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以及領土糾紛
雲南历史 |
---|
史前時期
中古时代(738-1253)
蒙古时期1253–1382
明时期 1382–1647
大西国/南明时期 1647–1659
清时期 1681–1856
平南苏丹国 1856–1873
滇系时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时期 1949至今
|
雲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6省之一,其管轄範圍與大陸地區的雲南省略大。簡稱為「滇」。
目录
1 省名由來
2 管轄範圍
3 人口
4 歷史沿革
5 行政區劃
5.1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5.1.1 道制
5.1.2 殖邊督辦公署
5.1.3 行政督察區
5.2 縣級行政區
6 行政區劃年表
7 政府體制
7.1 省會
7.2 省行政機構
7.3 歷任雲南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8 參考文獻
8.1 引用
8.2 注釋
8.3 書籍
8.4 地圖
9 外部連結
10 參見
省名由來
得名於元代的雲南行省,因古代楚國大將莊蹻曾在此建立滇國,簡稱「滇」。
管轄範圍
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雲南省,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420,465平方公里,轄境包括現今大陸地區的雲南省全域,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小部分,及未有實際管轄過、備受爭議的緬甸克欽邦、實皆省北部山區一帶(即江心坡)。周圍鄰省分別為西康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省,鄰國為印度、緬甸、寮國、越南。
人口
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雲南省共有805.3萬人。民國時期,雲南人口突破了1000萬人,民國26年(1937年)達到了近1300萬人,此後逞上升趨勢,至民國38年(1949年)上升到1595萬人[註 1]。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參 1]:
調查年代 | 戶數 | 人口 | 男性 | 女性 | 每戶平均人口 | 性別比例 |
---|---|---|---|---|---|---|
1912年 |
1,904,000 |
9,468,000 |
4,976,000 |
4,492,000 |
4.97 |
110.70 |
1928年 |
無 |
13,821,000 |
無 |
無 |
無 |
無 |
1936年至1937年 |
2,390,000 |
12,042,000 |
6,226,000 |
5,816,000 |
5.04 |
107.04 |
1947年 |
1,715,000 |
9,066,000 |
4,552,000 |
4,513,000 |
5.27 |
100.82 |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雲南省的人數為3萬5707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1.32%[參 2]。
歷史沿革
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九日(時國曆為10月30日),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民國4年(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等統治雲南,形成「以一隅而為天下先」的聲勢。民國8年(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共產主義開始在雲南傳播,民國15年(1926年)11月7日,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民國17年(1928年)1月,龍雲投靠蔣中正,在雲南實行「清黨」,中共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黨員相繼被補殺害;同年,蔣中正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參 3]。
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是安置內遷企業和發展戰時工業的基地。民國27年(1938年),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諸多師生和各方愛國人士聚集昆明,雲南抗日救亡運動更加蓬勃開展。抗戰初期,僅1000多萬人口的雲南,先後派遣20多萬軍隊奔赴前線,出動民工10萬餘人,以付出極大代價修築了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繫唯一的交通線。民國31年(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國軍對峙2年。抗戰期間,以蔣中正為首的國府中央勢力一步步涉入雲南政局,並逐漸加緊對地方的控制,打破龍雲獨佔的局面,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龍雲為對抗中央,乃廣結中共、民盟等反蔣力量,標舉「民主自由」;蔣中正雖對龍雲不滿,但以大敵當前,只好隱忍不發。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21日盧漢率第一方面軍赴越南受降,雲南空虛,蔣中正乘機欲行削藩之舉,解決雲南問題;9月30日,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趁滇軍主力赴越南受降,昆明兵力空虛之際,部署第五軍(軍長邱清泉)發動兵變,並拉攏盧漢等滇軍重要將領;10月2日昆明城內滇軍缴械;3日改組雲南省政府下令免去龍雲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空銜),龍雲被迫接受命令並前往就任,挾持至重慶、南京,是為「驅龍事件」[參 4]。
抗日勝利後,國民政府由於政策錯誤加上軍事失利,以致失去大陸地區。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四川、西康、雲南等西南一帶。在出走香港的龍雲積極拉攏下,同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率部投共,李彌離昆後,與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湯堯商議,將部隊撒到滇南的開遠,蒙自一帶,企圖卷土重來。民國39年(1950年)1月,李彌奉召前去臺灣。不久,李彌所指揮的第八、第二十六軍除了撤往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的少部分以外,大部被殲滅於雲南境內。
同年9月,蔣中正派李彌等人到緬甸北部,以猛撒為基地,糾集殘部組成「反共抗俄救國軍滇南邊區第一縱隊」。12月,李彌擔任「雲南省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及「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民國40年(1951年)5至7月,在緬國軍在臺灣和美國的支援下,向雲南反攻,並攻下滄源、耿馬、瀾滄、雙江四縣,並設置西南行署治理。由於兵力懸殊,隨後即遭解放軍迎頭痛擊,7月撤出雲南境內。10月26日,原本代行省政府職能的雲南靖綏公署亦撤銷,自此僅存「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民國42年(1953年)1月,在緬國軍殘部改稱「雲南反共救國軍游擊總部」。孤軍為求生存,私底下與克倫族和赫蒙族合作,緬甸政府基於主權完整的理由,對李彌殘部進行軍事圍剿,以致爆發為期一月的中緬大戰,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孤軍侵占緬甸國土。由美國、中華民國、泰國及緬甸在曼谷召開的四國會議會商,國民政府必須撤回孤軍。同年底至民國43年(1954年),李彌殘部陸續撤往台灣。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道制
清代時設置有迤東、迤西、迤南、臨開廣等4道。辛亥革命以後廢除迤東道,而迤西、迤南、臨開廣3道仍然保留[參 5]。民國2年(1914年)2月25日,迤西、迤南、臨開廣更名為滇西、滇南、臨開廣,並在舊迤東道地區復置滇中道。
民國3年(191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發布《劃一令》,在滇水道、蒙自道、普洱道、騰越道各地設置觀察使。民國16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進駐後,道制才正式廢止。
- 滇中道
- 民國2年(1914年)2月置,轄昆明、富民、宜良、呈貢、羅次、祿豐、易門、嵩明、晉寧、安寧、昆陽、武定、元謀、祿勸、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馬龍、陸良、羅平、尋甸、巧家、東川、昭通、永善、綏江、魯甸、馬關、澂江、新興、路南、江川、鎮雄、彝良、楚雄、廣通、摩芻、牟定、鹽興、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4縣。民國3年(1914年)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昆明縣(今昆明市區)。同年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縣改屬騰越道。民國16年(1927年)廢。
- 蒙自道
- 民國2年(1914年)2月置臨開廣道,民國3年(1914年)改名。道尹為邊缺,二等。駐蒙自縣(今蒙自縣駐地文瀾鎮)。轄建水、蒙自、通海、河西、峋峨、石屏、阿迷、黎縣、箇舊、文山、馬關、廣南、富州、廣西、彌勒、師宗、邱北17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4年)2月置滇南道,觀察使駐普洱縣(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寧洱鎮)。轄普洱、思茅、他郎、威遠、元江、新平、鎮邊、鎮沅、景東9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思茅縣(今思茅市駐地思茅鎮),增轄緬寧縣。民國15年(1926年),遷回寧洱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 騰越道
- 民國2年(1914年)2月置滇西道,觀察使駐大理縣(今大理市駐地下關鎮北大理)。轄大理、雲南、洱源、趙縣、鄧川、賓川、雲龍、彌渡、麗江、蘭坪、鶴慶、劍川、維西、中甸、永昌、永平、永康、騰衝、龍陵、蒙化、漾濞、永北、華坪、順寧、雲縣、緬寧26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邊缺,二等。駐騰衝縣(今騰衝縣駐地城關鎮),緬寧縣往屬普洱道,滇中道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縣來屬,轄縣增為29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殖邊督辦公署
