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






































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
Combined Logistics Command, MND(英文)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mbined Service Force.svg
聯勤司令部旗

基本資訊
所屬部門
中華民國國防部
授權法源
國防部組織法、s: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組織規程
主要官員
任命者
總統、國防部長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
1946年6月1日、1950年4月1日(聯合勤務總司令部)
2002年3月1日(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
解散日期
1949年8月31日(第一次)
2012年12月28日(第二次)
聯絡資訊

Flying-camel Emblem.svg
聯勤軍徽
地址
臺灣 臺灣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360號


































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英语:Combined Logistics Command)曾經是中華民國國防部的一個部門,舊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簡稱「聯勤總部聯勤」,英语:Combined Service Forces),負責中華民國國軍補、保、運、衛、彈業務,2012年12月28日裁編,聯勤原屬單位與陸軍保修指揮部整編為陸軍後勤指揮部[1],原由聯勤使用之「駱駝隊徽」移至國防部軍備局繼續使用。[2]





目录






  • 1 概述


  • 2 历史与沿革


    • 2.1 早期历史


    • 2.2 联合勤務總司令部正式组建


    • 2.3 迁台湾后历史




  • 3 歷任首長


    • 3.1 總司令


    • 3.2 司令




  • 4 軍旗


  • 5 知名人士


  • 6 逸聞


  • 7 参考文献


  • 8 外部連結


  • 9 参见





概述


過去聯勤轄下尚有各地區財務收支組(財務署管轄)、印製廠(測量署管轄)、經理廠、兵工廠(生產署管轄)、留守業務處、門診中心、示範公墓管理處及忠烈祠管理組(留守業務署管轄)。其中著名的聯勤兵工廠,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江南製造局。上述單位一般習稱「老聯勤」。


《97年度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指出,聯合後勤司令部的任務是:「負責通用後勤支援整備作為,對國軍各部隊執行一般軍需品補給、油料、彈藥、運輸、衛勤、基地裝備翻修及留守業務之支援,並適切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聯合後勤司令部轄有各地區支援指揮部及基地勤務廠,共有一萬八千餘人在其下工作。



历史与沿革




陸軍後勤指揮部



早期历史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五中全会,决定开始筹组全军统一的后勤系统。海、空军分别由各自总部的后勤系统补给。行政院军政部下设与后勤相关的机构:



  • 陆军署

    • 总务司

    • 军衡司

    • 军务司

    • 兵役司

    • 交通司

    • 军医司(后扩编为军医署)



  • 军需署:署长俞飞鹏,副署长贾玉峰

    • 总务司

    • 财务司

    • 粮秣司

    • 被服司



  • 兵工署:署长张群/陈仪(19290413-1932年4月)/洪中(1932年4月-1933年1月)/俞大维(1933年1月-),副署长徐庭瑶

    • 研究司

    • 兵器司

    • 制造司




1929年春,蒋桂战争爆发,组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在参谋总长以下设立兵站总监部,部长俞飞鹏,参谋长程泽登。


1936年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增设首都警卫执行部,主办对日国防,其下设的第二组(简称“执二组”)负责国防交通与战时补给事宜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10日,“执二组”扩编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后方勤务部,为最高兵站机关。部长俞飞鹏上将,副部长端木杰中将、卢佐中将、陈劲芦中将,参谋长黄振兴中将、汤尧中将。内设机构:[3]



  • 办公厅

  • 参谋处

  • 副官处

  • 运输处

  • 经理处(粮服、兵器、会计、出纳、审核等)

  • 军械处

  • 通信处

  • 卫生处

  • 秘书处:1938年设立

  • (兵站史料)编辑处:1938年设立

  • 军邮督查处:1939年9月设立

  • 交通处:1940年4月运输处与汽车管理处合并而成。

  • 铁道运输处:1943年春军委会铁道运输司令部撤销该设该处。

  • 会计处:1944年8月经理处财务组扩大升格。

  • 军医署:1944年10月由军政部划归,卫生处并入军医署。

  • 交通司:1944年10月由军政部划归,交通处并入交通司。

  • 粮秣司:1944年10月由军政部划归,经理处粮秣组并入粮秣司。

  • 人事处:参谋处人事组升格独立


直属部队有:



