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炮台(或稱望廈山炮台、莲峰山炮台)是位於澳門望廈山市政公園之古老炮台。由於位處海拔60米高的望廈山上,故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時期的軍事防禦據點之一。
沿革
望廈炮台初建於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64年-1866年(清同治三年)重修落成。望廈炮台由澳門總督亞馬留負責監督興建,是為葡萄牙在澳門實施殖民主義之後第一座興建之炮台。昔日是澳門重要的軍事防禦據點之一,可裝置10門大炮,其位置可俯瞰澳門關閘一帶地區之活動。1960年,望廈炮台停止使用。曾駐有來自葡屬非洲的士兵,故又稱黑鬼山。
在望廈山東麓、俾利喇街以東澳廣視對面,有一兵營,但於2008年面對保留的呼聲仍然被拆毀,現已建成社會房屋望賢樓。
特色
望廈炮台佔地約700平方米,形狀為矩形,而門口旁的火藥庫則是圓形。炮台圍牆身為花崗石,約有6米高。炮台的入口寬2.5米,高3米,門是厚木門,入口屋頂則鋪設長麻石。其入口的圍牆上設有11個槍眼,另炮台上設有一個高出平台4米的混凝土觀察台。炮台內,有通道通往附近之火藥庫和觀察台。與澳門區內的其他炮台不同,此炮台的炮口是朝向中國,直指關閘方向。
相關條目
澳門文物名錄
|
|
澳門半島 |
紀念物 |
聖奧斯定堂 - 聖安多尼堂及前地 - 聖玫瑰堂 - 望德聖母堂及前地 - 聖老楞佐堂及前地 - 大堂 - 聖若瑟修道院及聖堂、前地及石階 - 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階 - 望廈炮台 - 燒灰爐炮台 - 東望洋炮台及燈塔 - 大炮台 - 聖地牙哥炮台 - 馬交石炮台 - 聖方濟各堡壘及圍牆 - 關閘拱門 - 總督府 - 市政署大樓 - 仁慈堂大樓 - 媽閣廟 - 康公廟 - 觀音仔廟 - 觀音堂 - 蓮峰廟 - 柿山哪吒古廟 - 大三巴哪吒廟 - 包公廟 - 蓮溪廟 - 魯班師傅廟 - 天后廟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土地廟 - 舊護城牆遺址 - 刻有葡國盾徽之石塊(蓮峰廟旁) - 刻有葡國盾徽之石塊(通往望廈坊之石階旁)
|
|
具建築藝術價值 之建築物 |
竹仔室總督官邸 - 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 - 聖若瑟修道院大樓 - 賈梅士花園房屋 - 何東圖書館大樓 - 陸軍俱樂部大樓 - 港務局大樓 - 消防局大樓 - 郵政局大樓 - 紅街市大樓 - 盧廉若私邸 - 大西洋銀行總行大樓 - 伯多祿官立小學大樓 - 嶺南中學大樓 - 培道學校大樓 - 利瑪竇學校大樓 - 崗頂劇院大樓 - 白馬行醫院大樓及花園 - 峰景酒店大樓 - 耶穌寶血女修院大樓 - 助學會大樓 - 中藥局 - 位於司打口與火船頭街間之街口樓宇建築 - 法院大樓 - 六國飯店 - 鄭家大屋 - 大堂前地1號,3號,5號房屋 - 大堂巷7號房屋 - 地厘古工程師馬路4號房屋 - 南灣街83號房屋 - 水坑尾街29號房屋 - 耶穌會紀念廣場4號,6號房屋 - 伯多祿局長街26號,28號房屋 - 怡和房屋 - 民國大馬路6號房屋 - 十月初五街64號當舖 - 板樟堂街6號當舖 - 爐石塘當舖 - 道德巷3號當舖 - 高士德大馬路14號,16號大樓
|
|
已評定之建築群 |
亞美打利比盧大馬路(新馬路)/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 - 望德堂坊 - 荷蘭園大馬路(由連接西墳馬路之大樓至95號G一段) - 亞婆井前地及龍頭里 - 崗頂前地 - 大三巴巷 - 戀愛巷 - 福隆新街及福榮里
|
|
已評定之地點 |
美上校操場 - 媽閣山 - 西望洋山 - 東望洋山 - 馬交石山 - 望廈山 - 青洲山 - 盧廉若公園 - 白鴿巢公園 - 螺絲山公園 - 加思欄公園 - 得勝花園 - 華士古花園 - 由澳氹大橋至聖地牙哥炮台之海旁 - 由龍嵩街至風順堂街、高樓街、媽閣街、媽閣斜巷之街道 - 柯邦迪前地(司打口)- 白頭墳場 - 紀念孫中山市政花園
|
|
|
|
氹仔 |
紀念物 |
嘉模聖母堂 - 氹仔觀音廟 - 氹仔觀音仔廟 - 醫靈廟 - 北帝廟 - 氹仔天后廟 - 三婆廟 - 氹仔關帝廟 - 氹仔炮台
|
|
具建築藝術價值 之建築物 |
海島市政廳大樓 - 福隆新巷(宜安街)1號當舖
|
|
已評定之建築群 |
嘉模前地/海邊馬路 - 賈梅士前地/買賣街
|
|
已評定之地點 |
市政花園 |
|
|
路環 |
紀念物 |
聖方濟各堂 - 路環譚公廟 - 路環天后古廟 - 九澳觀音廟 - 三聖公廟 - 黑沙大王廟 - 路環觀音廟
|
|
具建築藝術價值 之建築物 |
路環圖書館大樓 |
|
已評定之建築群 |
馬忌士前地/客商街/恩尼斯總統前地
|
|
已評定之地點 |
十月初五街(路環) - 路環島海拔高度80米處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