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创始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成立
1919年3月2日 (1919-03-02)
解散
1943年5月15日 (1943-05-15)
前身
第二国际齐美尔瓦尔德左派
总部
 蘇聯莫斯科
青年组织
青年共产国际
妇女组织
共产主义妇女国际
工会组织
赤色职工国际
农会组织
农民国际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官方色彩
     红色







































































共产国际(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1]




目录






  • 1 历史


  • 2 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者


  • 3 国际影响


    • 3.1 中國共產黨


    • 3.2 中國國民黨




  • 4 参见


  • 5 參考文獻


  • 6 外部链接





历史



  • 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成立,當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社会主义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 1920年8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共产国际章程》,并按照这个章程的规定选出了共产国际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 1921年8月共产国际三大,中共首次派出代表(张太雷、杨明斋)与会。

  • 第三国际1919年至1926年的主要领导人是季诺维也夫,1926年至1928年的领导人为布哈林,1934年之后是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但因为当时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多,第三国际许多活动及决议都需要苏联支持,故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第三国际有重大影响力。

  • 1943年5月15日,苏联为拉拢西方,联合对抗纳粹德国,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6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告解散共产国际。



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者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德国斯巴达克同盟

  • 德意志-奥地利共产党

  • 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

  • 芬兰共产党

  •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 拉脱维亚共产党

  • 立陶宛共产党

  • 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捷克社会民主党革命派

  • 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紧密派社会主义者)

  • 罗马尼亚社会党


  • 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左翼

  • 瑞典社会民主左翼党

  • 挪威工党

  • 为了丹麦,阶级斗争团体

  • 荷兰共产党


  • 比利时工党革命派

  • 法国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运动中的团体和组织


  • 瑞士社会民主党左翼

  • 意大利社会党


  • 西班牙工人社会党革命派


  • 葡萄牙社会党革命派

  • 英国社会主义党派

  • 英国社会主义工党

  • 英国世界产业工人

  • 爱尔兰工人组织革命派

  • 英国工会代表革命派

  • 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


  • 美国社会党左翼

  • 美国世界产业工人

  • 澳大利亚世界产业工人

  • 美国工人国际产业联盟


  • 东京和横滨的社会主义团体


  • 社会主义青年国际[2]



国际影响



中國共產黨



  • 1920年4月,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受命组建中国共产党,在翻译杨明斋的陪同下来到中国。7月4日到北京,7月5日至7日召开了在华工作的俄共(布)党员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俄国汉学家译学馆俄文教习伊凤阁和鲍立维的介绍,联系到李大钊,又通过李联系上于上海的陈独秀。吴廷康经陈独秀介绍,会见了上海《星期评论》的主编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和《时事新报》的负责人张东荪等人。通过一系列的会谈,吴廷康认识到“中国革命运动最薄弱的方面就是活动分散。为了协调和集中各个组织的活动”,他立即“着手筹备召开华北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联合代表会议。”“最积极的中国同志”会议于1920年7月19日在上海举行,这是酝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次各革命团体的联合会议。吴廷康“不仅参加会议筹备工作(制订日程和决议)”,而且亲自“参加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会议后,吴廷康和陈独秀、李汉俊、李震瀛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李汉俊负责出版部,刊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米宁的《共产党员是些什么人》等小册子。组织部则“忙于在学生中间做宣传工作,并派遣他们去同工人和士兵建立联系。”组织部稍后还组织了10个地方工会和行会的代表会议,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吴廷康起草了工人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为在工会中进行宣传的材料。维经斯基在上海向陈独秀提出建党建议,得到陈的同意,8月,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李达、施存统和邵力子等人在上海陈独秀寓所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后人归纳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被推选为书记。因此共产国际的刊物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日期是1920年8月。

