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欧洲战场(二戰)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蘇聯 英國 美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加拿大 波蘭流亡政府 澳大利亚 希臘 南非 荷蘭 比利時 丹麥 挪威 新西蘭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卢森堡 英屬印度 其他 | 納粹德國 法西斯義大利 匈牙利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第三帝國 其他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约瑟夫·斯大林 温斯顿·丘吉尔 富兰克林·D·罗斯福 其他參戰國領袖 | 阿道夫·希特勒 贝尼托·墨索里尼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英语: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6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3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義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3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目录
1 背景
1.1 凡爾賽條約
1.2 希特勒政權
1.3 墨索里尼政權
1.4 鋼鐵條約
2 初期
2.1 入侵波蘭
2.2 蘇聯西侵
2.3 德國征服北歐
2.4 西線閃擊戰
2.5 不列顛空戰
2.6 巴爾幹戰役
2.7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
2.7.1 夏天
2.7.2 冬天
2.8 史達林格勒戰役
3 中期
3.1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
3.2 入侵法國
3.3 諾曼第登陸
3.3.1 朱諾海灘
3.3.2 黃金海灘
3.3.3 奧馬哈海灘
3.3.4 猶他海灘
3.4 库尔斯克战役
4 末期
4.1 盟軍反攻
4.2 苏联大反攻
4.3 進攻柏林
5 影響
6 參考文献
6.1 引用
6.2 来源
7 外部連結
8 参见
背景
凡爾賽條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被協約國打敗,被逼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並成立威瑪共和國。《凡爾賽條約》將所有發動戰爭的責任都推給了德國,對德國實行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約12.5%的國土和人口,不但不准擁有空軍,陸軍也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加上超高額的賠款,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反感,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這也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希特勒政權
威瑪共和國的無力給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提供了機會,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自凡爾賽條約給德國的制裁、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及無力的威瑪共和國。令納粹黨成為國內第一大黨。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進行實際獨裁統治。威瑪共和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希特勒在上台之後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退出國際聯盟。由於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當時德國內部的政局已穩定。
墨索里尼政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形勢和德國一樣,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邀請右翼政客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組成政府管理國家。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
鋼鐵條約
義大利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爾巴尼亞後,1937年義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義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
初期
入侵波蘭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決定入侵波蘭,為了把入侵合理化,希特勒令士兵假扮波蘭士兵「入侵」德國,波德戰爭正式爆發。德軍利用夜幕的掩護,對波蘭發動閃電戰突襲。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假戰」。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最終波蘭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潰,9月6日波蘭政府撤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並佔領,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被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蘇聯西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史達林認為納粹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就開始著手建立防範德國的東方戰線,這條戰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並企圖通過擴大蘇聯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
9月28日蘇軍開進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940年8月初將這3國強行並入蘇聯,1939年11月30日蘇聯進攻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6月28日蘇聯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
德國征服北歐