  • 川桂公路線區司令部

  • 川陜公路線區司令部

  • 川滇公路線區司令部

  • 陜甘公路線區司令部

  • 西北運輸司令部

  • 粵漢鐵路線區司令部

  • 隴海鐵路線區司令部

  • 黔桂鐵路線區司令部

  • 湘桂鐵路線區司

  • 滇越鐵路線區司令部

  • 長江上游江防分監部

  • 第8戰區獨立分監部驻甘肃安西

  • 第9戰區獨立分監部

  • 第1至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

  • 昆明行營兵站總監部

  • 遠征軍兵站總監部

  • 魯蘇皖豫邊區運輸處

  • 第1-第38集團軍兵站分監部


在天水行营与桂林行营设江北/江南兵站统监部。各战区设兵站总监部/本部办事处/办事分处,下设独立兵站、独立兵站分监部、直属兵站支部。集团军设兵站分监部。直属或独立军团或只辖四师的集团军设兵站支部。师设师属兵站分站。独立旅/炮兵团设派出所。可见,仍是自清末、北伐战争沿袭下来的后勤兵站体系随作战部队层层配属的“部队制”供应体系。1943年9月,第一兵站总监部在巩县、渑池设立直属第一、第二兵站分监部,划定管区,试行“地区制”供应体系。试点成功后,在全军推广。


1937年11月29日后方勤务部 由南京迁南昌。1938年1月16日迁长沙。1938年9月迁衡阳。1939年元旦迁贵阳。1939年5月迁重庆。


1945年1月,在昆明设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陆军总部后勤部”),指挥中国远征军战区、滇越边区、黔桂湘边区、第四战区的兵站业务及昆明补给基地的业务。1945年2月1日,后方勤务部升格为后方勤务总司令部(简称“后勤总部”)。隶属于军政部。军政部长陈诚兼任后勤总部总司令官,副总司令端木杰中将、卢佐中将、石化龙中将、耿幼麟中将、齐福士中将(美军中国战区后勤司令,美国籍)、刘膺古中将、参谋长郗恩绥中将、副参谋长冯环中将、何世礼中将。1945年11月1日,黄镇球任后勤总部代理总司令官。



联合勤務總司令部正式组建



  • 1946年6月1日,國防部根據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魯克斯中將之推薦,參考美國國會統一美軍軍種後勤所進行之研究(美國國防後勤局)。原来军政部负责征集、生产、存储,后方勤务部负责分配、运输、补给。為統一後勤事權将后勤总部与军政部的兵工署、军医署、军需署合并,在南京軍政部址設置“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简称聯勤總部)。1946年9月1日正式成立,总司令黄镇球中將,副总司令黄维中將、何世禮中將、陳良,参谋长赵桂森。内设办公室、计划指导处、外事处、总务处、物资处、训练处、补给处、勤务处、情报处、人事处、抚恤处、特务处、运输署、通信署、经理署、兵工署、军医署、财务署、工程署、宪兵司令部等。在各行辕、各绥靖公署设兵站总监部,以及补给区司令部、港口司令部、兵站分监部、兵站支部、分站供应局、供应站,运输、修理、通信、工程、卫生、教育、仓库、监护等单位2600多个,總兵力70多万人。

  • 1947年6月,郭忏接任联勤总司令职务。改为在重要战区设补给区司令部,共设七个。第一补给区徐州、第二补给区、第五补给区北平、第六补给区沈阳、第七补给区西安、第八补给区兰州、第九补给区汉口、第十补给区无锡、第十一补给区南昌。

  • 1949年,国军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设立14个编练司令部,筹组二线兵团。联勤总部也在这些地方设立第8-第11补给区。

  • 1949年4月,遷往廣州。8月17日,国防部长下达《撤销联勤总部并入国防部》命令。8月31日,聯勤裁撤。9月1日起业务由国防部第四厅承办。



迁台湾后历史



  • 1950年4月1日,聯勤在台灣復制,總部設址臺北市上海路(現中正紀念堂)。国防部下兵工、工程、军医、通信、运输、经理等各署拨归聯勤;原属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的后方勤务兵站机关拨入联勤;各兵工厂、粮秣厂、被服厂拨还联勤。原经理署与财务署合并为军需署。成立联勤测量处。1952年2月,发饷制度由经费补给到团制改为官兵薪饷聯勤直接发放制。

