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
中古音是中古漢語的音系,在漢語音韻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古音的研究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支。有学者[谁?]講中古音分为以切韵音为代表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韵图为代表的晚期中古汉语等两个阶段。
目录
1 研究方法
2 声母
3 韵母
4 声调
5 语音发展
6 參見
7 參考
研究方法
由於中古漢語的時期遠早於錄音設備的發明,而且漢字不是字母文字,無法較爲直接地反應語音,研究者們只能依靠留存的文獻和現今的語言重構中古漢語,主要的資料有:
- 《切韵》《经典释文》《大宋重修廣韻》等韵书;
- 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各個汉语方言(如閩語、粵語、客語、吳語和贛語)殘留的中古漢語痕跡;
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梵汉、藏汉对音,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然而,相對於上古音研究,中古音因爲有豐富的韻書、韻圖等資料,可以對其聲韻調清楚地劃分類別。隋朝陸法言編纂《切韵》,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然而其原本早已佚失,直至1947年纔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殘卷。[1],而《大宋重修廣韻》是宋初增訂《切韻》,因此中古音系主要基於這兩本書反映出《切韻》音系。
《切韻》系韻書使用反切法注音,用反切上字註聲母,反切下字註韻母和聲調,通過反切系聯法可以知道字音的關係,從而構建出中古音系。宋朝有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等),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然而韵图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韻圖出現較晚,因此語音已經發生相當大的差異,從而導致韵图忽略了《切韵》的一些重要的音类等。
高本漢首次應用西方歷史語言學的方法來構建中古音,此後多個語言學家提出了中古音的構擬。由於研究材料本身的限制和各家對材料分析理解的差異,多少會在具體擬音上有差異,然而在許多重要特徵上學界擁有共識。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節結構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個音節,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稱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a],来代表中古汉语後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各分为两类。
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脣音 |
幫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p |
滂 pʰ |
並 b |
明 m |
||
舌音 |
端 t |
透 tʰ |
定 d |
泥 n |
||
知 ʈ |
徹 ʈʰ |
澄 ɖ |
娘 ɳ |
|||
來 l |
||||||
齒音 |
精 ts |
清 tsʰ |
從 dz |
心 s |
邪 z |
|
莊 tʂ |
初 tʂʰ |
崇 dʐ |
生 ʂ |
俟 ʐ |
||
章 tɕ |
昌 tɕʰ |
常(禪) dʑ |
日 ȵ |
書 ɕ |
船 ʑ |
|
牙音 |
見 k |
溪 kʰ |
羣 g |
疑 ŋ |
||
喉音 |
影 ʔ |
云 ɦ 以 j |
曉 h |
匣 ɦ |
擬音(國際音標) |
拼音 |
||||||||||||||
聲母 | 高本漢 | 李方桂 | 王力 | 周法高 | 李榮 | 邵榮芬 | 蒲立本 | 董同龢 | 潘悟雲 | 陳新雄 | 白一平 | Stimson | manti |
W.Sië | 《廣韻》字數[3] |
---|---|---|---|---|---|---|---|---|---|---|---|---|---|---|---|
