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













和服

現代和服国民礼装:振袖与紋付羽织袴
現代和服国民礼装:振袖与紋付羽织袴
日文名稱













日文汉字 和服
假名 わふく
羅馬字 wafuku

和服(日语:和服わふく wafuku */?是日本自幕府时代起对其本土衣装的称呼。现代日本和服可分为皇室服制和国民服制[來源請求]。国民服制是1941年文部省制定《国民礼法要项》中的国民礼服,[1]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又被称为武家着物[來源請求],包括平民男子礼服纹付羽织袴、帷子和女子長着等。[2]皇室服制源自奈良时代中期以来日本本土弥生服饰受汉唐汉服、吴服影响的公家服制的考证[來源請求],又被称为公家着物。「着物」起初泛指衣服,随着洋服(ようふく)进入日本,日本国学运动兴起,本土傳統着物逐渐改称「和服」。[3]和服衣料多采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染织绣工艺品[來源請求]


另一種常用來稱呼和服的名稱是吳服(呉服ごふく gofuku ?),原本指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絲綢織品所製作的服裝,現今則指用於製作和服的織品,與服裝剪裁樣式是沒有關係的。現代日本和服,除了皇室傳統服飾和國民服制外,宗教傳統服飾(如神道教巫女、神官的穿著)也是和服的一種。


现代和服主要為日本国民於冠婚葬祭、傳統節日、飨宴,以及進行傳統藝能時所穿著的。根據近代習慣,未婚女性於成人式、婚礼場合可以穿著一種擁有「及地袂」的「振袖」和服[4]。現時部分年紀較大的女性以及極少部分的年長男性會以和服作為日常衣裝。至於職業相撲選手,由於規例所限,他們必須時常穿著和服,但他們所穿著的那種和服比較偏向浴衣,材質以棉為主。[5]




目录






  • 1 稱呼


    • 1.1 和服


    • 1.2 吳服


    • 1.3 着物


      • 1.3.1 武家着物


      • 1.3.2 公家着物


      • 1.3.3 神道装束






  • 2 历史


    • 2.1 繩文時代


    • 2.2 彌生時代


    • 2.3 古墳時代及飛鳥時代


    • 2.4 奈良時代


    • 2.5 平安時代


    • 2.6 鎌倉時代及室町時代


    • 2.7 安土桃山時代


    • 2.8 江戶時代前期


    • 2.9 江戶時代後期


    • 2.10 明治時代


    • 2.11 大正昭和時代


    • 2.12 二次大戰後


    • 2.13 現代




  • 3 現代和服樣式


    • 3.1 女子和服


      • 3.1.1 花嫁衣裳


      • 3.1.2 振袖


      • 3.1.3 黑留袖


      • 3.1.4 色留袖


      • 3.1.5 訪問著


      • 3.1.6 色無地


      • 3.1.7 普段著


      • 3.1.8 畢業著


      • 3.1.9 浴衣




    • 3.2 男子和服


      • 3.2.1 浴衣






  • 4 部件


    • 4.1 長襦袢


    • 4.2 腰帶




  • 5 和服的染织


  • 6 和服之外


    • 6.1


    • 6.2 足袋


    • 6.3 下駄


    • 6.4 草履


    • 6.5 草鞋


    • 6.6 髮簪




  • 7 和服着用场合


    • 7.1 和服相册




  • 8 参考文献


    • 8.1 引用


    • 8.2 书籍




  • 9 外部連結


  • 10 参见





稱呼




三越吴服屋


和服於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稱呼,部分稱呼更加偏離原意,甚至連日本本身也對這種衣飾有著不同的統稱[來源請求]這些稱呼的偏差與其歷史有著相當大的關係[來源請求]。「和服」、「吳服」跟「着物」(Kimono)是三個最主要的稱呼,基本上這三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卻有著不同的來源及解釋[來源請求]



和服


和服,從字面上解釋為「和」的服裝(「和」一字源於日本人為大民族)。這種稱呼源於明治時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們用以將其與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別之故[來源請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福泽谕吉以来,日本国族运动兴起,产生了大和民族的概念。後來為了將西方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別,和服逐漸演變成單指日本民族服飾[來源請求]



吳服




明治43年住田呉服店广告紙面


吳服ごふく)一字的產生,是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傳入日本,甚至将日本本土弥生服饰也称为吴服的緣故。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裡有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6]后来应神天皇复遣阿知使主前往吴国求缝工女。[7]雄略天皇在位期间,阿知使主带回汉织女、吴织女。[8][9]吴织女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京都大酒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 吴织神汉织神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17世纪谣曲《吴服》咏唱吴国绫织女为天皇制作御衣,织锦时的思念故国之情。[10]因此吳服一詞是专指以绫锦为面料的礼服。而用江户时代发明的木棉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和服裁缝古称吴服师。大政时代日本和裁士会成立后改称和裁士。



着物


着物きもの),於日文字面上意為「着る物」,以語體中文來解釋的是「穿著的東西」。初此詞是單指「衣服」這種東西,亦因為日本文化本位的緣故,因此日本人會將其民族所穿的衣服以着物著稱[來源請求]這種稱呼一直維持到明治時代,因明治維新活動將洋服帶進日本之前。後來因為洋服的流入,穿著洋服的人增多,為了區別日本人就將其民族的衣服改稱為「和服」,由外地(普遍是指西方)傳入的衣服則為「洋服」。現今着物有著兩個解釋,其一就是直指「和服」,其二就是指一切所穿著的衣服[來源請求]。1871年明治政府制定戶籍法为废除封建等级制着手简化阶层成分,宫廷贵族和大名被指定为华族,武士被指定为士族,其余者划为平民。华族的着物称为公家着物。士族的着物称为武家着物。



