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是民法中債法上的重要概念,意指無法律上的正當原因獲得利益,致使他人之權利受有損害,而負有損害賠償責任之情形。為民法的請求權基礎之一。




目录






  • 1 中華民國的規定


    • 1.1 學說爭執


    • 1.2 類型


    • 1.3 成立要件


    • 1.4 法律效果




  • 2 註釋


  • 3 參看


  • 4 參考文獻


  • 5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的規定



學說爭執


不當得利之類型,是否可以完全以民法第179條所涵攝,為學說上爭執之重點,因而有統一說非統一說之爭[1]。最大的區別在於統一說並不承認有無權處分型不當得利,因此類型完全無法為民法第179條所涵攝,而非統一說則肯認之。



類型


不當得利的型態,若依「統一說」的觀點,並不需要區分其類型;然依「非統一說」的觀點,主要可分成兩種:給付型不當得利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或可再從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中劃分出「無權處分型不當得利」為第三種類型。


給付型不當得利,指基於給付行為而發生的不當得利;例如原本基於買賣契約應給予他人物品,之後契約失效,該給付之法律上原因不再存在的情形。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指並非基於給付行為而產生的情形;例如某人將他人所有之油漆取來漆在自家的牆壁上,該油漆之利益亦屬不當得利,惟其並非因給付行為而來,又可分為侵害型求償型以及支出費用型三個子類型。


而無權處分型不當得利,則係因為處分人無處分權,但受讓人因受占有之保護而取得所有權之情形。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因類型各異,故構成要件亦不甚相同。



成立要件


依統一說,不當得利的要件,並不需要區分其類型,其構成要件亦相同。其構成要件計有:



  1. 無法律上原因

  2. 受有利益

  3. 致使他人受到損害

  4. 受益和受損間有「因果關係(或稱為損益變動關係)」,又有「直接因果關係說(或稱直接損益變動說)」與「間接因果關係(或稱為間接損益變動說)」兩種學說之爭執。又,此處所謂之因果關係,並非傳統意義上之「因果關係」。


依非統一說,則依不當得利之類型不同,構成要件上亦有區別:



  1. 給付型不當得利之構成要件

    1. 不當得利人受有利益

    2. 雙方間具有「給付關係」

    3. 無法律上之原因



  2. 非給付型-侵害型不當得利之構成要件

    1. 非屬給付型不當得利

    2. 不當得利人受有利益

    3. 其受利益係因該得利人「侵害」原屬於(不當得利)請求權人之權利所致

    4. 不當得利請求權人積極地支出費用或消極地損失利益

    5. 無法律上之原因



  3. 非給付型-求償型不當得利之要件

    1. 不當得利人受有財產上之利益

    2. 非屬給付型不當得利

    3. 其(不當得利人)受利益係因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清償其(不當得利人之)債務所致

    4. 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支出費用

    5. 其受利益無法律上之原因



  4. 非給付型-支出費用型不當得利之要件

    1. 不當得利人受有財產上之利益

    2.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

    3. 其(不當得利人之)受利益係因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支出費用,加諸於其所屬之財產上

    4. 不當得利請求權人支出費用

    5. 其受利益無法律上之原因



  5. 無權處分-有償型之要件

    1. 請求權人為權利之擁有人(如所有權人、抵押權人、質權人)

    2. 債務人為無權處分人:非該權利之所有人或有權處分者

    3. 無權處分人有處分之行為:處分行為:使權利直接發生減少或喪失之法律行為(如轉讓、設定負擔等)

    4. 該處分行為對權利人發生效力(如基於善意受讓而使第三人取得所有權)

    5. 該處分行為為有償

    6. 效果:由無權處分人負返還利益



  6. 無權處分-無償型不當得利之要件

    1. 請求權人為權利之擁有人(如所有權人、抵押權人、質權人)

    2. 債務人為因無權處分而獲有利益之人

    3. 無權處分人有處分之行為:該處分行為對權利人發生效力(如基於善意受讓而使第三人取得所有權)

    4. 該處分行為為無償

    5. 效果:類推民法第183條之規定,由無償取得人負返還利益之責任





法律效果


在不當得利的情形,利益受損害者得向獲益者請求利益返還。



註釋





  1. ^ 黃茂榮<不當得利的概念及構成要件(一)>,植根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參看



  • 契約

  • 無因管理

  • 侵權行為



參考文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Birks, Peter. Unjust Enrichment. Clarendon Law Se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7697-8. 

  • Stoljar SJ The Law of Quasi-contract (2nd ed) 1989




外部連結


  • Israeli Unjust Enrichment Law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