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汪东兴 (1916年1月9日-2015年8月21日),江西弋阳人,中国共产党前高级领导人,文化大革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
汪东兴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按得票数排名末位);曾长期兼任中央警卫局局长,负责党主席毛泽东的警卫安全;是抓捕四人帮行动懷仁堂事變的决策人之一。1978年邓小平等中共元老掌权後被迫辞职下台。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经历
1.2 建国后早期
1.3 文革时期
1.4 党副主席
1.5 失势
2 评价
3 家庭
4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经历
参见:长征和重点进攻
汪东兴出生于江西弋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加入河潭乡儿童团,担任团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2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月,随部进入中央苏区。2月24日,红十军抵达光泽县,组成突击队,汪东兴担任侦破任务,率先攻入城内。随后部队整编,为红十一军第十九师,归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指挥,参与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同年7月,组建红七军团,红十一军改编为红十九师,汪东兴调入其中红八十四团,任政治处青年干事。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国军重兵攻占中央苏区黎川县、金溪县,汪东兴在金溪守城战斗中负重伤,后转中央野战医院治疗。痊愈后,留在总兵站七兵团办事处任青年干事兼侦查排长,随主力转战闽西北,负责转运物资和伤员。之后被送往瑞金九堡彭杨步兵学校学习,后留校任一营三连政治指导员。随后,中央军委决定将公略步兵学校与彭杨步兵学校合并,汪东兴仍任第三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步兵学校改编为中央军委干部团,汪东兴随部参加长征[1] 。1935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直属队指导员。1936年後,任红军第二野战医院(永坪总医院)政治委员,参加了红军在陕甘宁地区的东征、西征战役的医疗救护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後,汪东兴历任八路军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白求恩国际和平总医院政治委员[2] 。1945年至1947年,任中共中央社会部第三室副主任、第二室主任等职。
第二次國共內戰时期,出任中央直属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47年,国军对中共控制的陕北地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被迫离开延安,但坚持在陕北转战。汪东兴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转战各地,负责警卫工作。6月8日凌晨,国军陕北刘戡部先头部队进入距离中共中央驻地王家湾仅一山之隔,毛泽东等人连夜撤退,汪东兴率领一排兵力断后,阻击国军一个团,国军因不明情况,不敢进攻。汪东兴也因战功,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为毛泽东贴身警卫[3] 。1948年3月,中共中央转移通过黄河,汪东兴负责后勤及迁移工作[4] 。
建国后早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1950年,汪东兴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公安部八局副局长。1953年,任公安部九局(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1955年10月起,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等职,是罗瑞卿的副手。凭借在公安、警卫工作中的努力,1955年,汪东兴还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但没有获勋[5] 。掌管中南海内部的警卫;是北京卫戍区三人核心小组负责人、中共中央军委警卫局负责人。1958年6月至1960年8月,曾外放江西担任副省长兼江西省农垦厅厅长。1959年2月至1960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曾兼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1959年6月至1960年8月,兼任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1960年至1970年6月,再次返回北京,任公安部副部长。
文革时期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1971年毛泽东南巡
文化大革命开始後,汪东兴逐步受到重用。1961年5月,再次担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1965年11月10日,汪东兴接替杨尚昆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6] ,并继续兼任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0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陈伯达在会上提出“天才论”、并与林彪提议重设国家主席问题相互呼应,攻击张春桥和姚文元一派;毛泽东对陈伯达、林彪互相抱团取暖的态度表示反感,然而当时包括周恩来、陈毅、汪东兴等都人均正面支持陈伯达、林彪的立场。为此8月31日,毛泽东亲书批判陈伯达的《我的一点意见》,在全会印发[7]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发言指会议有人搞事,并再次强调不当国家主席,否定了天才的说法,将“设国家主席”定性为“反革命纲领”。至此毛泽东与林彪的矛盾公开化,而汪东兴为此连续两次写信检讨。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泽东发起了批陈整风运动,该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陈伯达的天才论,随后扩大到对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的批判,直接牵连到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1971年毛泽东南巡,为林彪下台制造舆论;而此时林彪集团制作《五七一工程纪要》,策划通过爆炸、暗杀毛泽东的行动。汪东兴负责整个南巡的安全工作,并在主要地点具体安排保卫任务。9月11日,毛泽东突然决定北返,并于9月12日抵达天津;促使林彪集团无法按原计划实施暗杀行动。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人被迫北逃苏联,飞机坠毁于蒙古,史称“九一三事件”。
