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選舉制度 |
單席選區
排名投票制度
排序複選制
- 權變投票制
- Contingent vote
- 庫姆斯法
孔多塞投票法 (Copeland's, Dodgson's, Kemeny-Young, Minimax, Nanson's, Ranked pairs, Schulze,科普蘭法 · 道奇森法 · 凱梅尼-楊格法 · 孔多塞輸家 · 納森法 · 排列成雙制 · 舒爾茨法)
- 波達計數法
巴克林制
- 排序全票制
Cardinal/graded/rated systems
- 同意投票
- 計分投票制
- Multi-winner approval voting (Proportional, Sequential proportional, Satisfaction)
- Majority judgment
|
多席選區
比例代表制
名單制 (開放名單 · 封閉式名單 · local)
最高均數法 (漢狄法 · 聖拉古法 · Huntington-Hill)
最大餘額法 (黑爾數額 · 特羅普數額 · 因佩里亞利數額 · 哈根巴赫數額)
- 雙比例分配法
- 多數獎勵
可轉移單票制 (CPO-STV · Schulze STV · Wright system)
雙議席比例制
少數代表制
- 並立制
- 扣除制
- 匈牙利國會選制
- 累積選舉制
有限投票制 (限制連記制)
- 混合選擇投票制
- 雙席位制
單一選區兩票制
|
代理投票
- Delegable voting
- Delegated voting
|
隨機選擇
- Demarchy
- Sortition
- Random ballot
|
社會選擇理論
- 阿羅悖論
- Gibbard–Satterthwaite theorem
- 投票制度
公共選擇理論 (separate but related)
|
政治主題頁
|
|
黑爾數額(Hare quota)是用於可轉移單票制及比例代表名單投票制的其中一种最大餘額计票方法。黑爾數額的計算方法,是將總有效票數除以議席數目。只要有關候選人或候選名單每取得“數額”一倍的票數,便能獲分配一個議席。名稱源自其發明者英國大律師托馬斯·黑爾。
黑爾數額為現時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和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議席)、中華民國立法院不分區議席、以及非洲西南部國家納米比亞的議會所使用的分配方法。19世紀,美國國會也曾採用這種方法分配選票。
例子
假设某选区有4个议席,由5张候选名单竞逐,每名選民只能選一張名單,最后有200张选票,分布如下:
名单 |
|
|
|
票數 |
名单甲 |
|
90 |
名单乙 |
|
50 |
名单丙 |
|
30 |
名单丁 |
|
20 |
名单戊 |
|
10 |
票数200张,有4个议席,所以黑爾數額為:
- 2004=50{displaystyle {frac {200}{4}}=50}

名单甲取得超过數額要求的50票,可取得1席。扣减數額后,名单甲余下40票,比較之下,名单乙以50票取得一席。扣减數額后,名單乙用盡選票,而与其他名单比较,名单甲的票仍最多(40票),可多取一席,最后一席会落入票數緊隨其後的名单丙手中。
但是如果席次修改,數值有可能會改變。
參考文獻
香港臨時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比例代表選舉制度資料摘要(PDF檔案)
參見
投票制度
|
|
政治和選舉系列的一部份 |
|
單席選區 |
- 多數決原則
多數制
同意投票
- 波達計數法
- 巴克林投票法
- Contingent vote
孔多塞投票法
- Coombs' method
- Copeland's method
- Dodgson's method
- Kemeny–Young method
- Minimax Condorcet
- Nanson's method
- Ranked pairs
- Schulze method
- Exhaustive ballot
- 領先者當選
- 排序複選制
- 簡單多數決
- 多數制
- 計分投票制
- 兩輪選舉制
|
|
比例代表制 |
- 联立制
- 名單比例代表制
- 可轉移單票制
最高均數法
- 最大餘額法
- 另選投票
|
|
少數代表制 |
- 並立制
- 不可轉移單票制
- 累积选举制
- 有限投票制
- 比例批准投票制
- 滿意度批准投票制
|
|
使用 |
|
|
投票系統標準 |
|
|
投票配額 |
|
|
其他 |
|
|
政治 — 政治专题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