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通令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鑑於雲南省西南邊境地區各縣界連越南、寮國、緬甸三國,涉外事務繁多,國防邊地關係密切,廢道後,雲南省特在騰衝設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在普洱設雲南省第二殖邊督辦公署,處理涉外事務,同時兼辦行政要務。民國27年(1938年)撤銷兩公署:
- 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民國18年(1929年)11月設置。駐騰衝縣(今雲南省騰衝縣),轄滕衝、中甸、龍陵、維西、蘭坪、鎮康、麗江、劍川、雲龍、保山、永平、順寧12縣及阿墩子(德欽)、菖蒲桶(貢山)、康樂(福貢)、知子羅(碧江)、瀘水、干崖(盈江)、蓮山、隴川、芒遮板(潞西)、猛卯(瑞麗)10行政區(設治局)。
- 第二殖邊督辦公署,民國18年(1929年)11月設置。駐寧洱縣(今雲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寧洱、思茅、景東、景谷、鎮遠、六順、江城、瀾滄、緬寧、雙江、車里、佛海、南橋13縣及臨江(寧江)、滄源2行政區(設治局)。
行政督察區
雲南省政府廢道後,由於省區面積遼闊,交通不便。省政府為保証政令暢通,民國21年(1932年)劃分全省為12個政察視察區,並選派要員定期分赴各地進行政務視察。民國23年(1934年)增加為16個政務視察區,明年(1935年)減少為6個。民國27年(1938年)改為15個視察區[參 6]。
民國29年(1940年)5月,以原普思邊區轄境置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寧洱縣,領寧洱、思茅、景東、景谷、鎮遠、六順、瀾滄、緬寧、雙江、車里、佛海、南橋12縣及寧江、滄源2設治局。
民國31年(1942年)3月,為適應戰時需要,將雲南沿邊各縣局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管轄全部沿邊縣局,其餘各縣統由省直轄。如下:
民國31年(1942年)雲南省行政督察區 | ||||
---|---|---|---|---|
區別 |
駐地 |
轄縣縣名 |
縣數 |
備注 |
省政府直轄 |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貢、羅次、祿豐、易門、嵩明、晉寧、安寧、昆陽、武定、祿勸、玉溪、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馬龍、陸良、羅平、尋甸、會澤、彌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華寧、瀘西、邱北、師宗、雙柏、峨山、姚安、元謀、楚雄、廣通、牟定、鹽興、祥雲、鹽豐、鎮南、大姚、永仁、洱源、賓川、大理、永平、鳳儀、鄧川、雲龍、彌渡、漾濞53縣 |
54 |
||
第一區 |
昭通縣 |
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10縣 |
10 |
|
第二區 |
文山縣 |
文山、硯山、邱北、廣南、西疇、富寧、馬關、屏邊8縣 |
8 |
|
第三區 |
建水縣 |
建水、蒙自、箇舊、石屏、元江、曲溪、新平、金平8縣 龍武設治局 |
9 |
|
第四區 |
寧洱縣 |
寧洱、思茅、墨江、六順、瀾滄、車里、佛海、南嶠、江城、鎮越、景谷、鎮沅12縣 寧江、滄源2設治局 |
14 |
|
第五區 |
順寧縣 |
順寧、蒙化、昌寧、雲縣、鎮康、景東、緬寧、雙江8縣 |
8 |
|
第六區 |
騰衝縣 |
騰衝、龍陵2縣 瀘水、梁河、盈江、蓮山、隴川、潞西、瑞麗7設治局 |
9 |
|
第七區 |
麗江縣 |
麗江、中甸、維西、鶴慶、劍川、蘭坪、華坪、永勝8縣 德欽、貢山、福貢、碧江、寧蒗5設治局 |
13 |
|
抗戰勝利後,全省劃為十三區:
民國35年(1946年)雲南省行政督察區 | ||||
---|---|---|---|---|
區別 |
駐地 |
轄縣縣名 |
縣數 |
備注 |
省政府直轄 |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貢、羅次、祿豐、易門、嵩明、晉寧、安寧、昆陽、武定、祿勸、玉溪13縣 |
14 |
||
第一區 |
昭通縣 |
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10縣 |
10 |
|
第二區 |
曲靖縣 |
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馬龍、陸良、羅平、尋甸、會澤9縣 |
9 |
|
第三區 |
彌勒縣 |
彌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華寧、瀘西、邱北、師宗9縣 |
9 |
|
第四區 |
硯山縣 |
硯山、文山、馬關、西疇、廣南、富寧6縣 |
6 |
|
第五區 |
建水縣 |
建水、蒙自、曲溪、通海、河西、石屏、開遠、箇舊、金平、屏邊10縣 |
10 |
|
第六區 |
新平縣 |
新平、雙柏、峨山、墨江、景東、元江、鎮沅7縣 龍武設治局 |
8 |
|
第七區 |
思茅縣 |
思茅、寧洱、鎮越、江城、佛海、車里、南嶠、六順8縣 寧江設治局 |
9 |
|
第八區 |
姚安縣 |
姚安、元謀、楚雄、廣通、牟定、鹽興、祥雲、鹽豐、鎮南、大姚、永仁11縣 |
11 |
|
第九區 |
緬寧縣 |
緬寧、雙江、鎮康、雲縣、景谷、瀾滄6縣 滄源、耿馬2設治局 |
8 |
|
第十區 |
鶴慶縣 |
鶴慶、洱源、賓川、劍川、永勝、華坪6縣 寧蒗設治局 |
7 |
|
第十一區 |
順寧縣 |
大理、永平、鳳儀、鄧川、雲龍、彌渡、蒙化、漾濞、順寧、昌寧10縣 |
10 |
|
第十二區 |
騰衝縣 |
騰衝、保山、龍陵3縣 梁河、盈江、蓮山、隴川、潞西、瑞麗6設治局 |
9 |
|
第十三區 |
維西縣 |
維西、麗江、蘭坪、中甸4縣 瀘水、貢山、碧江、福貢、德欽5設治局 |
9 |
|
民國38年(1949年),第十三區併入第十區,第十一區併入第八區,第十二區改稱第十一區,如下:
民國38年(1949年)雲南省行政督察區 | ||||
---|---|---|---|---|
區別 |
駐地 |
轄縣縣名 |
縣數 |
備注 |
省政府直轄 |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貢、羅次、祿豐、易門、嵩明、晉寧、安寧、昆陽、武定、祿勸、玉溪13縣 |
14 |
||
第一區 |
昭通縣 |
昭通、永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魯甸、巧家10縣 |
10 |
|
第二區 |
曲靖縣 |
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馬龍、陸良、羅平、尋甸、會澤9縣 |
9 |
|
第三區 |
彌勒縣 |
彌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華寧、瀘西、邱北、師宗9縣 |
9 |
|
第四區 |
硯山縣 |
硯山、文山、馬關、西疇、廣南、富寧6縣 |
6 |
|
第五區 |
建水縣 |
建水、蒙自、曲溪、通海、河西、石屏、開遠、箇舊、金平、屏邊10縣 |
10 |
|
第六區 |
新平縣 |
新平、雙柏、峨山、墨江、景東、元江、鎮沅7縣 龍武設治局 |
8 |
|
第七區 |
思茅縣 |
思茅、寧洱、鎮越、江城、佛海、車里、南嶠、六順8縣 寧江設治局 |
9 |
|
第八區 |
姚安縣 |
姚安、元謀、楚雄、廣通、牟定、鹽興、祥雲、鹽豐、鎮南、大姚、永仁、大理、永平、鳳儀、鄧川、雲龍、彌渡、蒙化、漾濞、順寧、昌寧21縣 |
21 |
|
第九區 |
緬寧縣 |
緬寧、雙江、鎮康、雲縣、景谷、瀾滄6縣 滄源、耿馬2設治局 |
8 |
|
第十區 |
鶴慶縣 |
鶴慶、洱源、賓川、劍川、永勝、華坪、維西、麗江、蘭坪、中甸10縣 寧蒗、瀘水、貢山、碧江、福貢、德欽6設治局 |
16 |
|
第十一區 |
騰衝縣 |
騰衝、保山、龍陵3縣 梁河、盈江、蓮山、隴川、潞西、瑞麗6設治局 |
9 |
|
解放軍進入雲南後由昆明市及武定專區、昭通、曲靖、宜良、楚雄、玉溪、蒙自、文山、寧洱、大理、保山、麗江各專區取代。
縣級行政區
清代雲南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14府、5直隸廳、4直隸州,下轄13廳、29州、41縣[註 2]。民國元年(1912年)地方政權仍沿清制。民國2年(1913年)4月,廢除府、州、廳制,一律改縣[參 7]。民國13年(1924年)時,雲南省共分114縣、2設治局、13行政委員區、4土司、3土把總司、1土便委、2督辦、10汛長。民國16年(1927年)以後,邊疆各土司地區逐漸實行改土歸流,以後逐步在這些地區設立設治局。民國38年(1949年)時,雲南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113縣、15設治局[註 3]。民國77年(1988)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參 8]。雲南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雲南省 | |||||||
---|---|---|---|---|---|---|---|
行政督察區 |
專署駐地 |
行政代碼 |
縣等級 |
縣市局 |
駐地(2012年12月) |
北洋時期 |
沿革 |
省政府直轄 |
13001 |
不適用 |
昆明市 |
今昆明市盤龍區 |
(滇中道) |
民國8年(1919年),雲南省長唐繼堯以廢督裁兵實行民治為由,設立雲南市政公所,後因政變而裁撤。民國11年(1922年)唐繼堯重掌滇政,恢復舊制,並改名昆明市政公所,受省政府監督。民國17年(1928年)8月1日,省政府成立昆明市政府[參 9],劃昆明縣城區及周圍27村為市區。民國24年(1935年)3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參 10]。 |
|
13002 |
一等 |
昆明縣 |
今昆明市盤龍區;民國34年(1945年)8月遷治官渡(今昆明市官渡區官渡街道 |
滇中道 (駐地) |
清代為雲南府附郭昆明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因與昆明市重名,民國34年(1945年)1月改名穀昌縣[參 11],民國37年(1948年)2月恢復原名[參 12][註 4]。 |
||
13003 |
三等 |
富民縣 |
伏龍鎮(今富民縣永定街道) |
滇中道 |
|||
13005 |
三等 |
呈貢縣 |
龍街鄉(今昆明市呈貢區龍城街道) |
滇中道 |
|||
13006 |
三等 |
羅次縣 |
碧城鎮(今祿豐縣東北碧城鎮) |
滇中道 |
|||
13007 |
三等 |
祿豐縣 |
姚陵鎮(今祿豐縣駐地金山鎮) |
滇中道 |
|||
13008 |
三等 |
易門縣 |
今易門縣城區 |
滇中道 |
|||
13009 |
二等 |
嵩明縣 |
嵩陽鎮(今嵩明縣嵩陽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嵩明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0 |
三等 |
晉寧縣 |
