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约翰·考克饶夫爵士 Sir John Cockcroft |

|
出生 |
1897年5月27日 英国托德莫登
|
逝世 |
1967年9月18日 英国剑桥
|
国籍 |
英国
|
母校 |
曼彻斯特大学 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大学 剑桥大学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年) |
科学生涯
|
研究領域 |
物理学家
|
机构 |
剑桥大学 乔克里弗实验室 英国原子能研究院 澳洲國立大學
|
博士導師 |
欧内斯特·卢瑟福
|
约翰·考克饶夫爵士,OM,KCB,CBE,FRS(英语: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年5月27日-1967年9月18日),英国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61-1965年間,曾擔任澳洲國立大學校監。
参考资料
原子核物理学
|
|
|
|
核模型和稳定性 |
- 液滴模型
- 核壳层模型
- 原子核结构
- 核结合能
- 中子-质子比率
- 原子核滴线
- 稳定岛
|
|
|
核素分类 |
同位素 - 有相同的原子序数
同量素 - 有相同的质量数
同中子素 - 有相同的中子数
- 核同质异能素
- 镜像核
|
|
衰變過程 |
傳統衰變 |
|
|
進階衰變 |
- 雙β衰變
- 雙電子捕獲
- 內部轉變
- 同质异构转变
- 衰變鏈
- 衰变产物
|
|
|
發射過程 |
|
|
捕獲過程 |
- 电子俘获
- 中子俘获
- R-過程
- S-過程
- P-過程
- Rp-過程
|
|
分裂過程 |
|
|
核合成 |
- 太初核合成
恆星核合成
- 質子﹣質子鏈反應
- 碳氮氧循環
- 氦融合
- 氦核作用
- 3氦過程
- 碳燃燒過程
- 氖燃燒過程
- 氧燃燒過程
- 矽燃燒過程
- 超新星核合成
|
|
核物理學家 |
- 汉斯·贝特
- 亨利·贝可勒尔
- 克林顿·戴维孙
- 玛丽·居里
- 皮埃尔·居里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 恩里科·费米
- 罗伯特·奥本海默
- 欧内斯特·卢瑟福
- 约瑟夫·汤姆孙
- 愛德華·泰勒
- 欧内斯特·劳伦斯
- 莉泽·迈特纳
- 奥托·哈恩
- 爱德华·珀塞尔
- 欧内斯特·沃尔顿
- 约翰·考克饶夫
- 弗里茨·施特拉斯曼
- 马克·欧力峰
|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
1901–1925 |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
|
1926–1950 |
1926年:让·佩兰 /
1927年:康普顿、威耳逊 /
1928年:理查森 /
1929年:德布罗意 /
1930年:拉曼 /
1932年:海森堡 /
1933年:薛定谔、狄拉克 /
1935年:查德威克 /
1936年:赫斯、安德森 /
1937年:戴维孙、汤姆孙 /
1938年:费米 /
1939年:劳伦斯 /
1943年:施特恩 /
1944年:拉比 /
1945年:泡利 /
1946年:布里奇曼 /
1947年:阿普尔顿 /
1948年:布萊克特 /
1949年:汤川秀树 /
1950年:鲍威尔
|
|
1951–1975 |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
|
1976–2000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凡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昂-唐努德日、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
|
2001–今 |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
尼尔斯·玻尔奖章获得者
|
|
1950年代 |
- 1955年:尼尔斯·玻尔
- 1958年:约翰·考克饶夫
|
|
1960年代 |
- 1961年:乔治·德海韦西
- 1965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 1967年:伊西多·拉比
|
|
1970年代 |
- 1970年:维尔纳·海森堡
- 1973年:理查德·费曼
- 1976年:汉斯·贝特
- 1979年:查尔斯·汤斯
|
|
198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Category:尼尔斯·玻尔奖章获得者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1198163f (data)
- FAST: 129499
- GND: 106509640
- ISNI: 0000 0001 1740 0148
- LCCN: n84066774
- NKC: ola2002158987
- NLA: 36553266
- NNL: 000460820
- SELIBR: 182850
- SNAC: w6fq9vrq
- SUDOC: 084635282
- VIAF: 7383731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