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又称黄仁,眼睛构造的一部分,虹膜中心有一圓形開口,稱為瞳孔,犹如相機當中可調整大小的光圈,內含色素決定眼睛的顏色。日間光線較為強烈時,瞳孔會變小,只使一小束光線穿透瞳孔,進入眼睛;當進入黑暗環境中,虹膜就會往後退縮,使瞳孔變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睛,多數的脊椎動物的眼睛都有虹膜。因为每个人的虹膜都是不同的,所以也用于身份辨識。
结构
虹膜从前到后粗略可分为两层:前部含有色素与纤维血管组织,称作虹膜基质;基质下的色素上皮细胞层,含有致密黑色素细胞,故虹膜后面呈现黑色。
基质中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色素细胞、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环形运动以收缩瞳孔的括约肌(瞳孔括约肌);还有一套扩大肌(瞳孔扩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放射状牵拉以扩大瞳孔。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其大小,称瞳孔对光反射。
基质下为重染色的双层细胞组成的上皮层(虹膜色素上皮层),以阻止光线透过虹膜进入眼睛。[1] 虹膜外缘根部附着在巩膜与睫状体前部,称为虹膜根部。虹膜根部稍后方有虹膜动脉大环。虹膜与睫状体合称作前葡萄膜。 虹膜前表面放射状血管形成凹凸不平的褶皱,有凹陷的隐窝和辐射状条纹皱褶称虹膜纹理,可用于虹膜身份识别。
虹膜表面距瞳孔缘约1.5mm处,有一环形锯齿状隆起,称虹膜卷缩轮(iris frill)是虹膜小动脉环所在处。以此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
虹膜瞳孔部,为靠近瞳孔的内部区域;
虹膜睫状体部,为外部区域,延伸到睫状体。
虹膜的动脉位于基质层内,从虹膜边缘到中心呈放射状,提供了血液供应。[2]虹膜根部和睫状体前部有一粗大的血管环,称为虹膜动脉大环。虹膜大环从虹膜周边发出放射状分支走向中央,在瞳孔卷縮轮处发出许多小支并改变方向呈环形走行,形成虹膜动脉小环。
组织学
从前到后,虹膜可细分为:
- 虹膜前表面层(Anterior limiting layer):由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的突起互相吻合交错所形成,其中还有胶原纤维和感觉神经末梢。在虹膜隐窝处,该层完全缺如。
- 虹膜基质层
瞳孔括约肌:位于虹膜瞳孔区的基质层后部,肌纤维呈环形平行走向,宽约0.8-1.0mm。收缩时可使瞳孔缩小,受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
瞳孔扩大肌:位于虹膜深层紧贴色素上皮层处,肌纤维呈放射状排列,从虹膜根部一直延伸到瞳孔缘,收缩时瞳孔变大,受上颈交感神经节的节后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 前色素上皮层(Anterior pigment myoepithelium):与虹膜基质层相接,并分化出平滑肌纤维,汇成瞳孔扩大肌。
- 后色素上皮层(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um):面向后房,可在瞳孔缘处向前延伸使瞳孔缘出现一条黑边,称为葡萄膜外翻或瞳孔领。后上皮细胞的顶部朝向虹膜基质,与前上皮细胞的顶部相连接;基底部朝向后房。
顏色
主条目:眼睛色彩
虹膜是允许任意颜色,并且不影响视力。虹膜通常帶有色素,人類虹膜中最常見的是褐色 (含黑褐色和棕色)與藍色,另外還有綠色、灰色和琥珀色。白化症患者則有粉紅色、紫色的虹膜,這是由於其虹膜中沒有色素,只能顯示出微血管的顏色。
許多鳥類擁有鮮明的眼睛色彩,這些顏色是決定於其他的色素,如蝶酸、嘌呤與類胡蘿蔔素。
兩眼異色
主条目:虹膜異色症
兩眼虹膜異色在人類是很罕見的。通常這是眼科疾病的指標,如慢性虹膜炎或瀰漫性虹膜黑色素瘤,但也有可能是正常變體。
虹膜異色在一些特定的狗、貓品種身上比較常見,如西伯利亞雪橇犬、澳大利亞牧羊犬、邊境牧羊犬、白波斯貓等,主要由於品種雜交所造成。
感觉系统 – 视觉系统 – 人眼球狀體(TA A15.2.1–6, TH 3.11.08.0-5, GA 10.1005)
|
---|
|
眼球纤维膜 (外部) |
巩膜 |
- Episcleral layer
- Schlemm's canal
- 小梁网
|
---|
|
角膜 |
- Corneal limbus
角膜層
- Corneal epithelium
- Bowman's membrane
- Stroma of cornea
- Descemet's membrane
- Corneal endothelium
|
---|
|
|
---|
|
葡萄膜 (中段) |
脉络膜 |
- Capillary lamina of choroid
- 布鲁赫膜
- Sattler's layer
|
---|
|
睫狀體 |
|
---|
|
虹膜 |
- Stroma of iris
- 瞳孔
- Iris dilator muscle
- 虹膜括約肌
|
---|
|
---|
|
视网膜 (內部) |
視網膜層 |
-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 神经纤维层
- 神经节细胞层
- 内丛状层
- 内核层
- Outer plexiform layer
- Outer nuclear layer
-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 视杆视锥细胞层
- 视网膜色素上皮
|
---|
|
細胞 |
