2年 | |
天辅 | 1117年—1123年九月 |
7年 | |
金太宗(在位:1123年— 1135年) | |||
天会 | 1123年九月—1137年 |
15年 | 十三年正月金熙宗即位沿用[1]:186 |
金熙宗(在位:1135年—1149年) | |||
天眷 | 1138年—1140年 |
3年 | |
皇統 | 1141年—1149年 |
9年 | |
完顏亮(在位:1150年—1161年) | |||
天德 |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 | 5年 | |
貞元 |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 | 4年 | |
正隆 | 1156年二月—1161年十月 | 6年 | |
金世宗(在位:1161年— 1189年) | |||
大定 | 1161年十月—1189年 |
29年 | |
兴庆 | ? | ? |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钟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11] |
金章宗(在位:1189年— 1208年) | |||
明昌 | 1190年—1196年十一月 |
7年 | |
承安 | 1196年十一月—1200年 |
5年 | |
泰和 | 1201年—1208年 |
8年 | 八年十一月衛绍王完顏允济即位沿用[1]:187 |
天定 | ? | ? |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钟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11] |
完颜永济(在位:1208年— 1213年) | |||
大安 | 1209年—1211年 |
3年 | |
崇慶 | 1212年—1213年四月 |
2年 | |
至寧 | 1213年五月—九月 | 5个月 | |
金宣宗(在位:1213年— 1224年) | |||
贞祐 |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 5年 | |
興定 |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 6年 | |
元光 | 1222年八月—1223年 |
2年 | |
金哀宗(在位:1224年— 1234年) | |||
正大 | 1224年—1231年 |
8年 | |
開興 | 1232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天兴 |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 3年 | |
完顏承麟(在位:1234年) | |||
盛昌 | ? | ? | 李兆洛《纪元编》以此作末帝年号,但没有史料证据[1]:188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興 | 1147年 | 熬羅孛極烈 | 1年 | |
天统 | ? | 完颜允文 | ? |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钟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11] |
天正 | 1161年十二月 |
移剌窩幹 | 1个月 | |
身聖 | 1196年十月 |
耶律德寿 | 1个月 | |
元統 | 1213年三月—1216年 |
耶律留哥 | 4年 | |
天賜 | 1214年 | 劉永昌 | 1年 | |
天順 | 1214年五月—十二月 | 楊安兒 | 8个月 | |
天泰 | 1215年十月—1223年 |
蒲鮮萬奴 | 9年 | |
大同 | 1224年—1233年九月 |
蒲鮮萬奴 | 10年 | 大同年号史书无记载。1980年代在东北地区出土的蒲鮮萬奴官印中有“大同”年款[41] |
興隆 | 1216年—1217年 |
張致 | 2年 | 或作興龍[42] |
順天 | 1216年 | 郝定 | 1年 | |
天威 | 1216年 | 耶律厮不 | 1年 | 或作天成[1]:192 |
天祐 | ? | 乞奴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天德 | 1216年 | 耶律金山 | 1年 | 或作天会,天成[10] |
元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元世祖(在位:1260年—1294年) | |||
中統 | 1260年五月—1264年八月 |
5年 | |
至元 | 1264年八月—1294年 |
31年 | |
元成宗(在位:1294年—1307年) | |||
元贞 | 1295年—1297年二月 |
3年 | |
大德 | 1297年二月—1307年 |
11年 | 十一年五月元武宗即位沿用[1]:194—195 |
元武宗(在位:1307年—1311年) | |||
至大 | 1308年—1311年 |
4年 | 四年三月元仁宗即位沿用[1]:195 |
元仁宗(在位:1311年—1320年) | |||
皇庆 | 1312年—1313年 |
2年 | |
