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雨林
AmazôniaAmazonia
雨林

Amazon Manaus forest.jpg

鄰近巴西馬瑙斯的亞馬遜雨林。

屬於

南美洲
河流

亞馬遜河

面积
5,500,000 km²(2,123,562 mi²)






世界自然基金會所繪製的亞馬遜雨林生態區地圖。黃線的範圍約與亞馬遜盆地相同。國界以黑色表示。衛星影像由NASA提供。



亞馬遜雨林(葡萄牙語:Amazônia、西班牙語:Amazonia),又稱亞馬遜河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的熱帶雨林,佔地700萬平方公里(7億公頃),使這片雨林生機盎然的就是亞馬遜河。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利南,包括法屬圭亞那。其中4個國家將雨林所屬州份取名亞馬遜州。亞馬遜雨林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1]




目录






  • 1 森林砍伐


  • 2 碳元素的動態


  • 3 保育


  • 4 氣候轉變對亞馬遜雨林的影響


    • 4.1 亞馬遜雨林乾旱的影響




  • 5 相關條目


  • 6 註釋


  • 7 參考資料


  • 8 外部連結





森林砍伐




亞馬遜雨林的去森林化會危害多個品種的樹蛙,牠們對環境的轉變非常敏感。圖中所見為紅眼樹蛙Agalychnis callidryas


森林砍伐是指將森林地區轉變為非森林地區的活動。近五分之一的亞馬遜雨林已經被破壞[2],餘下的部份依然面臨危機。在1990年至2000年短短10年間,亞馬遜雨林遭到破壞的面積由4,150萬公頃上升至5,870萬公頃——相等於葡萄牙的2倍面積,大部份遭破壞的土地被轉為牧草場[3]。1996年的報告指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活動較1992年的上升了34%[來源請求]


在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英语Instituto Nacional de Pesquisas Espaciais每年公佈森林砍伐的數字。森林砍伐的數字是根據測地衛星Landsat於亞馬遜雨林旱季時拍攝的100至220幅相片估計而得出。估計數字只考慮到損失了的亞馬遜雨林生物群系,沒有考慮到雨林中的天然草原或稀樹草原的損失。根據INPE指出,於巴西境內的亞馬遜雨林生物群系的原本面積為4,100,000平方公里,於2005年減少至3,403,000平方公里——損失達17.1%[4]


一份巴西國會委員會最新的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的面積每年減少52,000平方公里(20,000平方英里),比對上一次於1994年官方公布的數字加劇了逾3倍,以這個速度計算,亞馬遜雨林會於2050年前消失[1] 。關於對巴西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準確的資料、數字、地圖、分析數據,可於非政府組織IMAZON(Amazon Insitute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的網頁下載。



碳元素的動態




亞馬遜河紅樹林的氣生根


環境學家所憂慮到的不單是森林遭破壞後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更憂慮到森林遭破壞後植物所釋出的碳元素可能會加速全球暖化。


亞馬遜雨林的常綠森林佔全球陸地主要碳元素產量的10%及生態系統碳元素儲存量的10%[5]— 約為1.1 x 1011公噸碳元素[6]。於1975年至1996年間,亞馬遜雨林的每1公頃面積每1年估計積存達0.62 ± 0.37噸碳元素[6]。因火災而對亞馬遜雨林造成的去森林化,使巴西成為其中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地方之一。巴西每年排放約3億公噸二氧化碳,當中2億來自砍伐及焚燒亞馬遜雨林。



保育


一些環境學家提出保育雨林不單只有生物學上的動機,亦有其經濟動機。若以可持續方式耕作水果、橡膠及木材,每1公頃的秘魯亞馬遜雨林價值約US$6820;若以非持續性方式耕作商業木材,則值約US$1000;若將林地改作牧草場,則只值US$148[7],但這個假設被廣泛地質疑。


巴西空軍一直以來利用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R-99監察機監測亞馬遜雨林,此為亞馬遜監控系統(SIVAM, Sistema de Vigilância da Amazônia)計劃的一部份。於2004年7月的一個會議上,科學警告雨林將不能夠維持以往每年吸收百萬噸計的溫室氣體,原因是雨林遭破壞的速度正在加劇。單單於2003年,已有9,169平方英里的雨林被砍伐了。


單單在巴西,超過90個原住民部族於1900年代被殖民主義者摧毀,數百年來累積對雨林物種醫學價值的知識亦除之散失。由於領土持續被森林砍伐破壞及生態滅絕,例如於秘魯亞馬遜[8],本土的部族不斷地消失。



