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
三民主義 |
---|
基本概念 哲學思想 知難行易 · 物心合一 民族主義方面 民權主義方面 民生主義方面 國營事業 · 實業計畫 · 耕者有其田 · 平均地權 · 漲價歸公 · 土地改革 |
特征 國民革命 中華民國憲法 中國國民黨 國民政府 黃埔軍校 民報 國民大會 國民革命軍 |
歷史 倫敦蒙難記 興中會 同盟會 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二次革命 六一六事變 北伐 聯俄容共 |
著作 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 · 實業計畫 · 民權初步) 建國大綱 三民主義十六講 |
人物 孫中山 · 宋教仁 · 黃興 · 鄒容 蔣中正 · 胡漢民 · 戴季陶 · 陳立夫 王寵惠 · 朱執信 · 汪兆銘 · 邵元沖 吳稚暉 · 于右任 · 廖仲愷 · 張知本 · 鄒魯 · 蔣經國 |
相關条目 民族主義 社會主義 中華民國 总理遗嘱 國父思想 (課程) 三民主義青年團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 反共產主義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對三民主義觀點與評價 對三民主義的批評 |
中華民國主题 |
國民革命,是中華民國國父與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所創設的專有名詞,用以含括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士,在清末民初所領導的革命運動。最早指的是推翻滿清的革命,而後的國民革命或國民大革命一詞,往往包括了討袁、東征、北伐、剿共等國民黨發動的戰役。值得注意的是,在典籍中的國民大革命一詞,往往是特指北伐。
目录
1 起源
2 衍生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連結
5 参见
起源
國民革命一詞最早使用在於孫中山在同盟會時期所撰寫的《同盟會革命方略》一書中的「軍政府宣言」,用以標明,中國歷代的推倒舊朝代的革命運動,不過是彰顯君主帝制變革的「英雄革命」;現在推倒滿清的革命運動,是彰顯民主共和精神的全民革命運動,所以用『國民革命』稱之。[1]
衍生
自從「軍政府宣言」以後,孫中山就沒有再對「國民革命」做多餘的解釋,晚年在於「北上宣言」與「國民黨最小綱領宣言」,對於國民革命意思概要為「建設獨立自主國家,以維護人民的權益」[2][3]。但孫中山死後,國民革命常被中國國民黨黨員廣泛使用於其所發動的各種軍事行動當中,而直至台湾解嚴以後,國民革命才退出中华民国政治慣用語。在文藝活動方面,以戴季陶先以「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一書,簡單概要中國國民黨黨史與中國共產黨潛伏中國國民黨的用意之後,國民革命則被定位為中國國民黨黨史的另稱。
参考文献
- 引用
^ ...我等今日與前代殊,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緯經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故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自今已往,國民之責任,即軍政府之責任,軍政府之功,即國民之功,軍政府與國民同心戮力,以盡責任。用特披露腹心,以今日革命之經綸,暨將來治國之大本,布告天下。 ...孫中山:軍政府宣言
^ ...以為國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擁護國家及民眾之利益。孫中山:北上宣言
^ ...嘗謂國民革命運動之志望乃在為人民之利益,而謀中國之自由與獨立。孫中山:國民黨最小綱領宣言
外部連結
傅申奇:『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国民革命』[永久失效連結]
- 中華百科全書:國民革命
参见
-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 中华革命党
國民革命軍
- 国民革命军东征
- 國民革命軍北伐
- 国民革命军内战战斗列表
- 國民革命忠烈祠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