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十九大党章明确规定)

中國共產黨黨徽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共產主義的標誌:鎚子與鐮刀


共产主义英语:communism;拉丁語: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且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1][2]。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在現實中,私有財產的驅動力導致人們拼命生產超過自身所需的產品以賺取利潤,因此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不斷膨脹下,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而資產則不斷累積在社會中,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僅有少數人暴富而逐漸失去平衡,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不過,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目录






  • 1 定义


  • 2 渊源


    • 2.1 早期共產主義


    • 2.2 近代共產主義的發展和實踐


      • 2.2.1 巴黎公社


      • 2.2.2 十月革命






  • 3 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与建设


    • 3.1 苏联和东欧


      • 3.1.1 列宁主义


      • 3.1.2 托洛茨基主义


      • 3.1.3 斯大林主义


      • 3.1.4 霍查主义


      • 3.1.5 铁托主义




    • 3.2 欧美


      • 3.2.1 卢森堡主义


      • 3.2.2 欧洲共产主义




    • 3.3 中國


    • 3.4 拉丁美洲


    • 3.5 其它




  • 4 現存共产党执政國家


  • 5 争议


    • 5.1 名词的滥用


    • 5.2 自由、乌托邦与强制


    • 5.3 谴责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链接


  • 8 参见





定义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范畴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为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幹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系列條目

无政府主义 極權主義

绿色无政府主义

世界主义 爱国主义

共产主义
无政府共产主义
基督教共产主义

工团主义
无政府工团主义

社團主義

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義
社会民主主義

生态社会主义

无政府社会主义

自由意志社会主义

社群主義 / 集體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自由主义 ↔ 国家主义

社会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

自由意志主義

人文主义

保守主义 ↔ 进步主义

三民主義

自由保守主义

民族保守主义

环境保护主义

伊斯兰主义

民族主義

原教旨主义
基督教基要主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军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

納粹主义



  • 列表

  • 政治主題頁




由此可见,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的实现在是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后,绝大部分社会劳动力被完全的闲置下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通过提取社会的公共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就是释放社会的劳动力来达到个人的自由生活、自由工作和自我发展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由于私有制社会里个人财产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性而形成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在私有制的体系裡由于绝大部分的个人财产十分有限,从而限制了个人的生活、工作与行动。因此人们对私有制社会分配形式的缺陷越来越感到明显,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后,绝大部分的人们仍旧得为钱而工作来囤积自己的私有财产,然后才能根据自己的财产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分配形式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体现了落后、僵化、不够文明的社会分配形式和社会管理方式。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提升,人类社会需要不断的进步,将产生一个更合理、更人道、更文明的社会必然取代不平等、不公平社会的结果。


根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关于共产主义的解释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中,有提及過共產黨人的目標就是「消滅私有制」以達成共產化,並使社會均富,並避免一切對人民利益相左的事務,總而言之,共產主義就是主張透過消滅私有產權達成解放全人類的一種思想。



渊源



早期共產主義



早期的共产主义包括原始共產主義和空想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理论,人類的原始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因為原始社會中,財產是共有的,每一人都為一個平等的貢獻者,為共同利益工作,並分享所有東西。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继承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发现,系统地论述了人类历史早期的情况、私有制的起源和原始共产主义的消亡。


事实上,在十九世紀前,歐洲已經開始有構建平等社會的思想的萌生,也有不少描述理想社會的文學作品[6]。但由於這段時期的共產主義思想比較純粹是對理想國度的追求而缺乏充分的科學性、且缺乏唯物主義元素,因此亦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或稱烏托邦主義)[7]。与空想社會主義相对的则是科學共產主義,后者发生在近代。基督教亦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


早期基督教(未被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定为合法的基督教)被认为是一个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
聖經中記載:“信的人都聚在一处,凡物公用,又卖了田产和家业,照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分给他们。许多信徒都一心一意,没有一人说他的任何东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凡有田产房屋的都卖了,把所卖的钱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给每人”(《使徒行传》第二章44-45節、第四章32-35節)。


