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
北周 | |||||||||||
---|---|---|---|---|---|---|---|---|---|---|---|
557年-581年 | |||||||||||
橙色部份為北周疆域 | |||||||||||
京城 | 長安 |
||||||||||
国君姓氏 | 宇文 |
||||||||||
君主 | 5 |
||||||||||
• 557 |
孝闵帝宇文覺(開國) |
||||||||||
• 579-581 |
靜帝宇文衍(亡國) |
||||||||||
兴衰 | |||||||||||
• 557年2月15日 |
宇文護迫使拓跋廓讓位予宇文覺 |
||||||||||
• 581年3月4日 |
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
||||||||||
面积 | 150萬平方公里(577年) |
||||||||||
|
![]()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 前 時 代 |
舊石器時代 |
||||||||
中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黄河 文明 |
長江 文明 |
|||||||
青銅器時代 | |||||||||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 |||||||||
夏 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 | |||||||||
商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 |||||||||
周 前11世紀 | 前256 |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
||||||||
东周 前770–前256 |
春秋 前770–前403 |
||||||||
戰國 前402–前221 | |||||||||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 |||||||||
汉 前202 | 220 |
西汉 前202–8 |
||||||||
新 8–23 | |||||||||
玄漢 23–25 东汉 25–220 | |||||||||
三国 220–280 |
魏 220–265 |
蜀漢 221–263 |
吳 229–280 |
||||||
晋 265-420 |
西晋 265–316 |
||||||||
东晋 317–420 |
五胡十六国 304–439 |
||||||||
南 北 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北魏 386–534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后梁 555–587 |
西魏 535–557 |
东魏 534–550 |
|||||||
陳 557-589 |
北周 557–581 |
北齐 550–577 |
|||||||
隋 581–619 | |||||||||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 |||||||||
五代十国 907–979 |
辽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
|||||||
宋 960 | 1279 |
北宋 960–1127 |
||||||||
南宋 1127–1279 |
金 1115-1234 |
||||||||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 |||||||||
後金 1616–1636 清 1636–1912 |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
||||||||
相关条目
| |||||||||
![]() |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後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後,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楊堅的隋所取代,後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目录
1 歷史
2 文化
3 人口
4 君主
5 大冢宰
6 藩王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歷史
北周由宇文泰奠定根基。北魏在六鎮之亂時,宇文泰投靠當時的權臣爾朱榮,隨其入關中討伐叛逆,後來投于以關中隴西為根據地的大將賀拔岳的麾下,並漸漸受重用。
控制洛陽的另一權臣高歡認為賀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隴西秦州軍人刺殺賀拔岳。賀拔岳所屬將領在賀遇刺後,擁立宇文泰為統帥。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從高歡,其實控制關隴。
北魏孝武帝在討伐高歡失敗後,逃奔關中。宇文泰雖收容了他。但不久就將孝武帝殺害,改擁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535年)。而東方的高歡在孝武帝逃入關中後擁立東魏孝靜帝,把朝廷遷到河北鄴城,建立東魏(534年)。
西魏建立後,宇文泰成為大丞相。宇文泰在三次戰役中大敗東魏,奠定宇文氏在關中的基礎。宇文泰任用蘇綽等人改革,使西魏進一步強盛。進而攻入南梁的成都,奪取西川地盤。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嫡长子宇文觉承袭为安定郡公、太师、大冢宰。次年,宇文泰之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長安(即今陝西西安)。
宇文覺不滿宇文護專權,企圖剷除宇文護,但反被其所殺。宇文護擁立其庶兄宇文毓,是為北周明帝。幾年後,明帝被殺,又擁立其兄弟宇文邕為北周武帝。宇文護執掌政權十五年,成為北周實際上的主宰。他承繼宇文泰、蘇綽的政策,消滅威脅政權的軍閥,使北周政權更鞏固。北周武帝年間,宇文護的兒子亂政害民,宇文護的威望大降。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北周武帝乘機刺殺了宇文護,重奪政權。
北周武帝執政後,積極推廣漢化並勵精圖治。575年發兵征北齊,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華北。北周統一華北後國力一度興盛,但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其繼位者北周宣帝宇文贇奢侈浮華,沉緬酒色,政治腐敗。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進而把持朝政。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楊堅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爆發尉遲迥之亂。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熲等人平定。581年3月4日,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受禅称帝,改國號隋,北周享國二十四年而亡。杨坚建国不久,就将北周近支宗室诛杀殆尽,将宇文洛封为介国公作为北周奉祀。
文化
此時期佛教藝術創作,大多數位於長安。印度笈多王朝雕像為許多大型佛像的原型。在敦煌千佛洞則有一些北周風格的壁畫,在這些壁畫中,山水畫固然重要,不過仍遜於人物畫。[1]
人口
北周人口盛时约1250万。
君主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 |
德皇帝 (明帝宇文毓追谥) |
宇文肱 |
?-526年 |
— |
— |
— |
— |
— |
— |
安定郡文公 (西魏恭帝拓跋廓谥) |
宇文泰 |
507年-556年 |
— |
— |
— |
成陵 |
太祖 (孝闵帝宇文觉追尊) |
文王 (孝闵帝宇文觉追谥) |
|||||||
文皇帝 (明帝宇文毓追谥) | ||||||||
— |
— |
孝闵皇帝 (武帝宇文邕追谥) |
宇文觉 |
542年-557年 |
557年(称天王) |
— |
— |
静陵 |
— |
世宗 |
明皇帝 |
宇文毓 |
534年-560年 |
557年-559年(天王) |
— |
— |
昭陵 |
559年-560年(皇帝) |
武成 |
559年-560年 |
||||||
— |
高祖 |
武皇帝 |
宇文邕 |
543年-578年 |
560年-578年 |
保定 |
561年-565年 |
孝陵 |
天和 |
566年-572年 |
|||||||
建德 |
572年-578年 |
|||||||
宣政 |
578年 |
|||||||
— |
— |
宣皇帝 |
宇文赟 |
559年-580年 |
579年 |
大成 |
579年 |
定陵 |
— |
— |
静皇帝 (隋文帝杨坚谥) |
宇文阐 (原名衍) (禅位于隋文帝杨坚,降封介国公) |
573年-581年 |
579年-581年 |
大象 |
579年-580年 |
恭陵 |
大定 |
581年 |
大冢宰
大冢宰为北周六官之首,相当于丞相。
- 北周立國至572年,宇文護掌權。
- 572年至578年,北周武帝親政。
- 578年至580年,北周宣帝親政。
- 580年至北周滅亡,外戚楊堅掌權。
藩王
参考文献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北周[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外部链接
-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周
前朝: 西魏 |
中国朝代 |
后朝: 隋朝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