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旗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 | |
類別 | ![]() |
---|---|
啟用日期 | 1899年7月29日 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 |
白旗於歷史上的記載、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層面,均有不同的意義。
目录
1 功用
1.1 戰爭
1.2 起源
1.3 特例
2 宗教
3 賽車
4 藝術
5 參見
6 參考資料
功用
戰爭
白旗在戰爭上的功用於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後,被詳細記載於海牙公約中,並屬於旗幟學中的廣義。它是國際社會上公認帶有保衛性的標誌,有停戰、要求協商或投降的意思。白旗在戰場上能讓敵方知道正在前來的協商人員沒有軍事裝備,有強烈要求和談的意識。手持白旗的人不應被攻擊,同樣地,也不可攻擊別人。
不適當使用白旗的事受國際法上的戰爭規條規管,會被視作戰爭罪中的不誠實罪行。歷史上有許多相關個案,包括藉手持白旗殺入敵方陣營和直接殺掉有意投降的手持白旗者。較弱的陣營在危急關頭下,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材料充當白旗,如手帕或T恤。一般來說,最簡單的白旗製作方法是把一塊白布的兩隻角綁到一支棒的頂端或中間。
起源
歷史記載中第一次用白旗投降的是中國東漢時期。於時期接近的羅馬帝國,塔西佗的歷史記載指出當地公元109年已經有白旗用作投降的風俗。在這之前,羅馬軍隊均是把盾牌舉高於頭以示投降。[1]在中世紀時期,白旗的使用常出現於西歐的戰爭中,通常代表舉旗者可免受戰爭之苦:傳令官手持白色棒,囚犯及人質帽上有一張白色紙條,投降駐軍會被敵方賦予白色權杖,以便通行。
特例

戰役中掛上白旗的法國船隊
- 1502年,印度王子委派了有一支綁上白布的棒的使者,向當時的探險家華士古達伽馬表示他們是和平的。[2]
- 日本源平合戰(1180–1185),源氏族群舉起白色軍旗作戰。由於日後的征夷大將軍都是源氏族群,白色軍旗一直用至1868年的德川幕府大政奉還。
烏邁耶王朝(661年–750年)曾用白旗來紀念穆罕默德的一場聖戰,亦代表他們和掛著黑旗的阿巴斯王朝截然不同。這支旗帶有悲傷的意思,後來成為泛阿拉伯顏色之一。- 於法國舊制度中,皇家旗是白色的,間中會加入百合花飾和聖靈標誌。白旗的象徵後來亦用在戰場上,如掛在風帆戰列艦之上或當作絲巾綁在頸上,用以辨認來自法國的同伴。1794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白色成為新旗幟的三色之一,主要是代表人民曾爭取君主立憲制,保留一部分皇室管治,儘管最終爭取的應當是共和國體制。大革命後期,就一度有白旗代表弒君之意。
阿富汗內戰中,塔利班使用了白旗作象徵。1996年,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於喀布爾成立,白旗成為他們的國旗,象徵「純潔的信賴和政府」。1997年以後,旗上加了清真言。- 反對共產主義者和社會主義的人曾為對抗那些帶著紅旗的支持者,揮動白旗戰鬥,如俄國內戰的白軍。
宗教
基督教以一支底色為白色的旗作為代表。白旗作為投降的意思,亦可視為參照聖經所記載耶穌與世無爭和為世人犧牲的事蹟。[3]
在佛教國家,白旗有悲傷哀悼的意思。
賽車
在國際汽車聯盟旗下實事中,白旗警告車手前面有速度緩慢的賽車。在非國際汽車聯盟賽事中,它則是工作人員在起點塔為車手作最後一圈的提醒。為免誤會,該旗一般會指向領先車手。
另外,車手擁有一支小白旗,在意外時揮動以表示自己沒有受傷。
藝術

南極上的白旗
白色本身帶有純潔的感覺,所以有不少藝術家充分運用白旗無垢的象徵創作。南極洲有一枝白旗,正是當地研究人員要向外界展示這個地方不屬於任何人,沒有主權鬥爭之類的事。《南極條約》明文規定各國不得在南極實施軍事占領與經濟掠奪行為。
參見
- 旗幟列表
參考資料
^ Why Do Surrendering Soldiers Wave White Flags?
^ Gaspar Correia, Lendas da Índia (1550年編寫,1858年發行),p.300
^ 基督教旗資料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