  • 1955年9月1日,為配合美軍制度,聯勤的運輸、通信、兵工、工程、經理、軍醫等6署暨所屬作業單位撥歸新成立的陸軍供應司令部。联勤管辖两署七处:财务署、生产署、测量处、物资接收处、外事服务处、军人保险处、军眷管理处、抚恤处与军人保险处。新成立的「生產署」,將原屬兵工、军需、通信等3署掌理之各製造工廠及兵工研究院,分別劃歸該署統一管理,專司兵工、被服、電池等品項之研發與生產。陸軍供應司令部兵工署负责兵工外勤业务。军需署被分为经理署与财务署,管供应的经理署拨陆军,而财务署仍留在联勤。

  • 1956年10月10日,聯勤「福利事業總管理處」成立,負責國軍福利事業之全般策劃與執行。

  • 1957年3月29日,聯勤創建「國軍先烈遺孤育幼院」。

  • 1958年12月1日,國軍先烈遺孤育幼院改稱「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

  • 1960年7月16日,聯勤成立「留守業務署」。

  • 1962年11月16日,聯勤「福利總處」移編國防部。

  • 1968年3月1日,國防部軍事工程局及其所屬單位,移編聯勤成立「工程署」。

  • 1971年9月,聯勤總部遷至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360號「忠勤營區」現址。

  • 1976年1月1日,聯勤各生產工廠番號變更,軍車廠更名為「第二○一廠」、第六十一兵工廠更名為「第二○二廠」、第二十六兵工廠更名為「第二○三廠」、第七十二兵工廠更名為「第二○四廠」、第六十兵工廠更名為「第二○五廠」、第四十四兵工廠更名為「第二○六廠」、通信電子廠更名為「第二○七廠」、兵工技術發展中心更名為「兵工技術中心」、測量製圖廠更名為「第四○一廠」、第一經理廠更名為「第三○一廠」、第二經理廠改為「第三○二廠」、第三經理廠改為「第三○四廠」、第四經理廠更名為「第三○三廠」。7月1日,聯勤第二○六、第二○八廠編成「飛彈製造組」,並配合中山科學研究院發展飛彈研發政策。8月25日,聯勤兵工技術中心改編「軍品鑑測處」。

  • 1978年7月1日,聯勤第二○一廠奉令轉移經濟部所屬「臺灣機械公司重車總廠」經營。

  • 1982年3月29日,聯勤台北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啟用。

  • 1984年4月1日,聯勤第二○六廠與系統工程研發中心併編為「飛彈火箭製造中心」,編配中山科學研究院。

  • 1990年7月1日,聯勤第三○三廠裁撤。

  • 1991年7月1日,聯勤第二○七廠裁撤。

  • 1992年1月1日,聯勤「飛彈製造中心」移編中山科學研究院。

  • 1995年7月1日,聯勤物資署裁撤,員額移撥國防部編成「國防部軍事採購局」。聯勤留守業務署所屬國軍臺北、高雄軍眷門診中心更名為「國軍臺北、高雄門診中心」;另留守業務署所屬各地區軍眷服務處,更名為「留守業務處」。

  • 1996年7月1日,聯勤兵工技術學校更名為「聯勤技術訓練中心」,為三軍後勤及兵工各廠專業技術人力之主要訓練單位。

  • 1998年7月1日,陸軍運輸署及所屬單位復歸聯勤。聯勤「國民革命忠烈祠管理組」編成。聯勤財務署更名為「財務中心」,並移編直屬國防部。

  • 1999年7月1日,配合「精實案」納編三軍通用後勤單位,陸軍補給、保修署及直屬單位復歸聯勤,海軍、空軍油料部隊移編聯勤。因應「聯合後勤案」營產管理體系調整,各軍種地區營管所併編聯勤營產工程署。

  • 2002年3月1日,因應中華民國「國防二法」施行,聯勤全銜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改稱「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

  • 2003年10月1日,聯勤生產署、測量署及所屬單位移編國防部軍備局,編成「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聯勤技術訓練中心移編軍備局,並更名為「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技術訓練中心」。10月27日,聯勤第三○二廠委託經營,完成資產交接及經營權移轉,移交「向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營運。

