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
八国联军 | |
---|---|
![]() 1900年八國列強應義和團運動出兵中國的军队,图为其海军旗,从左至右依序为: ![]() ![]() ![]() ![]() ![]() ![]() ![]() ![]() | |
存在時期 | 1900年6月10日-1901年9月7日(455天) |
國家或地區 | ![]() |
效忠於 | 无(各自为政) |
種類 | 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 |
功能 | 保护外国侨民、中国基督教徒,要求清政府惩治拳民及支持、利用拳民的清政府官员,维持租借区治安穩定。 |
規模 | 约5万人 |
直屬 | ![]() ![]() ![]() ![]() ![]() ![]() ![]() ![]() |
別稱 | 聯軍 |
參與戰役 | 八國聯軍之役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第一任: ![]() 第二任: ![]() |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國(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註 1]。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目录
1 历史
2 组织
2.1 聯軍指挥
2.1.1 總司令
2.1.2 各國軍隊指揮官
2.2 联军兵力
3 行动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5.1 引用
5.2 来源
6 研究書目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历史
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舉進京“勤王”,到處任意袭击殺害外國人及中国的基督徒,攻击外国使馆和机构,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破坏捣毁售卖洋货的商铺,並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的各國大使館要求加強保護,清廷允许。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海軍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北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三千人,當中二千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駐清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開腹剖心並遭馬蹄踏屍。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義和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指揮之武衞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國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擊圍聚在使館周圍的義和团拳民,見義和团拳民即毫不猶疑下令開槍,打死約20人。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此時,慈禧太后收到一則假情報,其中表示洋人出兵是為了逼她歸政光緒帝;於是太后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命載勛任步軍統領,會剛毅、載漪、載濂、載瀾等親貴統領義和團。[來源請求]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釀成開戰的導火線。21日,清廷以光绪帝的名義,正式公布「宣戰詔書」,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者[註 2][1];同時,還以銀兩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2]。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门,与清军在城内展开巷战;至当晚,联军已基本占领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出任联军总司令赴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清国。
此后,八国联军大军增兵,全力清剿义和团,清军配合清剿。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
1901年9月,十一国与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除少部驻军京津地区,大部撤军,联军解散。
组织

1900年八国联军士兵(从左到右:英国、美国、英属澳大利亚[3]、英属印度、德国、法国、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俄罗斯士兵

日本士兵

美國士兵

意大利步兵乘馬像
聯軍指挥
總司令
- 第一任:英國海軍中將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
- 第二任: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各國軍隊指揮官
- 英軍:
- 遠征隊: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阿爾弗雷德·蓋斯利
- 公使館:竇納樂
- 遠征隊: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阿爾弗雷德·蓋斯利
- 德軍: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 法軍:弗雷少將(Henri Nicolas Frey)
- 日軍:福島安正
- 俄軍:
- 滿州地區: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
- 遠征隊: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尼可拉·連納維奇
- 滿州地區: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
- 美軍:阿德納·查菲、艾默森·里斯肯
- 意軍:
- 奧軍:格奧爾格·馮·特拉普
联军兵力
日軍有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军900人,奧軍300人,意大利軍80人。
国家 | 战舰(艘) | 海军陆战队(人) | 陆军(人) | 备注 |
---|---|---|---|---|
![]() |
18 | 540 | 20,300 | |
![]() |
10 | 750 | 12,400 | |
![]() |
8 | 2,020 | 5,000 | 3000人(另有数据称),800人组成华勇营(由华人组成的参加英军同清军作战的部队);英国殖民地也有派遣军队,澳大利亚派遣海军 |
![]() |
5 | 390 | 3,130 | 派遣自法屬印度支那 |
![]() |
2 | 295 | 3,125 | 派遣自美屬菲律宾 |
![]() |
5 | 600 | 300 | |
![]() |
4 | 295 | ||
![]() |
2 | 80 | 最初由战舰上的水手组成,后派遣自意大利本土 |
|
总计 | 54 | 4970 | 49,255 |
行动
八国联军战后占领了北京和天津,1901年《辛丑和约》签订后,9月17日八国联军撤出北京。1902年8月15,八国联军移交天津。
注释
^ 數字統計不一。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來北京的軍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士兵,及少數威海衛華人士兵、澳大利亞水手)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意國五十三人。
^ 實際上,該詔書未曾按現代外交慣例,交予各國使節。所謂「宣戰詔書」只是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的動員令,而非宣戰書,在這場戰爭中,列強始終沒有向中國宣戰,中國也始終沒有對列強宣戰,雙方甚至一直都沒有將紀外交關係。
参考文献
|
|
研究書目
- 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外部链接
維基共享資源中有關八國聯軍的多媒體資源
参见
- 東交民巷
- 义和团运动
- 八国联军之役
- 東南互保
- 辛丑條約
- 庚子赔款
- 曹州教案
- 戊戌政變
- 清末新政
- 自立軍起義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