延祐 | 1314年—1320年 |
7年 | 七年二月元英宗即位沿用[1]:195 |
元英宗(在位:1320年—1323年) | |||
至治 | 1321年—1323年 |
3年 | 三年八月元泰定帝即位沿用[1]:195 |
元泰定帝(在位:1323年—1328年) | |||
泰定 | 1324年—1328年二月 |
5年 | |
致和 | 1328年二月—九月 | 8个月 | |
元天顺帝(在位:1328年) | |||
天顺 | 1328年九月—十月 | 2个月 | |
元文宗(在位:1328年—1332年) | |||
天历 | 1328年九月—1330年五月 | 3年 | 元明宗(1329年)复用该年号[6]:398—399 |
至顺 | 1330年五月—1333年十月 | 4年 | 三年八月,文宗死,十月元宁宗即位沿用;十二月元惠宗即位沿用[1]:196 |
元惠宗(在位:1333年—1370年) | |||
元统 | 1333年十月—1335年十一月 | 3年 | |
至元 | 1335年十一月—1340年 |
6年 | |
至正 | 1341年—1370年 |
30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元昭宗(在位:1370年—1378年) | |||
宣光 | 1371年—1379年六月 |
9年 | 八年四月北元后主脱古斯铁木儿即位沿用[1]:196—197 |
北元后主(在位:1378年—1388年) | |||
天元 | 1379年六月—1388年 |
10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萬乘 | 1280年四月 |
杜可用 | 1个月 | |
昌泰 | 1281年八月—十一月 |
陳吊眼 | 4个月 | |
延康 | 1283年三月 |
林桂方、赵良钤 |
1个月 | 或作建康[1]:198 |
祥兴 | 1283年—1284年 |
黄华 | ? | 用南宋衛王趙昺年号[4]:219 |
安定 | 1289年二月—十月 |
楊鎮龍 | 9个月 | |
正治 | 1297年十月 |
陳空崖 | 1个月 | |
赤符 | 1337年正月—七月 |
朱光卿 | 7个月 | |
治平 | 1351年十月—1355年 |
徐寿辉 | 5年 | 或作4年,没有治平五年[43];《玄宫之碑》以1350年为治平元年。 |
太平 | 1356年—1358年七月 |
徐寿辉 | 3年 | 或云太平元年应为1358年[43] |
天启 | 1356年—1359年三月 | 徐寿辉 | 4年 | 误作治平。[10]郭若愚考订起始时间为1359年十二月[44];刘孔伏,薛新力则考订为1355年改年号[43];章采烈据《玄宫之碑》考订为1356年改年号[45];朱活认为明玉珍入蜀后奉行天启年号[46] |
天定 | 1359年四月—1360年闰五月 | 徐寿辉 | 2年 | 一些学者认为天定年号只能代表陈友谅政权[44]。也有人误以为是陈友谅的大定年号[43][1]:200—201 |
正朔 | ? | 赵普胜 | [10] | |
天祐 | 1354年四月—1357年八月 | 张士诚 | 4年 | |
龙凤 | 1355年二月—1366年 |
韩林儿 | 12年 | |
大义 | 1360年闰五月—1363年八月 |
陈友谅 | 4年 | |
大定 | ? | 陈友谅 | 有人认为是徐寿辉的天定年号的讹误[1]:202—203 |
|
德寿 | 1363年九月—1364年二月 | 陈理 | 2年 | |
天统 | 1363年—1366年 |
明玉珍 | 4年 | |
开熙 | 1367年—1371年六月 | 明升 | 5年 |
明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长 |
备注 |
---|---|---|---|
明太祖(在位:1368年—1398年) | |||
洪武 | 1368年—1398年、1402年六—十二月 |
31年 | 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宗即位沿用[1]:205。高丽王朝自1370年起始行大明年号[4]:228,朝鮮王朝1392年建立后沿用大明年号 |
明惠宗(在位:1398年—1402年) | |||
建文 | 1399年—1402年六月 |
4年 | 四年六月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1]:205 |
明成祖(在位:1402年—1424年) | |||
永乐 | 1403年—1424年 |
22年 | 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1]:206 |
明仁宗(在位:1424年—1425年) | |||
洪熙 | 1425年 | 1年 | 元年六月明宣宗即位沿用[1]:206 |
明宣宗(在位:1425年—1435年) | |||
宣德 | 1426年—1435年 |
10年 | 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沿用[1]:206 |
明英宗(在位:1435年—1449年) | |||
正统 | 1436年—1449年 |
14年 | 十四年九月明代宗即位沿用[1]:206 |
明代宗(在位:1449年—1457年) | |||
景泰 | 1450年—1457年 |
7年 | 奪门之变后隨即改元 |
