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
佛教 |
---|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刹那(梵語:क्षण,转写:kṣaṇa),佛家语,表示一念之間的极短时间,也是古印度数量单位,随佛教传入中国,为中文数字單位10-18,但平時很少使用,现代一般使用对应的国际单位制词头阿托。
目录
1 記載
2 公制換算
3 考據研究
4 參考文獻
5 相關條目
記載
印度《摩訶僧祇律》记载:“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意思是24小时有30个须臾,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刹那”。推知“一刹那”是0.018秒。
又據《大毘婆沙論》記載:“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刹那,6,480,000刹那、一刹那的時間長度是1/75秒(約為0.013秒)。
再根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 120 刹那 = 1 怛刹那(tatkṣaṇa)
- 60 坦刹那 = 1 臘縛(lava)
- 30 腊缚 = 1 牟呼栗多(muhūrta)
- 5 牟呼栗多 = 1 時(大時,kala)
- 6 时 = 1 昼夜(即1日)。
又根據《起世經》卷第十上亦記載:“六十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牟休多。”[1]《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2]
公制換算
《大毘婆沙論》&《俱舍論》
|
《摩訶僧祇律》
|
||||||||||||||||||||||||||||||||||||||||||||||||||||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
《仁王經》與《處胎經》合併說
|
- 1 「刹那」 = 8.6806×10−18{displaystyle 8.6806times 10^{-18}}
秒= 8.6806個阿秒(as) (合併《仁王經》與《處胎經》;論典與經典互相出入,以經典為優先。)
- 1 「刹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 0.0133……秒。(據《大毘婆沙論》)
- 1 「念」=0.018秒(據《摩訶僧祇律》)
- 1 「瞬頃」=0.36秒
- 1 「坦刹那」 = 1.6 秒
- 1 「彈指」=7.2秒
- 1 「腊缚」 = 96 秒
- 1 「羅豫」 = 2.4 分鐘
- 1 「須臾」/「牟呼栗多」=2880秒 = 48 分鐘
- 1 「大時」 = 14400 秒 = 240 分鍾 = 4 小时。
考據研究
可以了解到不同經典中一刹那雖然是十分短暂的时间,但是長短不一,有較大的時間間隔,大约是照相机快门百分之一秒的速度。
也有較小而細微的時間間隔,例如合併兩個經典所記載來估計。佛教經典《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第二》中提到:「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3],而一念又多久? 《菩薩處胎經三世等品第五》:「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4],所以合併兩部經文,才能得到一個確實的時間分割,再依此換算一剎那時間間隔數,假設每秒可以彈指四次(經實測:一般人最慢一秒可以拍手彈指三次,最快六到五次),便可算得0.25秒內有:3.2×1014{displaystyle 3.2times 10^{14}}個念頭,2.88×1016{displaystyle 2.88times 10^{16}}
個剎那,因此一剎那有8.6806×10−18{displaystyle 8.6806times 10^{-18}}
秒,大約8.6806個阿秒。綜合佛經經典來說,論典(後世的佛教高僧的討論佛教理論的書籍)的時間比原典(以佛說的經文語句的著作)要粗糙而不夠細微。導致一般人誤以為佛陀的討論是很粗糙的,達不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以佛教的傳統來說,當論典與經典有互相抵觸時,以佛說的原始經典內文為主。
其實,上述的演算也存在一些問題,現代的量子科學也來到了測不准的窘境。當觀察的對像極微小,觀察的時間又極微細,會被二個因素影響而無法精確測量:一、觀察的動作本身就會影響到被觀察對像的狀況;二、萬事萬物本來就是瞬息萬變的,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測量,尤其是在量子力學方面,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諸行無常。佛教的典籍沒有說得太精確(拍手彈指之頃就是一種模糊的說法),就是要突顯這個測不準的現象,正好符合佛教諸行無常的法印,質量、空間、時間都不是絕對的,尤其是時間本來就是不相應行法。如果一味地去附和現代科學的立場,反而會失去佛法的原意。
參考文獻
^ 《起世經》卷第十最勝品第十二之餘 諸比丘。六十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牟休多。
^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九:偈曰。百二十剎那。怛剎那。釋曰。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偈曰。六十說名一羅婆。釋曰。六十怛剎那。說名一羅婆。偈曰。後三三十[5]增。是一牟休多。及一日夜月。釋曰。三十羅婆。為一牟休多。三十牟休多。為一日夜夜。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第二》 「...一切皆空。是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
^ 《菩薩處胎經三世等品第五》:「佛告彌勒。汝今現在耶。對曰。不也世尊。名雖現在行不現在。前行過去後行未至。識念思惟三事成就。是故無現在。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相關條目
- 時 (古印度)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