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客家語

Hak-kâ-ngî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大陆
 中華民國(臺灣)
 香港
 马来西亚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亞齊省、蘇北省、邦加-勿里洞省等)
 越南
 泰國
及其它華裔客家人社群
区域

中國大陸分布:
廣東、江西南部、福建、广西、川、海南、浙南等地
主要地區人口:
廣東(2000万)
江西(900万)
福建(200万)
湖南(150万)
四川(200万)
广西(500万)
台灣分布:(212万)[1]
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
母语使用人数
約3000萬人(日期不详)
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客家語



文字
漢字
客語白話字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台湾)
客家话拼音方案(中国大陆)
客语拼音英语Hagfa Pinyim(香港)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華民國[2]
承认少数语言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3]

管理机构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僅限台湾地區,非強制性機構)[4]
語言代碼
ISO 639-3
hak

Idioma hakka.png
客家語的通行範圍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濒危语言[5]
危险(UNESCO)
UNESCO AWLD DE CHS.png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贛南系(贛州) - 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新界原居民(香港) - 閩西系(汀州) - 臺灣系(臺灣)

客家語言

梅縣話 - 𠊎話 - 土廣東話 - 懷遠話
臺灣話 - 香港客家話 - 平婆話

客家文化

文學 - 飲食
音樂 - 流行音樂 - 山歌 - 八音

客家表現藝術

舞麒麟 -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戲 - 廣東漢劇

客家建築

土樓- 圍屋-敬字亭-祠堂

客家武術

龍形拳 - 流民拳 - 白眉派 -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 布雞拳 - 金鷹拳

客家信仰

菩薩 - 三界爺 - 民主公王 - 土地伯公
龍神 - 三山國王 - 漢帝 - 定光古佛 - 慚愧祖師
五顯大帝 - 義民爺 - 仙姬娘

客家傳媒

梅州電視台 - 客家電視台 - 講客廣播電臺 -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 新客家電台 -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客家語[3][7](白話字:Hak-kâ-ngî),俗稱客家話Hak-kâ-fa[8],簡稱客語[9]客話,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語下有數支客家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直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10]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11]又根据《民族语》的统计数据,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2989萬人。[12]


客語的称谓眾多,在中國大陸部份省區被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台灣客家語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13]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14],現今客家語在台灣視為一門獨立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15]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16]。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目录






  • 1 別稱


    • 1.1 嶠語


    • 1.2 四川:土廣東話


    • 1.3 廣西:艾話


    • 1.4 台湾:粤東語


    • 1.5 廣東:福廣音


    • 1.6 江西:本地話




  • 2 定义


    • 2.1 属性和分布


    • 2.2 称谓




  • 3 歷史


    • 3.1 起源


    • 3.2 文獻記載




  • 4 現狀


    • 4.1 中國大陸


    • 4.2 香港


    • 4.3 臺灣


    • 4.4 其他地區




  • 5 语言关系


    • 5.1 与古汉语的关系


    • 5.2 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 6 方言分类


    • 6.1 代表音


    • 6.2 内部互通性




  • 7 語音特點


    • 7.1 聲母


    • 7.2 韻母


    • 7.3 聲調




  • 8 書寫形式


  • 9 参见


  • 10 註釋


  • 11 參考書目


  • 12 外部連結





別稱



嶠語


嶠,讀作qiáo/ㄑㄧㄠˊ,意為高大的山。原來指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後來“嶠”字又被賦予了中國南方的五嶺的含義,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據説客家人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晉、唐等各朝代先後从中國中原地區,南遷到五嶺一帶山區定居的古代移民。中原為唐,五嶺為嶠,故居住在南方山區的客家人,就有了“唐嶠人”、“嶺上人”、“粤嶠人”的别稱。然而事實上,目前定居于中國南方各省的客家人,多是明清時期,政府以“湖廣填四川”、“復界令”等政令,發動組織当時廣東省東部的惠州府、嘉應州、韶州府、廣州府、潮州府及福建省汀州府、漳州府等地的當地居民遷往各地墾荒的。定居於五嶺山區的古代移民,經過千百年中原男子与南方土著的融合,人文風俗早已改變。當年晉、唐來時的語言也融入了不少南方土著語,唐嶠之民早已成為南方山區的新土著。因而不僅没有自稱“客家”的習惯,甚至早已形成以土著自居之實。反而是入清以後,政府組織了這些唐嶠之民南遷廣東省沿海一帶,被廣東省沿海一帶的早期移民(即廣府民系)稱為客家,才有了現今“客家民系”的名稱。



