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战役












坐标:28°37′N 121°49′E / 28.61°N 121.82°E / 28.61; 121.82



























一江山島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PLA attack 203 Highland.jpg
解放军登陆突击部队向一江山岛的制高点203高地进攻













日期 1955年1月18日-19日
地点 浙江省一江山島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勝利,攻下一江山島,并迫使国军从大陈岛撤退,最終解放軍夺取浙东沿海全部岛屿。
参战方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华民国国军
指挥官和领导者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vg 張愛萍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王生明 
兵力

解放军称陆军1个团又1个营、舰艇188艘、飞机184架、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1]
国军称6000官兵、188艘艦艇、200架飛機

國軍稱守軍有六個突擊大隊包含一個砲兵大隊,共1030人。[2][3]
解放军称大陈岛驻有国军4个军官战斗团,还有别动队和游杂武装共1.5万余人。
伤亡与损失

解放军称393人陣亡、1027人受傷[4]


國軍稱解放军3000多人陣亡

國軍稱720人陣亡、300多人輕重傷[3]
解放军稱国军519人陣亡、567人被俘[5]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7時許,中国人民解放军與中華民國國軍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島進行的戰役。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发动攻岛作战,此为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大舉進攻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戰鬥历时两天,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佔領該島。国军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其餘守軍阵亡500多人,遭俘500多人。




目录






  • 1 背景


    • 1.1 解放军筹划


    • 1.2 国军袭扰东南沿海


    • 1.3 解放军前期攻岛作战


    • 1.4 解放军夺取制空制海权


    • 1.5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 1.6 大陳與一江山的守軍




  • 2 过程


    • 2.1 炮火准备


    • 2.2 登陆作战


    • 2.3 战役结束




  • 3 爭議


    • 3.1 双方伤亡


    • 3.2 王生明结局




  • 4 后续


    • 4.1 《福爾摩沙決議案》


    • 4.2 大陳島撤退


    • 4.3 被俘國軍抵台




  • 5 评价


  • 6 陵園与紀念


    • 6.1 中国大陆


    • 6.2 台灣




  • 7 艺术创作


    • 7.1 文学


    • 7.2 绘画




  • 8 參見


  • 9 参考资料


    • 9.1 注释




  • 10 外部連結





背景



解放军筹划




解放军一江山岛战役指挥官张爱萍上将




王生明上校阵亡后被追晉為少將,入祀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解放军已经于中国大陆取得全面胜利。1949年4月4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國共產黨中央军委命令,在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管国军投诚舰艇以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此诞生。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又陆续攻占舟山群岛、台山列岛等沿海岛屿。在金门战役失利后,解放军认真总结,发展海军,又陆续攻佔洞头岛、头门山岛等沿海岛屿。1954年8月,张爱萍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6]。解放军经过长期的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先进攻大陈岛的门户一江山岛。



国军袭扰东南沿海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6日,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命令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參加朝鮮戰爭。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拒絕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減緩在朝鮮的壓力,立即制定一份中華民國國軍行動綱領,想利用最少的美軍資源,幫助國軍進行遊擊戰,來達到削弱甚至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的[7]。美方對蔣中正態度與朝鮮戰爭爆發前相比可說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1951年7月後數月裡,美方不斷向台北推銷反攻海南島方案。基於政治現實以及軍事風險的考量,蒋介石並不贊同美國的方案,但支持對中國大陸沿岸采取突襲行動。




位在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刻有守軍的血書。


1951年3月,中央情報局人員與軍火物資開始大批湧入台灣,並以「西方公司」名義進行活動。當時浙江外海的一連串小島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包括漁山、披山、南麂、北麂、一江山以及上、下大陳島等地,被選定為西方公司人員進行整編、訓練游擊隊,並且實施沿海秘密突襲任務的行動基地[8]。1952年,胡宗南化名秦東昌,出任中華民國浙江省政府主席,轄區只有浙江沿海少數離島。胡宗南將卅多股各自為政的游擊武力,整編為江浙反共救國軍六個大隊,將船隻整編為海上突擊總隊。胡宗南开始进攻大陆沿海地区和岛屿。胡宗南以大陈岛為總部。1952年6月10日,突袭黄焦岛;7月11日,突袭跪人山、松门角、白带门;8月14日进占南北鹿山岛,15日突袭沙埕港,17日突袭平阳县金镇卫。虽然这些袭击均被解放军击退,但也使解放军加深了必须要夺取全部浙东沿海岛屿的意识。[9]



