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委員會(葡萄牙語:Comité dos tufões,英語:Typhoon Committee,簡稱TC),是亞太經社委員會(ESCA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主持的一個政府間組織,其宗旨是改善和協調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防災規劃和措施,減輕自然災害(特別是颱風)造成的人員及財產損失。
颱風委員會設有諮詢、氣象、水文、防災減災、培訓與研究、經費籌措等工作組,並於每年召開一次綜合研討會和一次年會。
歷史
颱風委員會成立於1968年,秘書處設立於菲律賓馬尼拉,首任秘書長由Roman Kintanar博士(颱風委員會的締造者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前主席,曾任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局長,已於2007年去世)擔任。
2007年2月秘書處自菲律賓馬尼拉移至澳門,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向秘書處提供辦公用房和現金捐款,供秘書處用於支付房舍的運轉和保養費用,秘書長由Olavo Rasquino(原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台長)擔任。秘書處現有氣象專家、水文專家、行政秘書、財務會計共計4名工作人員。
颱風委員會現任秘書長是喻紀新。
成員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門
日本
老挝
马来西亚
菲律賓
韩国
泰國
越南
朝鲜
新加坡
美國
柬埔寨
相關條目
- 颱風
- 日本氣象廳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香港天文台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 熱帶氣旋
- 太平洋颱風季
外部連結
熱帶氣旋級別
|
|
蒲福風級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無風
|
軟風
|
輕風
|
微風
|
和風
|
清風
|
強風
|
疾風
|
大風
|
烈風
|
暴風
|
颱風
|
颶風
|
|
|
世界气象组织指定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
|
|
中北太平洋: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東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一級颶風 - 二級颶風 - 三級颶風 - 四級颶風 - 五級颶風
|
|
北印度洋(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印度氣象局⊗
|
低气压 - 強低氣壓 - 氣旋風暴 - 強烈氣旋風暴 - 特強氣旋風暴 - 極強氣旋風暴 - 超級氣旋風暴
|
|
西南印度洋:法國氣象局留尼汪分部⊗
|
熱帶擾動 - 熱帶低氣壓 - 中等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熱帶氣旋 - 強烈熱帶氣旋 - 特強熱帶氣旋
|
|
東南印度洋、澳洲區域及南太平洋: 澳洲氣象局†、斐濟氣象局⊗、新西蘭氣象局†、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巴布亞新畿內亞國家氣象局†
|
熱帶低氣壓 - 一級熱帶氣旋 - 二級熱帶氣旋 - 三級強烈熱帶氣旋 - 四級強烈熱帶氣旋 - 五級強烈熱帶氣旋
|
|
西北太平洋:日本氣象廳⊗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颱風(強的、非常強的、猛烈的)
|
|
其他機構 |
|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1年至今)[註 1]
|
熱帶性低氣壓 - 輕度颱風 - 中度颱風 - 強烈颱風
|
|
中國氣象局国家气象中心(2006年至今) |
熱帶低壓 - 熱帶風暴 - 強熱帶風暴 - 颱風 - 強颱風 - 超強颱風
|
|
香港天文台(2009年至今)、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18年至今)[註 2]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颱風 - 強颱風 - 超強颱風
|
|
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颱風
|
|
大韓民國氣象廳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強颱風 - 超強颱風
|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強烈熱帶風暴 - 颱風 - 超強颱風
|
|
泰國氣象局 |
低壓區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颱風
|
|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熱帶低氣壓 - 熱帶風暴 - 颱風 - 超級颱風
|
|
各地區氣象單位
|
颱風委員會 · 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 · 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气象局)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 朝鮮國家水文氣象局
|
|
分類
主題
^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於1991年前使用的舊制中,於「強烈颱風」之上再設有「超級強烈颱風」;但此級於1991年改制後遭廢除。
^ 香港天文台自2009年起、澳門氣象局自2018年起所採用的新熱帶氣旋分級與中國氣象局自2006年採用的分級標準大致相同,惟中國氣象局採用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持續風力,而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則採用10分鐘計算。
⊗:代表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
†:代表 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TCWC)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