四川:土廣東話


比如四川客家人至今仍稱客家話為土廣東話,甚至是「廣東話」;自稱為“廣東人”。土廣東話的名稱是來自廣東省山區的移民对自己的語言的理解。這一個“土”字顯示出,這些原來定居於廣東省山區的居民,不但没有“客家”的自稱,反而早已存在了身為嶺南本土居民的認同。正因為身處廣東省原鄉之時,已經有了身為嶺南本土居民的認同,纔會在他們移民四川時,把這種認同又帶到四川省,並一直保留到現在。然而目前在不少领域,已經把廣東省的别稱“粤”字,作為了以廣州話為基礎形成的所有文化現象的專用名稱。在港澳台,廣東話這個説法目前幾乎極少指客家話,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没有包含客家話,卻可能是指另一種方言,也就是廣州話,英文Cantonese,又名廣府方言。在香港,粤语、廣府話、廣州話這三個名稱在很多情況下,被理解是完全等同的概念,都是指廣州話,英文Cantonese。但在香港的學術界,粤語有可能是包含廣府系、客家系两種方言的總稱。



廣西:艾話


又比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一般多稱客家話为“艾話”,而很少稱為客家話。因為“客家”這個名詞是誕生在廣府地區,由於从粤東遷來的移民,在粤東原鄉的時候並没有自称“客家”的習惯,也就没有把這個在廣東西路地區誕生的新名詞,帶到廣西的客家居住區。當地講“艾話”的粤東移民没有自称“客家”,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況且事實上在廣西和廣東省西部,早於明代就將講廣府方言的人稱為“客户”,有《亷州府誌》的記載可証。《亷州府誌》中記載的“客户”一説,並非指定居深山,以耕作為生的粤東移民,而是指定居城廓,從事商業的廣府移民。既然當地已經有“客”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把後来從粤東遷來的移民,也就是講艾話的人,又稱為“客家”了。至今,在廣西仍將客家話稱為“艾話”或者“新民話”,將廣府話稱為“客話”或者“土白話”。“客話”這個説法,在廣西,一般會讓聴者感覚是指廣府方言。廣東省西部和廣西稱廣府人為客户,是因為在廣西講土白話的居民,跟艾人一樣,原來也同樣不是當地原住居民,而是宋元以來從廣東省廣府地區遷去的。



台湾:粤東語


在台湾,明代末年就有廣東省籍客家人随鄭成功的軍隊入台。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在台湾地區,早期一般是把籍貫福建省的軍民稱為閩南籍、閩南人,也就是現在台湾的河洛族群;籍貫廣東省的就稱為粤東籍、粤東人,也就是現在台湾的客家族群。其實“閩南”、“粤東”原來分别是福建、廣東两省全省的别稱,與今天僅指两省部分片區的概念,並非完全等同。在台湾日治時期的各種文獻之中,都將籍貫廣東省的台湾土民記載為“粤籍”或者“粤東人”。但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誕生於大陸廣東省的客家學说,逐漸傳入台湾。在大陸地區,自1933年11月《客家硏究導論》出版後,客家變成了一門正規的學術。原來在廣東省西路先居之民口中作為鄙夷用語的“客家”一説,被論証為西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為始,衣冠南渡的移民,這種説法迅速得到不少粤嶠人士的追捧,奉為圭臬。1945年前後正值這種學説呈上陞之勢的時期,所以民國時期開始之後,“客家”的説法迅速在台湾取代了原來粤籍、粤東人等等所有説法。



廣東:福廣音


在廣東省東部地區,一般人認為客家話包括两種音系,一是水源音、一是福廣音。水源音是從江西省的東江水源地而來的,所以叫做“水源音”;福廣音是發端自福建九龍溪流域,爾後傳入廣東省境内形成的,所以叫做“福廣音”。惠州府一帶也有把從福建省傳入廣東省的音系稱為“歸善音”的説法,見於《長寧縣誌》、《惠陽縣志》可証。



