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李维汉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任期 1982年9月 - 1984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任期 1954年9月 - 1964年12月
全国政协副主席
任期 1954年12月 - 1964年12月 1979年7月 - 198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长
任期 1949年10月 - 1953年9月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
任期 1948年10月 - 1964年12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任期 1927年8月 - 1927年9月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
任期 1927年8月 - 1928年6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别名
原名厚儒,字和笙,曾用名罗迈
出生
(1896-06-02 ) 1896年6月2日(光緒二十二年4月21日) 大清湖南省长沙府长沙县
逝世
1984年8月11日(1984-08-11 ) (8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其他政党
中国少年共产党
配偶
曹文玉 (1914年結婚)金维映 (1933年結婚)吴景之 (1942年結婚)
儿女
儿子:李铁映、李铁林 女儿:罗静松、李曦、李英
宗教信仰
无
李维汉 (1896年6月2日-1984年8月11日),原名厚儒 ,字和笙 ,曾用名罗迈 ,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维汉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结识,并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后参与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工作。八七会议后,李维汉一度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陕北公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后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受迫害。文革结束后,起用为中顾委副主任。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及加入中共
1.2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 家庭
3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及加入中共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4月21日,李维汉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 :1 。1917年,暑期毕业,留校任初级部主任。1918年4月,李维汉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2]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6月,同周恩来、赵世炎等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负责组织工作[1] :18 。年底回国,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3] 。
1923年4月,李维汉接替调往中央工作的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后改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长[1] :26 。1925年1月,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 :39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后,李维汉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李维汉为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五个委员之一[1] :120 。
1927年8月,他和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担任会议主席[4] :16 。会后,成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李维汉担任常委、组织部部长[1] :125 。1928年4月,因中共代表分批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李维汉和任弼时、罗登贤三人受命留守在上海,代表中共中央处理国内工作[4] :30 。六大后,任中央巡视员,视察上海工作。1929年春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以后改任书记[1] :208 。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中共江南省委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1] :242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时,被撤销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4] :49 ,会后赴莫斯科学习[1] :253 。
1933年,李维汉回国到江西苏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后任部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对罗明、邓小平政治路线的抨击[5] 。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于同年参加长征,任军委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6] 。1936年9月,任中共定边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1] :292 。1937年1月,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1] :293 。1937年3月,任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不久又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 :296 。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38年4月,李维汉调任陕北公学副校长[1] :299 。1938年7月,担任栒邑县看花宫陕北公学分校校长[7] 。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1] :329 、陕北公学校长[1] :322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 :347 。他先后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均经中央讨论批准[1] :358 。1940年10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参加延安整风[1] :367 。1942年9月,任中共西北中央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1] :384 ,进行发展生产,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和少数民族工作,建设“三三制”政权等工作[1] :397 。
1946年4月,中央决定由李维汉参加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协助周恩来进行国共谈判[1] :481 。1946年底,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1948年5月任部长。1948年10月,城市工作部改称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李维汉任部长,主管中共的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8] 。1949年4月,任中共代表团代表,参与同中国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的谈判[1] :504 。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被推选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秘书长,负责政协代表的提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12月21日至25日,第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图为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在会议主席台上。
1949年10月,李维汉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5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进行谈判,达成《十七条协定》。1952年12月,发出《关于满族是否是少数民族的意见》,指出满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一律享受民族优惠政策。1953年11月,任中财委副主任[9] 。1954年9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后又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11月,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1] :580 。1956年,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中央委员[10] 。
在此期间,李维汉继续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他提出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经过公私合营,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全行业合营之后,提出统战工作以教育为主、以教育方法为主的方针等。在民族工作方面,李维汉提出联邦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建议采取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宗教工作方面,李维汉提出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后又提出必须改革宗教中的压迫剥削制度,宗教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制度。[11]
从1962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北京工作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开始,李维汉长期遭受批判[1] :683 。中央统战部在部务会议范围内开展了政策、思想检查,特别是对李维汉自1956年以来所提出的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进行不点名的批判。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会不会出修正主义、会不会出赫鲁晓夫的问题。会后,中央统战部便开始了对李维汉的第二次批判,李维汉在部务会议上作了两次检查,被迫承认犯了“反党反中央反毛泽东”的“错误”[1] :684 。1964年12月,被撤销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12] 。
文化大革命中,李维汉遭迫害,下放至湖北省咸宁市。1979年,他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0年,向鄧小平提出肃清“封建主義”影響,获得邓小平认可[13] 。1982年9月13日,出任新设立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8月11日,李维汉在北京逝世。
家庭
第一任妻子:曹文玉,1914年春结婚,育有一子三女,1961年逝世。
长子:李德谦,曹文玉生,早夭。
女儿:罗静松、李曦、李英
第二任妻子:金维映,曾为邓小平第二任妻子。1933年,因“邓、毛、谢、古事件”和個人理由,金維映与邓小平离婚,又與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結婚[14] ,两人育有一子李铁映。1941年,在莫斯科的精神病院里担任志愿护士时被德军轰炸机空袭炸弹炸死。
次子:李铁映,金維映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三任妻子:吴景之,1942年结婚,生子李铁林。
三子:李铁林,吴景之生,原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5] 。
参考文献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98-0588-6.
