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紀忠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余紀忠


中華民國(台灣)企業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910-04-16)1910年4月16日
 大清江蘇省武進縣
逝世
2002年4月9日(2002-04-09)(91歲)
臺灣 臺灣台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余紀忠(1910年4月16日-2002年4月9日),籍貫江蘇武進,臺灣《中國時報》創辦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民國十七年(1928)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開始接觸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的理論與思想影響,民國二十一(1932)年淞滬事變爆發,先生激起義憤,隨軍赴吳淞抗日。民國二十三年(1934),深感知識救國的重要,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就讀,後國民政府宣布對日抗戰,先生立即間關返國,投身軍旅共赴國難,為國家奉獻。曾先後參與黨、政、軍、報業等職。1949年抵臺,致力報業和出版業,民國三十九年(1950)十月二日創辦《徵信新聞報》,即後來的《中國時報》。




目录






  • 1 報人生涯


  • 2 評價


  • 3 参考資料


  • 4 參考文獻





報人生涯


[原創研究?]


余紀忠實際掌舵中國時報的半世紀,正好對應台灣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 政府遷台時期─時值創刊之初,國家需要穩定的重心,時報言論立論上強調維護國家安定鞏固領導中心以抗拒面臨之危局,儘管那是一個生存重於一切的年代,仍不忘挺身力爭新聞自由。

  • 轉危為安時期─時報轉而致力民主政治的催生,最具體的事例包括在那個軍情勢力高張的年代,著名政論家陶百川先生因為倡議言論自由保障遭到圍剿打壓,中國時報即在新聞封鎖壓力下斷然將此訊息予以披露,並發表社論聲援;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黨外人士宣告成立民主進步黨時,仍不顧重重壓力予以獨家報導。縱使余紀忠一直與中華民國政府高層保持良好關係。《中國時報》在報導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警備總部圍剿陶百川事件,以及民主進步黨組黨等事件中,都站在批評政府的立場,使余紀忠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他堅持報導。[1]

  • 蔣經國逝世時期─政局再度陷於不安之際,余紀忠力主鞏固領導中心,率先主張落實直接民權,應採行總統直接民選,以加強總統民意支持之基礎。[2]他的逝世,象征着台湾「文人办报」的时代结束。[3]



評價



  • 龍應台:「我看见一个文风郁郁的江南所培养出来的才子,我看见一个只有大动荡大乱世纔孕育得出来的打不倒的斗士,我看见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典型——他的背脊直,他的眼光远,他的胸襟大,他的感情深重而执著,因爲他相信,真的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我看见一个高大光明的人格。」[4]


参考資料



  • 《余纪忠办报思想与实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

  • 《中國時報五十年》中國時報社2000-10-2

  • 1988年12月1日,成立「時報文教基金會」。

  • 2008年11月15日正式更名為「財團法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參考文獻





  1. ^ 舉辦「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研討會:面對公與義再談社會發展與變遷」.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 ^ 舉辦「以總統全民直選結合民意開創憲政新機─兼論總統權力之制衡與政治生態之平衡」. [中國時報]社論. 1992年3月13日. 


  3. ^ 余纪忠病逝:文人办报时代的结束. 人民网. 2003年3月17日. 


  4. ^ 龍應台,目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章鱼与海女图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