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勋爵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拜伦勋爵 阁下
The Rt. Hon The Lord Byron
FRS

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 by Richard Westall (2).jpg

理查德·韦斯托尔作拜伦像

出生
乔治·戈登·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01-22)1788年1月22日
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伦敦
逝世
1824年4月19日(1824-04-19)(36歲)
奥斯曼帝国埃托利亚迈索隆吉翁(今希腊埃托利亚-阿卡纳尼亚州)
墓地
英国诺丁汉郡哈克诺圣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職業
诗人、政治人物
母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文學運動
浪漫主义
代表作
唐璜英语Don Juan (Byron)》、《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贝珀英语Beppo (poem)》、《马捷帕英语Mazeppa (Byron)》、《海盗 (拜伦)英语The Corsair》、《莱拉的故事英语Lara, A Tale
配偶
安妮·伊莎贝拉·米尔班克英语Anne Isabella Byron, Baroness Byron(1815年結婚;1816年離婚)
伴侶
克莱尔·克莱尔蒙特
兒女
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
奥格拉·拜伦



簽名


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譯「擺倫」,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1][2]拜伦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英语Don Juan (Byron)》及《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及短篇作品《她举步娉婷》。


愛達·勒芙蕾絲是拜伦的女兒,其有關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機的研究是在電腦科學上的重要文獻。幼年夭折的奥格拉·拜伦也是拜伦的小孩,甚至伊丽莎白·梅朵拉·李英语Elizabeth Medora Leigh可能也是拜伦婚外所生的女兒[3]




目录






  • 1 生平


    • 1.1 死後




  • 2 健康及外貌


    • 2.1 性傾向


    • 2.2 先天缺陷


    • 2.3 體格




  • 3 作品


  • 4 评价


  • 5 相關影視


  • 6 相關條目


  • 7 参考文献





生平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没落的贵族,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4],拜伦跟随母亲孤儿寡母在苏格兰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5] 拜伦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亲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1] 1798年,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于是和母亲移居到诺丁汉郡的世袭领地生活。[6] 诺丁汉郡是当时英国的工业重郡,也是工人运动中心之一,他在这里了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他对工人们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装斗争,为劳苦大众争取社会权益。[1][2]


1805年,拜伦从中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1] 大学时期,他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极其感兴趣,狂热研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并且开始自己创作诗歌。[1] 1807年,拜伦出版了诗集《懒散的时刻》,这是他的处女作,拜伦透过诗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和鄙视,很快诗集在社会上受到消极浪漫主义刊物的攻击和奚落。[1] 1809年,面对接踵而至的攻击和谩骂,拜伦写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回击攻击者,却意外地揭开了积极浪漫主义对抗消极浪漫主义的序幕,长诗也使得拜伦在英国诗歌文坛中初露锋芒。[1][2]


1809年,拜伦在剑桥大学毕业,因为贵族世袭制,使得他在上议院获得了议员的资格。[1] 6月,拜伦开始出国游玩,他先后到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岛、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等地方。[1] 1811年7月,拜伦回到了英国,拜伦的这次旅游扩展了他的政治视野,也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他亲眼目睹了欧洲被压迫民族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场面,也了解到英国在欧洲大陆明争暗斗不光彩的一面。[1][2]


1812年,拜伦发表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诗歌立刻轰动文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 同时,英国国内的卢德运动也在汹涌蓬勃,2月,上议院通过了毁坏机器的工人必须判处死刑的法案,拜伦虽然在议会上为工人们的权益而辩护,但是无济于事,愤怒的拜伦回到家中,发表了讽刺诗《反对破坏机器法案》。[1] 4月,拜伦在国会发表演说,支持爱尔兰独立,同时发表了《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 1813年,拜伦陆续发表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伦发表了《温莎的诗艺》、《海盗》、《莱拉》,1816年,拜伦发表了《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和《路德分子歌》,这些诗歌总称为“《东方叙事诗》”,并且塑造了出文学史上“拜伦式的英雄”佳话;虽然诗歌为拜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和英国政坛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会的攻击和谩骂。[1] 1816年,上流社会以他和妻子离婚的事情炒作和攻击,使得他被迫黯然离开故土。[1][2]


拜伦来到了比利时,亲自去了滑铁卢战场,随后去了瑞士,并且在日内瓦认识了珀西·比希·雪莱,两人结下了深切的友谊,雪莱的诗歌精神影响了拜伦,这时期,他创作了《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同时由于欧洲各地的战场和人民的苦难遭遇,拜伦灰心失望到了极点,他创作了悲观主义诗歌《曼弗雷特》。[1][2]