明英宗(在位:1457年—1464年) | |||
天顺 | 1457年—1464年 |
8年 | 八年正月明宪宗即位沿用[1]:207 |
明宪宗(在位:1464年—1487年) | |||
成化 | 1465年—1487年 |
23年 | 二十三年九月明孝宗即位沿用[1]:207 |
明孝宗(在位:1487年—1505年) | |||
弘治 | 1488年—1505年 |
18年 | 十八年五月明武宗即位沿用[1]:207 |
明武宗(在位:1505年—1521年) | |||
正德 | 1506年—1521年 |
16年 | 十六年四月明世宗即位沿用[1]:207 |
明世宗(在位:1521年—1566年) | |||
嘉靖 | 1522年—1566年 |
45年 | |
明穆宗(在位:1567年—1572年) | |||
隆庆 | 1567年—1572年 |
6年 | 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沿用[1]:208 |
明神宗(在位:1572年—1620年) | |||
万历 | 1573年—1620年七月 |
48年 | |
明光宗(在位: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 | |||
泰昌 | 1620年8月28日—1621年1月21日 | 四个月 | 元年九月明熹宗即位沿用[1]:208 |
明熹宗(在位:1620年—1627年) | |||
天启 | 1621年—1627年 |
7年 | 七年八月(1627年10月)明思宗即位沿用[1]:208 |
明思宗(在位:1627年—1644年) | |||
崇祯 | 1628年—1644年 |
17年 | |
明悼帝(在位:1644年) | |||
義興 | 1644年 | 一個月 | 非正式[47]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明安宗(在位:1644年—1645年) | |||
弘光 | 1645年正月—五月 |
5个月 | |
明紹宗(在位:1645年—1646年) | |||
隆武 | 1645年闰六月—1646年八月 | 2年 | |
明文宗(在位:1646年—1647年) | |||
绍武 | 1646年十一月—十二月 | 2个月 | |
朱亨嘉(在位:1645年) | |||
兴业 | 1645年八月 | 1个月 | 见于钱海岳《南明史》[47] |
朱以海(在位:1645年—1655年) | |||
监国 | 1646年—1653年 | 8年 | 非年号,鲁王朱以海自称监国,以监国纪年。李兆洛《纪元编》作庚寅 |
定武帝(在位:1646年—1664年) | |||
定武 | 1646年—1663年 |
18年 | |
明昭宗(在位:1646年—1662年) | |||
永曆 | 1647年—1683年 |
37年 | 台灣地區使用年號之始 |
朱常清(在位:1648年—1649年) | |||
东武 | 1648年 | 1年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定 | 1386年 | 彭玉琳 | 1年 | |
龙凤 | 1397年 | 田九成 | 1年 | |
永寧 | 1417年—1420年 |
范玉 | 4年 | 僅見《明史·安南傳》,越南史書均無載 |
永天 | 1420年 | 黎餓 | 1年 | 越南有「永天通寶」銅錢傳世。 |
泰定 | 1448年—1449年 |
陳鑑胡 | 2年 | |
东阳 | 1449年九月—1450年 |
黄萧养 | 2年 | |
玄元 | 1451年十二月 |
朱徽煠 | 1个月 | 又作玄武或𢆯武,清朝为康熙帝玄烨避讳称为元武[1]:212—213。 |
添元 | 1453年—1457年 |
也先 | 5年 | 见于《明英宗实录》和《明史》。学者推测该年号可能是来自音译,为求回避而故将天元译作添元[1]:213—214。 |
天顺 | 1456年 | 李珍 | 1年 | 见于叶维庚《纪元通考》 |
天绣 | 1457年—? |
王斌 | ? | |
武烈 | ? | 李添保 | ? | 见于《明史·李震传》 |
德胜 | 1465年三月—1466年闰三月 |
刘通 | 2年 | |
明正 | ? | 曹甫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起讫时间不明,约在正德年间[10]。 |
顺德 | 1519年六月—七月 |
朱宸濠 | 2个月 | 见于谈迁《国榷》 |
平定 | ? | 段鋹 | ? | |
大順 | ? | 段鋹 | ? | 或作大順平定。李兆洛《紀元編》认为平定是年号,大順是国号。 |
天渊 | 1546年 | 田斌 | 1年 | |
造历 | ? | 张琏 | ? | 见于毛奇龄《後鑑録》。李崇智和李兆洛认为这是指改年号,造历法,不是年号[1]:216—217[10] |
龍飛 | ? | 张琏 | ? | 见于李兆洛《紀元編》。毛奇龄的《後鑑録》卷四认为張璉只是铸造了印文“飛龍传国元宝”的国璽。李崇智认为“龙飞”为印文“飞龙”之误,不是年号[1]:216—217。 |
大宝 | 1565年十二月—1566年正月 |
蔡伯贯 | 2个月 | |
洪武 | 1619年四月 |
李新 | 1个月 | |
真混 | 1619年十二月 | 李文 | 1个月 | 一作天真混[10] |
瑞应 | 1621年九月 |
奢崇明 | 1个月 | |