解放军前期攻岛作战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戰,解放军開始將重心從朝鮮半島移到台灣問題上,1953年5月起,解放军攻占大小鹿山岛、鸡冠山岛、羊屿、积谷山岛等,胡宗南無力奪回。[10]



解放军夺取制空制海权


隨著浙江黄岩路橋機場的落成,解放军取得大陳地區海空優勢。解放军在夺取大陈地区制空权的过程中,从1954年11月1日至11月4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出动轰炸机112架次,连续猛烈轰炸大陈岛和一江山岛,投弹1154枚。同时,解放军歼击机也轮番起飞在大陈地区上空进行掩护,使国军空军不敢出动到大陈地区迎击。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同时也对国军海上目标进行轰炸,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炸沉国军军舰,但迫使国军海军白天不敢在大陈地区停泊,并只敢在夜间活动。[11]1954年12月21日至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出动空军轰炸机28架次,强击机46架次,歼击机70架次,5次轰炸大陈岛,并在1月10日炸沉国军坦克登陆舰“中权”号,并炸伤4艘舰只。[12]


1954年11月14日駐守大陳島的DE-22「太平號」護航驅逐艦被四艘解放軍第31魚雷艇大隊第三支隊四艘P-4型魚雷艇155-158號發射8枚魚雷,其中1雷命中。「太平號」在拖帶途中沉沒。这次海战,为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首次作战胜利,不仅鼓舞了解放军士气,也对国军海军起到了震撼的作用。[13]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鱼雷快艇在大陈岛西南击沉国军海军炮艇“洞庭”号。自此,国军海军的军舰一般不再进入大陈海域,解放军夺取了大陈海域的制海权,为解放军的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4]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9月3日九三砲戰爆發,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由菲律賓返美途中,臨時決定到台北與蔣中正會面,國際間普遍視此為美國全力支持台北的一象徵。 9月中旬,蔣中正約見美國駐華大使藍欽與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蔣表示當朝鮮半島與中南半島遭受共產黨威脅時,美國很快地就伸出援手,如今台北當局代表自由世界,正與敵人激烈作戰,美國卻顯得「漠不關心」,蔣中正對此表示非常失望。在華府,美軍方高層絕大多數成員皆力主應以強硬姿態對付北京,並協助國軍部隊繼續控制金門、馬祖等外島。然而,當時華府反對美國以武力介入台海危機的聲浪亦不小,美國總統艾森豪決定與台北開始談判協防條約。10月12日,美國東亞助理國務卿勞伯森英语Walter S. Robertson抵達台北。10月底,葉公超在華府與美國務院官員開始進行協防條約談判,協防條約於12月2日簽字
[15]



大陳與一江山的守軍


1953年5月西方公司撤离大陈岛。1953年7月初,“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正式撤消。1953年8月,蔣中正派出陸軍第四十六師,並由留美的劉廉一中將擔任大陳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取代與美國關係不佳的胡宗南,西方公司亦再度進駐。陸軍第四十六師防守大陳本島,救國軍駐守周邊的一江山、漁山、南麂島[16]。劉廉一於1954年將王生明上校升任南麂地區司令。1954年10月,王生明晉任一江山地區司令,指揮突擊第4大隊、突擊第2大隊,第4中隊及炮兵第1中隊。1955年元旦,王生明獲頒第五屆戰鬥英雄第一名,並由蔣中正總統親自授獎。由於明白蔣中正對美國的無奈,想要作出一番表現給美國人看看,戰前王生明已經决定要死守一江山島。命令部隊中父子、兄弟必須撤退一人[17]