建寧鎮(晉寧縣東北晉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晉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1 |
三等 |
安寧縣 |
永安鎮(今安寧市連然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安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2 |
三等 |
昆陽縣 |
寶山鄉(今晉寧縣駐地昆陽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昆陽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3 |
一等 |
武定縣 |
今武定縣駐地獅山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武定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5 |
三等 |
祿勸縣 |
今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駐地屏山街道 |
滇中道 |
|||
13033 |
一等 |
玉溪縣 |
州城鎮(今玉溪市城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新興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新興縣,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休納縣,因縣駐地為古休納縣城,故名[參 13]。後以該縣名為少數民族部落之名,詞意不夠雅馴,於民國5年(1916年)11月更名玉溪縣,以縣境有玉溪河得名[參 14]。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河口對汛督辦區 |
今河口瑤族自治縣駐地河口鎮 |
(蒙自道) |
清末設置河口交涉副督辦公署,為負責對外交涉和安邊保土的軍事、外交職權的行政機關。民國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辦公署為河口對汎督辦公署,直隸於省。民國4年(1915年)由中央規定改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職權。民國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權;民國23年(1934年)劃為對汛特別行政區,除兼有軍事、外交權外,擁有對汛區的一切行政權、司法權,為省轄特別區。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合併為滇越邊區對汎督辦公署,並將兩對汎督辦公署原轄各鄉鎮分別劃還原屬各縣暨增設南屏新縣[參 15]。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麻栗坡對汛督辦區 |
麻栗坡街(今麻栗坡縣駐地麻栗鎮) |
(蒙自道) |
清末設置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公署,為負責對外交涉和安邊保土的軍事、外交職權的行政機關。民國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辦公署為麻栗坡對汎督辦公署,直隸於省。民國4年(1915年)由中央規定改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職權。民國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權;民國23年(1934年)劃為對汛特別行政區,除兼有軍事、外交權外,擁有對汛區的一切行政權、司法權,為省轄特別區。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合併為滇越邊區對汎督辦公署,並將兩對汎督辦公署原轄各鄉鎮分別劃還原屬各縣暨增設南屏新縣[參 15]。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
||
第一區 |
昭通縣 |
13024 |
二等 |
巧家縣 |
今巧家縣白鶴灘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巧家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6 |
一等 |
昭通縣 |
今昭通市城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昭通府附郭恩安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參 16]。 |
||
13027 |
一等 |
永善縣 |
今永善縣南蓮峰鎮 |
滇中道 |
|||
13028 |
三等 |
綏江縣 |
今綏江縣駐地中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靖江縣,因與江蘇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縣瀕金沙江得名[參 13]。 |
||
13029 |
三等 |
魯甸縣 |
今魯甸縣駐地文屏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魯甸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13030 |
三等 |
大關縣 |
今大關縣駐地翠華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大關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
13031 |
三等 |
鹽津縣 |
鹽井渡(今鹽津縣駐地鹽井鎮 |
滇中道 | 民國6年(1917年)1月析大關縣黎山以北鹽井渡地區的14個鄉置縣[參 17]。 |
||
13036 |
一等 |
鎮雄縣 |
今鎮雄縣駐地烏峰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鎮雄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37 |
三等 |
威信縣 |
扎西(今威信縣駐地扎西鎮) |
(滇中道) |
民國6年(1917年),析鎮雄縣置威信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威信行政區置威信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置縣[參 18]。民國25年(1936年)7月國民政府核准[參 19]。 |
||
13038 |
二等 |
彜良縣 |
角奎(今彜良縣駐地角奎鎮) |
滇中道 |
|||
第二區 |
曲靖縣 |
13016 |
二等 |
曲靖縣 |
今曲靖市城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曲靖府附郭南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參 16]。 |
13017 |
二等 |
平彝縣 |
今富源縣駐地中安鎮 |
滇中道 |
|||
13018 |
一等 |
宣威縣 |
今宣威市城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宣威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19 |
二等 |
霑益縣[註 5] |
今沾益縣駐地西平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霑益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20 |
三等 |
馬龍縣 |
今馬龍縣駐地通泉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馬龍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21 |
二等 |
陸良縣 |
今陸良縣駐地中樞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陸涼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係因邑人牛星輝以「涼」義近放薄,文嫌不馴,首倡呈請政府改「涼」為「良」,經省批准改名[參 20]。 |
||
13022 |
二等 |
羅平縣 |
今羅平縣駐地羅雄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羅平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23 |
二等 |
尋甸縣 |
今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駐地仁德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尋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25 |
一等 |
會澤縣 |
今會澤縣駐地金鐘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東川府附郭會澤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東川縣,以舊府名得名[參 16]。民國18年(1929年)11月恢復原名[註 6]。 |
||
第三區 |
彌勒縣 |
13004 |
一等 |
宜良縣 |
今宜良縣駐地匡遠街道 |
滇中道 |
|
13032 |
二等 |
澂江縣[註 7] |
今澂江縣駐地鳳麓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澂江府附郭河陽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 |
||
13034 |
三等 |
路南縣 |
今石林彝族自治縣駐地鹿阜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路南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35 |
三等 |
江川縣 |
今江川縣東北江城鎮 |
滇中道 |
|||
13052 |
三等 |
華寧縣 |
今華寧縣駐地寧州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寧縣。因與甘肅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黎縣。因縣境在唐代為黎州地,故名[參 13]。民國20年(1931年)更名華寧縣,因縣城西北面緊靠華蓋山,山上有寧壽寺,又縣境曾置寧州,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為縣名[參 21]。 |
||
13059 |
二等 |
瀘西縣 |
今瀘西縣駐地中樞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廣西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廣西縣。因與廣西省名重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更名[參 22]。 |
||