哈耶克的老师,自由主义学者米瑟斯:“从过去千百年来不断更新力量的基督教千禧年说,只需再迈出一步,便有了哲学千禧年说,即18世纪对基督教的理想主义解释;然后经由圣西门,黑格尔和魏特林,便有了马克思和列宁。”[8]


"他们(早期基督徒)采用了下列方式来实现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的集合,即让每一小我都保存自己的财产,特别是保存自己在生产原料方面的财产,而仅仅要求在享用与使用方面--特别是在对生活原料的享用与使用方面--实行共产主义。""任何一个基督徒都可以使用自己的兄弟们的财富;拥有财产的基督徒不得拒绝自己的贫苦兄弟提出的利用和使用这些财产的要求。""全部的原始基督教整体都有一个合伙特征,那就是竭力取消家庭生活。因此,在这些整体中有一条规定,即每天合伙用餐。"[9]


中世纪天主教会曾企图建立“公社”来避免战争。16世纪,英国政治家、天主教圣徒托马斯·摩尔写有《乌托邦》一书,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国度。英国内战时期,耕地人(Diggers)成立了一些共产主义农业公社。对私有财产的批评,持续到了18世纪启蒙时期,例如让-雅克·卢梭,他作为一个加尔文份子,深受天主教教会詹森教派(Jansenism)运动之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也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称许。18世纪震教徒实验了一种称之为宗教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公社。




27屆共產大會


“1525年3月德国的再洗礼派受到残酷的迫害。这些再洗礼派教徒在威斯特伐里亚,尼德兰和东佛里斯兰东躲西藏,寻找支持者。在这些地方,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久他们就在东佛里斯兰,荷兰和上艾瑟尔发动了多次骚乱,满载着分裂派教徒的船抵达阿姆斯特丹。在各个大城市,资产者拿起了武器对付这些信神的社会主义者。”[10]


1534年2月9日,新教再洗礼派于德国的明斯特地区发动起义,占领市议会,23日选出再洗礼派市长,成立新的市政机构。明斯特城市议会颁布普遍再洗礼令,将富人驱逐出城,加强城市防卫,并按财产公有的理想变革所有制,严格禁止高利贷和投机活动,登记生活资料,没收所有金银以应公共需要。莱顿继马笃斯任领导人后,任命12位长老组成政府,颁布律法,并于1534年秋成为公社的国王,集思想、政治、军事领导于一身。起义者于1534年5月打退明斯特主教雇佣军的第一次进攻之后,坚持防御战达16个月之久。后由于援军不至,城内粮绝,丧失战斗力。1535年6月24日城市被攻陷,莱顿及其他领导人于1536年1月26日被处死。第二国际代表人物考茨基感叹明斯特公社“在共产主义青春光芒四射的时刻壮烈牺牲。”[11]


“恩格斯也在“新时代”杂志中,做了一篇“原始基督教史论”的论文,指出这种相同的性质,这篇文章是在恩格斯死前不久写作的,它指出恩格斯在当时对于这个题目
之注意是怎样深刻,又指出他怎样自然地写作一篇与“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相平行的文字。这一篇文章说道:“原始基督教历史表现了好些与近代劳动者运动之
可惊的一致性。基督教像近代劳动者之运动一样,原始是一种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的表现是一种奴隶和自由人的宗教,贫穷者的宗教,被放逐者的宗教,服属于
罗马和为罗马所分散的民族的宗教。基督教和社会主义两者,都宣传横暴和不幸的拯救;基督教把这种拯救付之于死后的天堂之一种将来的生活;而社会主义则以为
由于社会之变形便可以在这个世界得获这种解脱了。两者都被人捉获及困迫,他们的信徒都是违法的,都被镇压于特别规律之下,在一方面,像是一种全人类的仇
敌,而在他方面,又是国家,宗教,家庭,和社会秩序的仇敌。但虽然有一切之困迫,两者的进步,都是不能抵抗的,而且在好些情境之中,由于这些困迫,反得获
胜利的支持。基督教从其发迹时起,过了三个世纪,便为罗马帝国认为国教,而社会主义,则只过了六十牟,却已经征服了一个地方,证明它的胜利是绝对可靠
的。”大体说来,这种平行的比较是真确的,自然其中也应有几点修正;基督教决不能称为一种奴隶的宗教;它对于奴隶,是没有作出什么来。在另一方
面,为基督教所公布的对不幸者的解放,最初,是很为物质的,其实现是在于地上,而不在于天堂。这一种情形更增加近代劳动者运动之类似性。”[12]