过程



炮火准备




解放军炮兵猛烈轰击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早上8时,解放军空军开始对一江山岛轰炸,至9时以后,轰炸结束,小島落彈一萬兩千發。12时05分,解放军炮兵开始炮轰一江山岛,共发射4万发炮弹。直到陆军抵岸前10分钟,炮兵还进行了最后一次火力急袭。[18]解放军登陆前后,陆海空军的火力实现了有效衔接,压倒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上国军的火力,并摧毁了一江山岛上国军的大部分火力点,为解放军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



登陆作战




解放军登陆突击部队向一江山岛的制高点203高地进攻


下午2点29分,解放军开始分三路进攻一江山岛。解放军20军60師178团2营首先登上一江山岛的最北端乐清礁的狭长地段。首批登陆的解放军经过奋战,突破国军的堑壕,稳定了局面。其中6连因为搞错了方向,连长未经请示就决定在湾部登陆,结果遭到国军三面火力夹击,伤亡20余人,但6连将士仍旧頑強作战,终于突破了国军的第一道堑壕,稳定了局面。[20]


第二路解放军从一江山岛东面登陆,首批登陆的几个连登陆部队进展顺利,仅其中1连遭到国军水线地堡的突袭,又没有利用炮火开辟的通道,反而机械的自行组织爆破,滞留了4分钟,造成较大伤亡。3排在排长率领下从峭壁攀上去,解了围。第二路部队夺占国军第一线阵地,控制了一线滩头阵地,第二梯队也随即登陆。[20]


第三路解放军是180团2营的部队,夺占南一江山岛。5连仅用了11分钟,就连续突破国军两道封锁线。7连用了30分钟从滩头打上了山顶,夺占了160高地。[20]


解放军登陆后,利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武器歼灭了坑道和岩洞中的国军。[21]15时02分,解放军攻占了一江山岛国军司令部所在地同时也是一江山岛的制高点北一江山岛的203高地,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22]



战役结束




攻克一江山岛时缴获的美国造柯尔特M1911A1式0.45英寸手枪。现藏军事博物馆。


第一波解放军登陆后半小时,下午3时,第二梯队登陆上岸,并在一江山岛海门礁设立团指挥所。两小时后,解放军夺取了国军核心阵地,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下午4时,在解放军还在肃清残敌之时,张爱萍就率领部分前指成员登上了一江山岛。至19日2时之前,解放军肃清了全部残敌,而南一江山岛的战斗,也随着解放军登陆的第二梯队部队歼灭北江东部最后一批国军支撑点而结束。[23]一江山岛战役結束,解放军控制全島。解放军消滅国军千餘人。[24]


关于战争持续的时间,王生明的兒子王應文持有异议,他称戰爭絕不只三小時,因為自大陳聽到的炮聲是18號最烈,晚上沉寂,19號早上又起,到20號還有槍聲。王應文在1995年訪問一江山,曾經參戰的解放軍老戰士向他表示,死亡人數遠超過400人,解放軍是一路踏屍前進,被自己飛機誤炸而死的也不少[25],此一说法係孤证。不过解放军方面表示解放军登陆后,解放军空军已经没有炮弹了,仅仅是俯冲对国军进行恐吓,以利解放军作战。[26]



爭議



双方伤亡




一江山岛战役的国军战俘照片


解放军稱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至19日2时之前,解放军肃清了全部国军。解放军393人陣亡,1024人受傷;国军519人阵亡,567人被俘。[27]解放军方面认为解放军方面伤亡较大主要是部队登陆后经常遭到国军暗火力点袭击所致。[28]


中華民國方面認為上岸解放軍近七千,守軍為720人;[29]王生明司令率部奮戰至20日下午四時許,彈盡援絕,拉開僅存一顆手榴彈保險,自殺陣亡;計殲敵三千餘,毀敵機五架、沉共艦多艘。最初以為守軍全數陣亡,自1991年放回戰俘後,根據一江山烈士遺屬協會的調查,國軍死傷人數為500多人,遭俘100多人,國軍指揮官王生明之子王應文認為真正被俘的守軍數字,絕對不到共軍宣稱的五百六十七人。“中共拿不出五百六十七人的名單,現有的戰俘照片裡,也從未一次出現十幾人以上。”1991年前後,就有當初被俘生還的官兵陸續申請来台,根據國防部資料,總數達131人。[30]