事件爆发后,中共中央撤消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办公会议,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并由谢富治、张春桥、李先念、李德生、纪登奎、汪东兴、陈士榘、张才千、刘贤权组成,办公会议制度维持至1975年2月[8]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汪东兴晋升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长期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身边工作[9] 。
党副主席
参见:怀仁堂事变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治丧初期,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华国锋就计划解决“四人帮”问题[10] :672 。9月11日,华国锋向李先念交底,通过李居中联系,与叶剑英取得一致意见。华国锋积极行动,又得到汪东兴、中央军委负责人陈锡联、北京市委和北京卫戍区负责人吴德等人的支持,在力量对比上完全压倒了“四人帮”。华国锋考虑过开会解决和武力解决两种方式,9月21日与叶剑英密谈后初步确定以“隔离审查”的方式强硬解决。9月26日晚,华征求李、吴的意见后一致认为,在政治局会议获得多数票有把握,在中央全会则无把握,通过党内斗争的正常程序已无法顺利拿下“四人帮”,遂决定“先斩后奏”,待果断处置“四人帮”之后再召开政治局会议追认。叶剑英获悉商议结果后表示完全同意[10] :695 [11] 。
这种“半合法”的方式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特殊手段,得到陈云“不可避免”、“下不为例”的表态支持[12] 。汪东兴率8341部队负责抓捕行动,10月4日确定了具体行动计划[10] :697-698 。10月6日,抓捕行动按计划展开,华国锋以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名义,召集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怀仁堂开会,晚8时左右,三人先后抵达,即由华、叶、汪宣布对其“隔离审查”,几乎同时,江青、毛远新分别在住处被宣布“隔离审查”和“就地监护”,谢静宜、迟群等“四人帮”党羽在北京市委被控制。10月6日10时许,华国锋在北京西郊玉泉山9号楼(叶剑英住处)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在会上宣布粉碎“四人帮”是毛泽东的遗愿、“四人帮”被抓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13] :146 。
1977年3月至1978年12月,汪东兴兼任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1977年3月至1982年4月,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1977年8月,中共提前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汪东兴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继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之后党的四位副主席之一,位列中央权力核心第五位。1977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出现了“两个凡是”的说法,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4] 。”支持这一主张的中央领导人主要有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吴德和陈永贵,这五人和华国锋在党内形成了“凡是派”,以毛泽东的生前指示为纲领“抓纲治国”。
失势
参见: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资历深厚的邓小平回到中共最高决策层以稳定局面;而局面稳定后,邓小平与华国锋展开权力斗争[15] :45 ,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务实派渐渐在舆论和中共高层权力中获胜,而毛泽东式的领袖崇拜逐渐失去了光环[16] :51 [17] 。邓联合陈云、胡耀邦等指责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是“极左路线错误”,华国锋一派的领导地位逐渐被邓小平一派取代[18] [19] 。
1978年12月,汪东兴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受到严肃批评,被免除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由姚依林取代。胡耀邦擔任《毛澤東選集》編輯委員會主任,楊德中擔任警衛部隊八三四一部隊政治委員[20] 。1980年2月,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又批准他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補委员。1985年9月,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1987年11月的中共十三大上,连任中顾委委员。
汪东兴随后搬离了中南海,居住在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远离政坛,赋闲居家,与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的居宅比邻[21] 。晚年的汪东兴热衷于著述,出版《汪东兴日记》和《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等[22] 。
2015年8月21日5时28分,汪东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耆壽99岁[23] 。與亡妻姚湘娥合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评价
官方新华社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23] 。和华国锋的讣告相同,中共中央并没有提及两人在两个凡是问题上的是非。汪东兴的去世,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政治局委员以上领导人中最后一位辞世的,他的离去也“象征了一代人的谢幕”[24] 。