幫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b | p |
b | 861 |
滂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h | p | ph |
p | 654 |
並 | bʱ |
b | bʱ |
b |
b |
b |
b |
bʱ |
b |
bʱ |
b | bh | b |
ḃ |
1118 |
明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1109 |
端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d | t |
d | 614 |
透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h | t | th |
t | 540 |
定 | dʱ |
d |
dʱ |
d |
d |
d |
d |
dʱ |
d |
dʱ |
d | dh | d |
ḋ |
1022 |
泥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303 |
知 | ȶ |
ʈ |
ȶ |
ʈ |
ȶ |
ȶ |
ʈ |
ȶ |
ʈ |
ȶ |
tr | dj | t |
dr |
403 |
徹 | ȶʰ |
ʈʰ |
ȶʰ |
ʈʰ |
ȶʰ |
ȶʰ |
ʈʰ |
ȶʰ |
ʈʰ |
ȶʰ |
trh | tj | th |
tr |
309 |
澄 | ȡʱ |
ɖ |
ȡʱ |
ɖ |
ȡ |
ȡ |
ɖ |
ȡʱ |
ɖ |
ȡʱ |
dr | djh | d |
ḋr |
482 |
娘 | n |
ɳ |
n |
ɳ |
n |
ȵ |
ɳ |
n |
ɳ |
ȵ |
nr | n | n |
nr |
221 |
精 | ʦ |
ʦ |
ʦ |
ʦ |
ʦ |
ʦ |
ʦ |
ʦ |
ʦ |
ʦ |
ts | tz | tz |
z | 775 |
清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ʦʰ |
tsh | ts | ts |
c | 582 |
從 | ʣʱ |
ʣ |
ʣʱ |
ʣ |
ʣ |
ʣ |
ʣ |
ʣʱ |
ʣ |
ʣʱ |
dz | dz | dz |
ż |
547 |
心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930 |
邪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ṡ |
224 |
莊 | tʂ |
tʂ |
ʧ |
tʂ |
ʧ |
ʧ |
tʂ |
ʧ |
tʂ |
ʧ |
tsr | jr | tz |
zh |
233 |
初 | tʂʰ |
tʂʰ |
ʧʰ |
tʂʰ |
ʧʰ |
ʧʰ |
tʂʰ |
ʧʰ |
tʂʰ |
ʧʰ |
tsrh | chr | ts |
ch |
246 |
崇 | dʐʱ |
dʐ |
ʤʱ |
dʐ |
ʤ |
ʤ |
dʐ |
ʤʱ |
dʐ |
ʤʱ |
dzr | jrh | dz |
żh |
238 |
生 | ʂ |
ʂ |
ʃ |
ʂ |
ʃ |
ʃ |
ʂ |
ʃ |
ʂ |
ʃ |
sr | sr | s |
sh |
446 |
俟 | dʐʱ |
dʐ |
dʒʱ |
ʐ |
ʒ |
ʒ |
ʐ |
ʒ |
ʐ |
ʤʱ |
zr | zr | z |
r |
8 |
章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c |
tɕ |
tɕ |
tɕ |
tsy | j | t |
j |
590 |
昌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c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syh | ch | th |
q | 240 |
常 | ʑ |
ʑ |
ʑ |
dʑ |
ʑ |
dʑ |
dʑ |
ʑ |
dʑ |
ʑ |
dzy | zh | d |
ȷ̈ |
354 |
書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sy | sh | x |
x | 324 |
船 | dʑʱ |
dʑ |
dʑʱ |
ʑ |
dʑ |
ʑ |
ʑ |
dʑʱ |
ʑ |
dʑʱ |
zy | jh | j |
ẋ |
78 |
日 | ȵʑ |
ȵʑ |
ȵʑ |
ȵ |
ȵ |
ȵʑ |
ȵ |
ȵ |
ȵ |
ȵʑ |
ny | nj | n |
ny |
403 |
見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g | k |