玄静 | 1622年 | 万俟德 | 1年 | 清朝为康熙帝玄烨避讳作元静或𢆯静[1]:218。 |
大成兴胜 | 1622年五月—十月 | 徐鸿儒 | 6个月 | 又作大乘兴胜、大成兴盛,兴胜,大乘兴盛[1]:218—219。 |
永兴 | 1628年 | 张惟元 | 1年 | |
兴武 | 1635年 | 高迎祥 | 1年 | 见于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复按院张公博访利弊》 |
天運 | 1637年 | 張普薇 | 1年 | 见于李兆洛《紀元編》 |
永昌 | 1644年—1645年五月 |
李自成 | 2年 | 明末擎天王宮文彩奉李自成永昌年号[1]:220。 |
义武 | ? | 張獻忠 | ? | 李兆洛《纪元编》作崇祯十六年八月改元。李崇智认为义武是高迎祥年号兴武之误[1]:220。 |
大顺 | 1644年十一月—1646年 |
張獻忠 | 3年 | |
圆明大宝 | ? | 马相 | ? | 见于钟渊映《历代建元考》,不详何时 |
宏閏 | ? | 省悟 | ? | 见于李兆洛《紀元編》,不详何时 |
湧安 | ? | 明本 | ? | 见于李兆洛《紀元編》,不详何时 |
清朝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努尔哈赤(在位:1616年—1626年) | |||
天命 | 1616年—1626年 |
11年 | 有学者认为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清实录》用“建元天命”,是编者附会汉制所做[48] |
皇太極(在位:1626年—1643年) | |||
天聪 | 1627年—1636年三月 |
10年 | 有学者认为后金只使用汗号纪年,实际并无年号。《清实录》用“建元天聪”,是编者附会汉制所做[48]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清太宗(在位:1626年—1643年) | |||
崇德 | 1636年四月—1643年 |
8年 | 八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1]:223 |
清世祖(在位:1643年—1661年) | |||
顺治 | 1644年—1661年 |
18年 | 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1]:223。朝鲜始行清年号[4]:253 |
清聖祖(在位:1661年—1722年) | |||
康熙 | 1662年—1722年 |
61年 | 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1]:223 |
清世宗(在位:1722年—1735年) | |||
雍正 | 1723年—1735年 |
13年 | 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1]:223 |
清高宗(在位:1735年—1796年) | |||
乾隆 | 1736年—1795年 |
60年 | |
清仁宗(在位:1795年—1820年) | |||
嘉庆 | 1796年—1820年 |
25年 | 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1]:223 |
清宣宗(在位:1820年—1850年) | |||
道光 | 1821年—1850年 |
30年 | 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1]:224 |
清文宗(在位:1850年—1861年) | |||
咸丰 | 1851年—1861年 |
11年 | |
清穆宗(在位:1861年—1875年) | |||
祺祥 | 原定 | 原定 | 咸豐帝逝世後顧命八大臣原定年號,辛酉政變以後棄用,改以「同治」取代 |
同治 | 1862年—1874年 |
13年 | |
清德宗(在位:1874年—1908年) | |||
光绪 | 1875年—1908年 |
34年 | 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沿用[1]:224 |
溥儀(在位:1909年—1912年) | |||
宣統 | 1909年—1912年 |
3年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1917年7月張勳復辟时,称宣统九年[1]:224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重兴 | 1644年 | 秦尚行 | 1年 | |
天定 | 1644年九月 | 刘守分 | 1个月 | |
永昌 | 1644年—1645年 |
宮文彩 | 2年 | 奉李自成永昌年号[1]:225 |
清光 | 1645年六月 | 胡守龍 | 1个月 | 《东华录》作1645年六月,《清史稿》作順治三年(1646年) |
中兴 | 1647年 | 蒋尔恂 | 1年 | |
永曆 | 1647年 | 王光代 | 1年 | 用南明昭宗朱由榔永曆年号[1]:226 |
隆武 | 1647年九月 | 张华山 | 1个月 | 用南明绍宗朱聿键隆武年号[1]:226 |