  • 2004年1月1日,聯勤營產工程署、軍品鑑測處及所屬單位移編軍備局,編成「軍備局工程營產中心」及「軍備局規格鑑測中心」。4月1日,聯勤保修署彈藥組與三軍彈藥部隊,編成「彈藥處」;第一、二、三基地彈藥庫移編各地支部。陸軍軍醫處移編聯勤。陸軍各地區後勤指揮部暨所屬補給、油料、彈藥、運輸、衛勤等專業部隊,以及海、空軍同性質專業部隊移編聯勤,編成「各地區支援指揮部」。11月1日,聯勤補給署傘製廠移編保修署,一補庫併入保修署武基處,經基處及油指部裁撤。

  • 2005年1月1日,陸軍後勤學校移編聯勤,更名為「聯合後勤學校」;陸軍兵整中心移編聯勤保修署,更名為「聯勤兵工整備發展中心」,並納編武基處及化基廠。4月1日,聯勤信義俱樂部奉命裁撤。另陽明山招待所與鵝鑾鼻活動中心原訂於6月30日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委外經營,然而因位處國家公園範圍內,迄今仍處於協調與評估階段,目前並未對外開放;水里招待所、臺中招待所及澎湖活動中心移交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水里招待所於2009年撥交交通部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臺中招待所於2015年撥交臺中市政府社會局、澎湖活動中心於2011年釋出民間)。7月1日,國軍臺北、高雄門診中心分別改隸三軍總醫院及國軍高雄總醫院。

  • 2006年1月1日,聯勤留守業務署及所屬單位移編後備司令部。三軍後勤司令部裁撤,併入聯勤;陸軍各聯合保修廠(聯保廠)、海軍料配件總庫(海用總庫)、空軍接儲總庫(空用總庫)移編聯勤。「傘製廠」併入兵整中心生產製造廠。1月16日,聯勤編成「副供處」,與國防部福利總處平行運作。7月1日,國軍各地副食品供應站移編聯勤,正式接辦副食品供應任務。

  • 2007年2月1日,聯勤完成精進案組織調整,原補給、保修、運輸、軍醫、彈藥、後管、後計、副供等8處簡併,編成「後勤整備處」及「聯合後勤支援指揮部」。聯勤汽基廠、通基廠、工基廠、兵整中心所屬儲備庫與接儲總庫、料配件總庫,編成「儲備中心」。工基廠併入兵整中心。5月7日,聯勤廢彈處理中心國有民營化,正式委託民間經營。

  • 2008年11月1日,聯勤司令職缺降為中將銜。

  • 2011年1月1日,因應「精粹案」組織調整,聯合後勤支援指揮部編設成補給、保修、運輸、彈藥及軍醫等5處,並成立「副供中心」;儲備中心所屬海用總庫及空用總庫移編海軍、空軍;軍樂隊裁撤。4月1日,聯勤儲備中心各陸用庫回歸兵整中心及基地廠;地區補給、油料庫簡併為「補給油料庫」,運輸部隊由大、中隊調整為「群、營、連」;地區衛生群裁撤,編成地支部軍醫組及衛生營。7月1日,聯勤儲備中心本部及南投(陸用)總庫裁撤。

  • 2012年1月1日,軍備局技術訓練中心移編聯合後勤學校,更名為「聯合後勤學校技術訓練中心」;兵整中心產研單位移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編成「第二○九廠」。[4]。12月28日,聯勤因應國防部組織調整而裁編,原屬單位與陸軍保修指揮部整編為陸軍後勤指揮部[5],地址仍在忠勤營區。



歷任首長



總司令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 軍種軍階  備註
第一任 1946年6月1日-1947年5月28日 黃鎮球 陸軍  中將
第二任 1947年6月28日-1949年8月16日 郭 懺 陸軍  中將
第三任 1950年4月1日-1954年6月30日 黃鎮球 陸軍二級上將 1954年7月1日-1955年5月31日
由黃仁霖中將代理
第四任 1955年6月1日-1959年1月31日 黃仁霖 陸軍二級上將
第五任 1959年2月1日-1959年7月9日 馬紀壯 海軍二級上將
第六任 1959年7月10日-1963年6月30日 石 覺 陸軍二級上將
第七任 1963年7月1日-1967年6月30日 賴名湯 空軍二級上將
第八任 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30日 劉廣凱 海軍二級上將
第九任 1972年7月1日-1975年4月3日 鄭為元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任 1975年4月4日-1977年3月31日 羅友倫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一任 1977年4月1日-1980年4月6日 王多年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二任 1980年4月7日-1984年6月30日 蔣緯國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三任 1984年7月1日-1989年12月4日 溫哈熊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四任 1989年12月5日-1993年7月4日 羅本立 陸軍二級上將 唯一聯勤出身的參謀總長
第十五任 1993年7月5日-1996年6月30日 王文燮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六任 1996年7月1日-1998年3月31日 丁之發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七任 1998年4月1日-2000年5月19日 楊德智 陸軍二級上將
第十八任 2000年6月1日-2002年2月28日 謝建東 陸軍二級上將 因應國防二法施行,
2002年3月1日起改「總司令」為「司令」