汪东兴长期担任毛泽东的贴身警卫,为人忠厚[25] 。毛泽东为此评价道:“他(汪东兴)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用起来我不放心,人还是旧的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也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26] 。”在处理四人帮问题上,汪东兴的果断、迅速和细心,在怀仁堂事件中的处理,受到了各方的赞誉和嘉奖。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结束后,阻拦邓小平等中共元老问题上,当时受到支持改革开放的一派批评,并迅速远离政治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汪东兴亦没有继续受到其他派别的苛责;客观上看,当邓小平下放江西时,汪东兴亦解决邓小平两位子女的读书上学问题,为此邓写信表达感激[27] 。
家庭
汪东兴妻子姚湘娥是红军时期的医护人员,曾担任过江西省公安厅警卫处副处长等职,后随丈夫调入北京,曾任中央警卫团副政委、警卫处副处长兼警卫值班室主任等职。两人共有7个子女,多数都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过役。
长子汪春平,曾在北海舰队服役,后转业到北京电报大楼工作。
长女汪延群,则担任汪东兴的秘书。
女汪大燕。
女汪小燕。女婿康永年,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管理局副局长,武警大校军衔。
子汪振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少将军衔。历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办公厅警卫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参考文献
引用
^ 罗时来. 1933年,汪东兴参加攻打光泽战斗. 福建党史月刊. 2008年, (05期): 33.
^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二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6: 636. ISBN 7-5065-5056-3.
^ 汪东兴日记忆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 新浪. 2015-08-21 [2015-08-25 ] .
^ 李家骥,杨庆旺. 毛泽东和他的警卫员.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9月: 443–460. ISBN 7-5073-1434-0.
^ 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713. ISBN 978-7-5483-0058-8.
^ 叶永烈. 邓小平改变中国. 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14: 10. ISBN 978-7-220-08819-3.
^ 王年一. 大动乱的年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98. ISBN 978-7-01-007863-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六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165. ISBN 978-7-80237-427-0.
^ 毛泽东重用汪东兴:他心细不喜欢动脑子. 21CN转自《生活文摘报》. 2008-04-19 [2015-08-25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9).
^ 10.0 10.1 10.2 史云、李丹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8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2008. ISBN 978-988-17274-8-0.
^ 刘晓. 激荡岁月:1976年的中国.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219-225.
^ 尹家民. 红墙见证录(下):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1349. ISBN 7-80170-272-7.
^ 叶永烈. 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08年5月. ISBN 9787210038290.
^ 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18–219. ISBN 978-7-302-08085-5.
^ Fewsmith, Joseph. Elite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M.E. Sharpe. 1 January 2001. ISBN 978-0-7656-0686-0.
^ 杨晋川、刘庸安、李从国、程国林 (编). 《1976–1992 中国政坛风云录》. 改革出版社. 1993. ISBN 9787800724671.
^ Xuezhi Guo. China's Security State Philosophy, Evoluti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August 2012: 362. ISBN 978-1-107-02323-9.
^ 世纪脉络 从 "一大" 到 "十五大". 华夏出版社. 1997: 229. ISBN 978-7-5080-1415-9.
^ Feng Chen.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Post-Mao China Ideology and Reform. SUNY Press. 1995: 36–38. ISBN 978-0-7914-2657-9.
^ 寒山碧原著,伊藤潔縮譯,唐建宇、李明翻譯. 鄧小平傳. 香港: 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1993年1月: 200 (中文(繁體)) .
^ 陈家鹦:走进晚年汪东兴. 共识网. 2013-09-25 [2015-08-27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汪东兴日记》. 人民网. 人民网. [2015-08-27 ] .
^ 23.0 23.1 汪东兴同志逝世 享年100岁. 新华网. 2015-08-21.
^ 单仁平. 汪东兴带着争议离职,不带争议离世. 环球时报. 2015-08-22 [2015-08-27 ] .