兴朝 | ? | 孙可望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引《明史》文。但是《明史》与《清史列传》、《清史稿》都只称铸钱興朝通宝,以干支纪年,未言建年号。李崇智据此认为兴朝是钱号而非年号[1]:226 |
天正 | 1648年 | 不可考 | ? | |
天顺 | 1661年 | 萧惟堂 | 1年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大慶 | 1665年四月 |
王耀祖 | 1个月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廣德 | 1673年—1680年 |
楊起隆 | 8年 | |
昭武 | 1678年三月—八月 |
吴三桂 | 6个月 | |
利用 | ? | 吴三桂 | ? | 李崇智据《清史列传》,认为是钱号不是年号[1]:228—229 |
洪化 | 1678年八月—1681年十月 | 吴世璠 | 4年 | |
裕民 | ? | 耿精忠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和叶维庚《纪元通考》,李崇智据《清史稿》认为是耿精忠私铸钱裕民通宝的钱号,不是年号[1]:229 |
文兴 | 1704年 | 魏枝叶 | 1年 | |
元兴 | ? | 朱六非、李天极 |
? | 见于謝国楨《南明史略》,所据不详。因朱六非和李天极与魏枝叶为同伙[49],故李崇智认为元兴为文兴之误[1]:230 |
永兴 | 1708年 | 钱宝通 | 1年 | |
天德 | 1708年 | 张念一 | 1年 | |
永和 | 1721年五月—六月 |
朱一貴 | 2个月 | |
天运 | 1786年十一月 |
林爽文 | 1个月 | |
顺天 | 1787年—1788年正月 |
林爽文 | 2年 | |
天運 | 1795年三月 |
陳周全 | 1个月 | |
万利 | 1797年 | 黎树 | 1年 | 一作大庆[1]:232 |
大康 | 1797年二月 |
王大叔 | 1個月 | |
晏朝 | 1814年 | 朱毛俚 | 1年 | |
天運 | 1832年十一月—1833年正月 | 張丙 | 2年 | |
太平天國 | 1851年—1864年 |
洪秀全 | 14年 | 以国号为年号,“国”写作“囯”。干支纪年,“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结束时间也有认为应当延续至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868年8月16日)捻军在山东失败为止[1]:233 |
天德 | 1851年 | 林万青 | 1年 | |
洪顺 | 1853年五月 |
李明先 | 1个月 | 见于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所据不详 |
天德 | 1853年 | 黄威 | 1年 | 小刀会其他支派也有用此年号者[1]:234 |
天运 | 1853年八月—1855年正月 | 刘丽川 | 3年 | 或作大明[1]:234 |
江汉 | 1854 | 楊龍喜 | 1 | 一作姜漢,誤[1]:234 |
洪德 | 1855年—1864年 |
陈开 | 10年 | |
顺天 | 1860年—1864年 |
李永和 | 5年 | |
天縱 | 1860年—1863年 |
宋繼鵬 | 4年 | |
嗣统 | 1864年—? | 朱明月 | ? | |
华汉 | ? | 朱明月 | ? | 见于《贵州通志》 |
江汉 | ? | 朱明月 | ? | 贵州博物馆有文物提款“大明江汉八年”,用杨龙喜年号[50] |
永清 | 1895年五月 |
唐景崧 | 1个月 | 語意「永戴聖清」。為臺灣民主國的年號,唐景崧為總統 |
大明国 | 1902年 | 洪全福 | 1年 | 或作大明顺天国[1]:237 |
漢德 | 1906年—? |
龔春台 | ? | |
共戴 | 1911年十二月—1915年六月、1921年二月—1924年十一月 |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9年 |
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年號紀年,以民國作為國家紀年。但仍有個別地方政權和起事者用年號。在中華民國短暫帝制「復辟」期間,均曾在部分地區恢復年號(宣統年號)的使用。由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8日,中國大陸一直使用民國紀年。
紀年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洪憲 | 1916年 | 袁世凱 | 92日 | 民國4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稱帝,國號為「中華帝國」,隔年建元「洪憲」;民國5年3月22日取消稱帝,恢復民國 |
通志 | 1917年 | 查都·若巴 | 1年 | 見於榮孟源《中國歷史紀年》,所據不詳 |
宣統 | 1917年 | 溥儀 | 12日 | 民國6年7月1日張勳復辟,宣布將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同月12日取消復辟 |
大同 | 1932年—1934年 |
溥儀 | 3年 | 溥儀擔任滿州國(中國東北,被日本佔領)执政時使用 |
康德 | 1934年—1945年 |