13060 |
三等 |
彌勒縣 |
今彌勒市駐地彌陽鎮 |
蒙自道 |
|||
13061 |
三等 |
師宗縣 |
今師宗縣駐地丹鳳鎮 |
蒙自道 |
|||
13062 |
三等 |
邱北縣[註 8] |
錦屏鎮(今丘北縣駐地錦屏鎮) |
蒙自道 |
|||
第四區 |
硯山縣 |
13054 |
一等 |
文山縣 |
今文山市城區 |
蒙自道 |
清代為開化府附郭文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更名開化縣,以舊府名得名。因與浙江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縣名[參 13]。 |
13055 |
一等 |
馬關縣 |
白馬關(今馬關縣駐地馬白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安平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安平縣。因與直隸、貴州二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舊地名「白馬關」去「白」字得名[參 13]。 |
||
13056 |
二等 |
西疇縣 |
西灑街(今西疇縣駐地西灑鎮) |
(蒙自道) |
民國3年(1914年)以馬關縣西灑地區設普蘭行政區,民國9年(1920年)與馬關縣疇陽地區合併置西疇縣。縣以兩地地名首字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3]。 |
||
13057 |
一等 |
廣南縣 |
啟明鎮(今廣南縣駐地蓮城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廣南府附郭寶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廣南縣,因舊府名得名[參 24]。 |
||
13058 |
二等 |
富寧縣 |
文華鎮(今富寧縣駐地新華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富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富州縣。民國26年(1937年)1月更名,以古名富州、安寧州各取一字組成,寓富饒寧靜之意[參 25]。 |
||
13100 |
三等 |
硯山縣 |
江那(今硯山縣駐地江那鎮 |
(蒙自道) |
民國22年(1933年)6月以文山縣、廣南縣的江那縣佐、小維摩縣佐地合置硯山設治局。因境西北郊有山形如硯而得名[參 26]。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改置縣。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7]。 |
||
第五區 |
建水縣 |
13044 |
二等 |
蒙自縣 |
今蒙自市駐地文瀾鎮 |
蒙自道 (駐地) |
|
13045 |
一等 |
建水縣 |
建安鎮(今建水縣駐地臨安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臨安府附郭建水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臨安縣,以舊府名得名。因與浙江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名建水縣[參 13]。 |
||
13046 |
三等 |
曲溪縣 |
曲江歐旗營(新街,今建水縣曲江鎮) |
(蒙自道) |
民國2年(1913年)析建水縣北區設曲江行政區,屬縣級行政機關,隸蒙自道。民國7年(1918年)裁撤曲江行政區為建水縣曲江縣佐,民國11年(1922年)以建水縣曲江縣佐地置縣,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3]。 |
||
13047 |
二等 |
通海縣 |
今通海縣駐地秀山街道 |
蒙自道 |
|||
13048 |
三等 |
河西縣 |
今通海縣西北河西鎮 |
蒙自道 |
|||
13050 |
一等 |
石屏縣 |
今石屏縣駐地異龍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石屏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51 |
一等 |
開遠縣 |
今開遠市城區 |
蒙自道 |
清代為阿迷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阿迷縣。民國20年(1931年)12月改名,因明代開遠縣名得名,意為「四面伸開,連接廣遠」[參 21]。 |
||
13053 |
一等 |
箇舊縣 |
今箇舊市駐地城區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箇舊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04 |
三等 |
金平縣 |
金河(今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駐地金河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建水勐拉刀土司、者米王土司、茨通壩李土司及勐丁張土司地。民國6年(1917年)改土歸流,設金河行政區,轄刀、王、李三土司地;設勐丁行政區,轄勐丁張土司地,屬蒙自道。民國21年(1932年)改設金河設治局及平河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9月1日合併兩個設治局置金平縣,各取首字為名。民國25年(1936年)7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19]。 |
||
13105 |
三等 |
屏邊縣 |
玉屏街(今屏邊苗族自治縣駐地玉屏鎮) |
(蒙自道) |
民國2年(1913年)5月,析文山縣外南區、外西區的一部分設立靖邊行政區,駐大窩子。民國22年(1933年)12月以雲南省行政區的設立與現行制度不符,改行政區為縣以符法令而固邊防。縣名寓意屏障邊疆[參 28]。 |
||
未定 |
未定 |
同春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5月21日總統令准以建水縣之六合、瑞雲、敦厚、太和、猛弄、永樂等6鄉鎮,蒙自縣之犒吾、克甲、納更等3鄉鎮,箇舊縣之和鄰鄉置縣。因境內有同春山,故名[參 15]。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
||
未定 |
未定 |
靖南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5月21日總統令准以建水縣之永平、永樂2鄉所,石屏縣之瓦璋、洛左、思陀3鄉,元江縣之大興鎮、騎馬鄉置縣。縣名取安靖南防之意[參 15]。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
||
未定 |
未定 |
南屏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雲南省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轄各鄉鎮置縣[參 15]。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
||
第六區 |
新平縣 |
13041 |
三等 |
雙柏縣 |
龍山镇(今楚雄市南子午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安南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安南縣。因與福建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稱摩芻縣,以元摩芻千戶所名得名[參 13]。因「摩芻」二字「本為夷寨之名,無意義,欠雅馴」,民國14年(1925年)雲南省政府批准改名雙柏縣,以漢晉古縣名得名[參 29]。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令准更名[參 30][註 9]。 |
13049 |
三等 |
峨山縣 |
今峨山彝族自治縣駐地雙江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嶍峨縣。因「嶍」字當時無電碼,拍電報時有困難,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名[參 22]。 |
||
13065 |
二等 |
墨江縣 |
聯珠鎮(今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駐地聯珠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他郎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他郎縣[參 24]。因「他郎」是村寨名稱,詞欠雅馴,民國5年(1916年)11月更名墨江縣,因縣境有阿墨江,故名[參 31]。 |
||
13106 |
一等 |
景東縣 |
今景東彝族自治縣駐地錦屏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景東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08 |
二等 |
元江縣 |
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城區 |
普洱道 |
清代為元江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09 |
三等 |
新平縣 |
今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駐地桂山街道 |
普洱道 |
|||
13111 |
三等 |
鎮沅縣 |
按板井(南丘井,今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西南按板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鎮沅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18 |
不適用 |
龍武設治局 |
猛鮓伍(今石屏縣西北龍武鎮) |
(蒙自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石屏縣龍朋縣佐地及新平、峨山、河西、通海4縣部分屬地置龍武設治局[參 32],民國21年(1932年)7月正式成立[參 33];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34]。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龍武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
第七區 |
思茅縣 |
13063 |
三等 |
思茅縣 |
今普洱市思茅區駐地思茅鎮 |
普洱道 (駐地) |
清代為思茅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64 |
二等 |
寧洱縣 |