武家着物


室町江户时代的武家服装称为武家着物。应永三年,足利义满订立武家礼法。此后,方袖羽织、大口袴成为武士朝服,中衣白无垢,夏天用白练,后来称作裃。长裃是江户时代高级武家的礼装,又被称为肩衣袴。打掛,又称掻取,是武家妇人特有的仪式礼装,少壮服红色,老者服杂色。礼仪髮式为環髻。侯国夫人婚服白无垢。[11]宽永十二年,武家法度规定年轻武士不得服用纱绫、缩缅、平缟、羽二重、绢绸、木棉以外的衣料。[12]德川幕府规定诸大夫(武家从五位上)服大纹风折乌帽子,侍从以上直垂。文久时代《诸家扈从著服达》规定士族礼服羽织小袴,婚礼仪式服纱小袖、服纱袷帷子。江户时代的大名每年要向德川幕府进献的服饰包括袷、帷子、羽织、单物、小袖、道服、袴。[13]直垂的直领表衣后来演变为羽织。幕府禁止平民穿武士式服紋付羽織袴。明治维新以后,平民才有了取姓氏、乘马以及穿紋付羽织袴的权利。[14]


.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ackground:transparent;margin-top:0.5em}.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collapsible{width:100%}.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center{margin:0 auto}.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title{text-align:center;font-weight:bold}.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ox{float:left;border-collapse:collapse;margin:3px}.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ox .thumb{border:1px solid #ccc;background-color:#F8F8F8;padding:0;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r.gallery-mod-text{vertical-align:top}.mw-parser-output tr.gallery-mod-text .core{display:block;font-size:small;padding:0}.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text .caption{line-height:1.25em;padding:6px 6px 1px 6px;margin:0;border:none;border-width:0;text-align:left}.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footer{text-align:right;font-size:80%;line-height:1em}

明治四年颁布散发脱刀及制服着用令,规定大臣、参议、诸省长、次官除了朝仪以外,以羽织袴为便服。明治十年太政官宣布羽织袴为官吏通常礼服。[15]而武家侯国夫人的大礼服打掛成为花嫁衣裳,略礼服染帷子成为平民礼服。[16]





公家着物


公家着物是指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天皇直至五位以上大臣的服制,即華族的礼装。包括衮衣、束带、直衣、狩衣、十二單、袿袴、水干等等。根据《養老律令·衣服令》,天皇即位、元正朝贺服衮冕十二章。上朝以及大小诸会,服黄栌染衣。日本皇太子服黄丹衣,亲王紫衣。诸臣一位至八位依据唐宋公服制度,分别衣紫、绯、绿、缥。[17][18]


幕府时代,公方以束带为礼服,四位以上黑袍,五位绛袍。[19][20]




明治天皇即位以后,崇尚胡服骑射,大力引进西方服饰,废除了衮冕、裲襠等礼服,只保留了束带、狩衣等平服,且多用于神道仪式。明治十七年(1884)十一月颁布宫中席次第三阶以上华族女子礼服制度,包括一褂、一单、一服、一袴、一发、一扇、一履。五衣唐衣裳冬天的面料为唐织,夏天的面料为二重织的纱。后来规定华族女眷增加单衣的层数,又称为十二单[來源請求]





神道装束


明治二十七年颁布《神官神职服制》敕令,此后修正3次,分为正装、礼装、常装。正服黑罗冠、略服乌帽子(有位立乌帽子、无位折乌帽子)[來源請求]正服衣冠,四位以上缝腋位袍黑唐草纹、五位赤唐草纹、六位以下绿无纹、无位黄平绢无纹。礼装斋服服制与位袍同,用白绢。中单短帷子,有位者为红绫,无位者红绢。下着指贯,三位以上紫底藤丸纹,四位五位紫平绢,六位以下浅黄平绢。此外有衣冠代用布衣,即无襴狩衣。常装包括狩衣和净衣。别官以下僕從服白张。巫女服(みこふく)常服穿小袖白无垢上衣和红袴,脚裹足袋,礼服外披千早[來源請求]





历史


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和“和服”。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时期)。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天皇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獎》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仪式,直到明治维新才被部分废止。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为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所言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



繩文時代


嚴格來說,繩文時代的日本的民族服飾尚未成形。考古學家於當時遺跡中所發現的古物中推測,當時的人是以一些以苧麻及麻織成的布製作衣服的。可惜的是,因發掘出來的文物資訊不足,故當時衣服的模樣至今仍未明。



彌生時代




根據中國史書魏書東夷傳的「魏志倭人傳」所記載,彌生時代日本人的衣著是以幾塊大布所剪裁而成。男的叫橫幅,女的叫貫頭衣。[21]因為沒針剪,所以不成樣式,類似東南亞與百越民族的服飾。



古墳時代及飛鳥時代




古墳時代及飛鳥時代為中國的東晉、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由於群雄割據,未有統一國家,故當時中日尚未有正式的外交往來,但是在部分地域,卻有著海路商貿的往來。由於前東吳地區臨海,故商貿往來較多。當時東吳風格的服飾就是經此商路傳至日本,造就了和服的雛形,「吳服」一詞亦因此而來。


另外,由於日本出現了第一批正式的史書,包括古事記、日本書紀及古風土記,衣服的樣式逐漸變得可考。據上書所述,當時的衣服不論男女,都是由上衣及下裳兩部分所組成。但至於實際的樣式模樣是如何就因為以上史書並沒有圖畫解釋而不可考。最早可考的吴服是阿知使主在晉朝江南求得的织匠製作。