^ 李志綏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中對汪东兴的評價頗高,汪在夫妻感情上忠誠,遠較葉子龍與李銀橋正派。李書上記載毛澤東曾要求汪將一名犯錯的年輕警衛關入監獄,汪向毛求情說,事情可以辦緩一點,怕出人命。這事得到毛同意。最後這名警衛被調離北京了事。
^ 姚博,萧雪. 毛泽东中南海往事.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2年10月: 71. ISBN 978-7-5151-0289-4.
^ 邓小平的“老伙计”:张震邓力群汪东兴等. 腾讯新闻网. [2015-08-27 ] .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杨尚昆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1968年 - 1978年
繼任:姚依林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
一中全會
陈独秀(总书记) · 张国焘 · 蔡和森 · 瞿秋白(後補,因病请假) · 谭平山(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张国焘 · 李维汉 · 周恩来 · 李立三 · 张太雷 · 瞿秋白(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
瞿秋白(临时政治局主席) · 李维汉 · 苏兆征
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瞿秋白 · 李维汉 · 苏兆征 · 周恩来 · 罗亦农 (被捕牺牲) · 项英(後補)
第六届
一中全會
向忠发 · 周恩来 · 苏兆征 (1929年2月病逝) · 项英 · 蔡和森(1928年11月被撤职) · 李立三(後補)
三中全會
向忠发(政治局主席) · 周恩来 · 瞿秋白
四中全會
1931年1月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张国焘 · 王明
1931年6月
周恩来 · 王明(代理书记) · 卢福坦 · 张闻天
1931年9月
博古 · 张闻天 · 卢福坦
五中全會
1934年1月
博古(总书记) · 张闻天 · 周恩来 · 项英
1935年1月
张闻天(总书记) · 毛泽东 · 周恩来 · 博古 · 王稼祥
1937年12月
张闻天 · 毛泽东 · 王明 · 陈云 · 康生
六中全會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王明 · 任弼时(1940年7月增选)
七中全會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第七届
不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 代替。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來 ·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 · 周恩來 · 朱德 · 任弼时 (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 · 陈云 (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 · 朱德(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林彪 (1958年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总书记)
十一中全会选举 1966年8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 · 陶铸(1967年被打倒) · 陈伯达 · 邓小平(1967年被打倒) · 康生 · 刘少奇(1967年被打倒,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撤职) · 朱德 · 李富春 · 陈云
1967年3月 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
第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69年4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 (中央副主席,1971年逝世) · 周恩来 · 陈伯达(1971年九届二中全会隔离审查,1973年撤职) · 康生
第十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3年8月
毛泽东 (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 华国锋 (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1976年任中央主席) · 周恩来 (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康生 (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辞职) · 邓小平 (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当选,1976年撤职,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复职,中央副主席) · 朱德 (1976年逝世) · 张春桥(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董必武 (1975年逝世)
第十一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7年8月
华国锋(中央主席)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辞职) · 胡耀邦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总书记) · 赵紫阳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
