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育




拓跋育(?-555年3月25日),原姓,字僧会[1],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孙,魏献文帝拓跋宏之孫,高阳文穆王元雍第十子[1],北魏宗室、官员。




目录






  • 1 生平


  • 2 其他


  • 3 家庭


    • 3.1 兄弟姐妹




  • 4 参考资料





生平


魏孝武帝元修初年,拓跋育封顿丘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东魏天平年间,出任镇远将军、散骑侍郎。拓跋育后来西入关中,东魏撤除了顿丘县伯的封国[2]。拓跋育在西魏官至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封淮安王[3][4][5]


自从尚书元烈被诛杀后,西魏废帝元钦有怨言,暗中谋划诛杀太师宇文泰,拓跋育和广平王元赞等人流泪劝谏他,元钦不听。宇文泰于是与公卿商议废掉元钦,立齐王拓跋廓为皇帝[6][7][8]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复兴鲜卑姓氏,元氏改为拓跋氏,拓跋育也在此时改回旧姓[1]。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泰劝告拓跋育上表给皇帝,请求按照古代制度降爵位为公爵,于是西魏宗室诸王都降为公,拓跋育也改封为淮安公[9][1]。西魏恭帝二年二月十七日(555年3月25日),拓跋育去世,谥号,周明帝宇文毓二年(558年)十月十二日葬于小陵原[1]



其他


拓跋育曾在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在岐阳修建法门寺[10]



家庭



兄弟姐妹




  • 元端,北魏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安德文公


  • 元泰,北魏通直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太常卿、高阳文孝王


  • 元叡,北魏光禄少卿、济北郡王


  • 元诞,东魏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州牧、昌乐文献王


  • 元勒叉,东魏镇远将军、散骑侍郎、阳平县伯


  • 元亘,东魏镇远将军、散骑侍郎、濮阳县伯


  • 元伏陀,东魏镇远将军、散骑侍郎、武阳县伯


  • 元弥陀,东魏镇远将军、散骑侍郎、新阳县伯


  • 元居罗,东魏镇远将军、散骑侍郎、卫县伯

  • 元氏,嫁郑幼儒

  • 元氏,嫁崔仲文

  • 元氏,嫁皇甫玚



参考资料





  1. ^ 1.01.11.21.31.4 罗新,叶炜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4: 239–240. ISBN 7-101-04320-8 (中文(中国大陆)‎).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 ^ 《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诞弟勒叉,勒叉弟亘,亘弟伏陀,伏陀弟弥陀,弥陀弟僧育,僧育弟居罗。出帝初,勒叉封阳平县,亘封濮阳县,伏陀封武阳县,弥陀封新阳县,僧育封顿丘县,居罗封卫县,并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天平中,并除镇远将军、散骑侍郎。僧育走关西,国除。


  3. ^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秦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七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公李远,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



  4. ^ 《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保、广平王元赞。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齐王元廓。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平原郡开国公侯莫陈顺。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七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章武郡开国公宇文导。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阳平郡开国公李远。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开国公杨忠。

      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武威郡开国公王雄。

      是为十二大将军。



  5. ^ 《周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6. ^ 《周书·卷二·帝纪第二》:自元烈诛,魏帝有怨言。魏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垂泣谏之,帝不听。于是太祖与公卿定议,废帝,尊立齐王廓,是为恭帝。


  7.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三年春正月,安定公宇文泰废帝而立齐王廓。帝自元烈之诛,有怨言。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并垂泣谏,帝不听,故及于辱。


  8.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魏主自元烈之死,有怨言,密谋诛太师泰;临淮王育、广平王赞垂涕切谏,不听。


  9.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是岁,魏宇文泰讽淮安王育上表请如古制降爵为公,于是宗室诸王皆降为公。


  10. ^ 《法门寺的起源与拓跋育——从法门寺北周碑文来分析》, 《文博》, 1997年, (02期): 47–50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