今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寧洱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普洱府附郭寧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普洱縣。因與本省道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6月恢復原名[參 35]。 |
||
13094 |
三等 |
佛海縣 |
猛海(象山鎮,今勐海縣駐地勐海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三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佛海縣,以縣駐地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
13098 |
二等 |
車里縣 |
景德(今景洪市駐地允景洪街道)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一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車里縣,以縣駐地舊名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
13099 |
三等 |
南嶠縣 |
猛遮(今勐海縣西勐遮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二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五福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民國23年(1934年)2月更名[參 37]。 |
||
13101 |
三等 |
鎮越縣 |
勐捧(今勐臘縣西南勐捧鎮);民國19年(1930年)遷治易武(今勐臘縣北易武鄉)[參 38]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五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鎮越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
13102 |
三等 |
六順縣 |
官房(今普洱市思茅區西南六順鄉)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八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蘆山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並更名。[參 36]。 |
||
13103 |
三等 |
江城縣 |
猛烈(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勐烈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4月設勐烈行政區,勐烈彈壓委員改為勐烈行政委員。民國18年(1929年)9月13日,雲南省政府第110次省務會議批准以(墨江縣屬)猛烈行政區及元江、寧河2縣部分區域設置江城縣。因縣城四周皆江,為天然城池,故名。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
13128 |
不適用 |
寧江設治局 |
今勐海縣北勐往鄉 |
(普洱道) |
民國初為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四區轄境行政分局,民國16年(1927年)設置臨江行政區。因行政區制度早已廢除,為開發邊疆起見,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設置寧江設治局,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39]。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普文縣 |
今景洪市東北普文鎮 |
(普洱道) |
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以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七區置縣[參 40]。民國21年(1932年)9月撤銷,併入思茅縣[參 24]。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象明縣 |
倚邦(今勐臘縣西北象明彝族鄉倚邦村)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六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象明縣。民國18年(1929年)裁撤,併入鎮越縣。 |
||
第八區 |
姚安縣 |
13014 |
三等 |
元謀縣 |
元馬鎮(今元謀縣駐地元馬鎮) |
滇中道 |
|
13039 |
一等 |
楚雄縣 |
今楚雄市駐地鹿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楚雄府附郭楚雄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
13040 |
三等 |
廣通縣 |
敦仁鎮(今祿豐縣西廣通鎮) |
滇中道 |
|||
13042 |
三等 |
牟定縣 |
今牟定縣駐地共和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定遠縣,因與安徽、四川、陝西3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三國、元初分別置牟州於縣境,故名[參 13]。 |
||
13043 |
三等 |
鹽興縣 |
黑鹽井(今祿豐縣西北黑井鎮) |
滇中道 |
民國2年(1913年)4月析定遠縣及廣通縣之黑鹽井等地置縣[參 41][參 42]。一作民國元年(1913年)置[參 43] |
||
13069 |
三等 |
永平縣 |
曲硐(今永平縣駐地博南鎮南曲硐村) |
騰越道 |
|||
13072 |
二等 |
大理縣 |
中和鎮(今大理市北大理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大理府附郭太和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大理縣,因舊府名得名[參 44]。 |
||
13073 |
二等 |
祥雲縣 |
今祥雲縣駐地祥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南縣。因與省名重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23日更名。以「彩雲南現,人以為祥」,故名[參 22][註 10]。 |
||
13075 |
三等 |
鳳儀縣 |
今大理市東鳳儀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趙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趙縣。因與直隸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因地處鳳儀山(三耳山)東麓,故名[參 13]。 |
||
13076 |
三等 |
鄧川縣 |
今洱源縣東南鄧川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鄧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78 |
三等 |
雲龍縣 |
城廂(雒里鄉,今雲龍縣南寶豐鄉);民國18年(1929年)遷治石門(上里鎮,今雲龍縣駐地諾鄧鎮)[參 45]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龍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79 |
一等 |
彌渡縣 |
今彌渡縣駐地彌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彌渡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6 |
一等 |
蒙化縣 |
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駐地南詔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蒙化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7 |
三等 |
漾濞縣 |
下街(今漾濞彝族自治縣駐地蒼山西鎮東下街村);民國5年(1916年)遷治上街(化平鎮,今漾濞彝族自治縣駐地蒼山西鎮)[註 11]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6月析蒙化廳漾濞司和雲龍州、永平縣、浪穹縣插花地置。因漾濞江得名[參 42]。 |
||
13090 |
二等 |
姚安縣 |
今姚安縣駐地棟川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清代為姚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 |
||
13091 |
三等 |
鹽豐縣 |
白鹽井(今大姚縣西北石羊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析姚州白鹽井地方置縣[參 46][註 12]。 |
||
13092 |
三等 |
鎮南縣 |
今南華縣駐地龍川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清代為鎮南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93 |
三等 |
大姚縣 |
今大姚縣駐地金碧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
13095 |
一等 |
順寧縣 |
今鳳慶縣駐地鳳山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順寧府附郭順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
13096 |
三等 |
昌寧縣 |
右甸(今昌寧縣駐地田園鎮) |
(騰越道) |
民國22年(1933年)10月,雲南省政府批准,由保山(舊為永昌府)、順寧(舊為順寧府)2縣相鄰的部分區鄉析置設縣,取清代「永昌」、「順寧」兩府名稱之第二字,謂之「昌寧」,寓昌盛安寧之意[參 47]。民國24年(1935年)5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48]。 |
||
13112 |
三等 |
永仁縣 |
永定鄉仁和街(今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南仁和區大河中路街道);民國29年(1940年)遷治永定鎮(今永仁縣駐地永定鎮) |
(騰越道) |
民國2年(1913年)以清代大姚縣苴卻巡檢司轄域置苴卻行政區,設苴卻行政委員。民國13年(1924年),苴卻行政區改置永仁縣,取永境內永定、仁和兩大集鎮首字為名,另有「永遠施行仁義」之意。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參 23]。 |
||
第九區 |
緬寧縣 |
13066 |
三等 |
雙江縣 |