六中全会改组 1981年6月
胡耀邦(中央主席、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赵紫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华国锋(中央副主席)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
赵紫阳(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撤职)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免职)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 宋平 · 李瑞环(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2年10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 · 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7年9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朱镕基(国务院总理)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2年11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曾庆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 · 黄菊 (国务院副总理,2007年逝世) · 吴官正(中央纪委书记)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罗干(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7年10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习近平(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 · 贺国强(中央纪委书记) · 周永康(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2年11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俞正声(全国政协主席)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王岐山(中央纪委书记) · 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7年10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栗战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汪洋(全国政协主席) · 王沪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赵乐际(中央纪委书记) · 韩正(国务院副总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
1977年8月19日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职
5-1+3 常委会委员
华国锋(中央主席→中央副主席) · 胡耀邦 (1980年增选,中央总书记,1981年当选为中央主席)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赵紫阳 (1980年增选,1981年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 云 (1978年增选,中央副主席) ·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辞职)
23-4+6 委员
华国锋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 震 (1978年增选) · 韦国清 · 乌兰夫 · 方 毅 · 邓小平 · 邓颖超 (1978年增选) · 叶剑英 · 刘伯承 · 许世友 · 纪登奎(1980年辞职) · 苏振华 (1979年逝世) · 李先念 · 李德生 · 吴 德(1980年辞职) · 余秋里 · 汪东兴(1980年辞职) · 张廷发 · 陈 云 (1978年增选) · 陈永贵 · 陈锡联(1980年辞职) · 胡耀邦 (1978年增选,1978年兼中央秘书长至1980年) · 赵紫阳 (1979年选举) · 耿 飙 · 聂荣臻 · 倪志福 · 徐向前 · 彭 冲 · 彭 真 (1979年选举)
3-1 候补委员
陈慕华 · 赵紫阳(1979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 赛福鼎
« 第十届 → 第十一届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3年8月至1977年8月任职
9-3+2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 (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 华国锋 (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央主席) · 周恩来 (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7年撤职) · 康 生 (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辞职) · 邓小平 (1975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中央副主席)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朱 德 (1976年逝世) ·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董必武 (1975年逝世)