“如果说安东·门格尔教授先生在其所著《十足劳动收入权》一书中表示惊异:为什么在罗马皇帝时代土地占有大集中的情况下,在几乎纯粹由奴隶构成的当时的工人阶级受着无限痛苦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出现”,那是他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的程度上,确实是存在过的,甚至还取得了统治地位——那就是基督教。只是这种基督教——由于历史的先决条件,也不可能是别个样子,只能希望在彼岸世界,在天国,在死后的永生中,在即将来临的“千年王国”中实现社会改造,而不是在现世里。[13]


厄内斯特·勒南说过:“如果你想要知道最早的基督教会是什么样子,那就请你看看‘国际工人协会’的一个地方支部。”在他说这句话之前很久,法国的革命共产主义者,还有特别是魏特林及其追随者早就提到原始基督教了考茨基和恩格斯的两大段文字共同指向二个值得注意的要点:一是早期基督教是进行共运的组织,二是近代共运(1830年以后)是早期基督教的复活。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共产主义者魏特林(1808——1871):“基督教要求财富共有共享,一句话,要求社会的全体成员共享自由,同甘共苦;不可忘记,凡是不愿意财富共有共享的人,就是基督教的敌人,所有善良的基督教徒必须联合起来反对他们。我们不可忘记,这些反对真正的基督教的人将千方百计给我们设置重重障碍,我们必须一一克服。”
[14]



近代共產主義的發展和實踐



現代共產主義運動起源於十九世紀西歐的工人運動,以德國籍猶太裔學者卡爾·馬克思的理論為基礎,以各國共產黨或類似名稱的共產主義政黨為組織基礎,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國家內部貧窮階層以暴力反抗不合理政治秩序的社會運動的主流,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在20世紀的內部衝突、動蕩以及大範圍的社會秩序重建。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被認為是最早的共產主義運動,它代表着集权统治突然丧失的真空状态。拿破仑的最终获胜,使得罗伯斯庇尔的追随者清晰的认识到,政治必须和军事结合才能实现。當左翼代表上帝宣布再次审判世界的时候,二十世纪整个前五六十年,也就成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但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但马克思没有就共产主义和预言中的社会主义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主张是無政府主義,因為它既沒有依賴於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宁主義。








毛澤東《论人民民主专政》

1917年11月7日(俄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由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無產階級政權──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引起了西方社會極度的恐慌,並支持俄國的反革命勢力,以阻止共產主義革命的擴張,之後由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戰勝了同为共产主义但与之执政理念相左的孟什维克领导的白軍及來自各個資本主義國的侵略軍。1922年12月30日,由布爾什維克所控制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這次的革命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一次重大勝利,是二十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也造成了共產主義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立。



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与建设


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因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而形式多样,个别对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改革的国家被过“左”思想或国家视为“修正主义”。在部分国家,一些共产主义政党仍然采用议会制方式获取政权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改革。以下是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建设与改革:




多數共產主義國家都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因為多黨制被斯大林主义者认为是仅限于自由資本主義的競爭思維,而一党专政则打上了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影响了后来众多共产党国家。



