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惠州話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区域 |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 |
語系 | 汉藏语系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 |
惠州话,又称惠城话、博罗话、东江话,在惠州市稱為「本地话」,主要分布在惠州市惠城区和博罗县(博罗话),此外惠阳区的平潭,良井,永湖,镇隆,秋长以及惠东县、龙门县之东江及西枝江两岸的村落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惠州话渊源久远,音韵丰富,整体观上近似于粤语,同时又受到一定量的客家话的影响,因而颇具特色。惠州话在语言学上的分类存在争议,有学者(刘叔新)认为是粤语分支,有学者(刘镇发)认为是独立于粤语、客家語之外的語言,亦有学者认为是客家語的一种方言;但操惠州话之居民并不认同是客家话,亦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而认为自己是「本地人」[來源請求]。
而惠州市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漢語不是本文所述的惠州话,而是属客家語的惠阳话。
目录
1 歸屬之爭議
2 語音
2.1 聲母
2.2 韻母
2.3 聲調
3 词汇
4 歷史
5 现状
6 参考文献
歸屬之爭議
在惠城区保留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即惠城话。由於传统以来在惠城区以外县区人的眼中,惠城区等同于于惠州,故惠城话又称惠州话。
惠城话并不是指在惠州市行政区域内的语言的统称。惠州是广东的客語、粵語、閩語三大漢語變體的交汇区,在惠州行政区域内,说客家語的比例最大,學佬话(閩南語)、粵語(廣州话)也有一定的比例,还有其他一些小范围使用的方言。
惠州话是一种带有客家话又带有粤语特点的混合语言,有部分专家认为惠州话在广东的粤語、闽语、客家语中归属未定。从声调、声母、韵母、词汇特点、语法结构分析,惠州话既有近似客家语的成分,又有近同于粤语的成分,有學者認為惠州话在整体上偏向客家语属性[1][2][3][4])。而1987年版和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也兩度將惠州話歸類為客家語,分別屬於惠州片和粵台片梅惠小片。不過也有學者如劉叔新通过对比广州话与惠州话的词汇,语法等特点,认为惠州话不应属于客家语方言而属粤语方言的一种。
語音
惠州话保留古汉语语音,如有入声等。惠州话有比较多的变调,变调规律较为复杂,也有文白异读的现象。
聲母
惠州話聲母共22個:
双唇音 | 唇齿音 | 齿龈音 | 龈腭音 | 软腭音 | 声门音 |
||
---|---|---|---|---|---|---|---|
鼻音 |
m | n | ŋ | ||||
塞音 |
不送气 |
p | t | k | ʔ |
||
送气 |
pʰ | tʰ | kʰ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ʦ | ʨ | ||||
送气 |
ʦʰ | ʨʰ | |||||
擦音 |
清音 |
f | s | ɕ | h |
||
浊音 |
v | ʑ | |||||
边音 |
l |
韻母
惠州話韻母共53個:
a | ai | au | am | an | aŋ | ap | at | ak |
ɛ | ɛi | ɛn | ɛt | |||||
ə | ən | əŋ | ət | ək |
||||
i | iu | im | in | ip | it | |||
ia | iau | iam | iaŋ | iap | iak |
|||
iɛ | iɛu | iɛm | iɛn | iɛp | iɛt | |||
iɔ | iɔŋ | iɔk |
||||||
u | ui | un | ut | |||||
y | ||||||||
yɛ | yɛn | yɛt | ||||||
ŋ |
另:ia iau iam iaŋ iap iak i iu im in it u ui un ut y單獨成韻時有輕微鼻化,鼻化程度不重。
聲調
惠州話共分7個聲調,其中上声、阴去、阴入字在词组中为上字(前字)时会变调。
调类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阴入 | 阳入 |
---|---|---|---|---|---|---|---|
单字调值 |
33 | 11 | 35 | 213 | 31 | 45 | 21 |
连读上字调值 |
不变 | 不变 | 55 | 33 | 不变 | 55 | 不变 |
說明:惠州話的基本詞匯中並無55調,但總是在助詞和連續變調中出現,通常在聲調排列時,55調排在33調前。
词汇
老惠城话使用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大量的单音词。老惠城话和附近的方言共用一些词汇,但是也有一批独特的词汇。比如普通话里说的“天亮”,在广州话和客家话里都说“天光”,在老惠城话里说“天皓(hao)”。“水缸”老惠城话叫“水瓮(eng)”。
歷史
由于历史原因,自明末清初以后大量的客家人迁徙惠州府。据调查得知,目前惠州市有迁徙源流的姓氏家族有99个,其中来自客家地区有53个,占54%,此外还有闽语地12个,他们绝大多数是明末清初迁来惠州的。至此在明末清初时已出现了“客强主弱”的现象(指的是人口语言成分构成)。因早期操惠州话的本地人(包括原缚娄国后人及早期同化的中原人)大多数居住在东西(枝)江沿岸的府县城及墟镇和乡村。这些地方人口相对集中,又大多数是行政及商贸中心或靠近行政和商贸中心,而客家人(有的是福佬人)就只能居住在山区或边远乡村。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或行政、商贸中心能相对保障语言的独立性与影响性,所以这些行政中心及商贸中心就能将“本地话”延续下来一直保留至今。
“客强主弱”造成了惠州市操客家话的人口占了大多数,所以现在流行说法是惠州市为客家地区。
惠州话(本地话)虽然是惠州市境内少数人使用的当地语言,但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操惠州话的人大多居住在行政、军事、文化、商贸中心,所以还能保留它的延续性。
现状
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大量的外地人进入老惠城,老惠城和其他地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会说老惠城话的人口增多了,但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惠城區多通行普通话。惠州市的官方电视台惠州电视台的《农村天地》栏目的使用的语言是客家话。
参考文献
^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等.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 王李英.第23届世客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黄雪贞.惠州话的归属[J].方言,1987,(4),255-263.
^ 张维耿.客家话水源音的形成及其特点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3.惠州民间文化网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