21-4+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 · 王洪文(1977年撤职) · 邓小平 (1973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 · 韦国清 · 叶剑英 · 刘伯承 · 江 青(1977年撤职) · 朱 德 · 许世友 · 华国锋 · 纪登奎 · 吴 德 · 汪东兴 · 陈永贵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德生 ·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周恩来 · 姚文元(1977年撤职) · 康 生 · 董必武
4 候补委员
吴桂贤 · 苏振华 · 倪志福 · 赛福鼎
« 第九届 → 第十届 → 第十一届 »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政治局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职
5-1 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 彪 (中央副主席,1971年逝世) · 周恩来 · 陈伯达(1973年撤职) · 康 生
21-5 委员
毛泽东 · 林 彪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叶 群 (1971年逝世) · 叶剑英 · 刘伯承 · 江 青 · 朱 德 · 许世友 · 陈伯达(1973年撤职)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作鹏(1973年撤职) · 吴法宪(1973年撤职) · 张春桥 · 邱会作(1973年撤职) · 周恩来 · 姚文元 · 康 生 · 黄永胜(1973年撤职) · 董必武 · 谢富治 (1972年逝世)
4-1 候补委员
纪登奎 · 李雪峰(1973年撤职) · 李德生 · 汪东兴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 第九届 → 第十届 »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 (1941年-1948年)
李富春 → 杨尚昆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1948年至今)
杨尚昆 → 汪东兴 → 姚依林 → 胡启立 → 乔石 → 王兆国 → 温家宝 → 曾庆红 → 王刚 → 令计划 → 栗战书 → 丁薛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时期中国大陆人物群体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风派 ·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 上海人民公社 · 革命委员会 · 8341部队 · 工宣队 · 梁效 · 池恒
中共中央
中共第八届中 央政治局委员
委员
毛泽东(主席) · 刘少奇(副主席) · 周恩來(副主席) · 朱德(副主席) · 陈云(副主席) · 邓小平 · 林彪(八届五中全会增选副主席) · 林伯渠(1960年逝世) · 董必武 · 彭真 · 罗荣桓(1963年逝世) · 陈毅 · 李富春 · 彭德怀 · 刘伯承 · 贺龙 · 李先念 · 柯庆施(1958年增选,1966年逝世) · 李井泉(1958年增选) · 谭震林(1958年增选) · 陶铸(1966年8月补选) · 陈伯达(1966年8月补选) · 康生(1966年8月补选) · 徐向前(1966年8月补选) · 聂荣臻(1966年8月补选) · 叶剑英(1966年8月补选)
候补 委员
乌兰夫 · 张闻天 · 陆定一 · 陈伯达 · 康生 · 薄一波 · 李雪峰(1966年8月补选) · 谢富治(1966年8月补选) · 宋任穷(1966年8月补选)
中共第八届中 央书记处书记
总书记
邓小平
书记
邓小平 · 彭真(1966年8月撤职) · 王稼祥 · 谭震林 · 谭政(1962年免职) · 黄克诚(1962年免职) · 李雪峰 · 李富春(1958年增选) · 李先念(1958年增选) · 陆定一(1962年增选,1966年8月撤职) · 康生(1962年增选) · 罗瑞卿(1962年增选,1966年8月撤职) · 陶铸(1966年5月增选为常务书记) · 叶剑英(1966年5月增选) · 谢富治(1966年8月补选) · 刘宁一(1966年8月补选)
候补 书记
刘澜涛 · 杨尚昆(1966年8月撤职) · 胡乔木
中共第九届中 央政治局委员
委员
毛泽东(主席) · 林彪(副主席) · 叶群 · 叶剑英 · 刘伯承 · 江青 · 朱德 · 许世友 · 陈伯达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作鹏 · 吴法宪 · 张春桥 · 邱会作 · 周恩来 · 姚文元 · 康生 · 黄永胜 · 董必武 · 谢富治
候补 委员
中共第十届中 央政治局委员
委员
毛泽东(主席) · 王洪文(副主席) · 韦国清 · 叶剑英(副主席) · 刘伯承 · 江青 · 朱德 · 许世友 · 华国锋 · 纪登奎 · 吴德 · 汪东兴 · 陈永贵 · 陈锡联 · 李先念 · 李德生(副主席) · 张春桥 · 周恩来(副主席) · 姚文元 · 康生(副主席) · 董必武 · 邓小平(十届二中全会增选副主席)
候补 委员
文化革命 五人小组
彭真(组长) · 陆定一(副组长) · 康生 · 周扬 · 吴冷西
中央文化 革命小组
组长
陈伯达
顾问
康生 · 陶铸(1966年8月2日增补,1967年1月4日被批判)
副组长
江青 · 王任重(1966年12月被批判) · 刘志坚(1967年1月4日被批判) · 张春桥
成员
谢镗忠(1967年5月被打倒) · 姚文元 · 王力(1967年8月30日请假检讨) · 关锋(1967年8月30日请假检讨) · 戚本禹(1968年1月13日隔离审查) · 尹达(1966年被打倒) · 穆欣(1967年9月6日戴上特务帽子) · 郭影秋(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7月回人民大学) · 郑季翘(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打倒) · 杨植霖(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批斗) · 刘文珍(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被打倒) · 张平化(1966年6月13日增补,1966年8月30日回湖南)