江西:本地話


江西省赣南地區的客家話,過去有“本地話”的自稱,後來又誕生了“廣佬”和“廣佬话”的説法。江西省的客家對周邊的相鄰民系也有特定的稱謂,如福建(閩南)、鮌侖(廣府)、彭鄱(赣語);曰鹤佬、夏佬、鄱佬。朱祖希在《客家硏究導論·序》中早已指出,廣東省西路的居民(廣府民系),只不過是较早定居於廣東省西路地區的外來移民。並犀利地指出“先來之客,忘其己之為客,竟有字於嶠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種者”。





定义



属性和分布



客家语是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大陸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四川等省份,另亦見於香港(尤其在新界地區)、臺灣及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等等)。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即粵東、粵北以及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即闽粤赣三角地带。亦称闽粤赣边区或者岭东地区。客家语也因此叫岭东语。


在中國大陸,廣東、江西、福建、广西、川、海南、浙南等地都有客家語的族群,其中廣東2000万人、江西900万人、福建200万人、湖南150万人、四川200万人、广西500万人。客語在臺灣的使用者總共有212萬人,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17]。臺灣客家語的影響力僅次於臺灣閩南語。



称谓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很广,有時簡稱客语(客家語:客語,白話字:Hak-ngî),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称之涯话麻介话新民话,湖南一些地方稱客姓话,在江西則稱之為“懷遠話”。













































稱謂
分佈地區
稱謂由來
附註

客家語、客家話、客話

广东的东部、北部、珠三角(包括香港),福建,江西南部,湖南東南部
源自於客家人的稱謂。

𠊎話、涯話、哎話

广东西部,广西的南部、東部,海南
因第一人称为「𠊎」(ngai)而得名。
新民話
廣西的中南部
相對於壯族人和說白話的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漢壯混居地區的當地人稱客家語為新民話。

粤東話、廣東話

臺灣[18]、四川、陕西[19]等地

日治時期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都將籍貫廣東省的臺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而「粵籍」或者「粵東人」的語言稱之為粵東語。
目前臺灣已少用“粤东语、广东话”等稱謂。

臺語[20]、臺灣客家話、客語[21]、粵東話[22]
臺灣 專指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
土广东话
四川和重庆的一些地方[23][24]
土廣東話的名稱最早來源於“廣東話”,後加“土”字以區分客家話和粵語。


歷史



起源


學者羅香林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華北迁移到華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


而现在客家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p̚]、[-t̚]、[-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粵語方言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語之「掌牛」[tsɔŋ ŋiu]相同。


客家语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裡发为[ʐ-](r-),客家语则为[ŋ-][n̲ʲ-];「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ioX],客家语则音变为[vu][v-]在部分官话方言和普通话裡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這也就是客家語的特色)。


學者羅肇錦認為,客語與彝語、畬話有共同的起源。經由學習漢語書面語的過程後,引入北方漢語的特徵,最終成為今天的客語[25]



文獻記載


早在宋代,客家大本營的梅州和汀州(今福建龍岩市長汀縣)地區的語言就曾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



  1. 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其所写的《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 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今福建莆田人)在他咏漳州风物的诗句中有:“风烟绝不类中州”。比照着看,可见在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不同的,汀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相差较大。

  2.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某氏《漫遊集》《過汀州》詩一首:“地勢西連廣、方音北異閩”。說明當時汀州地區語言與福建其他地區的語言不同。

  3.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慾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能相同。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州同。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操客家語的地區。這揭示當時方言分佈於今天大體相同。可推斷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已經形成。

  4. 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所:“言語習俗,與贛相類”,說明當時五華興寧地區的語言和江西地區的方音相似。

  5. 明代正德年間《興寧縣志》,有當時興寧方音較詳細的記載:“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亦有楊黃不分之陋。”也有當時一些詞彙記載:“謂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辄以亞為先之,如兄則曰亞哥,嫂曰亞嫂,呼小廝曰孻,呼兒曰泰,遊樂曰料,問何物謂罵介,問何人曰罵堇,無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檢者曰散子,其呼溪曰開,嶺曰兩”。表明當時人已經注意到客家語詞彙上的特殊性。[26]

  6. 清代康熙年間武平人林梁峰所著《一年使用雜字文》,初略統計,約有3000個詞語,其中客家語特色詞語約有350個。

  7. 清代乾隆年間《歸善縣志》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兄曰亞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8. 清代道光年間《長寧縣志》記載了當時一些用詞,例如:“地豆”(花生)、“苦麥”(一種略帶苦味的萵苣)。

