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襄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燕昭襄王

King Zhao of Yan.jpg
燕昭王於明朝小說《前七國志》登場的插圖

概要
谥号
昭襄
政权
燕國、齊國地區(除莒、即墨二城)
在世
?—前279年
在位
前313年—前279年

燕王噲

燕昭襄王(?-前279年),姓,名,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王噲之子。简称昭王襄王。燕王噲死后,燕人共立为燕王,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及朝鮮[1]、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目录






  • 1 生平


  • 2 在位年代


  • 3 公子職與燕昭王


  • 4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 5 参考资料





生平


燕王噲禪讓給相國子之,太子平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及太子平死,以徇。齊宣王起兵攻破燕國,王噲被殺,子之亦死,後礙於三晉、楚、秦等諸侯反對聲浪,又有燕人叛亂的狀況下,迫使齊軍不得不撤退。時趙國從韓國接回公子職,派樂池護送公子職回國,燕人共立公子職,是为燕昭王。


昭王登位之初,決心要令燕國強大,故四處尋找治國的良才。因禮待老臣郭隗,築宮而敬以為師,結果各國群賢聚集燕國,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唐代詩人陳子昂有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蘇秦。《戰國策》裡也記載他千金市馬的故事,一時燕國成為“人才高地”。燕昭王三十年(前284年)燕國聯合五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成就了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昭王任內(前283年)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東胡及朝鮮,「東胡卻千餘里」、取朝鮮“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爲界”,結果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遼東及遼西地區成為燕國版圖,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面)[2][3][4]



在位年代


《史記·六國年表》及《燕世家》並作為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33年。


即位年方面,舊有說法是前311年為燕昭王元年。但據近年新出土的《燕王職壺》,有刻銘曰:「唯郾王職,踐祚承祀,厇幾三十,東會盟國,命日壬午,克邦毀城,滅郊之獲。」該壺說明燕入臨淄在燕昭王三十年,即《秦本紀》秦昭王二十三年(前284年)五國攻齊之事。依此回推,則昭王元年應在前313年左右[5]


卒年方面,《樂毅列傳》記載,燕臣樂毅率燕軍循齊五年,後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樂毅被疑而奔趙,傳統說法是發生於前279年。《趙世家》記載「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白光琦說為前281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據《六國年表》及近人整理過後的《戰國年表》,該年燕昭王尚在世。一說此時樂毅己奔趙,並以此推定卒年在前281年,在位33年[6]。一說攻魏伯陽之將非樂毅[7],另一說伯陽在趙魏邊界處,樂毅身兼趙燕2國之相,故能率趙軍攻魏[8]


因各方說法頗有道理,故燕昭王卒年乃從《史記·六國年表》及《燕世家》,在前279年;即位年從前313年說,則在位有35年。



公子職與燕昭王


許多書都寫著燕昭王是太子平,但有一種說法是太子平與將軍市被同在內亂中被殺,後來繼位的燕昭王是原先在趙國的質子公子職,這在考古出土中可證實,應該已經沒有疑問,「燕王職」即公子職及燕昭王。


古代史籍中記載出現的矛盾,應該有兩種來源:一是「公子平」(《史記》誤改為「太子平」)出於《戰國策》[9],另一「公子職」的說法則出於《竹書紀年》。


在《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應是據《戰國策·燕一·燕王噲既立》「二年,燕人立公子平……」。其後認同「太子平為燕昭王」的各家說法,包含史記《燕召公世家》在內,應該都是源於這一則材料。但有些學者已經指出,戰國策中的公子「平」,當為公子「職」之誤,而史記抄錄時,又將「公子平」誤寫成「太子平」,因此舛誤更甚。《史記集解》、《史記索隱》也支持燕昭王為太子平而否定趙國送公子職回國繼位的說法,但都只是很主觀的推論,沒有確實的證據。


而另一說法燕昭王為公子職,應該是源出於《竹書紀年》。「徐廣曰:《紀年》云立燕公子職。」(《史記六國年表》集解)。《竹書紀年》則說:「子之殺公子平,不克」。《史記六國年表》:「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趙世家》稱武靈王十年,「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為燕王,使樂池送之。」


莫衷一是的說法,到了1950年代中國大陸挖出一些戰國兵器後,才得到有實物證據支持的可靠說法。近世出土燕國兵器銅戈及寶劍,有「郾(燕)王職」,器多出燕下都,亦曾出於山東之益都、臨朐,此「郾王職」即公子職,亦即燕昭王,兵器之出於山東,當為伐齊時所遺留。這些證據已經證實燕昭王是公子職而不是太子平。


學者方詩銘在《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的論述:《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十年,……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集解:「徐廣曰:『《紀年》亦云爾。』」索隱:「《燕系家》無其事,蓋是疏也。今此云『使樂池送之』,必是憑舊史為說,且《紀年》之書,其說又同。」《存真》據此作「『趙召燕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輯校》作「趙立燕公子職」。皆列於今王五年。《國策‧燕策一》:「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太子因數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已殉國。……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為燕昭王。」楊寬先生以「將軍市被及」五字為衍文(《戰國史》第103頁),是《史記‧燕世家》集解、索隱引《六國年表》云:「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詩銘案:今本刊去「太子」二字,誤。)是《紀年》、《國策》、《六國年表》皆稱太子平已死,其後被立為昭王之公子平,自不得為太子平。《國策》簡札訛舛,《史記‧燕世家》照錄策文,又有竄改,以致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實則市被本太子平之黨,攻子之不克,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及將軍市被,二人皆「死已(以)殉國」。《燕策》稱所立者為「公子平」,稱「公子」而不稱「太子」,其誤當在「平」字,《燕世家》則改「公子」為「太子」,益滋混亂。(《戰國策》鮑彪、吳師道校注本更據《燕世家》之文改「公子」為「太子」,誤。)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40云:「《燕策》立太子平句,本是立公子職之誤,《燕世家》又承其訛也。」是。


以前的眾說紛紜,經學者反覆推敲不同史料間的邏輯性,加上地下文物的出土,燕昭王名職,現在已成明確的定論。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参考资料





  1. ^ 邱华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2-09.


  2. ^ 《史記·匈奴列傳》:「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郤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3. ^ Wu, Hung,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Loewe and Shaughnessy (1999), pp.654, 664-5.



  4. ^ 《魏略》曰:“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燕自尊爲王,欲東略地,朝鮮侯亦自稱爲王,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禮諫之,乃止。使禮西說燕,燕止之,不攻。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爲界,朝鮮遂弱。及秦並天下,使蒙恬築長城,到遼東。時朝鮮王否立,畏秦襲之,略服屬秦,不肯朝會。”


  5. ^ 黃錫全:《齊破燕史料的重要發現》,《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版。


  6. ^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第11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7. ^ 梁玉繩《史記志疑》:「毅是時方為燕攻齊,何從將趙師攻魏,蓋非毅將耳。」


  8. ^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証》:「時樂毅身兼趙燕兩國之相,當能將趙師攻魏伯陽。伯陽在今河南安陽西北,正當趙魏交界處」台灣商務版,第846頁。


  9. ^ 戰國策一書雖然是西漢末劉向編定的,但材料皆出於戰國縱橫家所留記錄,亦即儘管書是後人所編,但材料定然是先前已有之,故史記寫作時應該也會以這些材料為依據,例如蘇秦、張儀等事跡即是。







前任:
燕王子之

燕国君主
前313年—前279年
繼任:
子燕惠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