苏联和东欧


苏联诞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对当时世界上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主导性影响,而东欧国家则在受苏联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列宁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共产主义者一般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并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广泛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列宁认为并非只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其他社会形态也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他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一夹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社会形态,并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早期阶段。列宁主义受到了布朗基主义和俄国民粹派的很大影响,这使得其相对于经典的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程度的威权主义倾向。布朗基是十九世纪法国秘密社团领导人,第一国际内的暴力革命派,巴黎公社的军事领袖。布朗基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而且布朗基主义也认为可以由少数人作为“先锋队”进行密谋而统领多数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0世纪初发展的列宁主义,主张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先锋队领导工人进行暴力革命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列宁虽然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下一国可以率先成功革命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他也不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且非常强调国际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義是托洛茨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托洛茨基自視為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者、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主張建立先鋒隊政黨。托洛茨基主義是对列宁主义的发展和改良,其政治信條與斯大林主義、毛澤東主義有很大的不同,認為一个国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因而有必要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永久革命。托洛茨基主义也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主制度,例如工人多党制、普选权、新闻自由、对生产资料的民主管理等等,而苏联、东欧等国则被视为“畸形的官僚工人国家”。托洛茨基主義因為對國際主義等原則的堅持而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中的左翼。全世界有數目眾多的團體仍將自己描述為托洛茨基主義者,並自視為堅持了托派的傳統(儘管他們對托派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义是指控制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事实上,斯大林自己并不承认自己创立了與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理論分支,一直以来斯大林都自视为列宁的学生,但有些时候想拍斯大林主義馬屁的共產國家政治历史学者却会用复合名词“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来表明它的历史继承性。但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扭曲了共产主义;特别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主义者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是冒用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借口的一个反革命政策,而在實際上導致社會走向極權主義。许多民主倾向的左派都认为斯大林主义根本不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乃至“现代封建国家”。事实上,斯大林主义和列宁主义存在大量共同点,足以揭示他们之间的连续性。斯大林激进的现代化改革也并非他本人的原创,它们主要是列宁战时共产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该政策主要特点在于大规模实施国有化,从农村强制征收谷物和粗放式的劳动指挥。劳动纪律十分严格,迟到和缺勤都将会遭受严厉的处罚。并且, 斯大林突出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如中国)。其经济政策也使得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快速完成了工业化。



霍查主义



霍查主义是指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思想和实践。霍查在阿尔巴尼亚通过高度集权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改造,将一个封建的、以宗族为基础的落后农业国强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并用强硬手段消灭了宗教,使阿尔巴尼亚被称之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霍查以“真正的斯大林主义者”自居,谴责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是修正主义,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农民民粹思想而并非工人思想,正是其农业民粹主义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和红色高棉的罪行。



铁托主义



铁托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采用较温和的分权模式治理国家。虽然铁托也是独裁者,但他较早地与苏联决裂,实行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模式,并使工人自治管理工厂和企业。



欧美


诞生于欧美国家的其他共产主义流派有卢森堡主义、德莱昂主义、工团共产主义、左翼共产主义、自治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等。其中一些反对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者有时也自称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者。



卢森堡主义



虽然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但卢森堡主义一词使用较少。卢森堡主义既反对伯恩施坦和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也反对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和先锋队理论,并和托洛茨基主义一样赞同无产阶级专政多党制。追随者认为其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受卢森堡主义影响的共产主义流派有委员会共产主义和左翼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是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路线,它同时吸收了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一些思想,并联系西欧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中國



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传统上重视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列宁主义相比,其领导人毛泽东的理论更重视发动农民,比如农村包围城市、进行人民战争和自力更生。毛泽东在20世纪50后期、60年代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多次运动,这些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一些政策及思想进行了修正,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较大发展。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古巴)则产生了格瓦拉主义、卡斯特罗主义。古巴在苏联模式下也吸收了一些左翼激进主义的成分,建立了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



其它


此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流派(如赫鲁晓夫主义、卡达尔主义、胡萨克主义、胡志明思想等)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流派(如基督教共产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習近平思想等)。