  9. 清代同治年間《贛州府志》記載“贛州界接閩粵,語言文字多與相類...稱水道為圳,字書所無。稱水石相際為屝,見之《象山集》中。有義同而移其音者,恆為常,汝為爾也。有義同而殊其用者:呼為喊,走為行也。有混而不分者:飲酒為食酒。下食之具曰幫飯,幫與佐同,此可解者也。行鳩曰鬧死人,鬧與毒鳩全不相入,此不可解者也。其餘:儒為于,仁為贏,輝為非,胡為巫,馮為洪,荒為方,江浙曰議、曰帖,此皆曰字、約。訟和曰調停,此曰做中。事情關說曰居間,此曰去來人。房屋間架,吳曰幾進,燕京曰幾層,而此曰幾棟。僦屋之稱,吳曰租,燕京曰賃,此曰稅。米穀用斛、斗,此間用桶、籮。算田以畝為則,天下通行,此間以租糧為則。糶籴以米穀為則,此乃以銀為則。”

  10. 清代同治年間《河源縣志》也記載了十來個方言詞彙。



現狀



中國大陸



Map of sinitic languages-zh.svg


客家語現時情況不樂觀。在中國大陸,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中国大陆的客家人对外普遍使用普通話或粤语,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语授课,年輕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話教育。同時,由于普通话电视媒体的普及,客家語又较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目前年輕一代客家人使用客家语的比例在下降,一些人改说强势语言普通话和粤语。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较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小部分地方,客家语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于个别村镇,受粤语和普通話的影響,一些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粤语或普通話。梅县话是一种行用于广东省梅州一带的汉语客家方言,历来被公认为客家语的代表。梅县话或稱梅州客家语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客家语的「代表语言」或「语言代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唯一国家级从事对外國广播的国家电台,其客家语广播是以梅县话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國国家电台,其客家语广播是以梅县對全國國內广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對臺灣广播的客家语亦以梅县话广播。


在中国大陆的客家地区中,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及河源市区的大部分公交线路都采取了普通话、客家语双语语音报站系统播报站点,其中梅州市区采用梅县话,河源采用客家水源音(即龙川佗城话),赣州则采用了接近梅州口音的寻乌话。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河源客家古邑研究会会长认为,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原生态保护区,在客家方言区日渐成为“语言孤岛”的背景下,河源市区公交车增设客家语报站,对于传承河源特有的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态的河源客家语(水源音),具有积极意义。[27]



香港



在香港,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28][29]。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30]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31]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32]。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語[33],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語,或者只懂聽不懂講。這是由於20世紀70年代初,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中國方言(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語、潮汕話、閩南話、福州話、吳語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統一香港華人的華語。因此,粵語便成為了香港的強勢語言。現時,在香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34][35];報稱通曉客家語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35][36]。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35]



臺灣



在臺灣,因客家人在清領前期一度受限於渡臺禁令,而在人數上不如閩南移民,於是今日除國語外,閩南語也成為臺灣的強勢語言之一。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不以閩南語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目前多屬年齡層較高者。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更多,尤其是年齡層越低者。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三成能聽解客語,而僅一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有資料顯示,台湾客家語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37]


近年來,臺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臺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9],在學校推行台湾客家語教學,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及客家廣播電台、舉辦客語認證,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台湾客家語播音服務[38]


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39]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40]



其他地區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尤其是沙巴地區,目前在西馬的柔佛洲客家語依然廣為流傳。而且被分為不同腔調流派的語系,也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用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方言非常多元化,在文化交流下互相影響,但並沒有其中一種方言取得獨特強勢的影響地位。僅會因為地域性和歷史發展因素造成某種方言是廣為使用的大宗。例如在北馬的檳城使用閩南語的華人居多,不論籍貫都熟悉閩南語;在怡保和吉隆坡中部一帶是粵語為大宗;而南馬的柔佛洲一帶,尤其古來和新山為數的不少的華人人口使用和熟悉客家語。在上述使用別種方言為大宗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使用客家語的人口。



语言关系



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家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家语和唐宋時期中古汉语之间的承襲关系较为明显。比如有些无法用官話、普通话押韵的诗词(如唐诗宋词)在客家语音系中可以做到押韵。[來源請求]