g | 2029 |
谿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h | k | kh |
k | 1071 |
羣 | ɡ |
ɡʱ |
ɡ |
ɡ |
ɡ |
ɡ |
ɡ |
ɡʱ |
ɡ |
ɡʱ |
g | gh | g |
ġ |
716 |
疑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ng | ng | ng |
ng |
830 |
影 | ʔ |
ʔ |
(無)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ʻ | q | q |
(無) | 1365 |
曉 | x |
x |
x |
x |
x |
x |
h |
x |
h |
x |
x | x | h |
h | 1112 |
匣 | ɣ |
ɣ |
ɣ |
ɣ |
ɣ |
ɣ |
ɦ |
ɣ |
ɦ |
ɣ |
h | h | g |
ḣ |
1312 |
云 | (無) | (無) | ɣ |
j |
ɣ |
ɣ |
ɦ |
ɣ |
ɦ |
j |
h | h | gh |
(無) |
335 |
以 | (無) | j |
j |
(無) | (無) | (無) | j |
(無) | j |
∅ | y | (無) | gh |
y | 966 |
來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1735 |
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幫p、滂pʰ、並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有些学者[谁?]认为知徹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谁?]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脣音 |
重脣音 |
幫 | 滂 | 並 | 明 | ||
輕脣音 |
非 | 敷 | 奉 | 微 | |||
舌音 |
舌頭音 |
端 | 透 | 定 | 泥 | ||
舌上音 |
知 | 徹 | 澄 | 娘 | |||
齒音 |
齒頭音 |
精 | 清 | 從 | 心 | 邪 |
|
正齒音 |
照 | 穿 | 牀 | 審 | 禪 |
||
牙音 |
見 | 溪 | 羣 | 疑 | |||
喉音 |
影 | 喻 | 曉 | 匣 |
|||
半舌音 |
來 | ||||||
半齒音 |
日 |
韵母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而-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 元音
/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出现在一等韵时,
/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
/ə/(或写作
/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
/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
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
/e/对立。 - 元音
/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江韵是唯一一个以
/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
/a/和
/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
/u/的
/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裡经常念
/u/而不是
/o/。 - 元音
/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 元音
/ə/,参见元音
/a/。元音
/ə/同元音
/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
/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
/ə/。 - 元音
/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 元音
/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
