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民粹主義












右翼民粹主义英语:Righ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結合自由放任主義與反菁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為右翼是因他們拒絕社會平等與相關的政府方案、反對社會融合,以及隱含的排外主義(Nativism)思想。民粹主義則是其反對菁英的立場吸引「一般大眾」。[1]


1990年代起,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開始在加拿大、挪威、法國、德國、羅馬尼亞、荷蘭、瑞典、智利等各民主國家成立,並在比利時、瑞士、奧地利、芬蘭、希臘、新西蘭、比利時與義大利等國成功進入聯合政府。[2]雖然美國共和黨的茶黨運動及另類右翼被分開研究,但部分作家認為與他們所稱的「極右翼」是相同情形。[3]右派民粹主義不同於過去被認為是維護「現狀」的右翼,且多數右翼政黨沒有其歷史根源,特別是與右翼的傳統保守主義不同。[4]


因為各黨之間的意識形態、組織與領導人言論的差異,要將右派民粹主義劃入單一的政治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分類或是分類的集合存在。同樣地,不同於傳統的保守政黨,他們未成立國際組織,也未用相似名詞來自述。[5]然而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在左右光譜中都較其他保守派政黨更為右傾,且組成源頭皆來自保守政黨。[6]


另一方面,由於西方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對於穆斯林的不友善,因此部分會通過支持猶太人、LGBT及女性的權益以突顯他們不是極右派;猶太人、LGBT及女性也可能會策略性的支持另類右翼來反對對他們更惡劣許多的極端穆斯林及極端伊斯蘭教法,另類右翼反而成了他們的保護者[7]




目录






  • 1 定義


  • 2 各國/地區情形


    • 2.1 奧地利


    • 2.2 比利時


    • 2.3 賽普勒斯


    • 2.4 丹麥


    • 2.5 法國


    • 2.6 德國


    • 2.7 希臘


    • 2.8 意大利


    • 2.9 荷蘭


    • 2.10 挪威


    • 2.11 波蘭


    • 2.12 瑞士


    • 2.13 英國


    • 2.14 美國




  • 3 參見


  • 4 註釋


  • 5 參考文獻





定義


學者間使用的術語也不盡相同,有時稱之為「激進右派」。[8]皮帕·諾里斯英语Pippa Norris提到「一般參考文獻使用各式種類與多樣標籤,將這些政黨分類為極右派或極端右派、新右派、反移民、新納粹、新法西斯、反伊斯蘭、民族主義、抗議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威權主義、反主流政黨、極端民族主義、或新自由主義、自由意志主義等等」。[9]



各國/地區情形




本圖表示歐洲各國議會之右派民粹主義政黨。深棕色代表為執政聯盟成員。


Piero Ignazi將右派民粹主義政黨分為兩類:脫離歷史右派的傳統右派政黨、和後工業化時期獨立發展的政黨。他將前義大利社會運動黨(Italian Social Movement)、義大利三色火焰(Tricolour Flame)、德國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德國人民聯盟(German People's Union)荷蘭中間黨(Centre Party)及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與比利時佛拉芒集團(Vlaams Blok)列為第一類;法國民族陣線、德國共和黨(The Republicans)、荷蘭中間民主黨(Centre Democrats)、比利時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奧地利自由黨、丹麥進步黨(Progress Party)、挪威進步黨(Progress Party)和瑞典民主黨列為第二類。[10]英語系國家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有英國獨立黨[11]、前加拿大改革黨[12]、澳洲單一民族黨[13]和紐西蘭優先黨。[14]不過,這些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的共通點皆是反對歐盟、歐洲移民危機中反對難民和移民進入以及反伊斯蘭。



奧地利


奥地利自由党为代表性的奧地利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是支持脫離歐盟及歐元區,並主張禁止穆斯林進入國境。



比利時


比利時的荷蘭語區與法語區長年存在地區及文化矛盾。荷蘭語區的政黨長期主張聯邦自治及分離,並反對給予法語區更大的地方自治權力。



賽普勒斯


成立於2008年的國家人民陣線致力於維持賽普勒斯的主權統一完整,反對進一步歐洲整合、移民和土耳其自1974年侵占及控制三分之一領土的現狀。其成員因極端的政治觀點而常遭到攻擊或監禁。



丹麥


丹麥的進步黨在1970年代早期是歐洲最強大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15]1973年丹麥議會選舉該黨得票率超過16%。


