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
Naja 化石时期:中新世-全新世 | |
---|---|
![]() | |
Naja naja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目: | 有鳞目 Squamata |
科: | 眼鏡蛇科 Elapidae |
属: | 眼镜蛇属 Naja Laurenti, 1768 |
模式种 | |
Naja naja Linnaeus, 1758 |
眼鏡蛇屬(學名:Naja)為眼鏡蛇科的一个屬,其成員均为毒蛇,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獨立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眼鏡蛇亦以其他細小蛇類、兩棲類、魚類作為主要食物。[1] 此屬的成員主要分佈於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目录
1 名称
2 特征
3 毒液
4 品種
5 大眾文化
6 備註
7 外部連結
名称
眼鏡蛇的英文名稱“Cobra”一詞,是“蛇”的葡萄牙语称谓,起源于拉丁语。当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到达非洲和南亚,他们发现了眼镜蛇并将其命名为“capelo”或者“膨颈蛇”,随之此名称流传入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臺灣閩南語稱之飯匙銃和粵語飯鏟頭是取其頸部張開時外觀似飯匙。
特征
眼鏡蛇屬的成員體型矯健,多数身长能達1.8公尺(6呎)或以上,頸部與身體花紋變異很大,一般頸部有單眼紋或雙眼紋,有的沒有花紋。它們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能擴張的頸部。當遇敵時,眼鏡蛇會張大頸部,舉起身體的前半部並低吼,這能使蛇看上去比實際的體型要大。
毒液
所有眼鏡蛇屬的成員都有致命的毒液,毒液中主要含有攻擊神經系統導致麻痺的神經毒素,而大部分的成員也帶有細胞毒素,可導致內出血及流血不止。平均排毒量80毫克。平均15毫克即能致人死亡。
某些有特別構造毒牙的眼鏡蛇屬的成員還懂得向敵人噴射毒液,它們被統稱為“噴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它們的毒牙構造與唾蛇的相似。噴毒眼鏡蛇的目標主要是敵人的眼睛,當蛇壓縮毒液囊時,毒液會透過毒牙頂端上方的小洞,透過壓力噴射出去,毒液對皮膚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當射中眼部則可引致刺痛,如處理不當則可導致失明。
品種
種名[1] |
學名及命名者[1] |
亞種數[1] |
地理分布 |
---|---|---|---|
南非眼鏡蛇 |
Naja anchietae,(Bocage, 1879) |
0 |
安哥拉、納米比亞、贊比亞、辛巴威東部 |
喙眼鏡蛇 |
Naja annulifera,(Peters, 1854) |
0 |
馬拉威、莫桑比克、南非、贊比亞、辛巴威 |
阿氏射毒眼鏡蛇 |
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 2007) |
0 |
埃塞俄比亞南部、肯雅、索馬里、烏干達 |
舟山眼鏡蛇 |
Naja atra,(Cantor, 1842) |
0 |
中國、越南、台灣 |
埃及眼鏡蛇 |
Naja haje,(Linnaeus, 1758) |
2 |
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乍得、埃及、加納、畿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沙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也門 |
孟加拉眼鏡蛇 |
Naja kaouthia,(Lesson, 1831) |
0 |
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
馬里眼鏡蛇 |
Naja katiensis,(Angel, 1922) |
0 |
貝寧、喀麥隆、加納、畿內亞、象牙海岸、馬里、岡比亞、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多哥 |
緬甸眼鏡蛇 |
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 2000) |
0 |
緬甸 |
非洲森林眼鏡蛇 |
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 1857) |
0 |
安哥拉、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岡比亞、畿內亞、象牙海岸、肯雅、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里、蘇丹共和國、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辛巴威 |
莫桑比克射毒眼鏡蛇 |
Naja mossambica,(Peters, 1854) |
0 |
安哥拉東南部、馬拉威、莫桑比克、索馬里、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桑尼亞、贊比亞、辛巴威 |
印度眼鏡蛇 |
Naja naja,(Linnaeus, 1758) |
0 |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
斑馬射毒眼鏡蛇 |
Naja nigricincta,(Bogert, 1940) |
1 |
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 |
黑頸射毒眼鏡蛇 |
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 1843) |
0 |
安哥拉、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畿內亞、象牙海岸、肯雅、利比亞、馬里、毛里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桑尼亞、索馬里、多哥、烏干達、贊比亞 |
黃金眼鏡蛇 |
Naja nivea,(Linnaeus, 1758) |
0 |
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 |
努比亞射毒眼鏡蛇 |
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 2003) |
0 |
乍得、埃及、尼日爾、蘇丹共和國 |
中亞眼鏡蛇 |
Naja oxiana,(Eichwald, 1831) |
0 |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
紅頸射毒眼鏡蛇 |
Naja pallida,(Boulenger, 1896) |
0 |
埃塞俄比亞、肯雅、索馬里、坦桑尼亞 |
菲律賓眼鏡蛇 |
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 1922) |
0 |
菲律賓 |
安達曼眼鏡蛇 |
Naja sagittifera,(Wall, 1913) |
0 |
印度安達曼群島 |
薩馬眼鏡蛇 |
Naja samarensis,(Peters, 1861) |
0 |
菲律賓 |
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
Naja siamensis,(Laurenti, 1768) |
0 |
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 |
馬來射毒眼鏡蛇(贛語稱其為馬來滮毒扁頭風) |
Naja sputatrix,(F. Boie, 1827) |
0 |
印尼 |
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 |
Naja sumatrana,(Müller, 1887) |
0 |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
大眾文化
在古埃及文化中,眼鏡蛇飾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法老的頭像上都有眼鏡蛇頭部的飾物,一些神明(參見古埃及神祇)亦有眼鏡蛇的形象,著名的埃及妖后更以寵物眼鏡蛇的有毒咬擊自盡而死。眼鏡蛇亦是許多動漫創作中相當受歡迎的蛇類形象,例如電影《義勇群英之毒蛇風暴》、動畫《KERORO軍曹》中的毒蛇、《精靈寶可夢》中的阿柏怪、特攝作品《假面騎士龍騎》中的王蛇等。軍事上,許多軍用攻擊直升機都以眼鏡蛇命名,如AH-1眼鏡蛇,另外亦有眼鏡蛇裝甲車。印度的弄蛇術多以眼鏡蛇為表演蛇。
備註
^ 1.01.11.21.3 Naja.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8-04-13] (英语).
外部連結
(英文)TIGR爬蟲類資料庫:眼鏡蛇屬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