  • 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临时的集体中心机构”———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该处下设中国、朝鲜和日本三个科。书记处全会选出三人临时执行局,维经斯基任东亚书记处临时执行局主席。1920年7月27日俄共(布)西伯利亚中央局东方民族处在伊尔库茨克成立,组成人员有冈察洛夫(俄共(布)中央全权代表,西伯利亚红军政委)、布尔特曼(东方民族处处长)、加篷(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驻西伯利亚使团副全权代表),9月末俄共(布)远东局书记兼外贝加尔省委主席布龙斯泰因担任东方民族处主席团书记兼报道部主任。设中国科、朝鲜科、蒙藏科、日本科、总务科、宣传出版科、联络科、情报科。中国科负责人为阿布拉姆松、霍赫洛夫金(荷荷诺夫金)。该处领导维经斯基对华工作,在上海的机构改称东方民族部国外科。1921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在设立于伊尔库茨克的俄共(布)西伯利亚中央局东方民族处基础上,成立“机动的和临时性的机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帮助远东太平洋国家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寻找建立阶级组织。主要领导成员有:共产国际驻远东全权代表舒米亚茨基(兼任俄共(布)远东中央局委员、第五军区政委)、副代表明斯克尔(设在哈尔滨的俄共(布)滨海边疆区委全权代表)、责任书记维经斯基和鲍得里茨基等。派驻上海代表尼科尔斯基(瓦西里、别尔克、涅伊曼、瓦西里耶夫)。中国科的中方书记先后是张太雷、张国焘。1922年2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完成了帮助建党任务而撤销,成立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接替。1923年1月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决定东方部分为近东部、中东部、远东部。维经斯基负责远东部的工作。同时在海参崴成立远东部海参崴局。1923年7月海参崴局撤消。远东部的工作只负责中国北满。

  • 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来自中國各大城市和日本留學生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13名黨員(共有57名党员)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会议移至嘉兴南湖举行,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为领导机构。这也是中共通常认可的成立日期。

  • 1921年10月初,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书记处的决定,利金作为“在华工作全权代表”被派往中国。

  •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卢布、鸦片(方便在中国南方兑现)等[3]援助及形势指导。

  • 1926年3月24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改组共产国际机构的决定,把所属各支部所在国家按地理位置划分为11个地区,每个地区设立一个书记处,由共产国际派一位主管书记和该地区支部的代表组成。同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地区)书记处于莫斯科成立。领导成员有:维经斯基、别达赫特、谢马温、蔡和森、罗易、片山潜、金成树、福京、太洪、袁庆云和多比索夫等。后来,拉斯科尔尼科夫任远东书记处主席(又称主任)。1927年1月18日瓦格纳为远东书记处书记。1926年3月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远东局,就近指导东亚、东南亚工作。由维经斯基、拉菲斯、格列尔、福京和中朝日三国共产党代表组成,以维经斯基为主席。1927年4月9日解散了远东局。

  • 1927年4月22日宋慶齡於聯合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簽署了給全國的通電,嚴厲譴責蒋介石精心策划的412事件是违背總理联俄容共遺願的軍事叛變:「凡我民眾及我同志,尤其武裝同志——唯有依照中央命令,去此總理之叛徒,本黨之敗類,民眾之蟊賊。」

  • 1927年8月1日,宋庆龄和毛泽东等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发表《中央委员宣言》;同月下旬赴苏联访问,行前发表《赴莫斯科前的声明》。

  • 1927年8月7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在汉口主持中共中央紧急会议,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是为八七会议。

  •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共产国际在苏联莫斯科操纵秘密召开中共六大。

  •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期间,共产国际不再派遣驻华代表,改由瞿秋白、张国焘、邓中夏、王若飞等组成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通过代表团指导中国革命。

