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河马

Hippo pod edit.jpg

保护状况



易危(IUCN 3.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河马科 Hippopotamidae
属:
河马属 Hippopotamus

种:

河马 H. amphibius

二名法

Hippopotamus amphibius
Linnaeus, 1758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非洲的大型雜食性[1]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




目录






  • 1 名称


  • 2 特征


  • 3 习性


  • 4 危險性


  • 5 分布


  • 6 死於河馬嘴下的名人


  • 7 參考





名称


河马属的学名“Hippopotamus”源自於希臘語「ιπποπόταμος」(英文名稱即hippopotamus,希臘語的hippos即「馬」,potamus即「河」),英文常縮寫成“hippo”


可分為五個亞種。



特征


河馬身長3~5米,平均重1500公斤,成年雄性常能達到3000公斤,有紀錄之最大個體重4500公斤。河馬是现存陸地上第三大动物,僅次於象與犀牛,河馬雖屬草食,然而領域觀念極強且脾氣暴躁,一般認為是最具攻擊性的動物之一。


河馬黑褐色皮膚裸露,僅尾部有少數的剛毛,頭大、嘴闊、耳小、尾短,前後肢都比較短,有四指、略有蹼。其皮層厚達15公分,提供了極佳防護。由於河馬的顎部關節位於較後方,因此雙顎可撐開將近150度。牠們的四根獠牙長50厘米,咬力可達2500磅,一次可吃下100磅的植物。即使是陸地上第三大的動物,其短距離奔跑速度卻能達到時速40公里。


河馬在潛水的時候,會把鼻孔和耳朵關閉起來,避免進水。


野生河馬壽命可達50歲,然而可能因打鬥而提早結束生命。


雖然河馬為半水生,但河馬並不善游泳[2],也無法浮在水上,但它能待在水中4~5分鐘。河馬皮膚需要水分,否則會乾裂。其皮膚可分泌粉紅色油脂以防曬,但效果無法持續太久,故河馬通常在水中及水邊活動。


儘管牠們的身體很像豬和其他陸地上的偶蹄目,牠們最親近的親戚是鯨目,如鯨魚、海豚等等。鯨魚和河馬的共同祖先石炭獸類是由其他來自六千萬年前的偶蹄目分支。最早的河馬化石,屬於來自非洲的肯亞河馬屬(Kenyapotamus),大約是一千六百萬年前。



习性


為了保護小河馬不受鱷魚攻擊,河马演化為群居动物,每群大约有40只。寿命为40至50歲。雌性河马在5至6岁时发情交配,妊娠期8月,哺育期長度2年,並終生維持親密關係。小河馬出生後,母河馬會將寶寶帶離河馬群約14天,好讓初生的小河馬記住母親的味道,並學習回到河馬群後,如何閃避體型龐大的成年公河馬。


一般認為河馬與大象類似,均會哀悼死去的家人,曾有觀察紀錄顯示當小河馬死去時,悲傷的母河馬仍然不願放棄,不斷圍繞小河馬身邊,直到掠食者出現才離去。


河馬是半水生的,棲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河或湖中。白天牠們會為了保持身體濕潤而待在水中或泥沼裡;公河馬具有領域性,繁殖及生產的權利皆在公河馬掌控延伸的水域中。牠們會在傍晚的時候離開水域,徹夜尋找食物,每晚可吃下約40公斤的草跟葉子。然而,雖然河馬在水中互相倚靠休息時會在水中的領域內,但吃草是屬單獨的活動,河馬在陸地上是沒有領域性的。


河馬為草食性。然而,雖然少見,但河馬也有食肉的情況。河馬有食用動物屍體的紀錄,在1995年7月更曾有獵殺飛羚並食用的紀錄(但河馬的胃不適合吃肉,吃肉可能是由異常行為和營養壓力引起)。


河馬肥胖的身軀沒有一根毛,也沒有汗腺,卻會分泌出一種紅色的黏性液體,保護皮膚免受脫水龜裂。


河馬雖平常大群聚同一空間,但除了在母親和兒女之間外,牠們似乎並不構成社會紐帶,所以牠們也不是社會動物。牠們擠在一起的原因尚不清楚。通常一頭公河馬主宰一小段平均長度為250米(270碼)的河流,其中包含10隻雌性。最大的沼澤可以包含超過100個河馬。年輕的單身公河馬可以在當家的公河馬的地盤活動,只要牠們順從當家的公河馬。當家的公河馬在自己河道內有交配權。


在沼澤內,河馬傾向於按性別分隔。當河馬從水中冒出來吃草時,他們會單獨活動。河馬通過排便標記他們的領土。當潑灑糞便時,河馬會旋轉尾巴將糞便分佈在更大的區域。“打哈欠”露出犬齒也是一種威脅展示。



危險性


雖然河馬為雜食性且外型看來十分溫和,然而事實上其性格與外型完全相反。河馬性格暴躁且攻擊性極強,其跑步时速可達四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更是非洲每年殺死人最多的雜食動物。鱷魚由於棲息地相近,時常遭到河馬攻擊並殺害。河馬對人類也極具攻擊性,人類在岸邊及船上無挑釁卻遭攻擊的紀錄很普遍。雖不是為了獵食,但河馬認為受到威脅就極易主動攻擊,故接近河馬時必須保持絕對的小心。


由於其巨大體型及攻擊性,除了人類之外,河馬幾乎沒有天敵。獅子或鱷魚偶爾也會捕獵處於年幼或傷病的河馬,但甚少能成功,故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河馬的天敵。


由於牠們經常吃掉農作物,因此在這些場合人類也可能與他們發生衝突,並有可能導致雙方死亡。



分布


在冰河时期末期,河马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3]。那时河马能在寒冷气候生存。现在埃及尼罗河的河马在639年灭绝。在马耳他的洞中还能找到180000年前的河马化石。在马达加斯加人类来到前有倭河马。


近代河馬則生活在非洲中南部。但隨著人類在非洲的擴張其數量不斷減少,已被分為易危物種,世界僅存約125000~150000頭。人類因擴張,食肉,皮革,及河馬牙而獵殺河馬。在普遍禁止販賣象牙後,河馬因牙遭人類獵殺的數量急遽上升。贊比亞(40000)及坦尚尼亞(20000)擁有最多的河馬。近代河馬最大的一次減少發生在剛果,從1970年的30000頭減少到目前僅存約800頭,主因為第二次刚果战争,飢餓的貧民及士兵為其肉或牙而大量捕殺河馬。



死於河馬嘴下的名人


古埃及國王美尼斯



參考

















  1. ^ 《掠食者犯罪現場2: 河馬之死》


  2. ^ 最常有觀察記錄顯示,河馬亦有一定遊泳速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GpmVnJ90E


  3. ^ [1][永久失效連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