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
黎塞留公爵 Duc de Richelieu | |
---|---|
![]() 菲利普·德·尚帕涅於1633年~1640年绘 | |
法国首相 | |
任期 1624年8月12日-1642年12月4日 | |
君主 | 路易十三 |
前任 | 昂克尔侯爵 |
继任 | 儒勒·马扎然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 Armand Jean du Plessis (1585-09-09)1585年9月9日 法国巴黎 |
逝世 | 1642年12月4日(1642-12-04)(57歲) 法国巴黎 |
母校 | 纳瓦拉学院 |
专业 | 神职人员、政治家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枢机、吕松主教 | |
都主教區 | 波尔多总教区 |
教區 | 吕松教区 |
主教區 | 吕松 |
聖秩 | |
晉牧 | 於1607年4月17日晉牧 |
擢升樞機 | 於1622年9月5日擢升 |
等級 | 枢机 |
個人資料 | |
曾任職位 |
|
簽名 | ![]() |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aʁmɑ̃ ʒɑ̃ dy plɛsi],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的枢机。
他在法國政務決策中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时,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利益。在他当政期间,法国专制制度得到完全巩固,为路易十四时代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他是黎塞留公爵的开创者。同时,为巩固中央集权制,黎塞留镇压农民起义、到处收买御用文人。被誉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目录
1 早年
2 首相岁月
3 晚年
4 影响
5 参考文献
早年
1585年,黎胥留生於巴黎的一个次等貴族家庭,在他们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也是三個兒子中最小的。黎胥留家族并不是什么豪门,仅是普瓦图地区的一个次等貴族家庭[1]。他的父亲弗朗索瓦·迪普萊西( 法语:François du Plessis)在法国大教务长手下干活,[2]他的母亲蘇珊·德·拉波特(法语:Susanne de La Porte)是一名著名法学家的女儿。他五岁时,其父死于法国宗教战争,留给家庭的不是一笔遗产而是一笔债务。但是通过皇家拨款,黎胥留家族避免了财政困难,九岁时黎胥留得以入学纳瓦拉学院以学习哲学。随后,他开始为军事生涯而接受训练。
黎胥留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其父在宗教战争中的表现而被亨利三世授予黎胥留家族吕松主教这个职位。1606年,鉴于黎胥留已达到任职最小年龄,亨利四世提名黎胥留为吕松主教。1607年,黎胥留开始被任命为吕松主教。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王太后玛丽·德·美第奇摄政。1614年黎胥留作为普瓦图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级会议。1616年任内政与陆军国务秘书。1617年国王路易十三开始掌权,诛杀太后的宠臣孔奇尼,迫使太后流亡,黎胥留亦遭放逐,后渐渐获得路易十三的信任,以及首席大臣呂伊內公爵之提拔,1622年被提名為枢机,1624年进入枢密院,同年升任宰相。
首相岁月

畫家亨利·莫特對紅衣主教黎塞留在拉羅歇爾之圍(1628年)的美化圖像
從1624年起執首相職起,黎塞留执政长达18年。黎塞留的执政方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目标:其一,对外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其二,对内加强法国的中央集权。第二項政策在1628年的拉羅歇爾之圍勝利後,獲得極大的成功,法國的絕對君主制開始脫穎而出,成為歐洲最集權政府,這也表現在他不斷擊敗國內的大貴族與反對勢力上,包含1630年在「愚人日」(11月10日)讓太后玛丽·德·美第奇失勢、1631年驅逐普羅旺斯省長夏爾·吉斯、1632年擊敗並處死叛亂的地方大貴族蒙莫朗西元帥兼朗格多克總督(吉斯家族和蒙莫朗西家族從16世紀下半,就成為地方封建勢力及大貴族對抗中央王權的兩大代表),1635年擊敗王位首席繼承人──國王親弟奧爾良公爵,破除了法國政界習慣支持王位繼承人來挑戰王權的傳統。同時也建立了由中央派出總督、相當於郡縣制的集權體制,徹底改變長期由地方貴族擔任地方總督的封建習慣。
黎塞留一生极富于外交政治才幹,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實際推动者和幕后策劃人之一,在三十年战争前期,法国并不是完全公开的与哈布斯堡王朝对抗,而是通过秘密的资助哈布斯堡王朝的敌人[3]。比如,资助尼德兰从西班牙(此时尚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独立、資助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進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後來這樣的政策隨著法國中央集權及國力加強而改變,首先在1628-1631年的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中,他在意大利出兵,動搖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意大利的霸權,之後當瑞典初次退出三十年戰爭後,他讓法國於1635年全面參戰,最終擊垮西班牙。
他和後任宰相马萨林一生致力于使法国兴盛並阻止德意志统一,以及打破哈布斯堡王朝对于法国的战略包围状态,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王朝前期的兴旺发达奠下了良好基础。儘管他是天主教枢机,但是为了法国的兴盛,他毅然决然地推动法国加入新教同盟,将主权置于教权之上。在国内,他通过削弱贵族和新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在他任内,法国王权大大加强了。1635年,成立法兰西学术院。

三面黎塞留,1642年(過世當年)繪製
晚年
在黎塞留的最后岁月里他疏远了很多人,包括乌尔班八世,因为乌尔班八世拒绝授予他教皇使节(Papal legate)的称号。他甚至面临一场夺权阴谋,幸好没能成功。去世前,他的健康状况完全恶化,在许多疾病中最严重的是眼疾与头痛。在他意识到命不久矣之时,他将权力交给了马萨林,1642年,黎塞留去世,享年57岁。临终前,神父问他:「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他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4]黎塞留被葬于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
影响
- 在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中,黎塞留是一名奸雄似的人物,而後任马萨林在三部曲第二部《二十年后》中也被醜化描寫了。
- 二战时期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即是以黎塞留命名的。这一级别的首艘军舰也被命名为黎塞留号。
法蘭西學院為黎塞留所建。当选其院士现已被视为法国学术界最高荣誉。
新爵位 |
黎塞留公爵 1629年—1642年 |
繼任: 阿尔芒·尚·德·维涅罗·迪·普莱西 |
前任: 克劳德·芒戈 |
法兰西王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1616年—1617年 |
繼任: 皮埃尔·布许斯拉尔,西耶里侯爵 |
前任: 无 |
法國首相 1624年—1642年 |
繼任: 馬薩林 |
参考文献
^ Bergin, pp.14-5.
^ Treasure, p.3.
^ Wedgewood, p.270.
^ 存档副本.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