以聲母為例,疑母[ŋ-]字在大部分官話(除西南官話)完全消失,客家語則保留了疑母,如「魚」字,無論普通話或廣州話都丟失疑母[ŋ-]而讀[jy],但是客家語讀[ŋ̍]。另外非母、敷母和奉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仍屬幫母、滂母和並母,即所謂「古無輕脣音」,客家語有部分非敷奉母字保留重唇音的念法。如「飯」,普通話讀[fan],但一些地區的客家語則讀[pʰan],類似廈門話png。


進一步比較:


  • 「吠」字:客家語
    [pʰoi],日本吳音
    [bai],日本漢音
    [hai],閩南語的廈門話
    [pui],閩東語的福州話
    [pui]、[hie],吳語的溫州話及上海話為
    [vi],粵語為
    [fɐ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
    [feɪ][41]

  • 「肥」字:客家語
    [pʰui],日本吳音
    [bi],日本漢音
    [hi],廈門話及福州話
    [pui],吳語的上海話文讀
    [vi],白讀
    [bi],粵語的廣州話
    [fe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
    [feɪ][42]

類似的字還有「發」(客家語[pɔt])、「扶」(客家語[pʰu])、「孵」(客家語[pʰu])、「輔」(客家語[pʰu])、「分」(客家語[pun])、「糞」(客家語[pun])、「斧」(客家語[pu])、「沸」(客家語[pui])、「肺」(客家語[pʰui])、「蜚」(客家語[pi])、「痱」(客家語[mui])、「飛」(客家語[pi])等等。



与兄弟语言的关系


由于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因此与其他兄弟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互影响。


在音韵方面,赣语与客家语是最为接近的。一般认为,在(古代)客家语的形成和发展中,客、赣兩者有着发生学的关系。这就导致现代客家语和现代赣语在发音特点上有较大的接近。过去有不少语言学家将它们合称为客赣方言(客赣语)。不过,这种分法许多客家研究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客家语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识,因而不应该与赣语合二为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们发现了赣语和客家语之间虽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而拆分为二的看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的认同。[43]


在词汇方面,粤语与客家语是最为接近的。根据语言学家连春招博士的研究,抽取日常基本词汇3000条对客家语、赣语、粤语、闽南语进行对比,客家语与粤语共同词汇率最高,达733条,远高于客家语与贛语的543条、客家语与闽南语的435条。闽南语也与客家语有大量同源基本词汇,如「朘」、「膣屄」、「汝」、「毋」等。
































































































各地区方言韻母相似度表[44]

北京(%)
濟南(%)
西安(%)
漢口(%)
成都(%)
揚州(%)
太原
60.8
60.7
61.4
58.2
61.6
63.1
蘇州
49.9
51.1
54.8
54.9
54.5
60.8
溫州
39.4
42.8
44.1
42.2
44.1
40.7
婁底
49.0
48.1
48.8
53.0
50.6
45.9
南昌
58.2
49.8
53.3
60.2
61.8
54.3
廈門
48.0
43.9
47.1
50.7
47.7
45.9
潮州
44.3
41.5
46.5
46.8
49.9
47.5
梅州
52.8
46.5
47.0
56.2
57.2
50.2
廣州
47.5
45.4
45.5
47.0
45.4
46.7

同时,與閩南話受古越族(百越族)語言影響之情況相同,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语。



方言分类



客家語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中國大陸、台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


根據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的客家語被分成八個大片,分別是:粵台片、粵北片、海陸片、粵西片、汀州片、于信片、寧龍片和銅桂片。[30]而臺灣地區的客家語則被歸類為幾個大類,主要是四縣腔、南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還有少數的永定腔、汀州腔、豐順腔、長樂腔、平和腔等等。



代表音



  • 语言学家一般把广东梅縣話作为客家語的典型代表。在台灣以四縣話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

  • 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标准口音。民间对梅州话作为标准音缺乏认同,多数使用非梅州口音的客家人都不会说梅州话,甚至跟说梅州话的人交流時还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 在台灣方面的四縣話因為大眾媒體(客語電視、運輸系統)的普遍,反而較梅縣話獲得更多推廣空間,連非客語母語者都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學習。



内部互通性


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州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以使用人口计)的客家语可以共通。这75%的客家语也称为主流客家語,包括:




  • 广东省梅州市各县(除丰顺县湯南镇外)