^ 金冲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传(1893-1949).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1–42. ISBN 7-5073-1656-4.
^ 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同志. 新浪网. 2006-06-02 [2010-09-26 ] .
^ 4.0 4.1 4.2 叶永烈.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14. ISBN 978-7-220-09205-3.
^ David S. G. Goodman.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English: Routledge. 1994: 34. ISBN 978-0-415-11253-6. Edition 2.
^ 王树增. 长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76. ISBN 978-7-02-005798-6.
^ 红色记忆:“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 人民日报. 2007-01-29 [2015-11-14 ] .
^ 刘国新、贺耀敏、刘晓 等 主编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 第7卷 人物卷.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164. ISBN 978-7-201-06469-7.
^ 李维汉.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8-10-15 [2015-11-14 ] .
^ 王琦. 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 1921-1987.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158. ISBN 7-80023-494-0.
^ 刘哲. 统战工作的赤诚之子. 中国青年网. 2012-12-28 [2015-11-14 ] .
^ 曹英.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 华文出版社. 2013: 223. ISBN 978-7-5075-3944-8.
^ 刑小群<鄭惠口述史(三之三)>,《明報月刊》,香港,2003年9月,頁105
^ 寒山碧原著,伊藤潔縮譯,唐建宇、李明翻譯. 鄧小平傳. 香港: 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1993: 33.
^ 新民晚报新中国60年征文:我的父辈李维汉. 新民晚报. 2009-10-26 [2015-11-14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 1949年10月-1953年9月
繼任:习仲勋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
一中全會
陈独秀(总书记) · 张国焘 · 蔡和森 · 瞿秋白(後補,因病请假) · 谭平山(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张国焘 · 李维汉 · 周恩来 · 李立三 · 张太雷 · 瞿秋白(後補)
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
瞿秋白(临时政治局主席) · 李维汉 · 苏兆征
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瞿秋白 · 李维汉 · 苏兆征 · 周恩来 · 罗亦农 (被捕牺牲) · 项英(後補)
第六届
一中全會
向忠发 · 周恩来 · 苏兆征 (1929年2月病逝) · 项英 · 蔡和森(1928年11月被撤职) · 李立三(後補)
三中全會
向忠发(政治局主席) · 周恩来 · 瞿秋白
四中全會
1931年1月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张国焘 · 王明
1931年6月
周恩来 · 王明(代理书记) · 卢福坦 · 张闻天
1931年9月
博古 · 张闻天 · 卢福坦
五中全會
1934年1月
博古(总书记) · 张闻天 · 周恩来 · 项英
1935年1月
张闻天(总书记) · 毛泽东 · 周恩来 · 博古 · 王稼祥
1937年12月
张闻天 · 毛泽东 · 王明 · 陈云 · 康生
六中全會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王明 · 任弼时(1940年7月增选)
七中全會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
第七届
不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 代替。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來 ·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中央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 · 周恩來 · 朱德 · 任弼时 (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 · 陈云 (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刘少奇(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 · 朱德(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林彪 (1958年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总书记)
十一中全会选举 1966年8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中央副主席) · 周恩来 · 陶铸(1967年被打倒) · 陈伯达 · 邓小平(1967年被打倒) · 康生 · 刘少奇(1967年被打倒,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撤职) · 朱德 · 李富春 · 陈云
1967年3月 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
第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69年4月
毛泽东(中央主席) · 林彪 (中央副主席,1971年逝世) · 周恩来 · 陈伯达(1971年九届二中全会隔离审查,1973年撤职) · 康生
第十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3年8月
毛泽东 (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 华国锋 (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1976年任中央主席) · 周恩来 (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康生 (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辞职) · 邓小平 (1975年十届二中全会当选,1976年撤职,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复职,中央副主席) · 朱德 (1976年逝世) · 张春桥(1976年隔离审查,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撤职) · 董必武 (1975年逝世)