王生明结局


解放军方面并未对王生明阵亡的过程进行很详细的描述,仅记载王生明被手榴弹炸死。相反,国军方面对王生明阵亡的经过有各种详细的描述。


龍應台在《世界日報》副刊發表的《五十年来一江山》中提到:「一江山戰役……,在歷時61小時12 分鐘狂烈戰火之後,四千多名國軍士兵戰死,……指揮官王生明和大陳長官處的最後通訊是:『現在敵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的手榴彈。』」


根据臺北市政府軍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網站的資料:1月18日七時五十八分,解放軍開始进攻一江山,至14時28分,先後出動飛機190架次,投擲500磅炸彈500枚,發射艦砲岸砲四萬一千餘發,而國軍指揮官王生明指揮還擊,傷解放軍軍艦及砲艇各一艘,燬飛機一架,王生明亦在砲火下負傷。14時35分至14時49分,解放軍陸戰隊第一波三千餘人,在向陽礁海門礁及南江山強行登陸,國軍迎擊,殲解放軍於水際者約七百餘人,但解放軍仍不斷增援,15時41分,解放軍大量使用火燄噴射器,展開塹壕戰鬥,佔113高地,王生明乃以電話報告劉廉一表示必死決心,率部逆襲,重夺113高地。解放軍第二波約一千人由西咀頭增援,入暮更以火燄噴射器全面攻擊,然而國軍仍堅守132、121、95高地等三個據點抵抗。19日黎明,解放軍增援千餘,發砲一千八百餘發,121高地尚在射擊抵抗。20日拂曉,解放軍復增援五百餘人,向國軍陣地作第三度總攻,至下午4時左右,相距僅五十公尺,王生明乃率殘餘傷患衝殺,最後拉發僅存之一枚手榴彈[31]


国军方面同时称国军一江山副指挥官王輔弼負傷頭蓋骨被削掉一塊,昏迷後被俘[30]


解放軍方面則稱,在攻佔全島後,20日巡邏隊開始肅清暗碉堡,王生明的指揮部是一座較深的地下碉堡,堡內有密道通往海邊一個能上下小艇的山洞出口,此時王生明和一些隨從透過密道前進至該處躲藏,卻聽到解放軍在上方懸崖搜索的聲音和一些落石掉下,以為被發現主動開槍,解放軍以為有殘存敵人,將大量手榴彈往下扔,把下方人包含王全部炸死。[32]



后续



《福爾摩沙決議案》


1955年1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尔可以出兵保護中華民國統治的島嶼,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艾森豪威尔威脅要用原子彈,周恩來聲明不怕美國訛詐。



大陳島撤退



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后,火炮射程已经可以覆盖大陈岛,解放军空军对大陈岛不断轰炸,解放军攻占大陈岛已经有绝对把握。[33]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第一個建議總統蔣中正大陳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應集中兵力確保金門、馬祖。蔣思考後接受他的看法。美國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轉告中共,不要攻擊大陳的撤退行動。美國第七艦隊於1955年2月使用的132艘艦艇和400架飛機由大陳島上撤出14500名平民,10000名國軍,4000名游擊隊員,40000噸軍事裝備和物資,結束了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三天之后,解放军进占大陈列岛。[34]至此,解放军攻占全部浙东沿海岛屿,仅剩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还在国军手中。



被俘國軍抵台


一江山戰役結束後,中華民國發布新聞,稱一江山戰役參戰國軍共720人全部陣亡,無一生還。鳳凰衛視稱中華民國國防部的文件中記載,當時實際參加一江山戰役的國軍軍官116人,士兵923人,總計1039人,這與對外公布的總計720人全數罹難不同。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願意承認有國軍被俘。1970年代,經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批准,被俘的林群雄(當年從國府保密局轉調至一江山島,擔任王輔弼第四大隊第8分隊分隊長,後被俘)等20名一江山戰役國軍戰俘聯署要求回台灣,蔣中正經過多方考量,未予准許。[35]