奈良時代




白江口一役戰敗後,日本朝廷大力引進唐朝的制度及文化,使日本與中國的交流變得更直接。因此於奈良時代,日本對中國文化有著大規模的模仿,下至平民,上至統治者。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养老三年,又开始制定妇女衣服式样。[22]甚至严禁衣冠不整、僭越服制。[23]圣武天皇即位以后,要求妇女改穿脱旧俗改穿新制。[24]称德天皇规定袍衣的剪裁每件以半匹为限。[25]元明天皇规定衣领要宽,“衣褾口闊,八寸已上,一尺已下”。[26]规定衽之相過不能太浅。圆领袍襴廣一尺二寸以下。[27]光仁天皇规定袖口尺寸,五位以上一尺为限。六位以下八寸。文德天皇规定袖口阔和裤口阔相同。[28]


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正仓院所传东大寺写经生记录的男子服制包括袍、袄子、袴、汗衫、褌、水褌、前裳、布肩衣;女子则服袍、裳、前裳。法隆寺存有蜀江錦,傳說是聖德大子妃的帶裂、褥裂。平安时期和服为唐朝汉服翻版。此時期的和服基本上完全模仿當時期中國服飾的模式,而日後貴族階級所穿著的「唐服」樣式亦於此時期留存下來。


現今對當時和服的了解主要來自令義解、令集義解、續日本紀及日本紀略等古籍,以及正倉院等遺留下來的史料。以上大多都沒有圖畫表述,因此研究者對確實的衣服模樣依然了解甚少。


701年制訂的大寶律令,以及由大寶律令所衍生出來,718年制訂的養老律令,都包含了對衣服制式的規定。這兩條律令將朝廷的制服定義為「禮服」(らいふく)及「朝服」(ちょうふく)兩種。而不同官位、場合、身份等的衣服各自有不同的部件、顏色及剪裁。


另外,於這個時代的719年,和服右衽的傳統亦由此時經政令所制定,這亦是經唐文化所影響下的結果。



平安時代




於平安時代初期,中日交往仍然相當緊密,故中國文化對和服的影響仍深。但由於894年日本撤回遣唐使,北宋熙宁年间以来,只有佛教民间交流了。[29]使和服發展逐漸傾回去日本自身的文化,開始建立起別於中國服飾的獨特風格。尤其是這個時期紋章及染色技術大幅發展,令當時和服的花款變得更加多樣化。


源氏物語畫卷、年中行事畫卷及伴大納言畫詞等古代畫卷為當時期的衣服樣貌提供了確實及有用的證據。另外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三代實錄、日本紀略及多個當時的故事、日記等古籍亦為當時衣服發展提供了不少研究資料。


據述,當時衣服的原材料多為絲綢、麻等纖維,另有以金屬或木材所製成的配件。不過基於布料容易腐爛,能夠完整保留下來和服並不多。


基本上這個時期出現的和服成為了日後朝廷及幕府的禮儀服式;當時對和服的穿著法及穿著禮儀亦有部分留傳到現代。



鎌倉時代及室町時代




到了鎌倉時代,原本中國服飾中的褲跟裳被省去,袖口亦開始縮小,形成現今和服雛型的「小袖」;另外女子和服亦開始趨向上下連裳的袍服類。室町時代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割據戰亂不斷,人民生活不振,造成和服的演變逐漸減慢。


此時期亦產生了大紋(だいもん)及素襖(すおう)兩種款式的和服。另外以平安時期平民所穿著的水干(すいかん)為本所演化出來的直垂(ひたたれ)於鎌倉時期成為了武家的禮服,到了室町時代更成為了武家的第一正裝。


室町时代日本大量进口明朝金襴、缎子,被当作最高级的织物,制作幕府将军的胴服(羽织)。



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及以後的服裝主流都是以小袖為主,而於這個時代和服被加上衽(おくみえり,即領緣)、袖、袴(はかま)等部件。雖然細部的變化於以後的時代仍然持續著,但和服的形態至此已基本定型,直到現代。


公元1603年,万历皇帝下诏封关白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赐给郡王级别大红素纱皮弁服、素白纱红领黻文中单、纁色素前后裳、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麒麟服、狮子服、斗牛服、飞鱼服、绿贴裏、便服和圣旨诏书,现藏于妙法院。[30]



江戶時代前期


明末朱舜水流亡日本,应德川光圀的请求绘图教制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31]德川光圀自称朱舜水门人。[32]德川光圀作《礼仪类典图绘》和《大日本史·礼乐志》详细考证了奈良朝衣冠制度以及天子、亲王、命妇、武宦礼服。如天子即位用赤色大袖衮冕十二章、听政黄栌染大袖袍、平服麦尘缝腋袍表袴;内命妇一位深紫衣、三位以上浅紫衣绿缬裙、四位深绯衣;武官礼服皂罗冠、位袄加绣裲裆。1667年,幕府儒臣人見竹洞將3年前依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所記載野服樣式,參酌當時日本儒者深衣道服之制,繪成的《野服圖說》,送請朱舜水修改。[33]


京都西陣織工不斷地向居住於大阪港的中國明朝織工學習各種進步的紋織物技術,如金襴、錦、唐織、緞子、紋紗、縮緬、繡花等織造技術,而使得西陣織物大為進步。[34]西陣野本氏效仿蜀锦,用五色丝织成花鸟绫花杂品。字画装裱业使唐织发展起来。京都西陣織至今為唐織的中心。[35]