第十一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77年8月
华国锋(中央主席)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中央副主席) · 汪东兴(中央副主席,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辞职) · 胡耀邦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总书记) · 赵紫阳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
六中全会改组 1981年6月
胡耀邦(中央主席、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副主席) · 赵紫阳(中央副主席) · 李先念(中央副主席) · 陈云(中央副主席) · 华国锋(中央副主席)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 ·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 ·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 · 李先念(国家主席) ·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
赵紫阳(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撤职)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免职)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 宋平 · 李瑞环(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2年10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国务院总理) · 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朱镕基(国务院副总理) · 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97年9月
江泽民(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朱镕基(国务院总理) · 李瑞环(全国政协主席) · 胡锦涛(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尉健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 ·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2年11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兼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曾庆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 · 黄菊 (国务院副总理,2007年逝世) · 吴官正(中央纪委书记)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罗干(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07年10月
胡锦涛(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 · 贾庆林(全国政协主席) · 李长春(中央文明委主任) · 习近平(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兼中央军委副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 · 贺国强(中央纪委书记) · 周永康(中央政法委书记)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2年11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俞正声(全国政协主席) · 刘云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王岐山(中央纪委书记) · 张高丽(国务院副总理)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选举 2017年10月
习近平(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 · 栗战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汪洋(全国政协主席) · 王沪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 · 赵乐际(中央纪委书记) · 韩正(国务院副总理)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
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7年5月至1928年7月任职。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训令组建临时中央常委会,8月7日政治局紧急会议改组
政治局常委
陈独秀 (总书记,1927年7月停职) · 张国焘 · 蔡和森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 :张国焘 · 周恩来 · 李维汉 · 李立三 · 张太雷 · 瞿秋白(1927年7月25日增补)
政治局委员
陈独秀 (1927年7月停职) · 蔡和森 · 李维汉 · 瞿秋白 · 张国焘 · 谭平山 · 李立三 · 周恩来
政治局候补委员
苏兆征 · 张太雷
第五届(八七会议前)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后)
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7年8月7日政治局紧急会议改组,1927年5月至1928年7月任职
3+2 常委
瞿秋白(主持工作) · 李维汉 · 苏兆征 · 周恩来(1927年11月增选) · 罗亦农 (1927年11月增选,1928年4月遇害)
9-2 委员
苏兆征 · 向忠发 · 瞿秋白 · 罗亦农 (1928年4月遇害) · 顾顺章 · 王荷波 (1927年11月遇害) · 李维汉 · 彭 湃 · 任弼时 · 周恩来(1927年11月增选)
7-5 候补委员
邓中夏 · 周恩来(1927年11月晋升) · 毛泽东 (1927年11月撤职) · 彭公达 (1927年11月撤职) · 张太雷 (1927年12月遇害) · 张国焘 (1927年11月撤职) · 李立三
« 第五届(八七会议前)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 → 第六届 »
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
1928年7月19日中共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8年7月至1945年6月任职