溥儀 | 12年 | 溥儀擔任滿州帝國君主時使用,日本戰敗後滿州國終止 |
年號不明
紀年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 | 180年代末—214年十月 | 宋建 | 30餘年 | 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據枹罕自號「河首平漢王」,建安十九年(214年)為曹操大將夏侯淵所滅。《魏志》及《通鑑》記載曾建立年號,名稱不明。 |
?? | 763年十月—十二月 |
李承宏 | 三個月 |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唐朝叛將高暉和吐蕃大將馬重英立廣武王李承宏為皇帝,十二月取消帝號。 新舊《唐書》及《通鑑》記載曾建立年號,名稱不明。 |
参看
- 日本年號列表
- 朝鮮半島年號列表
- 越南年号列表
- 台灣年號列表
- 黄帝纪元
- 孔子紀年
- 太歲紀年
參考文獻
^ 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201.0211.0221.0231.0241.0251.0261.0271.0281.0291.0301.0311.0321.0331.0341.0351.0361.0371.0381.0391.0401.0411.0421.0431.0441.0451.0461.0471.0481.0491.0501.0511.0521.0531.0541.0551.0561.0571.0581.0591.0601.0611.0621.0631.0641.0651.0661.0671.0681.0691.0701.0711.0721.0731.0741.0751.0761.0771.0781.0791.0801.0811.0821.0831.0841.0851.0861.0871.0881.0891.0901.0911.0921.0931.0941.0951.0961.0971.0981.0991.100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101.1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191.120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01.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1391.1401.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1.1481.1491.1501.1511.1521.1531.1541.1551.1561.1571.1581.1591.1601.1611.1621.1631.1641.1651.1661.1671.1681.1691.1701.1711.1721.1731.1741.1751.1761.1771.1781.1791.1801.1811.1821.1831.1841.1851.1861.1871.1881.1891.1901.1911.1921.1931.1941.1951.1961.1971.1981.1991.200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071.2081.2091.2101.2111.2121.2131.2141.2151.2161.2171.2181.2191.2201.2211.2221.2231.2241.2251.2261.2271.2281.2291.2301.2311.2321.2331.2341.2351.2361.2371.2381.2391.2401.2411.2421.2431.2441.2451.2461.2471.2481.2491.2501.2511.2521.2531.2541.2551.2561.2571.2581.2591.2601.2611.2621.2631.2641.2651.2661.2671.2681.2691.2701.2711.2721.2731.2741.2751.2761.2771.2781.2791.2801.2811.2821.2831.2841.2851.2861.2871.2881.2891.2901.2911.2921.2931.2941.2951.2961.2971.2981.2991.3001.3011.3021.3031.3041.3051.3061.3071.3081.3091.3101.3111.3121.3131.3141.3151.3161.3171.3181.3191.3201.3211.3221.3231.3241.3251.3261.3271.3281.3291.3301.3311.3321.3331.3341.3351.3361.3371.3381.3391.3401.3411.3421.3431.3441.3451.3461.3471.3481.3491.3501.3511.3521.3531.3541.3551.3561.3571.3581.3591.3601.3611.3621.3631.3641.3651.3661.3671.3681.3691.3701.371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杨树达. 《汉书管窥·武帝纪》.