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書》出版。


江戶時代初期,小袖的樣式仍然流行。因平民勢力的抬頭,平民生活水平提升,衣飾漸趨華麗;反之武士階級卻因連年戰爭所造成的財政緊絀,樣式趨於平淡。作為這種反常現象的應對,德川幕府於此時以儒家的價值觀為由,頒行了儉約令,才使這種現象漸漸回復過來。


此時腰帶的使用開始流行,及後更成為和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673年由三井高利(三井家族的始祖)於當時的江戶本町一丁目設立了「越後屋」日式和服店,本著「不會抬高售價」的營商手法而馳名於世。



江戶時代後期




江戶時代後期,基於鎖國政策,由外地輸入的絲綢大幅減少,而日本本地生產的絲綢卻比較偏少,未能滿足製作和服的需求,因此平民的和服開始改以縐纱比較廉價的材料製作。另外,因1783年至1788年的天明大飢荒,幕府於1785年禁止平民穿著由絲綢製成的和服。平民只好穿著由木綿及麻製成的衣服。再加上社會的動盪,和服的樣式自此變得淡薄,直至明治時代初期。這個時期,女子的和服服飾開始流行附有長的袖兜(袂、たもと),形成了日後的振袖。


1864年,因為禁門之變,幕府向長州發兵討伐,軍服決定改為西洋式,洋服開始在日本流行。



明治時代


因與洋人交流的機會增多,一些與西洋人有比較多接觸的人如華族、政府要員等開始改穿洋服,以便與洋人交涉,充份顯現出日本人當時急切求變的心態。至於平民,因洋服的價錢高昂,以及傳統對美的觀點所影響,江戶時代的生活模式基本上維持,故此平民多為穿著和服。由於此時期日本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服飾,因此「着物」一詞就改稱為「和服」,將日本傳統的服飾與由西洋傳來的洋服作分別。




日本因明治維新的關係,政府推動了現代化的紡織工業,使絲綢之類的和服衣料產量大升。另外重新開國的日本亦大力發展與外國的商貿往來,引入了不少新的衣料,使和服的材質變得多元化。另外,亦因為工業的推動,布料的染色技術大幅提升,亦使和服的紋理及色彩變得斑爛。


1871年9月3日,明治天皇废止奈良朝以来的唐风样式,其诏书云“如今衣冠之制、模倣自中古唐制、風格流于軟弱”。[36]於1871年,為了統一陸軍及官僚的制服,明治天皇頒布了政令,讓警察、鐵道員及教員等逐漸改穿洋服。另外軍隊亦規定必須穿著軍服,而當時的軍服正是洋服。而當時的軍服亦在後來演變成當時男子學生的制服。由於明治維新不斷力求西化的行徑,洋服逐漸取代和服於平民中的地位。此時期平民服裝的西化大多局限於男性。



大正昭和時代




大正時代因明治維新將大量西方文化帶進日本,使西服取代和服成為流行的服式。再加上女性主義的抬頭,使得服裝西洋化變得不再局限於男性,如女學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行灯袴變為後期西化的水手服。


於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亦是一個洋服取代和服的轉捩點。由於災後社會動盪,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日本朝鮮族賊人搶掠的目標。翌年,「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進一步取代和服成為婦女的日常穿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日本國內混亂,和服的發展進入一個完全的空窗期。服裝趨向以實用為主,如當時所制訂的國民服,為洋服完全取代和服為日常服奠下了基礎。


1935年(昭和10)至1938年日本战时体制移行期的国民礼法构想,基于小笠原流礼法强化作法教育。昭和13年(1938),日本文部省成立「作法教授要項調査委員会」,当时礼法的最高权威、《日常礼法心得》的作者、贵族院议员、侯爵德川义亲日语徳川義親任调查委员长,研究男女中等学校修身教授要目,振兴礼教。1938(昭和13)~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文部省颁布《昭和国民礼法要项》,在学校贯彻实施。《礼法要项》对国民礼服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实际上是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以及弓道(射礼)。《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



















































分类 服制 服饰及其质地
和服 男子和服 礼服(仪式) 紋付羽织袴 冬服 白纽五纹附黑羽织(羽二重)、白小袖或茶色/鼠色(羽二重)、白襦袢、袴(缟);角带或兵儿带;白扇、白足袋、草履
夏服 五纹黑羽织(罗或纱)、白襦袢、袴(缟);角带或兵儿带;白扇、白足袋、草履
略式礼服(访问) 羽织帷子 五纹或三纹附黑羽织、白色以外帷子、襦袢
丧服 同礼服
女子和服 礼服(仪式) 帷子 冬服 裾模样五纹附黑留袖或色留袖(缩缅[绉])、白襦袢或色襦袢;丸带、白带扬、白带留;涂骨白扇、白足袋、草履
夏服 裾模样五纹黑留袖或色留袖(罗或纱)、白襦袢;丸带、白带扬、白带留;白扇、白足袋、草履
访问着(略式礼服) 裾模样或江户褄模样色留袖、色无地或小纹;缝纹或三纹附
丧服 黑无地纹附、白襦袢;黑丸带、白带扬、白带留;白足袋、草履


二次大戰後


戰後,由於穿著麻煩的和服變得昂貴,而反之實用的洋服變得便宜,以和服作為日常衣服的人逐漸減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和服曾經在1965年至1975年因新款的羊毛和服的面世而再度流行了一段時間。但自此之後和服就一直走下坡,造成和服業界一厥不振而相繼倒閉,令其成為少數行業。