1991年起,部分一江山島被俘國軍陸續来到台灣[29]。一江山戰役戍守島上203高地的陸軍上士陳小斌,在事隔56年後的2011年2月15日来台灣定居,中華民國陸軍司令楊天嘯上將親自前往接機。儀式後,隨即前往三軍總醫院檢查身體。并前往文山區戶政事務所申辦設籍,以及在國防部辦理退除役給與等作業,暫時安置於新北市的「居安一莊」單身退員宿舍居住。陳小斌回憶一江山戰役當時從隔岸、空中而來的砲火十分猛烈,據點內機槍也因頻繁擊發而發燙不能使用,他右眼被解放軍擊傷,又受砲火炸傷雙腳而昏厥,戰爭結束後被解放軍在清掃戰場時發現而被俘,醫治痊癒後,因為匪軍特務的罪名,被送至山西煤礦勞改23年,之後獲得平反釋放,但他自願留在該煤礦礦區工作至退休。[36][35]



评价


一江山岛战役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具备了现代战争的某些特点,对促进解放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江山岛战役很好地锻炼了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积累了作战经验,并显示出解放军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水平大为提高,已经可以有效地实行陆海空三军协同的登陆作战。解放軍在海空力量的加強之快,使其已具備三軍協同作戰的能力,一般認為這是為了重新驗證解放軍的海空作戰實力。解放軍開始擊破國軍在浙東沿海島嶼的最后一部分防禦體系。之后,迫使国军撤出大陈岛,解放军顺利进占大陈岛,并逐步攻占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全部沿海岛屿。[37]


中華民國方面认为,一江山島守軍奮戰两日,力守僅1.75平方公里的小島,不僅震撼國際視聽,1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總統艾森豪威尔可出兵保護台灣及其固有控制之島嶼,美國2月出动舰队协助撤退大陳島軍民,更間接導致解放軍改變後來的八二三砲戰戰略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台海兩岸至今均未再有大規模的正面軍事衝突,基本確立今日台海兩岸的統治區域。并认为,國軍在制海、制空權都落入解放軍,陸軍兵力也極度劣於解放軍的局勢之下,還能苦守兩天,使解放軍傷亡數超過國軍,王生明不辱使命。由於戰役悲壯慘烈,被稱為國共硫磺島戰役[38]



陵園与紀念



中国大陆




台州市椒江区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紀念塔


攻打一江山陣亡的解放軍官兵安葬在台州市椒江區山上的烈士陵園,陵园占地总面积44.62万平方米。烈士陵園建有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紀念塔,该塔始建于1955年10月,1956年4月完成。塔高18米,为陵园内最高、最具象征性的建筑物。基座青石砌筑,上为混凝土塔身,塔体为不等边的六边形,长边的三面分别雕塑一位陆、海、空军的军人塑像,象征着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塔尖装饰红五星灯,塔的正面有时任浙江省省长沙文汉题字:“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纪念塔”,两侧分别为为解放軍浙江军区司令员林维先中将题词“人民烈士永垂不朽”、解放軍第20軍軍長廖政國題词:「繼承烈士的遺志,一定要解放台灣!」[39][40]基座上另勒石颂扬纪念,其中有“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首次陆、海、空军部队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的辉煌胜利和为国英勇牺牲的烈士”28°40′04″N 121°26′25″E / 28.66764°N 121.440403°E / 28.66764; 121.440403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二层全国解放战争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展区

  • 台州市椒江区青年路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8666平方米,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39]

  •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碑,高3.8米,宽1.1米,正面碑文是一江山战役总指挥、浙东前线总指挥部司令员张爱萍的题词:“为解放一江山岛献出生命的陆海空先烈永垂不朽”。 碑的背面有南京军区原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题词:“碧浪万千重,多少英雄当年小试海陆空。愁岛荒山今胜地,万紫千红。立石志奇功,壮志长虹,遥看海峡走蛇虫。誓扫妖氛还国土,金马台澎”。[39]

  •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位于陵园北面小山上,于1962年建造完工。为圆形天坛式五层建筑。门口匾额“烈士纪念馆”和楹联“悼英雄壮烈精神万古长青,继遗志一定解放金马台澎”,为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撰书。[39]