  • 广东省惠州市各县(除惠城和龙门县部分地区)


  • 广东省东莞市的凤岗镇、清溪镇与樟木头镇


  • 广东省河源各县(除東江沿江部分地区外)


  • 广东省揭陽揭西縣、汕尾陸河縣


  • 广东省深圳市的龙岗区、盐田区以及宝安的龙华、石岩、观澜、九围、麻布、关内等30%的地区如南山之南水、西丽、白芒等。


  • 广东省中山市的五桂山及南朗镇、板芙镇、东区長江村等部分村鎮。


  • 广东省台山市赤溪半島及附近地區


  • 粤北部分客家地区(韶關新豐、翁源、英德、佛冈、仁化、乐昌等縣)


  • 江西省赣州南部各县(龙南等三南地区、安远、寻乌)


  • 四川省、重庆的大多数客家語(土廣東話)

  • 江西省赣州中北部部分县市

  • 江西省吉安部分山区乡镇


  • 湖南省浏阳东乡山区乡镇(主要分布于张坊、大围山)汝城县盈洞乡、热水镇等。


  • 湖南省东南部的炎陵、桂东、汝城三县大部分乡镇


  • 福建省龙岩客家地区南部各县(永定、上杭、武平,以及连城南部,长汀南部)


  • 广东的珠三角、粤西、广西、海南的大多数客家語

  • 香港客家語

  • 大多数的台湾客家語



語音特點



聲母



  • 全濁聲母與次清聲母合流,不論平仄多讀成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 莊組與精組洪音無別,讀齒齦音
    [ts]、[tsʰ]、[s]

  • 泥、來母不混。

  • 曉、匣母逢合口大部分讀作
    [f]

  • 非、敷、奉、微母部分字讀重脣音。

  • 多數點知組聲母二三等不分。

  • 多數點知組三等與章組個別字相當一致讀
    [t]
    [tʰ]

  • 精組分洪細的少,見組分洪細的略多,但尖團多不混。

  • 微母字和匣影雲以合口多混同為
    [v] 聲母。

  • 影母洪音不與疑母混同。

  • 多數點把部分次濁去聲字讀成清聲母。



韻母



  • 同攝(山、蟹、咸等攝)內一二等在不同範圍內有不同讀音。

  • 梗攝字白讀多為
    [aŋ]
    [iaŋ] 或帶
    [a] 的鼻化韻。

  • 山攝開口一等牙喉音字多與合口一等齒音字混同,而韻腹多為
    [ɔ]
    [o]

  • 宕攝開口一等唐韻與江攝二等江韻字多混同,讀為
    [ɔŋ]
    [iɔŋ]

  • 果假兩攝韻腹的區別普遍為
    [o]
    [ɔ]
    [a]
    [ɑ] 之別。

  • 侵韻莊組字「森」、「蔘」多與其他聲母字讀音有異。

  • 遇攝字「五」多有
    [ŋ] 的讀音。

  • 四等韻(如齊韻)字有讀洪音。



  • 宕攝一等字開合口多混同,一般讀作
    [ɔŋ]

  • 曾攝開口一等字與梗攝開口二等字(文讀)多不分,讀作
    [ɛn]
    [ɛŋ]

  • 多數點無撮口呼。

  • 多數點陽聲韻三分。

  • 多數點入聲韻三分兼保留韻尾。



聲調



  • 多數點聲調為六類,平入各分陰陽,上去雜為二調。

  • 古入聲字今聲調大多數按清濁分讀兩調。

  • 古次濁入聲字有兩個走向,或與清聲母同,或與濁聲母同。

  • 古全濁、次濁部分上聲字除少數地點外均有把常用字讀作陰平調。


  • 保留入聲調類之方言,其入聲多為短促調。


書寫形式


客家語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語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語的寫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從英文轉譯成客家語出版。該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話的方言。該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永久失效連結]