現存共产党执政國家





現存共產主义國家


當前由共产党长期執政的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現存的共產主义國家目前都有階級、政黨、警察和軍隊存在,以保證生產資料的生產、使用、收益和處分,因此按共產主義理論,这四国仍然處於社會主义甚至官僚资本主义阶段。



争议



名词的滥用


在冷战时期,美国用“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t state)”来称呼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然而實際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政府、无国家政权、“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礼物经济、自由人的联合体。


反共主义者包括美國、蔣中正、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和中華民國当局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苏联、中國共產黨、朝鲜、红色高棉式的极权主义,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即使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府,也不会自称共产主义(而是将其作为遥远的憧憬),而反对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共产主义者则更不会认为这些国家是共产主义。[原創研究?]



自由、乌托邦与强制


社会民主主义学者秦晖认为,共产主义是争议性很大的学说,支持者强调其正义性和正确性,反对者则批评它是乌托邦从而造成了20世纪的灾难因此是邪恶的。不妨先假定共产主义就是乌托邦。“乌托邦”无非是不能实现之事,并不等于灾难和极权主义。“乌托邦”不可怕,可怕的是强制。把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强加于别人的身上,是极权主义的做法;不允许别人有乌托邦理想,也是极权主义的做法;前者造成红色恐怖,后者造成白色恐怖。不论是以“共产主义者”自居的亲苏分子,还是反共主义者,都只顾及了自己的意志而无视了他人的自由。[15][16]


告别乌托邦往往很容易,走出强制却非常困难。为“理想”而强制的可能变少,为私利而强制的却很多;倚仗强权“化私为公”的会变少,倚仗强权“化公为私”的却会变多。而告别强制则需要制约权力。一种政治理想是否为乌托邦不是首要问题,其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个体的自我意愿。造成苏东国家灾难的,是由于其一党专政、集中制、中央计划经济、强制集体化,而并非因为乌托邦理想。而只要“有乌托邦而无强制”,在成熟民主社会中,乌托邦就能通过对现实的批判而促进现实社会的进步。[15]



谴责


由于冷战时期苏联等国家长期以共产主义为旗号推行集权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也存在一定争议。2006年欧洲委员会议员大会(並非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表决《对国际谴责极权共产主义罪行的诉求》决议,该决议表示“对极权共产主义大规模违反人权的谴责以及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理解和认定”。此决议在投票阶段中获得99票赞同,42票反对,12票弃权,另外有164名代表并未列席。[17]



参考文献





  1. ^ Morris, William. News from nowhere. [2008年一月].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 Colton, Timothy J. Communism. Encarta.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3.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共產主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0-17.於2011年3月28日查閱


  4. ^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I–12: 13. 2005 (中文). 


  5.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 人民出版社. 1984: 204 (中文).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6. ^ 《太陽城》、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董大中. 人類三部曲之三: 走向大同.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3-03-01. ISBN 9789863260639 (中文(台灣)‎). 


  7. ^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莫里斯·迈斯纳著ISBN 978-7-300-06245-7


  8. ^ 米瑟斯.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的千禧年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9. ^ 考茨基. 《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0. ^ 卡尔·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第三册·明斯特主教管区的骚乱》.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1. ^ 考茨基. 《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第五章塔博尔派.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2. ^ 考茨基. 《基督教之基础·第六章基督教与社会主义》.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3. ^ 恩格斯.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4. ^ 《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第九章基督教的一般道德. 商务印书馆 (中文).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15. ^ 15.015.1 秦晖《自由、乌托邦与强制》


  16. ^ 反乌托邦还是反极权主义?


  17. ^ Resolution 1481/2006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Parliamentary Assembly. [2017年6月]. 




外部链接






  •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 社会主义、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學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国家


  • 资本主义、反共主义、去共产主义化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歷史唯物主義

  • 共产党列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