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生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蔡楚生 | |
---|---|
![]() | |
导演 | |
本名 | 蔡通,字:茂楚 |
罗马拼音 | Cai Chusheng |
民族 | 漢族 |
籍贯 | 广东省潮阳縣铜盂镇集星村 |
出生 | 1906年1月12日 ![]() |
逝世 | 1968年7月15日(1968-07-15)(62歲) ![]() |
配偶 | 林银菊(1922年-1968年結婚) 陈曼云(1941年-1968年結婚) |
儿女 | 長女:蔡梦兰-92歲 次女:蔡海云-88歲 三女:蔡小云-80歲 幼子:蔡明-77歲 |
父母 | 父:蔡良(1882-1941) 母:郑清修(1885-1953) |
出道日期 | 1925年 |
出道作品 | 《南国之春》 |
代表作品 | 《漁光曲》 |
活跃年代 | 1930年代-1960年代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蔡楚生(原名蔡通,字茂楚,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上海人,祖籍广东潮阳人,中国电影导演。
目录
1 生平
2 獎項
3 電影作品
3.1 導演
3.2 副導演
3.3 編劇
3.4 監製
3.5 演員/其他
4 文章
5 出版物
6 相關條目
7 參考資料
生平
- 出生于广东潮阳的农民家庭。
- 22岁的时候进入电影界,在1934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奖的故事片《漁光曲》,使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 之后也有《王老五》,《迷途的羔羊》等作品,多为反映被帝国主义所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的民众的现实的悲剧。
- 曾與阮玲玉有過一段恋情,但因當時已有家室,最後選擇了退卻。
抗日战争期间蔡楚生从重庆迁至香港,拍摄了一些抗战爱国电影。- 战争结束后,在上海制作了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中国电影界的第一人,为电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間含冤去世。
獎項
- 1935年2月21日,電影作品《漁光曲》在第1屆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
- 1995年12月27日,在办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動中,蔡楚生獲中国电影世纪奖。
電影作品
導演
- 1932年:《南国之春》、《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
- 1933年:《都会的早晨》
- 1934年:《漁光曲》、《新女性》
- 1936年:《迷途的羔羊》
- 1937年:《王老五》、《联华交响曲.八:小五义》
- 1939年:《孤岛天堂》
- 1941年:《前程万里》
- 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
- 1962年:《南海潮》(上集)
|
|
文章
- 〈对分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的一些看法〉
- 〈创作四题〉
出版物
- 《蔡楚生文集》(全四册),蔡小雲等主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02。(ISBN 9787504349316)
- 《蔡楚生研究文集》,王人殷主編,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ISBN 9787106024246)
相關條目
- 蔡楚生故居
- 蔡楚生紀念銅像及碑記
參考資料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蔡楚生 |
- 蔡楚生
- 中文百科在線 - 蔡楚生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