現代的和服店



現代


步入平成年代,和服再度成為部分重要活動或場合的流行服飾,更逐漸成為潮流的一部分。和服自此被定位為節慶及重要場合的服飾,不過穿著和服的都是女多男少。而浴衣則因輕便及涼快之故而成為現今很多日常場合或者神道祭典的熱門衣著。从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振興运动。为了振兴和服产业,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37]培养出了大量的装道和服专家,普及和服着装、礼法、和裁、创意、美容以及出版图书。昭和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并根据第21条设立了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38]1966年全日本着物振興会成立,提倡11月15日为和服日,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節穿和服。[39]全日本着物振興会与日本和裁士会、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名古屋織物卸商業組合、東京織物卸商業組合、京都織物卸商业組合、京染卸商业组合、東京都染色工业协同組合、日本絹人繊織物工業会、大日本蚕丝会形成产业联盟。并成立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认可的全日本和服顾问协会。还出台了专修学校教育振兴会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以及东京商工会议所实行的《和服裁缝技术鉴定》。



現代和服樣式


傳統和服的顏色及通常取自大自然的裝飾圖案,都帶有強烈的象徵內涵,並透露了穿著者的年齡、地位、財富及品味。江戶時代,女子的服飾漸漸變得鮮明奪目,而男子的服飾則慢慢變得莊重樸素以顯出身份地位。年齡與婚姻狀況也影響了和服的款式和花色。



女子和服


現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懂得如何自己穿著和服,這是因為現代大部分的和服都包含了至少十二件的部件,而且需要複雜的方法去將其穿著、組合及繫穩。故此很多時女子穿著和服都需要別人的協助,甚至需要請到專業人士去協助穿著。現代女性和服的樣式大多反映了其年齡、婚姻狀況及社會地位,也反映了穿著場合的重要度。



花嫁衣裳




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為女性結婚時的服飾。日本的傳統婚禮為神前婚禮;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禮的必要穿著。花嫁衣主要分為三種,包括打掛、白無垢以及振袖(通常為大振袖),色調以白或紅為主。打掛是幕府时期侯国夫人的正式礼装,仅在节日、庆贺仪式上着用。未婚女性也可以着用。白無垢是幕府时期士族女子婚禮禮服,绫、纶子、羽二重质地。太夫以及地位更高的女子嫁娶礼服则更为多彩华贵的打掛。



振袖




振袖(ふりそで)為未婚女性所穿著的和服,有色彩斑斕的圖案及紋理。它依照袖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而袖長大約於39吋至42吋之間。


振袖為現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飾,是未婚女性參與成人節或者親友婚禮的常見服飾。



黑留袖




江户褄模样三纹附黑留袖


黑留袖(黒留袖くろとめそで)為已婚女性所穿著的和服,色調為黑色,袖口較振袖為短(當女性結婚後,女性的振袖必須剪短),而裙襬及袖口多以刺繡繡上圖案,腰帶則多鑲有金或銀色的線。


黑留袖通常於孩子婚禮時,由其母親所穿著。



色留袖




江户褄模样色留袖


色留袖(いろとめそで)與黑留袖基本上一樣,但與其不同的是色調會是單一的其他顏色。通常都是於婚禮場合上,由已婚的女性親友所穿著。



訪問著


訪問著(ほうもんぎ)是略式礼服,仅次于礼服。是一種穿著場合很廣的正式衣著,沒有未婚或已婚之分。訪問著的下裾多印有俏麗的圖案。



色無地




色無地(いろむじ)是略式礼服,為一種未婚及已婚女性均可穿著的單色和服。通常在參與茶會時所穿著。



普段著


普段著(ふだんぎ)的材質、花紋及顏色等都沒有特別規定。可以在多種普通場合中穿著,甚至作為家中的穿著。



畢業著




畢業著(卒業着、そつぎょうぎ)通常為參與一些畢業典禮(大專或以上)時的穿著。與普通和服不同的是,它的鞋可以是馬靴。這是明治時代末期至昭和初期的女子校服所演變而成的。



浴衣


浴衣(ゆかた)為夏服,是以木綿為材質的簡化版和服,非正裝,不用於正式場合。[40]浴衣因材質輕便而令穿著者容易感到涼快,但它與其他日本傳統衣着基本上相似,有著直線的縫接與寬闊的衣袖。





男子和服


相比起女子的和服,男子的和服遠比女子的簡潔。男子的和服最多由不包括鞋和足袋的五個部件組成。男子的和服與女子的一樣擁有很長的袖套,但不同的是袖套與衣服本身是縫上的,只剩下末端幾吋的位置未被縫上。另外為了方便綁上腰帶,袖寬比女子的和服要窄。


現今男子和服最大的特徵在於其布料。典型的男子和服的布料色彩都是偏向素淡,如黑色、深藍色、綠色跟啡色都是常見的顏色,布質都是無光澤的而且沒有任何花紋。部分新潮的男子和服的色調會比較光鮮,如紫色、淺綠色、淺藍色等,另外亦擁有一些細小的花紋。





浴衣


男子的浴衣相比起女子的浴衣會比較容易穿著,但大體上跟女子的浴衣差不多。[40]



部件


一套和服除了衣服的部分之外,還包括了腰帶、布襪(足袋)、木屐等不同的部件。



長襦袢


長襦袢(ながじゅばん)是一種穿在和服內的長中衣,男女均可穿著。長襦袢的出現是因為和服多以絲質製成,非常纖弱以及難以清潔,穿上長襦袢就可以避免身體與和服的接觸,減低弄污的機會。長襦袢通常只會露出衣領的部分,而很多長襦袢的衣領是可移除的,容許人們將衣領配襯所穿著的和服,也方便了清洗。典型的長襦袢是白色的。