1939年12月14日在相信盟軍可能威脅鐵礦來源後,希特乐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草擬入侵挪威計劃,即威瑟演習作戰。4月9日德國的入侵開始,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馬上投降,挪威軍隊奮力抵抗。盟軍援軍部隊4月14日開始在挪威各處抵達,但因主要港口皆控制在徳軍手上,重武器和後勤運送都出現困難,但盟軍仍能奪回主要目標納爾維克,並將港口完全破壞。6月7日哈康國王和國會轉進英國成立流亡政府,6月9日盟軍最後在納爾維克的部隊完成撤離,次日挪威淪陷。
西線閃擊戰
不列顛空戰
納粹德國於西線閃擊戰攻佔法國後,希特勒決定揮軍英國。1940年8月13日納粹德國空軍開始突襲英倫海峽及英國本土,計劃殲滅英國的空軍基地以及消除英國的空軍颶風戰鬥機和噴火戰鬥機主力。但在英國南部惡劣天氣的影響下,再加上英國使用新研發的雷達,使得德軍在這一天遭到了挫敗。自此,英、德兩國的空軍不斷在英國的空域交戰,雙方亦傷亡慘重。至8月28日晚德軍對英國城市利物浦發動轟炸,造成英國大量平民傷亡。後來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對德國進行反擊,在8月下旬接連轟炸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為了對抗英國皇家空軍的夜襲,便於9月初發動對倫敦的空襲,使得英國再次生靈塗炭。
巴爾幹戰役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
夏天
希特勒於不列顛空戰一役受挫後,決定在1941年6月22日突襲蘇聯,約有320萬的德軍地面部隊投入了東線的攻勢,伴隨的還有數10萬的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義大利部隊,芬蘭(並非軸心國,但因蘇芬戰爭而與蘇聯對立)則從北邊發動攻勢。德軍的攻勢也引燃了許多蘇聯佔領國的獨立運動,6月22日立陶宛發生了反蘇聯的暴動,並在隔天發布了獨立的宣言。大約有3萬名立陶宛人加入叛變行列,隨著德軍向北方的攻勢進展,叛變也蔓延至愛沙尼亞了。
但蘇軍在同時對抗這些敵軍的同時也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增援,東線的蘇軍部隊在6月22日時約有260萬人,儘管半年的戰事造成450萬人死傷的驚人數字,至年底時已經躍升為超過400萬人了。
德軍於前半年的戰事非常順利,先後佔領了烏克蘭、白俄羅斯及25%的蘇聯並消滅了450萬蘇軍。可是裝甲車隊行軍太快,令步兵不能配合,而後勤供應也來不及,令德軍失去突襲效果,而遊擊隊的騷擾也令德軍十分煩惱。
冬天
初冬大雨及溶雪使蘇聯的土地充滿泥濘,坦克無法前進,步兵舉步難行,希特勒決定先進攻北部較乾燥地區後才進攻莫斯科,但反令很多德軍冻死和武器冻壞,而且受到當地蘇軍攻擊,德軍敗陣更給了莫斯科準備時間。德軍進攻莫斯科後,史達林以一番言論振作蘇軍信心,而德軍則因環境惡劣而使軍隊渙散,苦戰數月後蘇軍終於戰勝潰不成軍的德軍。[來源請求]
史達林格勒戰役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失敗後,希特勒進攻蘇聯的雄心不減,他認為史達林格勒:這座以蘇聯現任領導者史達林為名的城市,攻佔它會使蘇聯人士氣受到重挫,所以這個城市成為希特拉的進攻對象。
德軍靠着先進的戰機,於開戰初段攻下火車站、碼頭及西部的山區,更進逼市區。史達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佈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迅速擊斃」,導致攻入城中的德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剛剛趕赴城中蘇軍士兵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天。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
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馬馬耶夫岡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佔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最後德軍因為損失太多兵力(德蘇戰爭上25%的德軍)而撤退,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
中期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
盟軍佔領北非後,利用其優勢進入歐洲,1943年7月10日盟軍最先攻擊了義大利的西西里島,佔領西西里島後盟軍於地中海的實力將大增。
由喬治·巴頓將軍率領的美國第7集團軍以及由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將軍率領的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由墨索里尼帶領的義軍因錯用戰術而戰敗。英、美兩軍成功會師,完成了對西西里島的佔領。
戰敗令墨索里尼喪失了黨內同仁的支持,1943年7月25日一向是墨索里尼的橡皮圖章的法西斯黨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國王。當天晚上墨索里尼被國王召見,到達皇宮後立即被逮捕並撤除所有職務,隨後軟禁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別墅。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垮臺後立即出兵義大利並在北部地區建立了強有力的防線並由德國特種部隊救出了墨索里尼,並安排他為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的領袖,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是一個位於北義大利納粹佔領區的政權。
義大利元帥彼得羅·巴多格利奧在1943年9月8日與盟軍達成停火協議,義大利加入同盟國。
入侵法國
諾曼第登陸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後盟軍於歐洲的實力大增。並計劃對付納粹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3國決定於諾曼第登陸並進攻朱諾海灘、黃金海灘和奧馬哈海灘。
朱諾海灘
朱諾海灘由加拿大第1軍第3步兵師們負責攻佔。而海灘德軍兵力為一個主由俘虜俄羅斯人和波蘭人組成,士氣相當低落且戰鬥力也較差的組成團。不過加軍的作戰也並非一帆風順,惡劣的天氣使登陸漲潮時登陸,令登陸艇在卸下人員返航時卻有很多因觸雷被炸沉,並正處漲潮,很多士兵下水後因裝備過重而溺死,盟軍在朱諾海灘共損失2,000余人,但仍然成功佔領。
黃金海灘
負責攻佔黃金海灘的是英軍第30軍第50師,由於登陸時間較晚,英軍的火力準備非常充足,德軍的幾個主要火力點在登陸前就被艦炮摧毀。英軍的水陸坦克被登陸艦直接送上海灘,避免了有如美軍在奧馬哈的損失。在艦炮和坦克的掩護下,步兵推進非常順利,在火力支援下攻佔了貝辛港,盟軍在黃金海灘損失了約1,500名士兵,但依然成功占领。
奧馬哈海灘