1990年代後,丹麥人民黨取代其地位,並在2001-2011年及2015年至今,支持中間偏右的丹麥自由黨和保守人民黨少數派聯合政府,自由黨執政時需獲得人民黨的信任投票支持。


與進步黨不同的是,丹麥人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民族主義,且更反欧盟,支持在經濟上的國家干預與改革福利國家制度,並堅定反對大量引入移民和使用歐元。



法國


法國國民陣線为代表性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過去曾同情反猶太主義及新納粹主義,但現時前者的行為已基本禁止,政綱改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主。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成功進入第二
輪投票,並獲得34%的選票。



德國


威瑪共和時期(1919-1933),激進右派民粹主義在動員中產階級支持納粹黨中扮演重要角色。[16]痛苦中產階級民粹主義者在前納粹威瑪時期將憤怒放在政府與大企業上。納粹寄生於民粹主義上,藉由煽動、替罪、陰謀等手段吸引支持群眾。[17]


共和黨在1983年成功進入歐洲議會。2000年代,共和黨支持者轉而支持極右派的德國國家民主黨。德國國家民主黨在2005年獲得1.6%的票數。


2013年創立的德國另類選擇,在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因為未達門檻不能夠進入國會,但之後的德國另類選擇成為最大的反歐盟右翼民粹主義的主流政黨,不少的支持者過去來自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及德國自由民主黨。其後憑著公開反移民、反伊斯蘭的言論並針對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難民政策進行公開批評取得不少地區議會席位,並且在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成功成為第三大黨。



希臘


獨立希臘人黨是右派民粹主義政黨,該黨反對推行緊縮措施,因此與同樣反緊縮的左派民粹主義政黨激進左翼聯盟組成聯合政府。



意大利


義大利北方聯盟為代表性右派民粹主義及地區主義的政黨,支持者主要來自義大利北部的大區,包括倫巴底和威尼斯。



荷蘭


1980年,中間黨拿下一席荷蘭下議院席次。1990年代,分裂出的中間民主黨更引人注目,但仍是政壇上的邊緣小黨。2002年,右派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皮姆·佛特因遭到暗殺,其原先領導的皮姆·佛特因名單(Pim Fortuyn List)在大選拿下26席,隨後與基民黨、自由民主人民黨組成執政聯盟。但該黨因失去領導人,成功只是曇花一現。2003年執政聯盟垮台,該黨影響力急遽下降。


2006年,自由黨進入下議院。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拿下4席成為第二大黨。2010年荷蘭議會選舉,拿下24席的自由黨與基督教民主黨、自由民主人民黨進行協商,支持基督教民主黨、自由民主人民黨籌組少數派聯合政府。2010年-2012年加入聯合政府。2012年因緊縮措施的分歧,不再支持聯合政府,聯合政府解散,自由黨之後成為反對黨。


自由黨的黨綱主要圍繞在強烈的反伊斯蘭立場,包括主張關閉清真寺、禁止可蘭經及禁止穆斯林入境等一系列反伊斯蘭教的立場,隨著該黨的得票率成長也擴展到其他領域,包括主張荷蘭脫離歐盟。自由黨主張歐洲懷疑主義,雖然作為反對黨,但其支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荷蘭政府對歐洲整合的立場。



挪威


挪威進步黨通常被認為是右派民粹主義政黨。[18][19]2001年至2005年,該黨承認基督教民主黨謝爾·馬格納·邦德維克的中間偏右少數聯合政府。在1997年、2005年與2009年議會選舉,進步黨的票數為挪威第二大黨。


2013年議會選舉後,進步黨與保守黨組成中右派少數聯合政府,獲自由黨和基督教民主黨支持信任投票。



波蘭


法律與公正是一个波蘭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立場是反對歐盟及難民進入,主張亦包括社會保守價值觀,反對任何墮胎及LGBT權益。



瑞士


在瑞士,右派民粹主義的政黨以瑞士人民黨為代表,人民黨以反對歐盟及大量移民湧入為主要的政治主張。人民黨在1970年的支持度將近10%,到了1979年下滑到2%,之後再次成長到1991年的10%。在2003年議會選舉後,人民黨成為瑞士國會第一大黨,到了2007年達到高峰,以29%的得票率創下瑞士史上單一政黨最高紀錄。該黨經常透過公投來收緊移民政策。