国务院
1965- 1975
总理
周恩来
副总理
林彪 · 陈云 · 邓小平 · 贺龙 · 陈毅 · 柯庆施 · 乌兰夫 · 李富春 · 李先念 · 谭震林 · 聂荣臻 · 薄一波 · 陆定一 · 罗瑞卿 · 陶铸 · 谢富治
秘书长
周荣鑫
1975- 1978
总理
周恩来 · 华国锋(1976年2月2日任命为代总理;4月7日任命为总理)
副总理
邓小平 · 张春桥 · 李先念 · 陈锡联 · 纪登奎 · 华国锋 · 陈永贵 · 吴桂贤 · 王震 · 余秋里 · 谷牧 · 孙健
中央军委
1959- 1969
主席
毛泽东
副主席
林彪 · 贺龙 · 聂荣臻 · 陈毅(1966年1月增补) · 刘伯承(1966年1月增补) · 徐向前(1966年1月增补) · 叶剑英(1966年1月增补)
常委
毛泽东 · 林彪 · 贺龙 · 聂荣臻 · 朱德 · 刘伯承 · 陈毅 · 邓小平 · 罗荣桓 · 徐向前 · 叶剑英 · 罗瑞卿 · 谭政(1960年10月后撤职) · 谢富治(1967年3月增补) · 萧华(1967年3月增补) · 杨成武(1967年3月增补) · 粟裕(1967年3月增补)
秘书长
罗瑞卿(1965年12月撤职) · 叶剑英(1966年5月起兼任)
副秘书长
苏振华 · 萧向荣(1965年11月免职) · 萧华(1959年10月增补) · 杨成武(1966年5月增补)王新亭(1966年3月增补)
军委办公会议 (1959-1967)
罗瑞卿(1965年12月撤职) · 谭政(1960年10月后撤职) · 杨成武 · 萧华 · 邱会作 · 萧向荣(1965年11月免职) · 张爱萍(1960年5月增补)
军委办事组 (1967-1969)
组长
杨成武(1968年3月撤职) · 黄永胜(1968年3月任命)
副组长
吴法宪
成员
叶群 · 邱会作 · 张秀川(1968年3月免职) · 李作鹏 · 李天焕(1967年10月增补,1968年3月免职) · 刘锦平(1967年10月增补,1968年3月免职) · 李天佑(1969年1月增补)
重大案件与 事件中人物
三家村反党集团
彭、罗、陆、杨 阴谋反党集团
批判乌兰夫
乌兰夫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
薄一波 · 刘澜涛 · 安子文 · 杨献珍等61人
资产阶级反动 路线代表人物
贺龙事件
贺龙
二月逆流
谭震林 · 陈毅 · 叶剑英 · 李富春 · 李先念 · 徐向前 · 聂荣臻 · 余秋里 · 谷牧
五一六分子
林彪反党集团
林彪 · 陈伯达 · 叶群 · 黄永胜 · 吴法宪 · 李作鹏 · 邱会作 · 李雪峰
批邓、反击 右倾翻案风
邓小平 · 周荣鑫 · 胡耀邦 · 张爱萍 · 万里
林彪、江青 反革命集团案
康生
林彪集团
林彪 · 叶群 · 林立果 · 周宇驰 · 谢富治 · 吴法宪 · 李作鹏 · 邱会作 · 黄永胜 · 江腾蛟
江青集团
江青 · 張春橋 · 姚文元 · 王洪文 · 陳伯達
红卫兵 红小兵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 · 首都红卫兵纠察队 · 联动 · 一司 · 二司 · 三司 ·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红卫兵领袖 及知名人物
造反派
北京高校造反派五大领袖
蒯大富(清华“井冈山”) · 聂元梓(北大“新北大公社”) · 谭厚兰(师大“井冈山”) · 王大宾(地质“东方红”) · 韩爱晶(北航“红旗”)
“造反派”人物
其他人物
汪东兴 · 毛远新 · 谢静宜 · 迟群 · 温玉成 · 张玉凤 · 王海容 · 唐闻生 · 乔冠华 · 章含之 · 丁盛 · 徐景贤 · 马天水 · 孙健 · 金祖敏 · 王秀珍 · 刘建勋 · 张秋桥 · 刘湘屏 · 陈阿大 · 庄则栋 · 于会泳 · 浩亮 · 黄帅 · 殷承宗 · 杨春霞 · 刘长瑜 · 黄金海 · 刘庆棠 · 祝家耀 · 张铁生 · 冯国柱
受害者
牛鬼蛇神 · 走资派 · 黑帮 · 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及其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 铁姑娘 · 知识青年 · 反動學術權威
被处决者
林昭 · 遇罗克 · 张志新 · 李九莲 · 陆兰秀
“被迫害身亡”者
自杀者
老舍 · 李立三 · 翦伯赞 · 傅其芳 · 容国团 · 姜永宁
意外被害者
潘景寅
英雄模范
刘英俊 · 焦裕禄 · 蔡永祥 · 李文忠 · 金训华 · 门合 · 戴碧荣 · 杨水才 · 关成富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王进喜 · 胡业桃 · 李全洲 · 王国福 · 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 · 41名华侨小英雄 · 南海英雄船 · 32111英雄钻井队 · 1124英雄集体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卫生科 · 为人民战胜烈火的英雄连 · 小靳庄 · 辉县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十英雄
孙玉国 · 杜永春 · 华玉杰 · 周登国 · 冷鹏飞 · 孙征民 · 杨林 · 陈绍光 · 王庆荣 · 于庆阳
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
李显文 · 杨星春 · 陈洪光 · 曲月伦 · 杨庆忠 · 程德风 · 谭仁贵 · 李荣昌 · 陈昌元 · 李兴富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F: cb16637299s (data)
FAST: 351514
GND: 129406708
ISNI: 0000 0000 6394 3242
LCCN: n95013507
NLA: 36669215
SUDOC: 188895906
VIAF: 31116902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