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
![]() |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5年11月7日)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 | |
---|---|
![]() | |
昵称 | 沉思之將軍 |
出生 | (1784-10-25)1784年10月25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逝世 | 1845年8月27日(1845-08-27)(60歲)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效命 | ![]() |
军种 | ![]() |
服役年份 | 1798–1845 |
军衔 | 中將 |
统率 | 俄羅斯帝國陸軍 |
参与战争 | 拿破崙戰爭 第六次俄土戰爭 芬蘭戰爭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30年革命 高加索戰爭 |
其他工作 | 哲學學者、教師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йдгардт;1784年10月25日-1845年8月27日),俄羅斯帝國步兵中將,1842年至1845年擔任高加索總督,1842年至1844年兼任駐軍總司令,1834年至1845年在高加索地區服役,與帕維爾·加拉必一同在高加索戰爭中期抵擋伊瑪目國伊玛目沙米勒擴張。並中止了前幾任官員大規模進行掃蕩的戰略,改為慢性削弱的方式來令伊瑪目國的擴張受阻。
目录
1 早年
2 拿破崙戰爭
3 第七次俄土戰爭
4 十一月起義
5 高加索戰爭
6 為人
6.1 評價
6.2 語錄
7 參考來源
早年
1784年10月25日,列加爾頓生於莫斯科,為家中次子。是察里津貴族列加爾頓伯爵家宗家後裔,其父伊凡·列加爾頓伯爵為樞密院議員,母伊琳娜·米爾斯基。幼時沈默寡言,不善言辭,喜歡獨處。
拿破崙戰爭
1798年,列加爾頓以書記官身份前往哈米納棱堡中服役,同年12月升任少尉。1805年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所屬部隊無陣亡者。1808年參加芬蘭戰爭,因功被提升為上尉。1811年,參加第六次俄土戰爭。1812年,加入近衛兵團,任後勤官,並在俄法戰爭期間留守首都聖彼得堡。在俄軍反攻時,加入彼得·維特根施泰因元帥之軍團,參加別列津納河戰役。在俄軍西征時,參加1813年呂岑會戰、包岑會戰,所屬部隊戰損極低,一場會戰只出現個位數字傷亡,引起維特根施泰因注意,對他予以嘉許。
列加爾頓之後返回近衛兵團,在皇帝亞歷山大一世麾下參加德勒斯登戰役、萊比錫戰役,因戰鬥英勇及戰傷,獲越級晉升為中校。1813年10月23日,隨施瓦岑貝格親王軍隊前往巴伐利亞中途迷路,部隊到達慕尼黑時,大軍早已出發。因此列加爾頓及部下滯留巴伐利亞,負責後勤工作,直至戰爭結束。戰後被送上軍法審判,被判無罪。戰後被追認功勞,遭晉升為上校,並於聖彼得堡一所軍校擔任教師,教授哲學,百日王朝時並未參加第七次反法同盟,僅在俄國度過。1818年1月1日,被亞歷山大一世封為少將。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28年,列加爾頓以少將身份再度參加戰爭,以參謀身份跟隨迪比奇元帥前往巴爾幹半島,參加第七次俄土戰爭,因有內應的幫助,攻佔舒門。但其部隊並未更進一步擴大戰果,直至戰爭結束。
十一月起義
1830年,列加爾頓返回近衛軍團,擔任參謀,並任後勤指揮。1830年11月,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親王在波蘭起事。列加爾頓提出不需要硬碰硬,僅以車輪戰襲擾之策略,如同鋸木般慢慢鋸斷大樹。被眾將譏為懦夫,無人從其言。最終眾將皆大敗於波蘭起義軍時,列加爾頓以防守反攻的戰略,逐步削弱波蘭起義軍實力。遇上波軍主力則立即逃走,再分兵襲擾波軍後方,波蘭起義軍雖連戰連勝,可是領土卻越來越少。恰爾托雷斯基親王知其計,欲分兵引列加爾頓攻擊,列加爾頓逃走,不作理會。列加爾頓重金收買波軍將領,波軍無法維持,除全力部隊外皆潰散。列加爾頓參與對華沙的進攻,攻克。
高加索戰爭