一中全会(1928年7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苏兆征 (1929年2月逝世) · 项英 · 蔡和森 (1928年11月撤职) · 李立三(1928年1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瞿秋白 · 张国焘
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立三(候补常委,1928年11月晋升) · 徐锡根(候补常委) · 杨殷 (1929年8月被害) · 彭湃 (1929年8月被害) · 罗登贤 · 关向应 · 卢福坦
三中全会(1930年9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 周恩来 · 瞿秋白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项英 · 李立三 · 关向应 · 张国焘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 徐锡根 · 卢福坦 · 温裕成 · 李维汉 · 顾顺章 · 毛泽东
四中全会(1931年1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总书记,1931年6月被捕叛变后被处决) · 周恩来 · 张国焘 · 王明(1931年6月代理总书记)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项英 · 徐锡根 · 陈郁 · 卢福坦 · 任弼时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 关向应 · 王克全 (1931年2月开除出党) · 刘少奇 · 温裕成 (1931年3月撤职) · 毛泽东 · 顾顺章 (1931年4月叛变)
临时中央(1931年9月)
政治局常委
秦邦宪(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 · 张闻天 · 卢福坦 (1933年1月叛变)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康生 · 李竹声 · 陈云
五中全会(1934年1月)
书记处书记
秦邦宪(总书记至1935年2月) · 张闻天(1935年2月任总书记) · 周恩来 · 项英 · 毛泽东(1935年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陈云 · 王明 · 康生 · 任弼时 · 张国焘 · 朱德 · 毛泽东(1935年1月晋升常委) · 顾作霖 (1934年5月逝世) · 陈昌浩(1935年8月增补) · 周纯全(1935年8月增补) · 彭德怀(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 林育英(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稼祥 · 刘少奇 · 关向应 · 邓发 · 凯丰
政治局会议(1936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张闻天(总书记) · 毛泽东 · 周恩来 · 王稼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朱德 · 任弼时 · 张国焘 · 刘少奇 · 凯丰 · 邓发
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
书记处书记
毛泽东 · 王明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任弼时(1940年3月参加工作)
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 刘少奇 · 任弼时
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 王明 · 张闻天 · 陈云 · 康生 · 周恩来 · 朱德 · 项英 (1941年3月遇害) · 王稼祥 · 任弼时 · 张国焘 (1938年4月叛逃) · 刘少奇 · 凯丰 · 邓发 · 彭德怀
七中全会(1944年5月)[注 1]
全会主席团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任弼时 · 周恩来
^ 六届七中全会期间,由全会主席团处理中央日常事务,政治局及书记处停止履行职权。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 →
第六届 → 第七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1949 - 1954)
李维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1954 - 1970)
乌兰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1978年至今)
杨静仁 → 司马义·艾买提 → 李德洙 → 杨晶 → 王正伟 → 巴特尔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
政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
周恩来
副总理
董必武 · 陈云 · 郭沫若 · 黄炎培 · 邓小平(1952年任命)
政务委员
谭平山 · 谢觉哉 · 罗瑞卿 · 薄一波 · 曾山 · 滕代远 · 章伯钧 · 李立三 · 马叙伦 · 陈劭先 · 王昆仑 · 罗隆基 · 章乃器 · 邵力子 · 黄绍竑 · 李富春(1950年任命)
秘书长
历次政务会议
政务院下属各部委负责人
委员会: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董必武(兼)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陈云(兼)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郭沫若(兼)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 谭平山(兼)
部:
外交部部长 周恩来(兼)
内务部部长 谢觉哉(兼)
公安部部长 罗瑞卿(兼)
司法部部长 史良
财政部部长 薄一波(兼) → 戎子和(代理) → 邓小平(兼) → 李先念
贸易部部长 叶季壮(1952年9月部门撤销)
对外贸易部部长 叶季壮(1952年8月部门设立)
商业部部长 曾山(兼)(1952年8月部门设立)
粮食部部长 章乃器(兼)(1952年8月部门设立)
重工业部部长 陈云(兼)(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燃料工业部部长 陈郁(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纺织工业部部长 曾山(兼)(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食品工业部部长 杨立三(1950年12月部门撤销)
轻工业部部长 黃炎培(兼)(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黄敬(1952年8月部门设立,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赵尔陆(1952年8月部门设立,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建筑工程部部长 陈正人(1952年8月部门设立,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铁道部部长 滕代远(兼)
邮电部部长 朱学范
交通部部长 章伯钧(兼)
农业部部长 李书城
林垦部 → 林业部部长 梁希
水利部部长 傅作义
劳动部部长 李立三(兼)
文化部部长 沈雁冰
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兼) → 张奚若