英國


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是英國的主流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該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強烈要求英國立即公投退出歐盟,並要求就退出歐盟的議題進行公投。但與有新納粹、反猶太主義和反伊斯蘭色彩的英國國家黨不同,英國獨立黨以英國退出歐盟為主要目的,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及法西斯主義,黨綱反對歧視不同族裔的移民,但主張收緊移民政策及禁止難民進入,特別是來自歐盟的東歐國家。



美國


摩亞(Leonard J. Moore)主張自1920年代起,「民粹主義者對於政治、經濟和文化菁英逐漸成長的權力的反對立場」幫助形成「保守與右派運動」。[20]


1960年代以來,伴隨著對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激進女性主義性解放運動的反彈,1973年美國墮胎合法化後,反墮胎及強調家庭價值的社會保守派及福音派勢力,結合新自由主義及民粹主義右派的力量,在1980年代後成為共和黨的主流保守勢力及力量。


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上台後興起的共和黨保守派茶黨運動被Rasmussen與Schoen定義為「右派的反體制民粹運動」(2010)。他們表示「今日我國正處於一個…起源於右派的新民粹主義的反抗-顯現在茶黨運動。」[21]紐約時報報導「茶黨運動已成為保守民粹主義者不滿的平台」。[22]


2015年6月16日,唐納德·川普宣布競選總統,他在共和黨主流派及反建制勢力中的崛起,其主張包括反對及驅逐大部分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一度主張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恢復水刑等象徵或實質的政治主張,也成為民粹主義右派的重要支持對象。



參見



  • 新右派

  • 民粹主義

  • 極右派

  • 左派民粹主義



註釋





  1. ^ Betz, p. 4


  2. ^ Norris (2004), p. 2


  3. ^ Kaplan & Weinberg, pp. 1-2


  4. ^ Kaplan & Weinberg, pp. 10-13


  5. ^ Norris (2005), pp. 43-44


  6. ^ Ware, pp. 41-42


  7. ^ 極右派的另類支持者


  8. ^ Kaplan & Weinberg, pp. 10-11


  9. ^ Norris (2005), p. 44


  10. ^ Ignazi, p. 26


  11. ^ Norris (2005), p. 72


  12. ^ Norris (2005), p. 70


  13. ^ Norris (2005), p. 68


  14. ^ Norris(2005), p. 69


  15. ^ Jens Rydgren. "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Radical Right-Wing Populist Parties: The Case of Denmark"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 27, No. 3, May 2004, pp. 474–502."


  16. ^ Fritzsche 1990: 149-150, 1998


  17. ^ Berlet 2005.


  18. ^ Nicholas Kulish. Norway Attacks Put Spotlight on Rise of Right-Wing Sentiment in Europe. 紐約時報. July 23, 2011. 


  19. ^ Pierre-Henry Deshayes. Norway's government fights for survival. Sydney Morning Herald. September 13, 2009. 


  20. ^ Leonard J. Moore, "Good Old-Fashioned New Social History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Right,"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 vol 24#4 (1996) pp 555-573, quote at p. 561


  21. ^ Scott Rasmussen and Doug Schoen, Mad As Hell: How the Tea Party Movement Is Fundamentally Remaking Our Two-Party System (2010) quotes on p. 19


  22. ^ David Barstow, "Tea Party Lights Fuse for Rebellion on Right," New York Times Feb 6, 2010




參考文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Berlet, Chip and Matthew N. Lyons. 2000. Right-Wing Populism in America: Too Close for Comfor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ISBN 1-57230-568-1, ISBN 1-57230-562-2

  • Betz, Hans-Georg. Radical right-wing populism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4 ISBN 0-312-08390-4

  • Fritzsche, Peter. 1990. Rehearsals for Fascism: Populism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Weimar Germ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5780-5

  • Ignazi, Piero. "The extreme right: defining the object and assessing the causes". In Martin Schain, Aristide R. Zolberg, Patrick Hossay (Eds.), Shadows over Europ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extreme right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SBN 0-312-29593-6

  • Kaplan, Jeffrey and Weinberg, Leonard. The emergence of a Euro-American radical right.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135-2564-0

  • Norris, Pippa, "The Right in Elections" Paper in APSA Panel 36-15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4, Chicago.

  • Norris, Pippa. Radical right: voters and parties in the electoral marke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84914-4

  • Ware, Al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19-878076-1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