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Magyarországi Tanácsköztársaság
|
1919年-1919年 |
|
首都 |
布达佩斯
|
常用语言 |
匈牙利语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历史 |
|
|
• 建立 |
1919年3月21日 |
• 灭亡 |
1919年8月6日 |
ISO 3166码 |
HU
|
先前国
|
继承国
|
 |
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
|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
 |
|
|
今属于 |
匈牙利
|
历史系列条目
|
匈牙利历史 |
 |
早期历史
- 史前匈牙利
- 前马扎尔时期匈牙利
- 罗马潘诺尼亚
- 马扎尔人征服
|
中世纪
公国 |
895年–1000年 |
中世纪王国全盛期 |
1000年–1301年 |
中世纪王国后期 |
1301年–1526年 |
奥斯曼战争 |
1366年–1526年 |
|
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国 |
1526年–1867年 |
东王国 |
1526年–1570年 |
奥斯曼匈牙利 |
1541年–1699年 |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
1570年–1711年 |
|
近代晚期
拉科齐战争 |
1703年–1711年 |
1848年革命 |
1848年–1849年 |
奥地利-匈牙利 |
1867年–1918年 |
王冠领地 |
1867年–1918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4年–1918年 |
匈牙利第一共和国 |
1918年–1919年 1919年–1920年 |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
1919年 |
战间期 |
1918年–1941年 |
匈牙利王国 |
1920年–1946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1年–1945年 |
|
现代
匈牙利第二共和國 |
1946年–1949年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1949年–1989年 |
1956年革命 |
|
匈牙利第三共和国 |
自1989年 |
|
|
匈牙利主题
|
|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Magyarországi Tanácsköztársaság),是一個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政權,由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共同组成。成立於1919年3月21日至8月6日,由库恩·贝拉領導。這是自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後首個在歐洲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权.政權歷時共4個月,後因羅馬尼亞攻佔布達佩斯而解散。
成立
匈牙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而卡罗伊伯爵上任領導政府。但由於他在上任後未能妥善解決這個重生國家的社會及經濟問題,在主政不足6個月內就被社會民主黨及共產黨聯盟罷免,成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近因。
匈牙利共產黨在當時規模很小,但因其成員則非常活躍而該黨逐漸擴張。1918年11月4日,該黨的初期核心才開始成立,由一群被苏俄释放的原一战匈牙利戰俘及一些同情共產黨的人士組成中央委員會。該黨由库恩·贝拉領導,他們其後前往匈牙利招募新黨員及宣傳該黨的理念,吸引了不少激進的社民黨分子。1919年2月,該黨黨員共有30,000至40,000人,包括許多失業軍人、年青知識份子及少數族裔人士。同年3月30日,协约国要求匈牙利将领土割让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卡罗伊政府不敢贸然答应,只好辞职。[1]他将政权转交给了匈牙利社会民主党政府,但社民党也感到自己难以支撑住局面,只好和被关押的共产党领导人库恩·贝拉进行谈判。[1]21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在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红军、人民警察、没收地主土地、工业国有化、同苏俄结盟等条件之后,与匈牙利共产党合并为匈牙利社会党,当晚便宣布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
共和国的失败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引起了协约国恐慌。1919年4月16日,法国联合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的军队,从东、北、南向匈牙利发起进攻。[1]后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奋起反击,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深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追击干涉军,并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希策建立了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但七月,协约国集中了优势兵力向匈牙利反攻,匈牙利红军无力抵抗,一些社会民主党人也开始向协约国投降、妥协。8月1日,苏维埃政府辞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覆灭。
注释
^ 1.01.11.21.3 孔寒冰《东欧史》P170。
俄国革命与俄国内戰相關国家及政權(1917年-1924年)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7年俄国革命 · 俄国内战 · 巴斯玛奇运动
|
|
俄罗斯帝国全境
|
|
蘇維埃系 |
蘇維埃俄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
非蘇維埃系 |
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 · 白軍
|
|
|
|
俄罗斯帝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和波兰
|
|
蘇維埃系 |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 · 卡累利阿工人公社 · 爱沙尼亚劳动人民公社 · 水兵和建設者蘇維埃共和國 · 伊斯科拉特 · 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波兰革命临时委员会(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
非蘇維埃系 |
俄罗斯北方区 · 奥格涅茨政府 · 西北方政府 · 北卡累利阿国 · 北英格里亞共和國 · 芬蘭王國 · 芬兰共和国 · 波羅的聯合公國 ·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 爱沙尼亚共和国 · 拉脱维亚共和国 · 立陶宛王国 · 立陶宛共和国 · 中立陶宛共和國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 波兰摄政王国 · 波兰第二共和国
|
|
|
|
烏克蘭、比薩拉比亞和克里米亞半島
|
|
蘇維埃系 |
苏维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 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 · 塔夫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克里米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比萨拉比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
|
非蘇維埃系 |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烏克蘭國 · 克里米亞人民共和國 · 克里米亞地方政府 · 自由地区 · 摩爾多瓦民主共和國 · 綠軍
|
|
|
|
頓河流域、庫班和北高加索
|
|
蘇維埃系 |
顿河苏维埃共和国 · 庫班蘇維埃共和國 · 黑海蘇維埃共和國 · 庫班-黑海蘇維埃共和國 · 斯塔夫罗波尔苏维埃共和国 · 捷列克蘇維埃共和國 · 北高加索蘇維埃共和國 ·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
非蘇維埃系 |
俄罗斯南方政府 · 顿河共和国 · 库班人民共和国 · 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 · 北高加索酋長國
|
|
|
|
南高加索
|
|
蘇維埃系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巴庫公社 · 阿布哈兹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姆甘苏维埃共和国 ·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南奧塞梯自治州 ·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 阿查拉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
|
非蘇維埃系 |
外高加索特别委员会 · 外高加索委员部 · 姆甘临时军事独裁政府 · 西南高加索临时民族政府 ·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 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裏海艦隊中央委員會獨裁政權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 阿拉斯共和国 · 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國
|
|
|
|
中亞
|
|
蘇維埃系 |
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吉爾吉斯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喀拉·吉尔吉斯自治州 · 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 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
|
非蘇維埃系 |
阿拉什自治国 · 布哈拉酋長國 · 希瓦汗国 · 外裏海政府 · 突厥斯坦临时自治政府(浩罕汗国自治)
|
|
|
|
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河流域、西伯利亞和遠東
|
|
蘇維埃系 |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 楚瓦什自治州 · 卡尔梅克自治州 · 馬里自治州 · 远东共和国
|
|
非蘇維埃系 |
臨時全俄羅斯政府 · 阿穆尔河沿岸临时政府 · 俄罗斯东部边疆区 · 阿的里·烏拉爾國 · 宪法制定议会议员委员会 · 西伯利亚临时政府 · 西伯利亞共和國 · 政治中心 · 远东乌克兰共和国(綠烏克蘭) · 布里亚特-蒙古国
|
|
|
|
俄罗斯帝国領土以外
|
|
蘇維埃系 |
加利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 阿尔萨斯-洛林苏维埃共和国 ·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 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 · 利默里克苏维埃 · 塔尔诺布热格共和国 · 拉宾共和国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
|
|
非蘇維埃系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戈曼薩共和國 · 胡楚尔共和国 · 蘭克共和國 · 普雷克穆列共和国 · 大蒙古国
|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