冬春駐猛猛(猛猛鎮,今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駐地勐勐鎮,夏秋駐那賽營盤(那賽鎮,今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西沙河鄉營盤村)[參 49] |
(普洱道) |
民國16年(1927年)以瀾滄、緬寧二縣的上改心、四排山縣佐地和勐勐土司地合置雙江縣。民國17年(1928年)2月成立縣政府[註 13]。因瀾滄江、小黑江流經縣境,故名。民國18年(1929年)9月13日雲南省政府第110次會議批准;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令准[參 23]。 |
13070 |
二等 |
鎮康縣 |
德黨(今永德縣駐地德黨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康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康縣。因與浙江、廣西二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鎮康縣。因縣境在元代屬鎮康路,故名[參 13]。 |
||
13097 |
一等 |
雲縣 |
今雲縣駐地愛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07 |
三等 |
景谷縣 |
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威遠鎮老街 |
普洱道 |
清代為威遠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威遠縣。因與四川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景谷縣。因縣駐地西臨景谷江,故名[參 13]。 |
||
13110 |
一等 |
瀾滄縣 |
謙糯(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北謙六彝族鄉);民國15年(1926年)決定在勐朗壩建立縣治,先行遷駐迤宋(佛房,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地勐朗鎮東佛房社區);民國25年(1936年)遷至勐朗壩(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地勐朗鎮);民國29年(1940年)又遷回佛房[參 50]。 |
普洱道 |
清代為鎮邊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鎮邊縣。因與廣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瀾滄縣,因瀾滄江得名[參 13]。 |
||
13113 |
三等 |
緬寧縣 |
鳳翔鎮(今臨滄市臨翔區駐地鳳翔街道) |
分別屬 滇西道、 普洱道 |
清代為緬寧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21 |
不適用 |
滄源設治局 |
猛董(猛董鎮,今滄源佤族自治縣駐地勐董鎮) |
(普洱道) |
民國23年(1934年)1月,英國入侵爐房,是為「班洪事件」;4月,為保衛邊境,瀾滄縣勐角董、大蠻海、岩帥土司改流,要求建設縣駐地,年底決定擬設置設治局[參 51]。民國26年(1937)9月設立滄源設治局[參 52]。因其來源於瀾滄縣,故名。 |
||
13129 |
不適用 |
耿馬設治局 |
耿馬(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駐地耿馬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耿馬宣撫司及孟定土府,屬順寧縣。民國28年(1939年)10月以順寧縣耿馬宣撫司及孟定土府地區置設治局。民國29年(1940年)設治局成立[參 53]。因局所駐地得名。民國31年(1942年)11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4]。 |
||
第十區 |
鶴慶縣 |
13074 |
三等 |
洱源縣 |
今洱源縣駐地茈碧湖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浪穹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洱源縣。因洱源發源於縣境,故名[參 44]。 |
13077 |
二等 |
賓川縣 |
州城(今賓川縣南州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賓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0 |
一等 |
麗江縣 |
今麗江市古城區駐地大研街道 |
騰越道 |
清代為麗江府附郭麗江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
13081 |
三等 |
蘭坪縣 |
白地坪(金頂鎮,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駐地金頂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12月析麗江縣蘭坪地方置縣。以縣境上蘭和白地坪二地尾字組成而得名[參 42][註 14] |
||
13082 |
三等 |
鶴慶縣 |
雲鶴鎮(今鶴慶縣駐地雲鶴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鶴慶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3 |
三等 |
劍川縣 |
今劍川縣駐地金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劍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4 |
二等 |
維西縣 |
今維西縣駐地保和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維西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5 |
二等 |
中甸縣 |
今香格里拉縣駐地建塘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中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088 |
一等 |
永勝縣 |
永勝縣城(今永勝縣駐地永北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北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北縣。因縣名「詞欠雅馴」,有永遠敗北之意,於民國23年(1934年)2月更名[參 55],以求祥瑞徵兆。 |
||
13089 |
三等 |
華坪縣 |
華中鎮(竹屏鎮,今華坪縣駐地中心鎮) |
騰越道 |
|||
13114 |
不適用 |
瀘水設治局 |
魯掌上寨(魯掌街,今瀘水縣北魯掌鎮) |
(騰越道) |
民國2年(1913年)為邊防需要,將五土司地設為瀘水行政委員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瀘水行政區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 |
||
13117 |
不適用 |
貢山設治局 |
打拉(今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丙中洛鄉) |
(騰越道) |
民國6年(1917年)由維西縣析置菖蒲桶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境內高黎貢山得名。 |
||
13120 |
不適用 |
寧蒗設治局 |
大村街(今寧蒗彝族自治縣駐地大興鎮) |
(騰越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永勝縣寧蒗縣佐地區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
13125 |
不適用 |
碧江設治局 |
營盤街(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西營盤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都督府設立了知子羅殖邊公署,隸屬麗江縣。民國5年(1916年)改置知子羅行政區,設行政委員公署。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地處碧羅雪山與怒江之間,故名。 |
||
13126 |
不適用 |
福貢設治局 |
上帕街(今福貢縣駐地上帕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都督府設立上帕殖邊公署,隸屬麗江縣。民國5年(1916年)改置上帕行政區公署,設行政委員公署。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上帕行政區置設治局[參 32][註 15],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 |
||
13127 |
不適用 |
德欽設治局 |
阿墩子(昇平鎮,今德欽縣駐地昇平鎮) |
(騰越道) |
民國6年(1917年)由維西縣析置阿墩子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阿墩子行政區設置阿墩子設治局,同年更名德欽設治局[參 57][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以佛教寺廟德欽寺得名。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
第十一區 |
騰衝縣 |
13067 |
一等 |
騰衝縣 |
今騰衝縣駐地騰越鎮 |
騰越道 (駐地) |
清代為騰越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參 44]。 |
13068 |
一等 |
保山縣 |
今保山市隆陽區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昌府附郭保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永昌縣,因舊府名得名。因與甘肅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名[參 13]。 |
||
13071 |
三等 |
龍陵縣 |
龍山鎮(今龍陵縣駐地龍山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龍陵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
13115 |
不適用 |
隴川設治局 |
夏秋駐杉木籠(今隴川縣東北護國鄉杉木龍村);春冬駐張鳳街(今隴川縣駐地章鳳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隴川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隴川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隴川行政區,設隴川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境內有龍川江,故名 |
