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君
|
汉语名称 |
简化字 |
武夷君
|
繁体字 |
武夷君
|
标音 |
官话 |
- 汉语拼音
|
Wǔyí jūn
|
闽语 |
- 闽南语白话字
|
Bú-î-kun
|
- 閩東語平話字
|
Ū-ì-gŭng
|
- 莆仙語平話字
|
Bû-í-go̤ng
|
- 閩北語羅馬字
|
Ŭ-ǐ-gé̤ng
|
客家語 |
- 客语白话字
|
Vú-yî-kiûn
|
|
越南语名称 |
國語字 |
Vũ Di Quân
|
道教
|

|
入門
基本教義
|
道 - 德 - 清静 - 無為 炁 - 陰陽 - 炼丹 - 仙 - 性命
|
道教人物
|
老子 - 关尹子 - 文子 列子 - 庄子 - 鬼谷子 张道陵 - 魏伯阳 - 许逊 魏華存 - 葛洪 - 寇谦之 陆修静 - 陶弘景 - 孙思邈 五祖七真 - 陈抟 - 王文卿 司马承祯 - 刘一明 - 邵元节 褚伯秀 - 陈景元 - 王重陽 丘处机 - 张三丰 - 陈撄宁
|
道教神仙
|
三清四御
元始天尊 - 靈寶天尊 - 道德天尊 玉皇上帝 - 后土娘娘 - 紫微 - 勾陳 南極長生大帝 - 太乙救苦天尊
先天尊神 西王母 - 东王公 斗姥元君 - 三官大帝 - 五方五老 玄天上帝 - 雷聲普化天尊
天地山川百神 九皇大帝 - 太陽星君 - 太陰星君 魁斗星君 - 嫦娥娘娘 東嶽大帝 - 水仙尊王 - 四海龍王 金光聖母 - 雷公
冥府 酆都大帝 - 十殿閻君 - 五方鬼帝 黑白無常 - 陰陽司 - 判官 - 日夜遊神
聖賢仙真 盘古 - 女娲 - 伏羲 - 神农 - 黄帝 八仙 - 純陽祖師 九天玄女 - 骊山老母 百花仙子- 麻姑 - 三茅真君 - 黃大仙
護法神 托塔李天王 - 中壇元帥 - 二郎真君 驅魔真君鍾馗 - 關聖帝君 溫元帥 - 田都元帥 - 四大元帥 馬天君 - 王靈官 - 五營神將 法主真君 - 輔天真君 - 弼天真君
民間俗神 天上聖母 - 泰山娘娘 - 灶君 - 福祿壽 - 財神 - 门神 - 城隍 - 境主 - 福德正神 - 月老 - 文昌帝君 - 天醫真人 - 包公 -保生大帝 - 開漳聖王 - 廣澤尊王 - 靈安尊王 - 三山國王 - 古公三王 - 九龍三公 -西秦王爺 - 洪聖大王 - 虎爺 - 七星娘娘 - 金花娘娘 - 臨水夫人 - 註生娘娘 - 武夷真君 - 巧聖先師 - 岳武穆王 - 姜太公 - 張仙 - 清水祖師 - 董公祖師 - 五府千歲 - 五年千歲 - 五福王爺
|
道教宗派
|
黄老道- 方仙道 - 太平道 - 五斗米道 天师道 - 灵宝派 - 上清派 楼观道 - 茅山宗 - 閣皂宗 - 重玄派 天心派 - 东华派 - 神霄派 - 清微派 净明道 - 閭山派 - - 普庵派 - 太一道 - 真大道 全真道 - 金丹南宗 - 正一道 - 玄教 龍門派 - 天仙派 - 隱仙派
|
道教典籍
|
道德經 - 南華經 - 沖虛經 - 通玄經 陰符經 - 黄庭经 - 參同契 - 悟真篇 靈寶五符經 - 五嶽真形圖 - 三皇文 靈寶度人經 - 大洞真经 - 西昇經 清静經 - 心印经 - 功課經 - 感應篇 定觀經 - 內觀經 - 胎息經 - 文始經 北斗經 - 玉樞經 - 玉皇經 - 三官經 抱朴子 - 玄綱論 - 化书 - 云笈七签
|
洞天福地
|
玉京山 - 崑崙山 - 洞天 十洲三島 -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 七十二福地 道教名山
|
道教主題
|
歷史 - 音樂 - 宫观 - 醮儀 - 道術 - 道曆
|
|
|
武夷君,又稱武夷王、武夷顯道真君,是中國福建武夷山的山神、鄉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古時,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會先向武夷君祭禱。
武夷君也作為道教中陰間土地所有權的持有之神,陸鴻漸《武夷山記》:「武夷君,地官也。」古時凡建造陰宅或陽宅,都會向武夷君祈禱,焚燒紙錢,刻劃一磚作契約,埋在屋角,世稱「磚契」,與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地基主有關。
簡介
《地基神祇研究》認為,武夷君是武夷山地方的居民對盤古的尊稱,並視為本地的境主神、山神,有時稱為「盤古武夷大王」,因為盤古開天闢地,故所有土地皆是盤古所擁有,自然包括武夷山,也被認為掌控了所有陰間土地的所有權。
宋朝理學家朱熹《武夷图序》:“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宁府崇安县南二十余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朱熹引用《史記》記載,汉武帝曾以乾魚祭祀武夷君。朱熹認為武夷君應該也是一個隱士,“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本地傳說,武夷君原先是閩越當地的一個貴族,為了離開政治鬥爭的紛擾,率領軍民以武克夷,來到武夷山開拓,為民所重,人稱為「武夷王」。後用心修道,頗顯靈蹟,物化之後,民人緬懷而祀香火。與朱熹說法大致相同。
《武夷山志》說法,彭祖長子彭武、次子彭夷到武夷山開墾,彭武與彭夷打敗了妖怪,招安了當地的夷人,於是不分華、番都順服他們,於是治理該地井井有條。彭武、彭夷歿後,民眾合建一祠:曰「武夷祠」,祭祀彭武、彭夷,二人被合稱為「武夷二真君」,簡稱「武夷君」。
封號
武夷君因神蹟不斷,香火鼎盛,在宋代四次接受朝廷的封贈。
紹聖二年(1095年)朝廷敕封顯道真人。
元符元年(1098年)加封顯道真君。
端平元年(1234年)加封顯道普利真君。
嘉熙二年(1238年)加封顯道普利沖元真君。
參考
閩越國
|
|
前334年-前110年 |
|
帝王 |
無諸 · 郢 · 丑 · 餘善 · 居股
|
|
人物 |
武夷君 · 騶力 · 吳陽
|
|
事件 |
秦攻百越之戰 · 閩中郡 · 漢平南越之戰 · 漢平東越之戰
|
|
制度 |
閩越王 · 東越王 · 繇王 · 君長 · 徇北將軍 · 吞漢將軍
|
|
部落 |
七閩 · 古閩人 · 闽越人
|
|
遺址 |
閩越王城遺址 · 冶城 · 城村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