/a/。 - 元音
/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來源請求]
切韻韻目 |
高本漢 | 李榮 | 王力 | 蒲立本 | 白一平 | 陳以信 | 潘悟雲 |
|
---|---|---|---|---|---|---|---|---|
金陵音 | 洛陽音 |
|||||||
歌一等開 | ɑ |
ɑ |
ɑ |
a |
a |
ɑ |
ɐ |
ɑ |
戈三等開 | i̯ɑ |
iɑ |
ǐɑ |
ɨa |
ja |
ɑ |
œ |
iɑ |
戈一等合 | uɑ |
uɑ |
uɑ |
wa |
wa |
wɑ |
wɐ |
uɑ |
戈三等合 | i̯wɑ |
iuɑ |
ǐuɑ |
ua |
jwa |
wɑ |
wœ |
ʷiɑ |
麻二等開 | a |
a |
a |
aɨ |
æ |
æ |
ɛ |
ɯa |
麻三等開 | i̯a |
ia |
ǐa |
ia |
jæ |
jæ |
jɛ |
ia |
麻二等合 | wa |
ua |
ǐwa |
waɨ |
wæ |
wæ |
wɛ |
ʷɯa |
模一等合 | uo |
o |
u |
ɔ |
u |
u |
ə |
uo |
魚三等合 | i̯wo |
iɔ |
ǐo |
ɨə̆ |
jo |
œ |
ø |
iɔ |
虞三等合 | i̯u |
io |
ǐu |
uə̆ |
ju |
ø |
ø |
io ([iʊ]) |
咍一等開 | ɑ̌i |
ɒi |
ɒi |
əj |
oj |
əj |
əj |
əi |
泰一等開 | ɑi |
ɑi |
ɑi |
aj |
aj |
ɑj |
ɐj |
ɑi |
皆二等開 | ăi |
ɛi |
ɐi |
əɨj |
ɛj |
ɑj |
ɛj |
ɯæi |
佳二等開 | ai |
ɛ |
ai |
aɨj |
ɛɨ |
ɛ |
ɛj |
ɯæ |
夬二等開 | ai |
ai |
æi |
aɨj (s) |
æj |
æj |
ɛj |
ɯai |
祭三等開 | i̯ɛi |
iɛi / jɛi |
ǐɛi |
iaj / jiaj |
jej / jiej |
ej / jej |
ej / jej |
ɯiɛi / iɛi |
廢三等開 | i̯æi |
iɐi |
ǐɐi |
ɨaj |
joj |
øj |
øj |
iɐi |
齊四等開 | iei |
ei |
iei |
ɛj |
ej |
ɐj |
ɪj |
ei |
灰一等合 | uɑ̌i |
uɒi |
uɒi |
wəj |
woj |
ʏj |
ʏj |
uoi |
泰一等合 | wɑi |
uɑi |
uɑi |
waj |
waj |
wɑj |
wɐj |
ʷɑi |
皆二等合 | wăi |
uɛi |
wɐi |
wəɨj |
wɛj |
wɑj |
wɛj |
ʷɯæi |
佳二等合 | wai |
uɛ |
wai |
waɨj |
wɛɨ |
wɛ |
wɛj |
ʷɯæ |
夬二等合 | wai |
uai |
wæi |
waɨj (s) |
wæj |
wæj |
wɛj |
ʷɯai |
祭三等合 | i̯wɛi |
iuɛi / juɛi |
ǐwɛi |
wiaj / jwiaj |
jwej / jwiej |
wej / wjej |
wej / wjej |
ʷɯiei / ʷiɛi |
廢三等合 | i̯wæi |
iuɐi |
ǐwɐi |
uaj |
jwoj |
wøj |
wøj |
ʷiɐi |
齊四等合 | iwei |
uei |
iwei |
wɛj |
wej |
wɐj |
wɪj |
ʷei |
支三等開 | iě |
ie / je |
ǐe |
iə̆ / jiə̆ |
je / jie |
e / je |
i / ji |
ɯiɛ / iɛ |
脂三等開 | i |
i / ji |
i |
i / ji |
ij / jij |
i / ji |
i / ji |
ɯi / i |
之三等開 | i |
iə |
ǐə |
ɨ |
i |
i |
e |
ɨ |
微三等開 | ěi |
iəi |
ǐəi |
ɨj |
jɨj |
yj |
yj |
ɨi |
支三等合 | wiě |
iue / jue |
ǐwe |
wiə̆ / jwiə̆ |
jwe / jwie |
we / wje |
wi / wji |
ʷɯiɛ / ʷiɛ |
脂三等合 | wi |
ui / jui |
wi |
wi / jwi |
wij / jwij |
wi / wji |
wi / wji |
ʷɯi / ʷi |
微三等合 | wěi |
iuəi |
ǐwəi |
uj |
jwɨj |
wyj |
wyj |
ʷɨi |
豪一等開 | ɑu |
ɑu |
ɑu |
aw |
aw |
ɑw |
ɐw |
ɑu |
肴二等開 | au |