||
13116 |
不適用 |
瑞麗設治局 |
夏秋駐臘撒(今隴川縣西北戶撒阿昌族鄉臘撒村);春春駐勐卯(今瑞麗市駐地勐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勐卯安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勐卯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勐卯行政區,設勐卯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位於瑞麗江畔,故名。 |
||
13119 |
不適用 |
梁河設治局 |
大廠街(今梁河縣東大廠鄉) |
(騰越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騰衝縣八撮縣佐地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縣境有南底河(舊名小梁河),故名。 |
||
13122 |
不適用 |
蓮山設治局 |
蓮山鎮(今盈江縣北平原鎮北新蓮村)[註 16] |
(騰越道) |
清代為盞達副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盞達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盞達行政區,設盞達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局所駐地得名。 |
||
13123 |
不適用 |
盈江設治局 |
舊城(乘龍街,今盈江縣西舊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干崖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干崖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干崖行政區,設干崖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江流經境內,故名。 |
||
13124 |
未定 |
潞西縣 |
南練猛戛(今芒市西南勐戛鎮);民國38年(1949)3月遷駐芒市(雙龍鎮,今芒市駐地勐煥街道) |
(騰越道) |
清代為芒市安撫司和勐板土千總,民國元年(1912年)合併為芒板彈壓委員。民國4年(1915年)改為芒遮板行政區,設芒遮板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芒遮板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更名潞西設治局[參 58][註 17]。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因地處怒江(潞江)西測,故名。民國38年(1949年)8月總統令改制為縣[參 59]。 |
李彌於民國40年(1951年)5月時一度攻下有蒼源縣、鎮康縣、猛定縣、猛漣縣、耿馬縣、緬寧縣、雙江縣、瀾滄縣、龍陵縣、南嶠縣、佛海縣、車里縣、猛龍縣、銀恩縣、屏邊縣、思茅縣、六順縣等16縣,並設置西南行署治理。然而實際上僅控有鎮康縣、雙江縣、耿馬縣、孟定縣、滄源縣、瀾滄縣、寧江縣、南嶠縣等8縣,其餘如猛龍縣、銀恩縣、猛定縣、猛漣縣等縣皆為李彌自行設立[參 60]。
行政區劃年表
雲南省行政區劃年表 | ||||||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 ||||||
西元 | 民國紀元 | 縣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區劃變更 |
---|---|---|---|---|---|---|
1912年 |
民國1年 |
44 |
14府、5直隸廳、4直隸州、13廳、29州 |
|
||
1913年 |
民國2年 |
96 |
2對汛、5行政區 |
|
||
1914年 |
民國3年 |
96 |
2對汛、1行政局、6行政區 |
|
||
1915年 |
民國4年 |
96 |
2對汛、1行政局、7行政區 |
|
||
1916年 |
民國5年 |
96 |
2對汛、1行政局、13行政區 |
|
||
1917年 |
民國6年 |
97 |
2對汛、1行政局、18行政區 |
|
||
1918年 |
民國7年 |
97 |
2對汛、1行政局、17行政區 |
|
||
1919年 |
民國8年 |
97 |
2對汛、1行政局、17行政區 |
|||
1920年 |
民國9年 |
98 |
2對汛、1行政局、16行政區 |
|
||
1921年 |
民國10年 |
98 |
2對汛、1行政局、16行政區 |
|||
1922年 |
民國11年 |
99 |
2對汛、1行政局、16行政區 |
|
||
1923年 |
民國12年 |
99 |
2對汛、1行政局、16行政區 |
|||
1924年 |
民國13年 |
100 |
2對汛、1行政局、15行政區 |
|
||
1925年 |
民國14年 |
100 |
2對汛、1行政局、15行政區 |
|
||
1926年 |
民國15年 |
100 |
2對汛、1行政局、15行政區 |
|||
1927年 |
民國16年 |
108 |
2對汛、16行政區 |
|
||
1928年 |
民國17年 |
108 |
1 |
2對汛、16行政區 |
|
|
1929年 |
民國18年 |
108 |
1 |
2對汛、15行政區 |
|
|
1930年 |
民國19年 |
108 |
1 |
2對汛、15行政區 |
||
1931年 |
民國20年 |
108 |
1 |
2對汛、15行政區 |
|
|
1932年 |
民國21年 |
107 |
1 |
17 |
2對汛、1行政區 |
|
1933年 |
民國22年 |
109 |
1 |
18 |
2對汛 |
|
1934年 |
民國23年 |
111 |
1 |
15 |
2對汛 |
|
1935年 |
民國24年 |
112 |
1 |
14 |
2對汛 |
|
1936年 |
民國25年 |
112 |
1 |
14 |
2對汛 |
|
1937年 |
民國26年 |
112 |
1 |
15 |
2對汛 |
|
1938年 |
民國27年 |
112 |
1 |
15 |
2對汛 |
|
1939年 |
民國28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0年 |
民國29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1年 |
民國30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2年 |
民國31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3年 |
民國32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4年 |
民國33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5年 |
民國34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6年 |
民國35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7年 |
民國36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8年 |
民國37年 |
112 |
1 |
16 |
2對汛 |
|
1949年 |
民國38年 |
113 |
1 |
15 |
2對汛 |
|
政府體制
省會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省省會定於昆明縣,民國24年(1935年)分昆明縣置昆明市,雲南省省會改置於此。民國39年(1950年)以後,雲南省政府由昆明遷治泰國曼谷。
省行政機構
辛亥革命後,滇軍於宣統三年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起義,十一日(西曆11月1日)全城光復,清廷官吏總督以下全部散去。十三日(西曆11月3日),雲南大漢軍政府成立,各軍官兵公推革命軍總司令蔡鍔為軍政府都督,下設軍政、軍務、參謀、參議等院。在此前的九月六日(西曆10月27日),張文光發動騰越起義,建立滇西都督府,後廢。民國2年(1913年),根據北洋政府3個《劃一令》,以民政長為省行政長官,下設民政、財政、教育等司。民國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財政等廳。4年(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撤銷巡按使署,改稱民政廳,隸屬於都督府,後復舊。5年(1916年)7月6日,改設省長公署設政務、財政等廳。民國16年(1927年)3月9日,成立雲南省政務委員會,按受廣州國民政府領導。此後按受南京國府領導。民國39年(1950年)以後,雲南省政府遷治泰國曼谷,於民國40年(1951年)撤銷。
歷任雲南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雲南都督府都督
蔡鍔:1911年11月1日─1916年45月59日
唐繼堯:1913年9月28日─1914年6月30日- 雲南將軍
- 唐繼堯:1914年6月30日─1916年7月6日(1915年12月29日發動護國戰爭)
- 雲南督軍
- 唐繼堯:1916年7月6日─1920年6月1日(1920年6月1日宣布脫離北京政府)
-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司令
- 唐繼堯:1920年6月1日─1921年2月7日(三省聯合總司令,1921年2月7日被顧品珍驅逐)
顧品珍:1921年2月7日─1922年3月25日(滇軍總司令,1922年3月25日戰死)- 唐繼堯:1922年4月8日─1927年2月6日(滇黔聯合總司令,1927年2月6日因兵諫而交出權力)
雲南省政務委員會主席
胡若愚:1927年3月8日─6月14日(1927年6月14日開始雲南省內戰)
雲南省政府主席
龍雲:1928年1月17日─1945年10月2日
胡瑛:1929年(代理)
李宗黃:1945年10月2日─12月1日(代理)
盧漢:1945年12月1日─1949年12月9日(1949年12月9日投共)
楊文清1949年12月─1950年9月(代理)
李彌:1950年9月─1954年(廢止)
參考文獻
引用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 中共雲南地方組織創始人李鑫:被捕後寧死不屈,雲南日報2011年6月10日。
^ 《抗戰勝利後的「驅龍」事件》,《文史春秋》2013年03期。]
^ 周鐘岳編纂、蔡鍔訂正:《雲南光復紀要‧建設篇》,《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笫3輯,1963年,第151頁。
^ 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邊疆行政區劃與城鎮化建設。
^ 《臨時政府內務行政紀要》,第51頁。
^ 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
^ 錢端升等:《民國政制史》下冊,第420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748號,民國24年5月23日,第11頁。