^ 3.03.13.2 陈直. 《汉书新证·武帝》.
^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 徐红岚. 中日朝三国歷史纪年表.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 ISBN 7538246193.
^ 《后汉书·献帝纪》.
^ 6.06.16.2 陈光. 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年1月. ISBN 7540210311.
^ 《晋书·张昌传》
^ 王应麟. 玉海.
^ 《晋书·五行志》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 李兆洛. 纪元编.
^ 11.011.111.211.311.411.511.611.7 钟渊映. 历代建元考.
^ 12.012.1 李昉等,《太平御覽》卷126〈偏霸部十〉引《十六國春秋》
^ 施新榮,《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原载《吐鲁番學研究》2003年第2期 [online]. 引用於UTC時間2006年1月19日 03:53. 歐亞學研究網:[1]
^ 14.014.1 史岩. 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 文物参考资料. 1956, (7).
^ 朱雷. 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 出土文献研究. 1985.
^ 叶维庚. 纪元通考.
^ 《文物》,1964年12期,第68页
^ 黄文弼. 吐鲁番考古记. 北京: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54: 33.
^ 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
^ 《赵氏夫人墓志》: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号为永新元年。
^ 王苑. 安史之乱时期的墓志年号与河洛士人心态初探[J]. 殷都学刊, 2016, 37(1):66-68.
^ 张广达、李新江,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编,中华书局,1982年
^ 23.023.1 阎万章,渤海国“贞惠公主墓碑”的研究,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 鄭永振,《論渤海國的建國集團与國號、年號》,《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 25.025.125.2 《大理叢書·金石篇》第5冊,雲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
^ 楊長城《大理国「明應二年」考釋》,《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06年00期
^ 27.027.127.227.327.4 李家瑞,用文物补正南诏及大理国的纪年,历史研究,1958年第7期
^ 黃德榮、吳華、王建昌《通海大理國火葬墓紀年碑研究》,《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12(00)
^ 29.029.1 黃德榮《雲南發現的大理國紀年文物》,《考古》2006(3)
^ 30.030.1 木芹. 南詔野史會證.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22005412.
^ 馮蘇,《滇考》卷上,《欽定四庫全書》本
^ 32.032.1 吳任臣. 十國春秋. 中華書局. 1983, (3).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 《宋史·高宗纪》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
^ 叶隆仪,《契丹国志》,卷十二
^ 36.036.136.236.3 蔡杰華《絲綢之路故國-西遼王朝——兼說西遼錢幣及其貨幣流通》,《新疆錢幣》
^ 張廷玉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七
^ 38.038.1 斐元博《西遼仁宗「三興」年號及鑄錢考》,新浪博客
^ 斐元博《西遼「重德元寶背五」手雕呈樣錢探析》,新浪博客
^ 40.040.140.240.340.440.5 《宋史·夏国传》
^ 张绍维; 李莲. 东夏年号的研究. 史学集刊. 1983, (3).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 《元史· 太祖本紀》
^ 43.043.143.243.3 刘孔伏,薛新力. 谈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年号和国号. 学术月刊. 1984, (5).
^ 44.044.1 郭若愚. 元徐寿辉起义军的铜印及其政权问题的探讨. 上海博物馆馆刊.
^ 章采烈. 论《玄宫之碑》的史料价值[J]. 江汉论坛, 1986(4):67-70.
^ 朱活. 元钱通论——兼谈元末起义军政权的铸币[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3(s2):327-336.
^ 47.047.1 錢海岳,《南明史》
^ 48.048.1 蔡美彪. 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 历史研究. 1987, (3).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 《清史列传·贝利诺传》
^ 牟应杭. 贵州农民起义的几件重要遗物. 文物. 1962, (11).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外部連結
臺灣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中日韩和东亚各国历史事件和年号对照表(日语版)
- 中國歷代紀年速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