中華民國教育部目前採用的客家語書寫原則,是以漢字書寫客家語內容,拼音則採用部訂的客家語拼音方案。



参见




  • 客家人

  • 客家地區

  • 客家語音系

  • 客家語語法

  • 客家話拼音方案

  • 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

  • 客語白話字

  • 臺灣客家語

  • 梅县话

  • 海陸客家語

  • 兴宁话

  • 長樂話

  • 𠊎话

  • 粵贛方言

  •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

  • 客家電視台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客家基本法

  • 客語流行音樂




註釋





  1.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2. ^ 「客家基本法」三讀 客語列國家語言


  3. ^ 3.03.1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4. ^ 截至2005年9月,客委会对五种台湾客家话的常用字词作了读音、用字规范,这种规范施行于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中,但不对日常使用进行强制。
    除客委会外,香港崇正总会、广东省教育厅、台湾语文学会、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亦进行了一些规范,但都没有达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5.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6.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7. ^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8. ^ “客家语”、“客家话”,在台湾客家语的白话字中分别写作“Hak-kâ-ngî”和“Hak-kâ-fa”。1924年在汕头出版的《客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中,分别拼写作“Hak-ka-nyi”、“Hak-ka-fà”。


  9. ^ 9.09.1 客家基本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10-01-27 [2010-02-15]. 


  10.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11. ^ 謝留文,黃雪貞. 客家方言的分區. 北京: 《方言》. 2007-08-24: 238–249 [2014-12-29] (中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4),使用客家語的人口江西大約800萬,廣東大約2300萬,福建大約300萬,湖南大約300萬,加上廣西、四川、海南、台灣、香港及海外華人、華裔的客家語人口,總計4,400萬左右 


  12. ^ Chinese, Hakka, Ethnologue. 


  13. ^ 野田岳陽《台灣土語叢誌·廣東語》(1900年)、志波吉太郎《廣東語會話篇》(1915年)、劉克明《廣東語集成》(1918年)、台灣總督府《廣東語辭典》(1932年)、菅向榮《廣東語の手引》(1933年)、河野登喜壽《廣東語の研究》(1933年)等等。


  14. ^ 傳統的「漢語七大方言」是否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参见汉语语族


  15. ^ 國家語言發展法拚過關 「用母語教數學 不會被罰了」


  16. ^ 刘村汉主编.广西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ISBN:9787549509119(第一节:客家话:太平天国的“国语”)


  17.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18.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5). 


  19. ^ 孟万春.陕西商洛“广东话”语音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5),100-103.


  20. ^ 黃玉振. 不僅只有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也是「台語」!.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1-05-25 [201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8日). 


  21. ^ 臺日大辭典. 臺灣總督府. 1931–1932: 406. 


  22.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5). 


  23. ^ 肖平.成都“土广东”[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05),61-62.


  24. ^ 程世平,张雪山.四川客家话与亚文化圈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27-30,50.


  25. ^ 羅肇錦〈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號》第二期,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6年7月,頁545-568。


  26. ^ 田志君 編 《16世紀興寧客家方言》,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4月第30卷第2期


  27. ^ 河源市区公交增客家话报站. 广州日报. 2013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14日). 


  28. ^ 張雙慶 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29.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30. ^ 30.030.1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6-02-04]. ISBN 7100070546 (中文). 


  31. ^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32. ^ 香港客家人


  33. ^ 莊初升 黃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34. ^ 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35. ^ 35.035.135.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 


  36.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中文). 


  37. ^ 吴伯雄的客家情结,《南风窗》


  38.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00-04-19 [2010-02-15]. 


  39. ^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第三場電視政見會 第一輪政見發表全文. 點亮台灣 LIGHT UP TAIWAN. 2016-01-08. 


  40. ^ 客基法修正三讀 客語列國家語言


  41. ^ 高本漢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1994,2003),頁586。


  42. ^ 高本漢B. Karlgen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中國音韻學研究》,頁565。


  43. ^ 侯精一主编,《現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143~144页


  44. ^ 《方言间韻母系统相似度测度研究》陈海伦




參考書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溫昌衍 編 《客家方言》,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 李如龍 編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外部連結
















  • 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資訊網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網上設有香港客家話的發音字典

  • 中華民國教育部 臺灣客家語推薦用字(第1批)

  • 臺灣客家語拼音輸入法

  • 臺灣本土語言互譯及語音合成系統


  • 梅州羅馬字方案(英語)


  • 客家語言學:梅州方言的特色(英語)

  •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 客語字典

  • 臺灣客語詞彙資料庫


  •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查詢客家語各方言單字發音(現代>客語)

  • 台灣客家語言地圖網

  • 母語學習fun輕鬆

  • 哈客網路學院

  • 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 客語教師進修網

  • 中國方言客家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