^ 《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749號,民國34年1月31日,第21頁。
^ 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第92頁。
^ 13.0013.0113.0213.0313.0413.0513.0613.0713.0813.0913.1013.1113.12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 《政府公報》第320期,民國5年11月24日,第55冊,第305頁;又《政府公報》第322號,民國5年11月26日,第55冊,第619頁。
^ 15.015.115.215.315.415.515.615.7 《總統府公報》第226號,民國38年5月30日,第9冊。
^ 16.016.116.2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附錄,第84頁。
^ 《政府公報》第377號,民國6年1月28日,第57冊,第759頁。
^ 《鎮雄縣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頁。
^ 19.019.1 《國民政府公報》第2099號,民國25年7月14日,第13頁。
^ 陸良縣歷史沿革
^ 21.021.1 《國民政府公報》洛字第1號,民國21年2月29日,第56頁。
^ 22.022.122.2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11頁。
^ 23.023.123.223.3 《國民政府公報》第343號,民國18年12月12日,第10頁。
^ 24.024.124.2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附錄,第85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2265號,民國26年1月29日,第8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198號,民國22年8月2日,第5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888號,民國24年11月5日,第12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103號,民國22年4月12日,第8頁。
^ 《雙柏縣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221號,民國18年7月20日,第8頁。
^ 《政府公報》第320號,民國5年11月14日,第55冊,第305頁;又《政府公報》第322號,民國5年11月26日,第55冊,第619頁。
^ 32.0032.0132.0232.0332.0432.0532.0632.0732.0832.0932.1032.11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卷下,第71頁。
^ 《石屏縣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6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771號,民國24年6月19日,第4頁。
^ 內務部職方司:《全國行政區劃表》,民國3年,第124頁。
^ 36.036.136.236.336.436.5 《國民政府公報》第364號,民國19年1月9日,第11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369號,民國23年2月22日,第12頁。
^ 《勐臘縣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3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771號,民國24年6月19日,第4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364號,民國19年1月9日,第11頁。
^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民國3年,第123頁。
^ 42.042.142.2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卷下,第20頁。
^ 《政府公報》第505期,民國2年9月30日,第13冊,第586頁。
^ 44.044.144.2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附錄,第86頁。
^ 《雲龍縣志》,農業出版社,1992年,第45頁。
^ 《政府公報》第505期,民國2年9月30日,第13冊,第587頁。
^ 《昌寧縣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753-760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748號,民國24年5月23日,第6頁。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志》,第432頁。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47頁。
^ 《滄源設治局概述》,《滄源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1986年,第53頁。
^ 洪定國:雲南省沿革表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志》,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98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520號,民國31年11月21日,第19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1369號,民國23年2月22日,第12頁。
^ 56.0056.0156.0256.0356.0456.0556.0656.0756.0856.0956.10 《國民政府公報》第1771號,民國24年6月19日,第14頁。
^ 《德欽縣志》,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1頁。
^ 《潞西縣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22頁。
^ 《總統府公報》第235號,民國38年8月1日,第9冊。
^ 引自中華民國雲南省。
注釋
^ 人口資料主要來自《雲南辭典》、李壽、蘇培明、王瑞平等人的相關研究。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誤作14府、5直隸廳、3直隸州、13廳、26州、41縣。(見《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301頁)
^ 《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第19頁作領119縣,其中馬龍、武定、昆昌(鄭寶恒疑昆明之誤)3縣重複記載,寧蒗、德欽、龍武3縣仍為設治局;又吳以政《中華民國行政區域表》第8頁作領119縣,其中寧蒗、德欽、龍武3縣仍為設治局,同春、靖南、南屏3縣雖然總統令准增設,但當時局勢混亂,實際並未設縣。
^ 《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仍作穀昌。
^ 傅林祥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沾益縣」。
^ 一說為1919年,又一說為1927年。
^ 傅林祥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澄江縣」。
^ 傅林祥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丘北縣」。
^ 一作1930年1月改名。
^ 一作民國7年(1918年)改名「祥雲縣」,結束「雲南」作縣名2027年的歷史。見「雲南」由來及祥雲在滇的歷史地位,祥雲縣人民政府,2013年5月16日查閱。
^ 一作民國14年(1925年)遷治上街。見漾濞縣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2013年5月16日查閱。
^ 一作民國2年(1913年)3月置縣。見大姚縣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洪定國:雲南省沿革表,360Doc個人圖書館,2013年5月16日查閱。
^ 一作民國19年(1930年)1月6日成立縣政府。見雙江縣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2013年5月16日查閱。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志》作1912年置蘭坪州,1914年改縣(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7頁)。
^ 一作民國11年(1922年)置康樂設治局,後改福貢設治局。見洪定國:雲南省沿革表,360Doc個人圖書館,2013年5月16日查閱。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作盈江縣西新民鎮,但據相關資料,盈江縣並無新民鎮;據《中華民國分省地圖》雲南地形圖標示的地點,當在今盈江縣平原鎮。(見《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第317頁及《中華民國分省地圖》第26-27頁)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誌要》卷下(第70頁)作民國21年(1932年)置潞西設治局。
書籍
- 鄭寶恒著:《民國時期政區沿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鄭寶恒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309056044
-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初稿)》(臺北:中華民國國史館,民國79年(1990))。ISBN 9579042020
地圖
-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編:《中華民國分省地圖》(1970年版),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 蘆仲進、杜秀榮主編:《雲南省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03158414
- Google地圖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有關雲南省的多媒體資源
- 雲南省 - 行政區劃網
- 王豐的民國傳記博客
- 洪定國的地理資料庫 - 大地耕者 - 網易博客
參見
- 云南省
- 泰北孤軍
- 滇系軍閥
前任:![]() |
![]() 1912年-1951年 |
繼任:![]() |
|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