au |
au |
aɨw |
æw |
ɛw |
ɛw |
ɯau |
宵三等開 | i̯wɛu |
iɛu / jɛu |
ǐɛu |
iaw |
jew / jiew |
ew / jew |
ew / jew |
ɯiɛu / iɛu |
蕭四等開 | ieu |
eu |
ieu |
ɛw |
ew |
ɪw |
ɪw |
eu |
侯一等開 | ə̆u |
u |
əu |
əw |
uw |
ʉ |
u |
əu |
尤三等開 | iə̆u |
iu |
ǐəu |
uw |
juw |
y |
y |
iu |
幽三等開 | i̯ĕu |
iĕu |
iəu |
jiw |
jiw |
iw |
iw |
ɨu |
覃一等開 | ɑ̌m |
ɒm |
ɒm |
əm |
om |
ɔm |
ɔm |
əm |
談一等開 | ɑm |
ɑm |
ɑm |
am |
am |
ɑm |
ɐm |
ɑm |
咸二等開 | ăm |
ɐm |
ɐm |
əɨm |
ɛm |
ɛm |
ɛm |
ɯæm |
銜二等開 | am |
am |
am |
aɨm |
æm |
æm |
ɛm |
ɯam |
鹽三等開 | i̯ɛm |
iɛm / jɛm |
ǐɛm |
iam |
jem |
øm |
øm |
ɯiɛm / iɛm |
嚴三等開 | i̯æm |
iɐm |
ǐɐm |
ɨam |
jæm |
em / jem |
em / jem |
iɐm |
添四等開 | iem |
em |
iem |
ɛm |
em |
ɪm |
ɪm |
em |
凡三等合 | i̯wæm |
iuɐm |
ǐwɐm |
uam |
jwom |
œm |
øm |
iɐm |
侵三等開 | i̯əm |
iəm / jəm |
ǐĕm |
im / jim |
im / jim |
im / jim |
im / jim |
ɯim / im |
寒一等開 | ɑn |
ɑn |
ɑn |
an |
an |
ɑn |
ɐn |
ɑn |
山二等開 | ăn |
ɛn |
æn |
əɨn |
ɛn |
ɛn |
ɛ |
ɯæn |
刪二等開 | an |
an |
an |
aɨn |
æn |
æn |
æn |
ɯan |
仙三等開 | i̯ɛn |
iɛn / jɛn |
ǐɛn |
ian |
jen / jien |
en / jen |
en / jen |
ɯiɛn / iɛn |
元三等開 | i̯æn |
iɐn |
ǐɐn |
ɨan |
jon |
øn |
øn |
iɐn |
先四等開 | ien |
en |
ien |
ɛn |
en |
ɪn |
ɪn |
en |
桓一等合 | uɑn |
uɑn |
uɑn |
wan |
wan |
wɑn |
wɐn |
ʷɑn |
山二等合 | wăn |
uɛn |
wæn |
wəɨn |
wɛn |
wɛn |
wɛn |
ʷɯæn |
刪二等合 | wan |
uan |
wan |
waɨn |
wæn |
wæn |
wæn |
ʷɯan |
仙三等合 | i̯wɛn |
iuɛn / juɛn |
ǐwɛn |
wian |
jwen / jwien |
wen / wjen |
wen / wjen |
ʷɯiɛn / ʷiɛn |
元三等合 | i̯wæn |
iuɐn |
ǐwɐn |
uan |
jwon |
wøn |
wøn |
ʷiɐn |
先四等合 | iwen |
uen |
iwen |
wɛn |
wen |
wɪn |
wɪn |
ʷen |
痕一等開 | ən |
ən |
ən |
ən |
on |
ən |
ən |
ən |
眞三等開 | i̯ĕn |
iĕn / jĕn |
ǐĕn |
in / jin |
in / jin |
in / jin |
in / jin |
ɯin / in |
欣三等開 | i̯ən |
iən |
ǐən |
ɨn |
jɨn |
in |
yn |
ɨn |
魂一等合 | u̯ən |
uən |
uən |
wən |
won |
ʏn |
ʏn |
uon |
眞三等合 | i̯ĕn |
iuĕn / jĕn |
ǐĕn |
in / jin |
in / jin |
in / jin |
in / jin |
ʷɯin / - |
諄三等合 | i̯wĕn |
iuĕn |
ǐwĕn |
win |
win |
win |
win |
ʷin |
文三等合 | i̯uən |
iuən |
ǐuən |
un |
jun |
yn |
yn |
iun |
唐一等開 | ɑng |
ɑŋ |
ɑŋ |
aŋ |
ang |
ɑŋ |
ɐŋ |
ɑŋ |
陽三等開 | i̯ang |
iaŋ |
ǐaŋ |
ɨaŋ |
jang |
œŋ |
œŋ |
iɐŋ |
唐一等合 | wɑng |
uɑŋ |
uɑŋ |
waŋ |
wang |
wɑŋ |