氣候轉變對亞馬遜雨林的影響


有證據顯示亞馬遜雨林的植被在過去210,000年,經歷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簡稱LGM)及冰蝕期(deglaciation),出現了重大的變化。


分析過亞馬遜盤地古湖(paleolake)及沖積扇中的沈澱物,顯示出盤地在末次盛冰期的降雨量比現時的為少,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盤地潮濕的熱帶植被減少所造成[9]。對於當時植被減少的廣泛程度,科學家有不同的爭論。有科學家認為雨林萎縮至細小及分離的物種遺區(refugium),被空曠的森林及草原分隔著[10];有科學則認為雨林依然完整,只是北部、東部及南部沒有伸延至如現時的這麼遠[11]。這個爭論實難以解決,原因是雨林研究工作實際上的限制,意味著數據取樣可能與中央的亞馬遜盤地出現偏差。以上兩個的見解,都有合理的數據支持。


電腦模擬預測未來因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化,顯示在降雨量嚴重減少及溫度上升的情況下,亞馬遜雨林可能無法維持,導致盤地上的雨林於公元2100年前幾乎完全消失[2][12]。但是,不同的亞馬遜盤地氣候模型得出不同的降雨量估計結果,由輕微上升至嚴重下跌的結果都有[13]。結果指示出雨林在21世紀可能受到氣候轉變及去森林化的危害。



亞馬遜雨林乾旱的影響


2005年,亞馬遜經歷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14],正踏入連續第二年乾旱[15]。2006年7月23日,英國《獨立報》網站報導,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3] 總結指出,由於大量砍伐森林,導致亞馬遜乾旱,迅速將整個地區推向一個「引爆點」(原文:"tipping point"),屆時雨林將無可挽回地開始死亡。森林已站在沙漠化的邊緣,將對全球氣候帶來災難性影響,世界可能滅亡[16][17]



相關條目




  • 亞馬遜河

  • 全球暖化



註釋





  1. ^ NOW News


  2. ^ deforestation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英语deforestation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3. ^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CIFOR) (2004) Beef exports fuel loss of Amazonian Forest. CIFOR News Online, Number 36.


  4. ^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INPE) (2005). The INPE deforestation figures for Brazil were cited on the WWF Websitein April 2006.


  5. ^ Melillo, J.M., A.D. McGuire, D.W. Kicklighter, B. Moore III, C.J. Vörösmarty and A.L. Schloss. 1993.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ature 363:234–240.


  6. ^ 6.06.1 Tian, H., J.M. Melillo, D.W. Kicklighter, A.D. McGuire, J. Helfrich III, B. Moore III and C.J. Vörösmarty. 2000. Climatic and biotic controls on annual carbon storage in Amazonian ecosystem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9:315–335.


  7. ^ Peters, C.M., Gentry, A.H. & Mendelsohn, R.O. (1989) Valuation of an Amazonian forest. Nature 339: 655-656.


  8. ^ Dean, Bartholomew. (2003) State Power and Indigenous Peoples in Peruvian Amazonia: A Lost Decade, 1990-2000. In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ndigenous Peoples in Latin American States David Maybury-Lewis, Ed. 哈佛大学出版社


  9. ^ Colinvaux, P.A., De Oliveira, P.E. 2000. Palaeoecology and climate of the Amazon basi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Wiley InterScience. (abstract)


  10. ^ Van der Hammen, T., Hooghiemstra, H.. 2002. Neogene and Quaternary history of vegetation, climate,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mazonia. Elsevier Science Ltd. (abstract)


  11. ^ Colinvaux, P.A., De Oliveira, P.E., Bush, M.B. 2002. Amazonian and neotropical plant communities on glacial time-scales: The failure of the aridity and refuge hypotheses. Elsevier Science, Ltd. (abstract)


  12. ^ Radford, T. 2002. World may be warming up even faster. The Guardian.


  13. ^ Houghton, J.T. et al.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5-07..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4. ^ Environmental News Service - Amazon Drought Worst in 100 Years


  15. ^ Drought Threatens Amazon Basin - Extreme conditions felt for second year runn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27.


  16. ^ The Independent 7-23-6: Amazon rainforest 'could become a deser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8-06.


  17. ^ The Independent 7-23-6: Dying Forest: One year to save the Amaz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8-06.




參考資料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Sheil, D. and S. Wunder. 2002. The value of tropical forest to local communities: complications, caveats, and cautions. Conservation Ecology 6(2): 9. [4]



外部連結











  • 绿色和平:亚马逊雨林

  • 亞馬遜沙漠化全球氣候告危 地球或變得不宜居住

  • 亞馬遜沙漠化 全球氣候告危

  • 海水升溫濫伐木導致乾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