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
![]()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国与蜀国 前2100﹣前316 | |
秦汉时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廣漢郡 犍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汉 214﹣263 | |
两晋南北朝时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时期 581 – 965 剑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后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后唐 925 – 934 • 后蜀 934 – 965 | |
两宋时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时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时期 1646 – 1912 | |
民国时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庆市 • 大清 (通志政權) 1917 | |
共和国时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庆市 | |
![]() 巴蜀所属政权变更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前200,000 – 前2,500 | ||||||||
蜀国 约前2,500 – 前316 • 蚕丛柏灌朝(传说) 约前2500 – 前1700 • 鱼凫朝 约前1700 – 前1200 • 杜宇朝 约前1200 – 前600 • 开明朝 约前600 –前316 • 甌雒國 ? –前207 | ||||||||
巴国前2,100以前 – 前316 • 廪君巴国(传说) 前2100以前 – 前11世纪 • 周属巴国 前11世纪 – 前316 | ||||||||
秦国及秦朝 前770 – 前207 • 秦国(秦人) 前316 – 前221 • 秦朝(统一中国) 前221 – 前207 | ||||||||
楚国复国及西汉新朝更始帝刘盆子时期 前206 – 25 • 西楚属汉国(楚人) 前206 – 前202 • 西汉(统一中国)前202 – 9 • 新朝(统一中国) 9 – 23 • 更始帝与刘盆子时期(统一中国) 23 – 27 | ||||||||
成家 25 – 36 | ||||||||
东汉 25 – 220 • 东汉(统一中国)36 – 188 • 汉献帝时益州牧(割据) 188 – 214 | ||||||||
蜀汉 214 – 263 | ||||||||
曹魏西晋时期 220 – 316 • 魏国(三国) 263 – 266 • 西晋(统一中国) 266 – 304 | ||||||||
成汉 304 – 347 | ||||||||
南北朝统治时期 347 – 405 • 第一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47 – 373 • 前秦(十六国,氐族) 373 – 383 • 第二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83 – 405 | ||||||||
西蜀 405 – 413 | ||||||||
南朝时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413 – 420 • 刘宋(南朝) 420 – 479 • 萧齐(南朝) 479 – 502 • 萧梁(南朝) 502 – 552 • 萧纪(割据) 552 – 553 | ||||||||
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 553 – 907 • 西魏(北朝,鮮卑) 553 – 557 • 北周(北朝,鮮卑) 557 – 581 • 隋朝(统一中国) 581 – 618 • 唐朝(统一中国) 618 – 907 • 劉闢(割据) 806 – 806 • 陳敬瑄(割据) 885 – 892 | ||||||||
王建及前蜀 892 – 925 • 王建(割据) 892 – 907 • 前蜀 907 – 925 | ||||||||
后唐及后蜀 923 – 965 • 后唐(五代,沙陀) 925 – 934 • 后蜀 934 – 965 | ||||||||
后周及宋朝951 – 1279 • 北宋(统一中国)965 – 994 • 李蜀 994 – 995 • 北宋(统一中国)995 – 1126 • 南宋(南朝)1127 – 1274 • 吴曦(割据)1207 – 1207 | ||||||||
大蒙古国及元朝 1206 – 1388 • 元朝(统一中国) 1234 – 1363 | ||||||||
明夏 1363 – 1371 | ||||||||
韩宋及明朝 1351 – 1644 • 明朝(统一中国) 1371 – 1643 | ||||||||
大西 1643 – 1660 | ||||||||
后金及清朝 1616 – 1912 • 清朝(统一中国) 1660 – 1912 | ||||||||
中華民國(官方中国) 1912 – 1950 • 熊克武(割据) 1918 – 1925 • 劉湘(割据) 1920 – 1937 • 刘文辉(割据) 1920 – 1933 • 楊森(割据) 1918 – 193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中国) 1950 – 今 | ||||||||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目录
1 建國
2 二世即滅
3 君主
3.1 君主列表
3.2 君主世系图
建國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長興二年(931年),杀后唐派来的监军李严,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起兵叛乱,并击退唐明宗派来的军队。次年(932年),孟知祥与后唐朝廷和解,董璋不满,兴兵来攻,孟知祥反而败殺董璋,取得東川。
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以别于王建的前蜀。同年,后唐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推翻闵帝,后唐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因曾讨伐李从珂而不安,以本镇归后蜀。但孟知祥在位7月即卒。
二世即滅
其子孟昶嗣位,沿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後改元廣政,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辽朝灭后晋时,晋雄武军节度使何重建不附辽,以辖区归附后蜀,后蜀又迫降凤州防御使石奉頵,达到之前前蜀的疆域。但后蜀随即被新建立的后汉所败,本已降蜀的凤翔节度使侯益亦因而投靠后汉;后来后汉叛将河中李守贞、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也求援于后蜀,孟昶不顾劝阻出兵,但此次出师仍无功,三将叛乱被后汉平定。
晚年,孟昶生活日漸荒淫。廣政十八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為後周攻佔。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蜀,次年正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後蜀亡,前後僅二帝。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对此有“尽力不过二袋(代)”的典故。
君主
君主列表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太祖 (高祖孟知祥追尊) |
孝元皇帝 (高祖孟知祥追谥) |
孟佚 |
? |
- |
- |
- |
- |
- |
世祖 (高祖孟知祥追尊) |
孝景皇帝 (高祖孟知祥追谥) |
孟察 |
? |
- |
- |
- |
- |
- |
显祖 (高祖孟知祥追尊) |
孝武皇帝 (高祖孟知祥追谥) |
孟道 |
? |
- |
- |
- |
- |
- |
高祖 |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
孟知祥 |
874年-934年 |
934年 |
明德 |
934年 |
和陵 |
- |
- |
楚恭孝王 (宋太祖赵匡胤谥) |
孟昶 (原名仁讚) (北宋降封秦国公,追封楚王) |
919年-965年 |
934年-965年 |
明德 |
934年-937年 |
- |
广政 |
938年-965年 |
君主世系图
.mw-parser-output .chart-container{max-width:100%;overflow:auto;overflow-x:auto;overflow-y:visible}.mw-parser-output .chart-content{border-spacing:0;border-collapse:separate}
1後蜀高祖孟知祥 874-934 |
|||||||||
2後蜀後主孟昶 891-934-965 |
|||||||||
中国朝代:巴蜀及西南地区割据政权 | ||
---|---|---|
前任: 五代·唐 后唐西川节度使 |
十国·后蜀 934年5月-965年2月 |
繼任: 大宋·北宋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