wɐŋ |
ʷɑŋ |
陽三等合 | i̯wang |
iuaŋ |
ǐwaŋ |
uaŋ |
jwang |
wœŋ |
wœŋ |
ʷiɐŋ |
江二等開 | ɔng |
ɔŋ |
ɔŋ |
aɨwŋ |
æwng |
ɔŋ |
ɔŋ |
ɯɔŋ |
登一等開 | əng |
əŋ |
əŋ |
əŋ |
ong |
oŋ |
oŋ |
əŋ |
蒸三等開 | i̯əng |
iəŋ |
ǐəŋ |
iŋ |
ing |
iŋ |
iŋ |
ɨŋ |
登一等合 | wəng |
uəŋ |
uəŋ |
wəŋ |
wong |
woŋ |
woŋ |
ʷəŋ |
蒸三等合 | i̯wəng |
iuəŋ |
ǐwəŋ |
wiŋ |
wing |
wiŋ |
wiŋ |
ʷɨŋ |
庚二等開 | æng |
ɐŋ |
ɐŋ |
aɨjŋ |
æng |
æŋ |
ɛŋ |
ɯaŋ |
耕二等開 | ɛng |
ɛŋ |
æŋ |
əɨjŋ |
ɛng |
ɛŋ |
ɛŋ |
ɯæŋ |
庚三等開 | i̯æng |
iɐŋ |
ǐɐŋ |
iajŋ |
jæng |
eŋ |
jɛŋ |
ɯiaŋ |
清三等開 | i̯̯ɛng |
iɛŋ |
ǐɛŋ |
iajŋ / jiajŋ |
jeng / jieng |
eŋ / jeŋ |
eŋ / jeŋ |
- / iɛŋ |
青四等開 | ieng |
eŋ |
ieŋ |
ɛjŋ |
eng |
ɪŋ |
ɪŋ |
eŋ |
庚二等合 | wæng |
uɐŋ |
wɐŋ |
waɨjŋ |
wæng |
wæŋ |
wɛŋ |
ʷɯaŋ |
耕二等合 | wɛng |
uɛŋ |
wæŋ |
wəɨjŋ |
wɛng |
wɛŋ |
wɛŋ |
ʷɯæŋ |
庚三等合 | i̯wæng |
iuɐŋ |
ǐwɐŋ |
wiajŋ |
jwæng |
weŋ |
wjɛŋ |
ʷɯiaŋ |
清三等合 | i̯wɛng |
iuɛŋ |
ǐwɛŋ |
wiajŋ / jwiajŋ |
jweng / jwieng |
weŋ / wjeŋ |
weŋ / wjeŋ |
- / ʷiɛŋ |
青四等合 | iweng |
ueŋ |
iweŋ |
wɛjŋ |
weng |
wɪŋ |
wɪŋ |
ʷeŋ |
東一等合 | ung |
uŋ |
uŋ |
əwŋ |
uwng |
ʉŋ |
uwng |
uŋ |
冬一等合 | uong |
oŋ |
uoŋ |
awŋ |
owng |
uŋ |
uŋ |
uoŋ |
東三等合 | iung |
iuŋ |
ǐuŋ |
uwŋ |
juwng |
yŋ |
yŋ |
iuŋ |
鍾三等合 | i̯wong |
ioŋ |
ǐwoŋ |
uawŋ |
jowng |
øŋ |
øŋ |
ioŋ |
声调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语音发展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幫、滂、並、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參見
- 中古漢語
- 漢語音韻學
參考
^ 潘悟雲; 张洪明. 漢語中古音. 语言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科技大学). ISSN 1000-1263 (中文).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此表拟音部分改写自东方语言学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8-01的中古音查询。白一平方案见Baxter, William H. III 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64.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Stimson方案见Stimson, Hugh M. 1976. T'ang Poetic Vocabulary.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Yale University.
^ 據polyhedron, zgheng, blankego:《廣韻》全字表,2007年4月7日。
|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efn}}
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
标签或{{notelist}}
模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