台灣




蒋氏父子亲临一江山岛战役战殁者追悼仪式,画面中部着军装,佩勋章者为蒋中正,蒋经国在其身后。




1956年,蒋中正出席一江山岛战役战殁者周年祭。


国军王生明與部屬的遺骸都被解放軍焚毀,無從尋得[17]。王生明阵亡後,由蔣中正總統在臺北親臨致祭,追晉為陸軍少將,並入祀做為國家級「首都忠烈祠」的國民革命忠烈祠[41]。第一夫人宋美齡為一江山阵亡官兵孤兒與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孤兒,在臺北設立了華興育幼院。1956年,蔣中正親自出席一江山島戰役戰歿者周年祭。


台北市南港軍人公墓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一江山陣亡烈士紀念碑[31]。台北市市長馬英九於一江山戰役五十週年(2005年)於台北市南港軍人公墓的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以「一身都是膽,英靈佑江山」為題。立上五十週年紀念文碑。其中有「此役國軍在孤島守將王生明將軍指揮下,以少敵多,以弱抗強,雖臨糧盡水枯,彈絕援斷之困境,仍秉我生國死、我死國生之節義,拼死痛殲數倍共軍,終成英魂,成全大義,為我國近代寫下可歌可泣之史頁。」


2010年1月20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出席在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辦的「一江山烈士殉國五十五週年」紀念會,向親率一千零三十位官兵,死守一江山陣地的王生明將軍與七百二十位戰歿者表達敬意與追思。馬英九表示兩岸不論往後如何發展,一江山戰歿者所留下來的歷史,絕對不能忘記,記住這段歷史,才有更大的動力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42]




一江公園一江島殉難烈士紀念碑




  • 台北市南港區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


  • 台北市中山區一江街、一江公園紀念碑


  • 台北市士林區至誠路(王生明字至誠)


  • 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村(1955年)一江堂及紀念碑、改建一江新城(1982年)


  • 基隆市十方寶覺寺的一江山烈士紀念祠


  • 台中市太平區一江橋、大甲鎮瀾宮供奉的一江山烈士牌位


  • 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1956年9月由代理嘉義縣縣長金輅立碑)


  • 高雄市鳳山區王生明路 22°37′04″N 120°21′46″E / 22.6179°N 120.3627°E / 22.6179; 120.3627

  • 高雄市苓雅區至誠路


  • 澎湖生明營房以及營房內的生明樓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一江新城的一江山紀念碑文。



艺术创作



文学


1955年1月18日下午4时,在一江山岛战役还在激战之时,张爱萍就率领部分前指成员登上了一江山岛,巡视战场。张爱萍当场作了一首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绘画


1957年,画家彭彬创作了油画《解放一江山岛》,为了真实画出这次战争,他亲自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并且抱着画板,跟随部队冲上岛,亲历战斗。《解放一江山岛》因为其油画的性质,画面空间具有平面特征,因此要将人物、艇船、飞机等尽收眼底,还需要考虑构图紧凑、透视合理、场面宏大等因素,这对作者组织结构画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作者具有长期创作经验,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幅作品中解决得比较到位。画面的艺术处理也相对冷静,没有刻意强化人物的动态和战争激烈的氛围,而是通过对服装(如陆、海军战士的区别)、装备(如卡宾枪、登陆舰)、环境(如海岸、硝烟)等细节的刻画,来体现这场战斗的特殊性和时代特征。在塑造抢滩登陆的士兵时,作者重点表现了他们的沉着机智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更加注重瞬间的真实感以及人物的形象。作品借鉴了同时期苏联同类题材的处理方式,画面的技法语言,在处理这类战争题材的画卷时,作者在整体与局部的掌控上,尤其是在光阴的调度和环境的描绘上,时代的烙印十分显著。[43]油画《解放一江山岛》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东二层“全国解放战争馆”,时有外出展览。



參見



  • 大陳島撤退

  •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参考资料




  • 张胜.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张爱萍人生记录》. 北京东四12条21号: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06-7956-1 (中文(简体)‎). 


  • 徐焰. 《金门之战 1949-1959》. 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25号: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5-06942-1 (中文(简体)‎). 


