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港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笨港
漢字
笨港
白話字
Pùn-káng


臺羅拼音
Pùn-káng
又音
白話字
Pūn-káng


臺羅拼音
Pūn-káng

笨港為臺灣南部古地名之一,指今日的雲林縣北港鎮以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1][2]



歷史


笨港在17世紀荷蘭人所描繪的地圖中,稱為「Ponkan」。因為當時常有平埔族出沒其地,另有一說,認為Ponkan乃是平埔族語,隨後閩粵移民來此,漢人遂把這一河口港稱為笨港,其位置約在今新港南壇水月庵與北港碧水寺之間。笨港出現於清文獻,始自康熙24年(1685年)《台灣府志》記載「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至笨港入於海」。


該地原為洪雅族貓兒干社棲地,漢人移入始於明朝天啟年間漳州人顏思齊登陸築寨,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陳衷紀、許友儀、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陳立勳建笨港街,清朝雍正之前港市盛極一時。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入墾台灣渡口之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樹璧和尚自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不久靈氣遠播,至道光年詩人進士施瓊芳讚稱「北港靈祠冠闔臺」


商業上,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康熙年諸羅縣志即記稱:「笨港街、臺屬街市,此為最大」[3],乾隆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俗稱小臺灣。」,除此之外也有「一府二笨」之說。



注釋





  1. ^ 《北港鎮志》


  2. ^ 《新港鄉志》


  3. ^ 《諸羅縣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

章鱼与海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