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竺可桢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0-03-07)1890年3月7日 大清浙江省紹興縣 |
逝世 | 1974年2月7日(1974-02-07)(83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国籍 | 大清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張俠魂、陳汲 |
经历
|
竺可桢(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目录
1 早年
2 經歷
3 晚年
4 言論
5 家庭
6 重要著作
7 纪念
8 参考文献
8.1 来源
早年
1905年进入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未毕业)。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预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畢業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
經歷
1920年到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5年,因东南大学派系斗争,竺可桢转任商务出版社编辑。1926年8月,竺可桢到天津,被张伯苓聘为私立南开大学教授,讲授地学、气象学[1]。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7年1月13日,遠東氣象會議在香港開幕,到會代表20餘人,中國派竺可楨出席,會期7天[2]:5339。4月4日,中國地理學會在南京開第四屆年會,會上宣讀論文25篇,大會由竺可楨主持[2]:5397。在此期間,養成优良學風,廣攬名師,特別是延攬了衆多中國科學社和前學衡社的成員,使浙江大學迅速崛起成爲世界一流大學,時人稱浙大爲“東方劍橋”。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范,浙大的灵魂”[3]。校训“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4]。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蒋中正撤離上海,從舟山派蔣經國到上海去請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到台灣遭拒[5]:276。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晚年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2月7日,因肺病在北京逝世。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文革期間,竺可楨雖未受到較大衝擊,但每日如履薄冰、提心吊膽。为免禍便和吳有訓商量,兩家一起採取一系列措施「自我改造」。[6]
言論
-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 “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智識,而尤重於鍛煉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學教育之富於常識也。”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二十周年校慶演講,《國風月刊》第8卷第1期(民國25年1月1日))
-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裡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作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的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民國25年4月25日在浙江大學座談講話)
- “科學的目標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雖蹈危履險以赴之,亦所不釋。”
- “科學家的態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苟且。”
- “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禦,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 “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並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家庭
竺可楨夫人張俠魂自幼努力學習,不僅愛好繪畫,還寫得一手勢如劈玉的好字。本世紀20年代的中國始有飛機,男子尚且望而生畏,可勇敢好奇的張俠魂竟毫不猶豫,自報奮勇,一定要坐一坐,此舉便使她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乘坐飛機的女性。竺可楨非常欣賞張俠魂的性格。就在張俠魂坐飛機的那段時間裡,他寫了一篇《空中航行之歷史》的文章。這大概同張俠魂坐飛機一事不無關係。張俠魂與竺可楨於1920年在上海結婚。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八年。據竺可楨的日記記錄,張俠魂染上痢疾之後,他心急如焚,每天記錄著妻子病情的發展情況,悉心照料,盼望妻子早日康復。可是病魔終於將愛妻從他的身邊奪去,使他一人在孤獨中彷徨。喪妻的痛苦折磨著竺可楨,俠魂的一切用品都在引起他對愛妻的懷念。一份手稿,件件衣物,觸景生情,俠魂的音容笑貌在夢中陪伴著他。 經人介紹在1939年陳汲與竺可楨相識,並於1939年9月21日與他正式訂婚。[7]
重要著作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纪念
- 竺可桢学院
参考文献
^ 竺可桢: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 人民网. [2016-07-18].
^ 2.02.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苏步青. 怀念竺可桢先生. 浙江大学网站.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3).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 漆高儒. 《蔣經國的一生》.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ISBN 9578506074.這個人(竺可楨)和我(蔣經國)私交不錯,當找到他的時候,我轉達了領袖(蔣介石)請他到台灣的意思之後,他想了想說:「謝謝領袖的好意,我看不必了。詢以原因,他說:「大勢已去,台灣將維持多久,頂多半年?一年?」我說:「時局決非如此!」後來無法再說下去,他反而跟我說:「你不必到台灣去了。」當時我憤怒的說:「人各有志。」最後便不歡而散。
^ 張東園. 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一). 大紀元. 2017-01-10.
^ 《中外名人情侶辭典》,1988
来源
- <竺可桢的地学思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体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张九辰
|
|
|
|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竺可桢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