  • 1929年春在上海成立了新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共产国际驻华代表、远东局负责人埃斯勒。成员有雷利斯基、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兼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书记处书记乔治·哈迪、别斯帕洛夫、青年共产国际代表马西。 1930年7月29日米夫为远东局书记,成员有(奥斯藤)、埃斯勒(罗伯特)、斯托利亚尔、别斯帕洛夫和米林(即盖利斯)。1931年4月下旬,远东局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因安全原因陆续撤离上海,米夫和盖利斯一起离华。1932年3月4日,东方书记处副主任阿图尔·埃韦特(德国共产党员)为驻华代表、远东局书记,1932年9月到上海。军事代表曼弗雷德·施特恩(美国共产党员)在1933年4月下旬到上海。1934年3月下旬,曼弗雷德·施特恩被召回。1934年8月初埃韦特被召回,远东局成员剩下赖安、赤色职工国际驻华代表贝克、共产国际国际联络部驻上海代表格伯特。1934年10月,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盛忠亮被捕叛变。赖安和格伯特被迫撤回,远东局在无形中结束。贝克在1935年2月被召回。

  • 1930年,以瞿秋白为团长的中共驻国际代表团成员己全部回国,又由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白区的白色恐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没有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在国际工作。

  • 1931年1月7日,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在上海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撤销了李立三和瞿秋白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由王明(陳紹禹)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实为主持中央工作,总书记向忠发为傀儡。

  • 1931年,王明提出辞去代理总书记职务,改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要求,经米夫同意后,便于1931年10月18日离开上海,11月7日到达莫斯科,并于11月10日被任命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

  • 1932年第三国际派遣德国人李德来华协助营救共产国际特工牛兰夫妇,1933年自愿申请去苏区,1934年1月,化装成外国传教士进入苏区,并立即成为中共军事委员会核心之一。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李德被中共本土力量以“严重脱离中国革命现实情况”为由强行剥夺权力,第三国际逐渐失去了对中共直接控制。

  • 1933年7月,康生到达莫斯科,王明任命其为代表团副团长。

  • 1937年,抗战爆发,王明回国,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是第三國際的嫡系,但王明的靠山米夫后来在苏联被清洗,毛泽东成了国际的新宠。王明在后来的延安整风中遭到批判,在党内失去势力。


  • 中日戰爭中,東北抗日聯軍因通讯及地域限制不能与中共产生直接领导关系,受第三國際支援和指导。

  • 1940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宣布结束使命。



中國國民黨


中国国民党在1926年和1927年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都被拒绝,但共产国际决议通过承认国民党为准共产党。蔣介石列名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是中國人在共產國際中最高地位。


在1926年2月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全权代表胡漢民請求共產國際接納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4]


1926年2月17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會的聯共(布)代表團核心小組在會議中讨论議決「關於接納國民黨(按照共產國際章程第17條)作為同情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提交政治局討論」[5]


1926年2月18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對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問題进行讨论表决。最终會議決定:「鑒於廣州國民政府的國際環境和中國革命運動的未来發展前景,認為有必要提前同國民黨代表舉行的非正式會議上說服國民黨代表不要提出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


1926年2月2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员會主席團在給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信,寫道:「國民黨作為同情黨正式加入共產國際自然不會遇到甚麼反對意見」。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決議通过了吸收中國國民黨為共產國際的同情黨,並選舉蔣介石為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名譽委員。國民黨代表胡漢民也在2月下旬列席了第六次擴大全會。


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蔣介石於蘇俄在中國一書中指出蘇聯解散共產國際是為了切斷與各國共產黨的正式、附屬關係,從而減低蘇聯的政治責任。但蘇聯仍對各國共產黨(包括中國共產黨)有很大影響力。



参见




  • 第一国际

  • 第二国际

  • 第四国际

  • 第五国际

  • 左翼国际政党组织列表

  • 殖民地革命論



參考文獻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






  1.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55页.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 First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3. ^ 中共诞生初期共产国际发经费用鸦片代替珠宝现钞_历史频道_凤凰网


  4. ^ 参见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和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会合作编辑出版,中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译排的《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第3卷,第一部分的《胡汉民就接纳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问题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提要》


  5. ^ 参见《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第3卷,第91頁,第149頁




外部链接











  • 周恩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 俄罗斯学者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