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




顿悟,佛教術語,是漢傳佛教一個很獨特的論點,一般被認為始於支道林與竺道生。此派認為成佛開悟,進入無生法忍,是一個跳躍式的過程,而不是漸進式的,这被称作顿悟成佛、即生成佛。與此相對,稱為漸悟。漸悟認為,成佛有次第性,要一階一階向上,慢慢清淨自己的業障、見惑與思惑,經歷三大僧祗劫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



歷史


頓悟與漸悟是漢傳佛教一個重要的教義爭論,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展開。最早主張頓悟教義者,為東晉支道林。


支道林研讀《十住經》,認為修行至第七地時,已得無生法忍,諸結頓斷,即是頓悟。在七地之前,則是漸修而至。


劉宋時,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經》佛性常住不滅的道理,主張頓悟佛性,則一切具足,因此,只有進入十地之後,才能稱為頓悟。後世以支道林為小頓悟派,而竺道生為大頓悟派。


禅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張頓悟。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著名的拉薩論爭,由摩訶衍與蓮花戒兩位大師展開。摩訶衍主張頓悟,而蓮華戒主張修行必有次第。後吐蕃贊普支持蓮華戒的論點,將主張頓悟的禪宗逐出西藏。


但在大圓滿教法與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頓悟的思想。



研究書目


  • Peter N. Gregory編,馮煥珍等譯:《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