1816年下半年,拜伦去了意大利,他投入到了烧炭党人的运动中,并且成为地方组织的领袖。[1] 同时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四章、《马力诺·法里埃罗》、《该隐》、《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和《唐璜》,这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辉煌。[1] 不久之后,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失败,1823年7月,拜伦离开意大利去了希腊,加入到了反抗奥斯曼奴役的希腊独立战争,他担任希腊一个军队的司令,每天忙着为希腊军队筹集物资,购买先进武器,调节内部纠纷,过度的劳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体健康恶化,在一次行军途中,拜伦遇到了暴风雨,经过风雨吹打的拜伦从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伦因治疗无效病逝于希腊军队的军帐中。[1] 临终时,拜伦的遗嘱说道:“我的财产,我的精力都献给了希腊的独立战争,现在连生命也献上吧!”希腊政府为拜伦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1][2]



死後




拜倫臨終畫像,繪於1826年左右


隨後,丁尼生向英國國内傳達了拜倫的死訊[7], 而希腊人也為其舉辦了國葬,把他當作一位英雄來看待。[8][9] 希臘的大詩人狄俄尼索斯·索洛莫斯專門為拜倫寫下了輓詩,即《拜倫之死》。[10]


拜倫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保存了下來。有一种説法是他的心臟被取出留在了迈索隆吉翁[11],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遺體的大部分都在其男仆提塔(Tita)的護送下送囘了英格蘭,並打算葬于西敏寺。然而,西敏寺卻以拜倫“道德敗坏”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12][13]。拜倫的遺體抵達倫敦的那一日,有很多人前去瞻仰[12]。他最終葬于諾丁漢郡哈克諾的聖抹大拉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希臘國王贈予的大理石墓碑立於其墓前。


拜倫的朋友們籌集了一千鎊為他製造雕像,這座雕像耗時十年乃成。但1834年雕成之後,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和國家美術館都拒絕展出此作,久經波折之後,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將其置於自家的圖書館裏[7]。在拜倫死去145年後的1969年,另一座拜倫的雕像才放入西敏寺。[14]



健康及外貌



性傾向


"我以奇怪的方式由善和惡混雜而成,要形容我會相當困難"[15]


學者們對拜伦的性傾向仍沒有共識,伯恩哈德·傑克遜(Bernhard Jackson)的結論是:「拜伦的性傾向一直是一個難題,更不要說所引起的爭議和話題,由於證據含糊不清、矛盾而且寥寥無幾,任何想要討論此議題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推測」[16][17],不過克朗普頓(Crompton)認為「在拜伦那個時代,除了拜伦同夥的一小群人之外,其他人不知道拜伦是雙性戀。」[18]



先天缺陷


拜倫一出生右腳就有畸形,通常被稱為「马蹄内翻足英语club foot」,有些現代的醫學家認為這是小兒麻痺症的結果,也有些學者認為是骨骼的發育不良[19]:pp. 3–4。不論原因為何,這都使得拜倫跛行,並帶來一軰子心理及身體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時痛苦且無效的「治療」更加重了跛行[20]



體格





理查德·韦斯托尔繪製的肖像畫,日期不明


拜伦成年時的身高為174公分,體重則在60公斤及89公斤之間。拜伦以其美貌聞名,曾為了髮型晚上戴棉芯卷发[21]。拜伦是拳擊手、骑師及傑出的游泳選手。他参加了前职业拳击冠军约翰「绅士」杰克逊在邦德街房间的付費拳击課程,並記錄訓練會議的內容,在他的信和日記中稱杰克逊為「拳击界的皇帝」[22]


拜伦和其他的作家(例如他的朋友霍布豪斯英语John Hobhouse, 1st Baron Broughton)仔細地描述拜伦的飲食習慣。拜伦在就讀劍橋時實行嚴格的節食以控制其體重,拜伦的運動量很大,而且穿許多衣服使自己出汗。日常生活中拜伦多半只吃素食,常常幾天只靠乾的餅乾及白葡萄酒維生。偶爾他會吃大量的肉和甜點。高尔特和其他人都描述拜伦喜歡暴力的運動,霍布豪斯認為那是他脚畸形的疼痛使得身体不易活动,因此也造成他的體重問題[21]



作品



  • 懒散的时刻英语Hours of Idleness》,1807年[2]

  • 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英语English_Bards_and_Scotch_Reviewers》,1809年[2]

  •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年到1816年[2]

  • 《反对破坏机器法案》、《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812年[2]

  • 异教徒英语The_Giaour》、《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年[2]

  • 《温莎的诗艺》、《海盗》、《莱拉》,1814年[2]

  • 《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路德分子歌》,1816年上半年[2]

