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语人名顺序为先姓后名。本条目中的译名遵从此顺序。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丹尼斯·蓋博  Dennis Gabor |

|
出生 |
(1900-06-05)1900年6月5日
匈牙利布达佩斯
|
逝世 |
1979年2月9日(1979-02-09)(78歲)
英國伦敦
|
国籍 |
匈牙利、 英國
|
母校 |
柏林工業大學 布達佩斯工業大學
|
知名于 |
發明全像攝影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 IEEE榮譽獎章 (1970) |
科学生涯
|
研究領域 |
電子工程、物理學
|
机构 |
倫敦皇家學院 British Thomson-Houston
|
加博尔·德奈什(匈牙利語:Gábor Dénes,1900年6月5日-1979年2月9日),英国籍匈牙利裔猶太人物理学家,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1967年的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及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6月5日,Google主页的LOGO为一个全息摄影的Google图标,以纪念丹尼斯诞辰110周年。
以丹尼斯·蓋博命名的奖项
每年一次的丹尼斯·蓋博獎,由SPI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颁发。
参考资料
- 诺贝尔官方网站加博尔·德奈什自传
-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丹尼斯·蓋博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
1901–1925 |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
|
1926–1950 |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萊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
|
1951–1975 |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
|
1976–2000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凡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
|
2001–今 |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
IEEE榮譽獎章获得者
|
|
1951–1975 |
弗拉基米爾·佐利金 (1951)
沃爾特·貝克爾 (1952)
約翰·米勒 (1953)
威廉·艾弗瑞特 (1954)
哈羅德·弗瑞斯 (1955)
約翰·文森特·劳利斯·霍根 (1956)
朱利葉·斯力通 (1957)
阿尔伯特·华莱士·赫尔 (1958)
埃默里·萊昂·查菲 (1959)
哈里·奈奎斯特 (1960)
恩斯特·羅傑古勒明 (1961)
愛德華·阿普爾頓 (1962)
喬治·索斯沃斯 (1963)
約翰·海斯哈蒙德 (1963)
哈羅德·惠勒 (1964)
克勞德·夏農 (1966)
查爾斯·湯斯 (1967)
戈登·蒂爾 (1968)
愛德華·金茲頓 (1969)
丹尼斯·蓋博 (1970)
約翰·巴丁 (1971)
傑伊·福雷斯特 (1972)
魯道夫·考夫納 (1973)
鲁道夫·卡尔曼 (1974)
約翰·魯賓遜·皮爾斯 (1975)
|
|
- 完整名單
- 1917–1925
- 1926–1950
- 1951–1975
- 1976–2000
- 2001–present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26073349 (data)
- FAST: 4797
- GND: 122903137
- ISNI: 0000 0001 0931 0329
- LCCN: n50015434
- MGP: 134533
- NDL: 00440364
- NKC: skuk0002581
- NNL: 000372856
- RKD: 404407
- SELIBR: 54798
- SNAC: w6z039jj
- SUDOC: 066943477
- VIAF: 108278850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