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








主观(subjectivity)与客观性相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又一固有的本质属性。
主观性指以主体自身的需求为基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倾向,它是个体可以拥有的观点,经验,意识,精神,感受,欲望或信念的属性。
其根本特征是,只存在于主体之内,属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它可以影响人判断和真理的因素。




目录






  • 1 详细解释


  • 2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特点


  • 3 相关主题


  • 4 参考文献





详细解释


主观性预设了一个组成和产生主观性的主体,该主体是一个存在物的形式,主观性是其内容,主体的变化即是主观化的进程。
主观性作为存在的一个特性,是一个关于自我或者主体的经典哲学问题。
尽管这个主题本身保持着恒定的特点,但是因为依赖于主体,其潜在性因素会导致持续的变化。
主观性始终在持续变化,因为构成我们精神体验的有认知,感觉,情感,想法以及信仰等因素。
随着时间推移,依照主观性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也会持续地产生变化。




主观性是通过社会内部众多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内在的社会模式。
主观性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未远离一个独立的环境,但也无尽地陷入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文化是任何不断经历变革的社会主观性的总和。主观性由文化塑造的同时又转而影响文化的形成,它的形成还受到经济、政治制度、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影响。
尽管社会与文化的界限是难以确定和任意的,但是蕴藏在其中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会使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相互区别。
在某种程度上,主观性是现实的一种特别的经验或组成,它包含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人性、客体、意识与自然,并与它们相互作用,
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一种交替的存在感,从而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社会的主观性之间的分离对于个体的普遍影响在于文化冲击,其中,其他文化的主观性可能会被视为不相容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敌对的。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特点


哲学知识包含有其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知识,哲学知识的内容本身反映了哲学家的个性,并且,各个国家的哲学、不同民族的哲学意识都各有其特点。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还与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相关。
将哲学知识的客观性绝对化,会滋生极端形式的主观主义,并且影响哲学的水平。





相关主题



  • 客观性

  • 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哲学知识的主观性问题》-俄国-伊万诺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