盟軍在奧馬哈海滩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多公尺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裡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9軍承擔。盟軍誤認為這裡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第,而352師的1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兩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公尺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衝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2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战列舰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5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由美軍第7軍第4師負責攻佔,由於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火力支援,水陸坦克也在上岸時也沒有受到大量損失,所以登陸作戰異常順利。美軍6時30分登陸開始,至10時已基本肅清德軍守軍。美軍在猶他海灘僅陣亡197人,還不到預計的10%,是所有5個海灘中損失最小的。
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5日纳粹德国为拔除德军3月的反攻在苏联战线上暴露出的库尔斯克突出部,缩短战线并合围该城以西的6个集团军的蘇军,决定对其实施钳形攻击,这也成为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战略进攻。南方集团军群从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向北进攻,中央集团军群从奥廖尔突出部向南进攻,目标为库尔斯克。最终德军的攻势在苏联红军严密的防御体系前遭到挫败,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使得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联手中。苏联在德军取消进攻后很快实施了反攻,收复了奥廖尔和哈尔科夫及别尔哥罗德。随后的几个月内苏军持续不断地展开了多场重要进攻作战,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地域及乌克兰大部地区,德军节节败退。
末期
盟軍反攻
諾曼第登陸成功後盟軍再於1944年8月15日發動龍騎兵行動,從法國南部發起攻擊。到9月共有3組盟軍部隊已經抵達德國邊境,並目標戰爭在1944年年終就可結束。
為了實現該目標,盟軍發動了市場花園行動,試圖解放荷蘭北部地區並進入德國,但是德軍的力量比想象中顯示要強得多,令英國第1空降師幾乎全軍覆沒。
1944年的冬天以及盟軍所遇到的困境令西線戰局處於僵局,美軍在赫爾根森林戰役中試圖消耗敵人的實力,因為只要德國人還守著這片森林,盟軍就無法快速推進。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發動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史稱突出部戰役。雖然德軍成功包圍了一些盟軍部隊,但後來盟軍將領巴頓將軍成功解救並擊退德軍。
而盟軍的最後障礙萊茵河,由於德軍的錯誤,令盟軍可在1945年4月渡過萊茵河,而通向德國的大門就此打開。
苏联大反攻
響應盟軍在西線的成功,蘇聯於1944年開始發動巴格拉基昂作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被迫投降並向納粹德國宣戰,另外德軍損失了布達佩斯和剩餘匈牙利的大部分,現在通往波蘭平原的門已為蘇聯紅軍打開。
波兰为了防止华沙被苏军解放,抢在苏军到达华沙之前提前举行起义,且事先并未和苏军沟通以协调行动,仓促发动起义导致起义被德军镇压
苏军終在1945年1月奪取華沙。3日之後4個蘇聯紅軍方面軍組成一道寬闊的前線,由華沙越過納雷夫河展開攻勢,4日後蘇軍成功突破並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進,到達柏林以東60公里並沿著奧得河集結。
2月24日海因里希·希姆萊帶領新建的維斯杜拉集團軍反攻失敗,蘇軍開進波美拉尼亞並清剿奧得河右岸。在南方德軍企圖突破蘇軍在布達佩斯的包圍失敗,布達佩斯於2月13日落入蘇軍手中。希特勒堅持要奪回多瑙河,3月16日計畫又再失敗,蘇軍在同日反攻,在3月30日進入奧地利境內並於4月13日奪取維也納。
此後德軍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戰爭已變成東西方陣營的較量,油料不足、戰機和坦克的生產正顯著減少,即使生產出來的質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然而德軍仍然維持其驍勇善戰的特質。盟軍堅持德國無條件投降,以換取時間讓難民在蘇軍到達前逃向西方,但德軍仍繼續頑強抵抗。
進攻柏林
柏林城內由德軍和黨衛軍殘餘份子、警察、希特勒青年團和國民自衛隊防禦,國民自衛隊由一些一戰老兵和曾經參軍的人所組成。
柏林西部有第20機械化步兵師,北部有第9空降師,東北部有「慕欽堡」裝甲師,東南部有黨衛軍第11「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中心1地區有第18裝甲擲彈兵師。
國會大廈、毛德橋, 亞歷山大廣場與哈維爾橋都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黨衛軍外籍軍團的戰鬥格外激烈,他們都被告知一旦被俘就不能再活下去。
4月30日蘇聯紅軍已經推進至柏林中心,希特勒迎娶了愛娃·布勞恩,服食氰化物後舉槍自盡,魏德林將軍在5月2日向蘇軍投降。
影響
-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英、法兩國因軍費太重及被德軍的長期轟炸,令兩國經濟受損,而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偏移到紐約。
戰爭後出現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形成冷戰,德國更被分為東德(由蘇聯控制)及西德(由盟軍控制),成為冷戰的對峙时期。
參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英文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歐洲戰場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歐洲戰場
- 中文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七大戰役》(萬里出版社)(書)
- 《世界通史》(中經社)(書)
外部連結
- 中文
-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
- 不列顛空戰
- 入侵波蘭
史達林格勒戰役[永久失效連結]
- 二戰歐洲戰場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参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墨索里尼
- 希特拉
- 盟國
- 軸心國
-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 馬塔潘角海戰
- 自由法國
- 大西洋壁壘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