1834年,因高加索戰爭問題,列加爾頓前往高加索服役,在服役期間多有貪腐之事。其上司維魯明諾夫大誅異已,列加爾頓因少言寡語、遊手好閒、多有貪瀆而被認為其為庸才,得以免禍。1841年,與沙米爾在泰爾米河戰役作戰,因誤中埋伏,身中三箭和四處槍傷,在瀕死狀態下被救活,從此未再親上戰場,同時因功受封中將。1842年10月,接任總司令職,命副總司令加拉必代行職權,但不可隨意出兵。列加爾頓在位期間,建築大量防禦工事、以倒灌海水的方式大規模摧毀耕地,令鹽鹼地大面積出現,剋制伊瑪目國的遊撃軍、截斷伊瑪目國與里海的連接。對伊瑪目國實施經濟制裁,劃出隔離帶包圍,並建築棱堡鎮守,禁止外來人接近。採用南北夾攻戰術,當沙米勒南下時,則從北方攻擊根據地,反之北上時,則由南方攻擊。伊瑪目國並不具有同時兩線作戰之兵力,伊瑪目國之攻勢最終受阻。列加爾頓的戰略耗費巨大,且仍無法打敗山民武裝,加上列加爾頓中風,因此被撤換。其繼任者米哈伊爾‧沃龍佐夫親王一改其戰略,主動與伊瑪目國決戰,最終在達戈山谷一戰葬送了80,000士兵,高加索駐軍僅餘3,000多人。沃龍佐夫親王逃出生天後羞愧地大嘆,列加爾頓若在,不致如此大敗[1]。1845年8月27日,列加爾頓因腦溢血於莫斯科猝逝,享年60歲。當時他兩位兒子仍在高加索服役,後來孫女奧麗加‧鮑里索芙娜‧列加爾頓嫁與著名內務大臣彼得‧斯托雷平。[2]。
為人
評價
- 其上司卡爾·馮·特里在給迪比奇元帥的推薦語:「優秀的將領,在後勤供給中有很好的研究。受過良好的教育,舉止文雅,尊敬上司、熱愛下屬。勇敢而不魯莽、行動謹慎的一名將領,可以單獨領兵。」
- 迪比奇元帥的評價:「深沉少語,能夠每次發言都能抓住重點,但戰略、戰術俱過於保守,雖不會大敗,亦不能大勝。」
- 其摯友帕維爾·加拉必評價為:「真正的政治家,以穩定的策略,冷靜的頭腦,仁慈的手段,為高加索帶來和平。」
- 其戰友亞歷山大·頓杜科夫評價為:「脾氣很好的男人,但是有一點迂腐。」
- 其部下小彼得‧巴格拉季昂親王諷刺列加爾頓:「每個月都只是建造一個又一個防禦工事,難道戰爭就能獲勝?」
- 日後平定高加索地區的亞歷山大·斯維斯圖諾夫評價其政策為:「(列加爾頓)只是一個想討好所有人的傻瓜,他對所有人都很好,但這只是隱藏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結果就是什麼人都不討好,造成日後的巨大反差。政治家不應該被民眾指揮該做什麼,而是該指揮民眾做什麼;將軍亦不該聽從士兵的話,而是該令士兵聽話。」
語錄
- 倘若政府帶給山民們的是饑餓、不安、疾病和掠奪,那要他們停止反抗簡直是不可能的[3]。
- 高加索這個地區,是很難完全平定的,就算是和俄國友好的部族,也在醞釀著反抗[4]。
- 在陛下(尼古拉一世)英明的領導下,攻滅山民武裝一次並非難事,但是倘若未建立一套體制和共同對和平的認知,只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沙米爾[5]。
- 高加索戰爭血腥的原因在於,大家都互相不信任,只能拿起武器保衛自己,長久以後,就成為了一個屠場[6]。
- 我軍對於沙米爾,幾乎連戰連敗,原因不是出在力量強弱、數量對比,而是他們懷有必死的決心,而我軍則多為臨時征召之士兵,多未受訓,幾乎一戰即潰[7]。
- 對於沙米爾,我必須強調一件事,他絕不滿足於光復自己民族的土地,他要的可能是整個高加索,對俄國而言遲早是一個麻煩的對手[8]。
- 閣下(沃龍佐夫),我快死了,我死前只想拜託你一件事,絕對不可以用大部分兵力和沙米爾決戰,他在等的就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9]。
參考來源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56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58
^ Громенко С. В.78
^ Громенко С. В.81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06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20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21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34
^ Громенко С. В.155
- Дондуков-Корсаков А. М.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 службе на Кавказе. // «Старина и новизна». Кн. 5 и 6.
- Громенко С. В. Густав Олизар и его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Крыма //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Крыма. — 2006. — № 15. — С. 158—159;
- Минчик С. С. Грибоедов и Крым. — Симферополь: Бизнес-Информ, 201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