腰帶


穿著和服會用到腰帶(おび),將其打結以使其穩固地穿著在身上而不需要用到任何鈕扣。而腰帶的款式種類也很多,如男的會用角帯,而女的則會用袋帯、名古屋帯、袋名古屋帯(八寸帯)、半巾帯。女子大带多用金襴质地,或黑底梅松樱织锦。[41]桃山时代,日本女性曾用细带束腰,但未被推广。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驻兵名古屋。当时,云集在名古屋的艺妓头扎大发髻,身穿小袖衣,腰缠由中国工匠织的青红两种颜色的筒状锦带,很是艳丽。这种时髦的打扮,立即流行开来,被称作"名古屋带"或八寸带(约30厘米宽,近4米长)。名古屋带的工艺多为博多织、綴織,通常搭配付下、色無地、小紋、紬的和服。[42]留袖、訪問着、振袖和服则多配以袋带,带宽約31厘米、长约4米半,打二重太鼓结。


室町时代初期,富家妇女的衣带一般有5厘米宽,到了江户文化的顶蜂期,有的衣带宽约30厘米,长达4米。明治时期,衣带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各式品种名目繁多,有里外全绣的丸带、部分绣花的袋带、名古屋带、单带等10多种式样。高级礼服通常会搭配名古屋带。帶在日本人的眼中還是一件很重要的物品。每逢七五三節,外祖母一家要給外孫或外孫女送上一條腰帶。而訂婚時男方亦要給自己的未婚妻送上腰帶以表珍重。另外在部分地區,若一對夫婦有一人去世,另一半就要把自己和服的腰帶一同放進棺材陪葬,以示悼念。





和服的染织




中国出口日本的最高级织物称为名物裂,包括金襴銀襴、緞子、錦、間道、風通、紹巴、金罗、印金等。[43][44]松平不昧《古今名物類聚》名物裂描绘了106種166裂织物。文化元年(1804)出版的《和漢錦繍一覧》中收录了多达342种织物。[45]緙絲(刻絲)在日本称为綴、綴錦、綴織。[46]明治以降,织工龍村平蔵和川島甚兵衛潜心研究复原名物裂,将西陣織发扬光大。[47]西陣織包括爪搔本綴織、經錦、緯錦、緞子、錦緞、紹巴、風通織、模仿織、凹凸織、天鵝絨織、飛白花紋、以及繭綢等。通常用于制作能服飾、禮服、屏風、和服背腰帶、和服、金線織花的錦緞。结鹿子是绞缬的一种。[48]友禅染是以江户时代中期的绘法师宫崎友禅冠名的。他于17世纪末期在京都从事扇面绘画,并将绘画手法引入染织工艺,突破了小袖的刺绣和绞染的工艺界限。友禅染采用三角锥形的涩纸筒挤出“丝目糊”沿着纹样轮廓线挤置精细的线条,然后染出各部分的图案。[49]


和装织物主要包括西阵织、博多织、丹后缩缅、加賀絹、小千古缩、結城紬、大島紬等等。[50]女子和服正装以御召縮緬为上品。長襦袢、挂里多用富士绢。和服正装传统上使用的材料为并幅(小幅)反物,多为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反物沿用唐代传统布料的尺寸,幅宽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长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为一反,故称反物,一匹为一衣。















































































衣料 织法 分类 服地 柄模样 用途
绢织物(正绢) 平织物 缩缅 丹后缩缅、古浜缩缅、一越缩缅 無地、縞 和服正装
铭仙 伊势崎铭仙、秩父铭仙、足利铭仙 絣、缟、無地
结城紬、大岛紬、丰田紬、信州紬、塩沢紬、米沢紬、郡上紬、黄八丈 和服普段着
纹织物 唐织 金襴银襴、晕裥锦、缀锦织、繻珍、缎子、纶子 有职纹样、正仓院文样 公家着物、唐衣、能装束、和服带、袋物
西阵织 缀织、經錦、緯錦、缎子、錦緞、紹巴、風通織、模仿織、凹凸織、茧綢 有职纹样、吉祥纹样
博多织 博多带、名古屋帯
大和锦、佐贺锦、鹿岛锦
麻织物 小千谷缩・越後上布、近江上布、能登上布 夏物、浴衣
木棉织物 久留米絣、真冈木绵、远州木绵、三河木绵、松阪木绵、丹波木绵 浴衣
正蓝染、黒羽蓝染、草木染、益子草木染 染色
型絵染、红型、长板中形 染色
高崎手捺染、大田绞染、有松鳴海絞、友禅染、手描金更纱 染色
桐生刺绣、江户刺绣 打掛装饰、和装小物

染印(江戸小紋、友禅、正藍染、長板中形、型絵染、紅型、伊勢型紙、木版摺更紗)、纺织(有職織物、罗、結城紬、久留米絣、献上博多織、紬縞織・絣織、紬織、佐賀錦、綴織、经錦、紋紗)、刺绣、献上博多帯等相关染织技艺被列入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51][52][53]




和服的纹样分为有职纹样、有栖川錦、桐竹鳳凰文、宝相花、唐草文、花菱、扇面、矢絣、七宝、青海波、万寿菊、四君子文样(蘭、竹、梅、菊)、元禄模样、寛文模样、慶長模样等等。[54]
















