  • 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065-5397-1 (中文(简体)‎). 



注释





  1.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6-127页,ISBN 978-7-205-06942-1


  2. ^ 一江山之役.台灣大百科全書


  3. ^ 3.03.1 一江山戰役大事紀. 國軍歷史文物館. 


  4.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ISBN 978-7-205-06942-1


  5.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ISBN 978-7-205-06942-1


  6. ^ 亮剑台海:解放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纪实凤凰新媒体2007年10月10日


  7. ^ 美擬借國軍反攻 牽制韓戰. 世界日報. 201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8. ^ 離島突襲 西方公司主導. 《世界日報》. 201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9.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9-110页,ISBN 978-7-205-06942-1


  10.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1-112页,ISBN 978-7-205-06942-1


  11.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ISBN 978-7-205-06942-1


  12.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页,ISBN 978-7-205-06942-1


  13. ^ 徐焰 《金门之战》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3页


  14.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6页,ISBN 978-7-205-06942-1


  15. ^ 中美協防 蔣反攻夢難圓. 世界日報. 201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16. ^ 正規作戰 整編30路游擊部隊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8世界日報 2011-02-08


  17. ^ 17.017.1 最後一顆手榴彈 留給自己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8世界日報 2011-02-08


  18. ^ 从战争中走来 (2008)P196-197


  19. ^ 徐焰:《金门之战》,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ISBN 978-7-205-06942-1


  20. ^ 20.020.120.2 从战争中走来 (2008)P198


  21. ^ 徐焰 《金门之战》 解放军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7页


  22. ^ 三野战史编辑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443页,ISBN 978-7-5065-5397-1


  23. ^ 三野战史编辑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443页,ISBN 978-7-5065-5397-1


  24. ^ 从战争中走来 (2008)P198-199


  25. ^ 江山一水跨長虹鳳凰網 2005-03-11


  26. ^ 凤凰卫视纪录片 《最后一战:一江山岛战役揭秘》


  27. ^ 从战争中走来 (2008)P198-199


  28. ^ 徐焰 《金门之战》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8页


  29. ^ 29.029.1 一江山戰俘返台 破「全體成仁」神話聯合報 2011-02-16


  30. ^ 30.030.1 一江山老兵歸來 未成仁「絕非孬種」. 聯合報. 2011-02-16. 


  31. ^ 31.031.1 一江山烈士紀念園區. 臺北市政府. 201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8). 


  32. ^ 中央電視台-一江山戰役揭密


  33. ^ 徐焰 《金门之战》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8页


  34. ^ "2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大陳島"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9.


  35. ^ 35.035.1 国军战俘大陆苦役23年 2011年返台台军上将亲迎. 凤凰网. 2013年3月29日. 


  36. ^ 一江山戰俘陳小斌返臺 國軍熱情迎接袍澤,軍聞社,2011-02-1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2-20.


  37. ^ 徐焰 《金门之战》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205-06942-1 第128页


  38. ^
    國共硫磺島戰役 悲壯一江山. 中央社     .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9. ^ 39.039.139.239.3 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导游词. 椒江新闻网. [2011-07-30] (中文(中国大陆)‎). 


  40. ^ 大陳浪 淘盡半世紀恩仇聯合報 2011-02-09


  41. ^ 1969年,中華民國行政院制頒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第八條明訂「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並得特准建立專祠專坊或專碑。」(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0:0:1:presidentdb@@0.6414865460618263 總統府公報],2083期,1969-07-29)九月,依照同辦法第二十四條「首都忠烈祠,由 總統主祭」之規定,總統蔣中正率文武官員於三日軍人節參加中樞秋祭陣亡三軍將士典禮。(存档副本.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30).  蔣中正總統率文武官員秋祭陣亡將士], 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9/3/29)


  42. ^ 吳璋. 千古一江山: 馬英九高度讚揚一江山國軍精神. 青年日報. 2000年1月21日. 


  43. ^ 贵州省庆祝建国60周年油画展解说词. 贵州文化遗产网. 2009-10-01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連結




  • 紀念一江山戰役五十周年 榮民文化網


  • 一江記憶 APP 下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