高等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兼)(1952年11月部门设立)
卫生部部长 李德全
地质部部长 李四光(1952年11月部门设立,1953年划归国家计委)
人事部部长 安子文(1950年9月部门设立)
华北事务部部长 刘澜涛(1950年9月部门设立,1952年4月部门撤销)
署:
情报总署署长 邹大鹏(1952年8月部门撤销)
新闻总署署长 胡乔木(1952年8月部门撤销)
出版总署署长 胡愈之
海关总署署长 孔原(1953年1月部门撤销)
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南汉宸
会:
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绍禹
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维汉
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香凝
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 贺龙(1952年11月部门设立)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楚图南(1952年11月部门设立)
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主任 刘澜涛(1952年4月部门设立,1952年11月改为中央人民政府华北行政委员会)
院:
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兼)(1952年改为非政务院直属机构)
局:
中央气象局局长 涂长望(1953年8月部门设立)
政务院机关人员
政务院秘书厅
政务院参事室主任 郭春涛 → 廖鲁言 → 孙志远
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余心清
政务院人事局局长 孙起孟(1950年9月部门并入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
政务院专家工作组组长 伍修权(1953年8月部门成立)
政务院专家工作办公室主任 杨放之(1953年8月部门成立)
政务院专家招待事务管理局局长 赖祖烈(1953年8月部门成立)
政务院其他机构负责人
政务院及其所属单位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主任 章乃器(兼)
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 薄一波(兼)(1950年3月部门成立)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周恩来(兼)(1952年3月14日部门成立)
中央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主任 沈钧儒(兼)(1953年1月9日部门成立)
中央复员委员会主任 周恩来(兼)(政务院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1950年7月4日部门设立,1951年12月7日改为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
中央转业建设委员会主任 周恩来(兼)(1951年12月7日部门设立)
政务院劳动就业委员会主任 李维汉(兼)(1952年7月25日部门设立,1954年9月27日部门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机关生产处理委员会主任 李富春(兼)(1952年2月29日部门设立,1954年9月27日部门撤销)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届周恩来内阁) → 国务院(1954年9月-1959年4日,第2届周恩来内阁)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领导人
1982年9月—1992年10月
1982年9月13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2年9月-1985年9月)
主任 :邓小平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 许世友 · 谭震林 (1983年逝世) · 李维汉 (1984年逝世)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 王首道 · 邓小平 · 伍修权 · 刘澜涛 · 江华 · 许世友 · 李井泉 · 李维汉 · 萧克 · 萧劲光 · 何长工 · 宋时轮 · 陆定一 · 陈锡联 · 段君毅 · 耿飚 · 姬鹏飞 · 黄火青 · 粟裕 (1984年逝世) · 程子华 · 傅钟 · 谭震林 · 薄一波
1985年9月24日 中顾委第五次全会选举 (1985年9月-1987年11月)
主任 :邓小平副主任 :王震 ·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 许世友 (1985年逝世) · 宋任穷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 王震 · 王首道 · 邓小平 · 伍修权 · 刘澜涛 · 江华 · 许世友 · 李一氓 · 李德生 · 萧克 · 宋任穷 · 宋时轮 · 陆定一 · 陈锡联 · 段君毅 · 耿飚 · 姬鹏飞 · 黄镇 · 黄火青 · 程子华 · 薄一波
1987年11月2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1992年10月)
主任 :陈云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 宋任穷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 王首道 · 伍修权 · 刘澜涛 · 江华 · 李一氓 (1990年逝世) · 李德生 · 杨得志 · 萧克 · 余秋里 · 宋任穷 · 宋时轮 (1991年逝世) · 张劲夫 · 张爱萍 · 陆定一 · 陈云 · 陈丕显 · 陈锡联 · 胡乔木 (1992年逝世) · 段君毅 · 耿飚 · 姬鹏飞 · 黄华 · 黄镇 (1989年逝世) · 康世恩 · 程子华 (1991年逝世) · 薄一波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
王明 → 周恩来 → 李维汉 → 徐冰 → (刘友法) → 李大章 → 乌兰夫 → 楊靜仁 → 阎明复 → 丁关根 → 王兆国 → 刘延东 → 杜青林 → 令计划 → 孙春兰 → 尤权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含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张国焘 → 毛泽东 → 陈独秀 → 张国焘 → 李维汉 → 罗亦农 → 罗亦农(组织局) → 周恩来(组织局) → 周恩来 → 项英(代) → 向忠发(组织局) · 周恩来(组织局) → 李立三(组织局) → 周恩来 → 康生 → 李竹声(代) → 黄励 → 任弼时 · 康生(组织局) → 李竹声(组织局) → 孔原(组织局) · 李维汉(组织局) → 周恩来(组织局) · 李维汉 → 博古 → 陈云 → 彭真 → 饶漱石 → 邓小平 → 安子文 → 聂济峰(业务组) → 朱光(业务组) → 郭玉峰(业务组) → 郭玉峰(党的核心小组) → 郭玉峰 → 胡耀邦 → 宋任穷 → 陈野苹 → 乔石 → 尉健行 → 宋平 → 吕枫 → 张全景 → 曾庆红 → 贺国强 → 李源潮 → 赵乐际 → 陈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