色彩 染料 色图
青碧
红梅
苏芳
白橡
黄蘗

萌黄
梅鼠


和服之外




团扇


和服的色彩丰富,小装饰较多。也有些人脚上不穿木屐,而是穿着凉鞋。


和服胸部以下裹着一条布带,负责调节和服的尺寸,这条布带以下的部分叫端折。端折以达到一定长度为美,如果较短则会让人觉得不成体统。儿童和服不需要留出端折。





为了在运动时不会拽动身上的布料,和服的袖子处缝合较浅,肋下部分没有布料。因此在穿着者手臂上举时,和服里面的内衣可能被外人看到。



足袋




足袋


足袋(たび)穿著和服時,要穿上的布襪子,通常為白色的。



下駄





木屐


男性所穿著的木屐下駄げた)一般較為樸素,大部分都是淡黃色,沒有任何裝飾花紋;而女子的則變化很大,五顏六色,並且大多有雕刻上不同的花紋。木屐通常以木製成,現今多與浴衣同穿。




女子穿著的草履



草履


草履(ぞうり)通常由布、皮及玻璃等材料製成,男女子皆可穿。與木屐一樣男子的會較為樸實而女子的會較為花巧。



草鞋



草鞋(わらじ)是由草所織成的鞋,多為僧侶所穿著。



髮簪




髮簪(下簪かんざし)為女子穿著和服時為頭髮梳成髮髻時所用的裝飾品。簪上的裝飾品通常有絲製的假花、木製部件或寶石等。



和服着用场合


和服着用的场合包括冠婚葬祭,即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等人生重要节日。自室町時代时代,小孩年满三岁、五岁、七岁也会穿和服参拜神社、氏神宗祠。入学式、卒业式也流行穿和服。





和服相册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昭和国民礼法要项》


  2. ^ 色川大吉,筑摩書房,1995,《色川大吉著作集2:近代の思想》,“ると本地垂迹思想という衣裳を身にっけるようになった。徳川時代に儒教が隆盛になると、仏教の着物を捨てて儒教の衣裳に着替えて儒家神道となり、国学が盛んになると儒教の衣裳を完全に脱ぎ捨てて国学の衣裳に着替えて古学神道となり、キリスト教にあうと、キリスト教の衣裳を羽織って平田神道となった。”


  3. ^ 反省社,2008,《中央公論》:“明治に洋服が普及するまで日本に「和服」という概念がなかったのと同じである。……江戸時代に入り、国学や蘭学が興ると、これら新興の学徒たちは、旧来の学間を「漢学」であると意識する”


  4. ^ Dalby, Liza. Kimono: Fashioning Culture. Washington, US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ISBN 0-295-98155-5. 


  5. ^ Sharnoff, Lorna. Grand Sumo. Weatherhill. 1993. ISBN 0-8348-0283-X. 


  6. ^ 《古事记》中卷“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又贡上手人韩锻。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


  7. ^ 《日本书纪·应神纪》:“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


  8. ^ 《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


  9. ^ 《日本国志》:「应神帝之初,得《论语》、《千文》于百济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复遣阿知使主、都贺使主于吴,二人,汉孝灵皇帝之后也,魏受禅后,辟乱至倭。考庚午即西晋永嘉四年,其日吴者,意当时就吴地求之也。此事载日本《应神本纪》。求织缝女。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及得工女还」。


  10. ^ 《謠抄·吴服》郎咏上卷“织锦机中已辨相思之字,捣衣砧上俄添怨别之声。”


  11. ^ 《德川幕府礼典录》


  12. ^ 《武家诸法度》


  13. ^ 《台德院殿御实记》


  14. ^ 明治二年(1869)《吉田・藤野治彦家文書》“平民襠高袴割羽織着用可為勝手事。”


  15. ^ 太政官达第六十五号「官吏通常礼服著用ノ场合ハ黑若シクハ绀色ノ上服」


  16. ^ 帷子についてあれこ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1.


  17. ^ 《養老律令·衣服令》“諸臣禮服:三位以上。淺紫衣。四位。深緋衣。五位。淺緋衣。六位。深綠衣。七位。淺綠衣。八位。深縹衣。初位。淺縹衣。”


  18. ^ 天平宝字元年(七五七年)『養老律令』の「衣服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1.


  19. ^ 《幕朝古事谈》


  20. ^ 姜弘重,《東槎錄》:“其言考今觀所謂公服。略如我國團領之制。而袖廣如僧衫。旁無衽殺。但有兩旁直縫。又爲帖縫衣腰前後各七八寸許。以垂之。亦無所帶。其色有紅黑之差。世族最貴者黑色。而餘皆紅色。其次則用兩幅爲單衫而無袖。狀如半臂。承之以袴。結束於腰。其次如我國道袍之類。而前無衽旁有裾。此皆尊前通用之服也。”


  21. ^ 《魏志倭人傳》“男子皆露紒,以木綿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婦人披髮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22. ^ 《续日本纪·元正紀二》:“初令天下百姓右襟。”“戊子,始制定婦女衣服樣。”


  23. ^ 《续日本纪·元正紀三》“太政官處分:「朝廷儀式,衣冠形制,彈正、式部揔知糺彈。若其存意督察,自然合禮。頃者,文武官人,雜任以上,衣冠違制,進退緩惰。或彩綾著裏,輕羅致表。或冠纓長垂,過越接領。或領曲細綾,露其胸節。或袴口所括,出其脛踝。如此之徒,其類稍多。臺、省二司,明加告示.」”


  24. ^ 《续日本纪·聖武紀二》“庚午,詔曰:「聖人大寶曰位。因茲嚮重明,以聽民風。理財正辭曰義。所以裁衣裳,而齊時俗。安不之事,在予一人。自今以後,天下婦女,改舊衣服,施用新樣。永言念茲,懋允所職,公卿百寮,豈不慎歟.”