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 (水平细胞) → 视网膜双极细胞 → (无长突细胞)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Midget cell, Parasol cell, Bistratified cell, Giant retinal ganglion cells, 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 間腦: Parvocellular cell, Magnocellular cell, Koniocellular cell
Muller glia
|
---|
|
其它相關 |
|
---|
|
---|
|
眼球前段 |
- Anterior chamber of eyeball
- 房水
- Posterior chamber of eyeball
晶状体
- Capsule of lens
- Zonule of Zinn
|
---|
|
眼球後段 |
|
---|
|
其它相關 |
- Asthenopia
- Corneal keratocyte
- Ocular immune system
- 明毯
- 眼屈光不正
- 视知觉
|
---|
|
|
|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 眼和附器疾病 (H00-H59)
|
---|
|
附器 |
眼睑 |
炎症
- 睑内翻
- 睑外翻
- 兔眼
- 睑皮松垂症
- 上睑下垂
- 睑裂狭小
- 黄斑瘤
眼睫毛
|
---|
|
泪器 |
|
---|
|
眼眶 |
|
---|
|
结膜 |
|
---|
|
---|
|
眼球 |
眼纤维膜 |
巩膜: 巩膜炎 角膜: 角膜炎 (角膜疱疹、棘变形虫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 · 角膜溃疡 · 雪盲症 · 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病变 · 角膜营养不良 (角膜内皮、上皮角膜) · 圓錐角膜 · 干燥性角结膜炎 · 电光性眼炎 · 角膜结膜炎 · 角膜新生血管 · 凯-弗二氏环 · 角膜老年环 · 带状角膜病
|
---|
|
眼色素层 |
虹膜及睫状体
|
虹膜炎 · 葡萄膜炎 (中间葡萄膜炎) · 虹膜睫状体炎 · 眼前房积血 · 虹膜红变 · 永存瞳孔膜 · 虹膜根部断离 · 虹膜粘连 · 虹膜異色
|
---|
|
脉络膜 |
|
---|
|
---|
|
晶状体 |
白内障 · 无晶状体 · 晶状体异位
|
---|
|
视网膜 |
视网膜炎 (脉络膜视网膜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 视网膜脱落 · 视网膜层分裂 · 眼部缺血综合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视网膜病变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渗出性视网膜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黄斑变性 · 色素性视网膜炎 · 视网膜出血 ·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 黄斑水肿 · 视网膜前膜 · 黄斑皱褶 · 黄斑营养不良 ·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 · 扩散状脉络膜视网膜病
|
---|
|
高眼压症 · 飞蚊症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 红眼 · 真菌性角膜炎 · 眼球痨
|
|
---|
|
径路 |
视神经及 视觉径路
|
视神经炎 · 视神经乳头水肿 · 视神经萎缩 · 显性视神经萎缩 · 视盘玻璃疣 · 青光眼 · 营养性视神经病变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
|
---|
|
眼外肌、运动 适应及屈光
|
斜视: 眼肌麻痹 · 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 脑神经麻痹 (第三、第四、第六) · Kearns-Sayre综合征 其他: 内斜视/外斜视 · 上斜眼 · 隐斜视 (内隐斜、外隐斜) · 布朗氏综合征 · 狄恩尼氏综合征
双眼运动: 共轭凝视麻痹 · 凝视不足 · 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征
屈光不正: 远视/近视 · 散光 · 屈光参差症/网膜异象症 · 老花眼
|
---|
|
视力障碍及失明
|
|
---|
|
瞳孔 |
瞳孔不均 · 强直性瞳孔 · 相对传入瞳孔缺陷 · 艾迪综合征 · 瞳孔缩小 · 散瞳症 · 睫状肌麻痹
|
---|
|
其他 |
眼球震颤 |
---|
|
---|
|
眼部感染 |
|
---|
|
|
|
规范控制 |
- BNE: XX534739
- BNF: cb11938389t (data)
- GND: 4212125-5
- LCCN: sh85068076
- NDL: 00576179
|
---|
|
^ "eye human."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DVD
^ Gold, Daniel H; Lewis, Richard; "Clinical Eye Atlas," pp. 396-397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