司令



























































歷任 任期時間 姓名 軍種軍階  備註
第一任 2002年3月1日-2003年1月31日 謝建東 陸軍二級上將
第二任 2003年2月1日-2004年5月19日 高華柱 陸軍二級上將
第三任 2004年5月20日-2006年2月15日 戴伯特 陸軍二級上將
第四任 2006年2月16日—2007年1月31日 季麟連 海軍陸戰隊二級上將 第一位海軍陸戰隊出身的聯勤司令
第五任 2007年2月1日—2008年10月31日 金乃傑 空軍二級上將 末代聯勤上將司令
第六任 2008年11月1日—2011年5月15日 董翔龍 海軍中將 聯勤司令降為中將缺,
2011年5月16日升上將調任海軍司令
第七任 2011年5月16日—2012年12月28日 吳有明 陸軍中將 2011年5月16日暫代,
2011年6月1日正式就任。末代司令


軍旗




知名人士




  • 楊傳廣:為中華民國獲得第一面奧運獎牌。


  • 神奇傑克:台灣魔術師,以川劇變面結合魔術表演聞名,曾服役於聯勤司令部勤務營,服役期間多次登上司令部中山堂舞台演出。


  • 吳中天:台灣男演員,曾服役於聯勤司令部勤務營。


  • 鄭文燦:現任桃園市市長,民主進步黨籍。



逸聞


海軍第十六任總司令苗永慶上將曾批評聯勤制度,認為有權無責,是造成國軍後勤補給不彰的主因,許多零件由義務役的補給士在基層往上申請,等到役期退伍時都還沒下來。


苗永慶:「沒有先例,我們國軍,為了員額縮減,做了十幾年,沒有一次做完,所以目前士氣不高有原因,大家不知道到底裁到何時?一批走了之後又要裁,當時初級、中級幹部,大家心慌慌。這幾十年都在搞員額,始終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做完了又來,海空軍裁完現在又裁聯勤,影響士氣,很多反覆的事情。……國軍不是這樣搞,戰力都消耗了,這幾年編制始終沒有好的定見,大家沒有確定的目標,飛彈部隊變出去、明天又變回來。與聯勤一樣,各軍種的後勤都弄到聯勤。本來軍種後勤在我海軍,十艘船我保持不出來,我要負全責。現在後勤補給弄到聯勤,船修不出來,我要的配件你沒來,聯勤說你要申請等等的程序,他都沒有錯;我海軍戰力都減損了,我沒有負全責,作戰有功,拿不了獎章,也殺不了頭。」[6]


這表示高司單位甚至總統府於檢整或演習時發現裝備狀態不佳,會首先追究檢討該軍種該使用單位的責任,層層處分,而不會去處分聯勤,忽略原因其實是聯勤造成。所以使用單位有責無權,而聯勤是有權無責故有恃無恐,也沒有動機去改善效率,苗永慶傾向各軍後勤應該由各軍自行管理自負全責。



参考文献





  1. ^ 聯勤今裁編降旗 後勤幹部昂然迎接新挑戰 (新闻稿). 軍聞社. 2012年12月28日. [永久失效連結]


  2. ^ 吳有明感謝榮退幹部 肯定貢獻 (新闻稿). 青年日報. 2012年12月22日. [永久失效連結]


  3. ^ 陈长河:“抗战时期的后方勤务部”,《军事历史研究》 1991年04期。


  4. ^ 聯勤創制66週年專輯。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2012年。


  5. ^ 聯勤今裁編降旗 後勤幹部昂然迎接新挑戰 (新闻稿). 軍聞社. 2012年12月28日. [永久失效連結]


  6. ^ 《監察院97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國防部擬實施全募兵制對政府財政及國軍戰力之影響」專案調查研究案》,2008




外部連結


  • 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


参见





  • 聯勤44兵工廠、聯勤60兵工廠


  •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

  • 美國陸軍軍品研究與發展服務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