  • 《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曼弗雷特》,1816年下半年[2]

  • 《马力诺·法里埃罗》、《该隐》、《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唐璜》,1817年[2]



评价


中国文学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道:“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一派诗人的宗主”文章第四节到第九节对拜伦的诗歌表示了高度的赞誉。[23]



相關影視




Byron, 1830



  • 拜倫風流史英语The Bad Lord Byron》(英國,1949)

  • 紅杏癡魂英语Lady Caroline Lamb (film)》(英國、義大利,1972)

  • 《魂斷仲夏夜》(英國,1986)

  • 魔幻之城英语Rowing with the Wind》(西班牙,1988)

  • 仲夏情狂英语Haunted Summer》(美國,1988)

  • 《Byron, Ballad for a Daemon》(希臘、俄羅斯,1992)


  • BBC迷你影集《拜倫》(英國,2003)

  • 《大鼻與酷蒂》(幽靈詩人)



相關條目




  • 小行星3306:以拜伦為名的小行星


  • 嘆息橋:拜伦取名的橋


  • 卡罗林·兰姆女爵:女作家,拜倫的情人


  • 愛達·勒芙蕾絲:拜倫的女兒,是全世界第一個程式設計師



参考文献





  1.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 王石波、易漱泉. 《简明外国文学教程》.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6年: 174页到181页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 拜伦. 《拜伦诗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 前言. ISBN 9787513513968 (中文(中国大陆)‎). 


  3. ^ Eisler, Benita. Byron: Child of Passion, Fool of Fame. 1999: 423. 


  4. ^ Lord Byron (1788-1824). [2018-07-01]. 


  5. ^ The Gordons of Gight. Pbase.com. [2012-03-05]. 


  6. ^ Byron as a Boy; His Mother's Influence — His School Days and Mary Chaworth (PDF). The New York Times. 26 February 1898 [11 July 2008]. 


  7. ^ 7.07.1 Elze, Karl Friedrich. Lord Byron, a biography. London: John Murray. 1872 [11 July 2008]. 


  8. ^ Richard Edgcumbe, Byron: the Last Phase, Haskell House Publishers (New York, 1972) p. 185-190


  9. ^ Pietro Gamba, A Narrative of Lord Byron's Last Journey to Greece: Extracted from the journal of Count Peter Gamba, who attended his lordship on that expedition, Folcroft Library Editions (1975)


  10. ^ Dionysios Solomos. Εις το Θάνατο του Λόρδου Μπάιρον (Eng., To the Death of Lord Byron). [20 November 2008] (希腊语). 


  11. ^ Heart Burial. Time. 31 July 1933 [20 November 2008]. 


  12. ^ 12.012.1 Mark Bostridge. On the trail of the real Lord Byron. London: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3 November 2002 [22 July 2008]. 


  13. ^ Mondragon, Brenda C. Neurotic Poets: Lord Byron. [20 November 2008]. 


  14. ^ Westminster Abbey Poets' Corner. Dean and Chapter of 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 [31 May 2009]. 


  15. ^ Marchand, Leslie, Byron: A Life, Alfred A. Knopf, 1957, p. 7.


  16. ^ Emily A. Bernhard Jackson, "Least Like Saints: The Vexed Issue of Byron's Sexuality, The Byron Journal, (2010) 38#1 pp. 29–37


  17. ^ Crompton, Byron and Greek Love: Homophobia in 19th Century England (1985)


  18. ^ Crompton, Louis. Byron, George Gordon, Lord. glbtq.com. 2007-01-08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1). 


  19. ^ MacCarthy, Fiona. Byron: Life and Legend. John Murray Publishers Ltd. 7 November 2002: 33. ISBN 978-0-7195-5621-0. 


  20. ^ Gilmour, Ian (2003). The Making of the Poets: Byron and Shelley in Their Time.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p. 35.


  21. ^ 21.021.1
    Baron, J.H. Illnesses and creativity: Byron's appetites, James Joyce's gut, and Melba's meals and mésalli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 20 December 1997, 315 (7123): 1697–703 [15 July 2012]. PMC 2128026. PMID 9448545. 



  22. ^ David Snowdon, Writing the Prizefight: Pierce Egan's Boxiana World (Bern, 2013)


  23. ^ 鲁迅、林贤治. 《鲁迅选集:评论卷》.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年: 27页到46页. ISBN 7-5404-3317-5 (中文(简体)‎). 











英格兰贵族爵位英语Peerage of England
前任:
威廉·拜倫,第五代拜倫男爵

拜倫男爵
1798–1824
繼任:
喬治·拜倫,第七代拜倫男爵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mbak Kiri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