  25. ^ 《續日本紀·稱德紀五》“又先者,袍衣以疋為限,天下服用不聞狹窄。比來,任意競好寛大,至于裁袍更加半疋。袍襖亦齊,不弁表裏,習而成俗。為費良深。自今以後,不得更然.”


  26. ^ 《續日本紀·元明紀一》“閏八月,庚寅朔丙申,制:「自今以後,衣褾口闊,八寸已上,一尺已下,隨人大小為之。又,衣領得接作。但不得褾口窄小,衣領細狹.」”


  27. ^ 《續日本紀·元明紀二》“十二月,乙未朔辛丑,制:「諸司人等衣服之作,或褾狹小,或裾大長。又衽之相過甚淺,行趨之時易開。如此之服,大成無禮。宜令所司,嚴加禁止。又無位朝服,自今以後,皆著襴黃衣。襴廣一尺二寸以下。”


  28. ^ 《政事要略》第67卷


  29. ^ 《殊域周咨录》:“宋雍熙后,累朝皆至。熙宁以后,至者皆僧也。元世祖遣使招谕之,不至。命范文虎率兵十万往击之,至五龙山,忽暴风破舟,败绩。终元世不复至。”


  30. ^ 河上繁树,《关于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冠服》附资料2.日本京都博物馆‘学刊'第12号:“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明朝神宗皇帝颁赐给琉球国王的服饰主要有:纱帽一顶(展角全);金箱犀角带一条;常服罗一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青褡护一件;皮弁冠一副,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一顶(旒珠金事件全),玉圭一枚;五章娟地纱皮弁服一套。大红皮弁服一件.素白中单一件,缀色素前后裳一件.缀色素蔽膝一件(玉绚全)·缀色妆花锦绶一件。”


  31. ^ 今井弘濟、安積覺同,江户时代,《舜水先生行实》“甲寅,二年。先是上公使先生制明室衣冠,至是而成,朝服、角带、野服、道服、明道巾、纱帽、幞头之类也。”


  32. ^ 德川光圀编《朱舜水先生文集》卷首自署


  33. ^ 人见传《野服正制》


  34. ^ 黑川道祐,1684年,《雍州府志》:「近世西陣人、中華の巧を傲いて金襴・緞子・襦子・細綾・趨紗・紋紗類、織らざるは無し」“所用之金襴以西陣野本氏爲始、唐織以俵屋爲本繊,伶人之装束、猿樂之衣裳,婦人之臥具用之、今繊成花鳥或菱花等雜品之紋、仿蜀江錦者也,故號唐紋紗類”


  35. ^ 唐織とは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04.


  36. ^ 侍従へ服制更正ノ勅諭:「朕惟フニ風俗ナル者移換以テ時ノ宜シキニ随ヒ国体ナル者不抜以テ其勢ヲ制ス。今衣冠ノ制、中古唐制ニ摸倣セシヨリ、流テ軟弱ノ風ヲナス。朕太タ慨之夫レ神州ノ武ヲ以テ治ムルヤ固ヨリ久シ天子親ラ之カ元帥ト為リ衆庶以テ其風ヲ仰ク神武創業神功征韓ノ如キ決テ今日ノ風姿ニアラス豈一日モ軟弱以テ天下ニ示ス可ケンヤ。朕今断然其服制ヲ更メ其風俗ヲ一新シ祖宗以来尚武ノ国体ヲ立ント欲ス。汝近臣其レ朕カ意ヲ体セヨ」


  37. ^ 装道礼法きもの学院


  38. ^ 伝統的工芸品産業の振興に関する法律


  39. ^ 日本着物振興会


  40. ^ 40.040.1 kimonoan.com. 


  41. ^ 《春台独语》


  42. ^ 名古屋帯について[永久失效連結]


  43. ^ 内藤湖南:染織に關する文獻の研究


  44. ^ 名物裂・更紗の基礎知識


  45. ^ 名物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1-16.


  46. ^ 織物について 染め糸で織るもの(先染め)


  47. ^ 龍村織物


  48. ^ 黑川道祐,1684年,《雍州府志》“凡以丝紧聚结绢帛为纹而后染所好之色。日干后解其丝,则所期之纹现存。其迹如鹿儿之皮纹,是总号鹿子目结云云。”


  49. ^ 论日本传统“小袖和服”图案艺术风格与色彩特征


  50. ^ 日本织绣工艺品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3-07.


  51. ^ 重要無形文化財指定・認定年度別一覧[永久失效連結]


  52. ^ 無形文化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6-21.


  53. ^ 重要無形文化財 木版摺更紗(鈴田滋人)


  54. ^ 日本の伝統色




书籍



  1. (日)美术出版社.(兴远译). 美少女的绘画技巧与造型. : 75页. ISBN 7-5084-3962-7 (中文(简体)‎). 


外部連結








  • 美麗和服文化學舍

  • 美麗和服文化學舍

  • Jap Culture

  • 日本和服教室

  • 日本和服介紹

  • The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 Landscape Kimonos of Itchiku Kubota

  • 東京国立博物館

  • Kyoto National Museum: Textiles

  • The Costume Museum: Costume History in Japan

  • 着物.fraise.net

  • lovekimono

  • Traditional japanese kimono Yukata

  • 日本服飾史資料

  • 裝束の知識と著方



参见



  • 袴 (和服)

  • 漢服

  • 琉服

  • 韓服

  • 越服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