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法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英文名稱 |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
---|---|
施行日期 | 1982年5月28日[註 1] |
修正次數 | 7(記錄) |
最新修正 | 2016年7月27日總統公佈 |
參考文獻 | |
所有條文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沿革 | 法規沿革 |
立法歷程 | |
| |
備註 | |
《古物保存法》1982年5月26日公布廢止,《文化資產保存法》取代之 | |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中華民國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而立之法[1],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均依此法規定,該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2]。該法最早於1982年制定,於2005年進行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2016年進行全文修正,現時共有11章、113條。
根據最新該法,文化資產為具有各種價值經指定或登錄而成的事物,有形文化資產分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文化景觀、古物(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與自然地景等九類,無形文化資產則分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歷史、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五類[3];除自然地景由農委會主管外,其餘各類均由文化部為主管機關。
目录
1 歷史沿革
1.1 施行前
1.2 第一版時期
1.3 第二版時期
1.4 第三版時期
2 參見
3 註釋
4 外部連結
5 參考資料
歷史沿革
施行前
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之前,於臺灣實施過的文化資產相關法規有日本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與中華民國的《古物保存法》[4]。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於1919年4月10日以法律44號公布,主要受到德國制度的影響[4]。而在此法於臺灣實施之前,臺灣已有專家學者呼籲重視臺灣的史蹟,在這段期間曾進行過臺南孔子廟的重修[5]:51,而臺灣博物學會成立後也成為臺灣文化保存的中堅[4]。後來在專家建言與社會輿論下,臺灣總督府於1922年12月29日以敕令521號的「行政諸法臺灣施行令」[註 2]表示將在臺灣實施此法,但礙於配套措施與經費等問題,該法拖到1930年9月21日才公布相關的施行規則[4]。該法正式實施後,在1933年、1935年、1941年共進行三次的指定[5]:56。
1945年10月起,臺灣繼受中華民國法律,取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的是1931年6月15日於中華民國施行的《古物保存法》,該法原本是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負責處理業務,但是該委員會在1935年11月8日修法後變為內政部下的二級機關,1937年七七事變後運作中止,業務改由內政部禮俗司兼辦[4],日後該委員會亦未在臺灣恢復設置[註 3],導致雖然有法律但卻沒有法定中央主管機關的狀況[5]:67[4]。
第一版時期
1982年5月26日,《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實施,日後到2005年為止曾進行過五次修法,其中因2005年2月5日公布的第五次修法為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故此版本可視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版[5]:87。而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後,文建會會同教育部、內政部、經濟部與交通部在1984年2月22日發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5]:88。而第一版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內容有8章61條,分別是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古物、第三章古蹟、第四章民族藝術、第五章民俗及有關文物、第六章自然文化景觀、第七章罰則、第八章附則[5]:88。
1997年1月22日公布該法的第一次修法結果,主要是增加古蹟土地容積移轉條款,以免私有古蹟因土地的潛在價值而可能遭到破壞[5]:88;另外,增列贊助維修古蹟款項得列舉扣除所得稅條款,以鼓勵私人維護或維修古蹟[5]:89。1997年5月14日再次修法,將原本統一由中央指定、解除及變更指定的古蹟,改由各級政府負責指定及遷移或拆除審核,而第一、二、三級古蹟的分法也改成了國定、省定(直轄市定)、縣定(市定)的分法,對應所管轄的政府層級,不過古蹟的解除與變更指定仍一律由中央審核[5]:89。此外這次修法也增加了古蹟修復應保存原有風貌,但經許可後可採不同的保存方式之規定,另外也規定擬定古蹟保存區及修復計劃過程中,應舉辦說明會和公聽會的規定[5]:89。
2002年2月9日再次修法,修法動機主要是因為受到九二一大地震令許多未經指定的史蹟受損卻無相關保護法規,以及1998年精省的影響[5]:89。此次修法最大的改變便是增加了「歷史建築」,該法第三章因而改稱「古蹟與歷史建築」,另外因應九二一大地震的衝擊,增加修復工程在必要時得採用現代技術的規定與重大災害古蹟及歷史建築緊急修復條文,日後文建會於2000年發布《重大災害歷史建築應變處理辦法》,內政部於2001年發布《重大災害古蹟應變處理辦法》,二行政命令於2006年由文建會統合《古蹟及歷史建築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辦法》[5]:89。而由於精省的關係,原省定古蹟直接改為國定古蹟[5]:89。2002年6月12日《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四次修法結果公布施行,主要是增列《公有古物複製品管理辦法》、《公有古物複製及監製管理辦法》、《文化資產獎勵補助辦法》的法源[5]:90。
而在此一時期,各類文化資產的主管機關、管理單位等資訊如下[5]:90-92。:
類別 | 中央主管機關 | 管理單位 | 指定或登錄機制 | 定義[6] |
備註 |
---|---|---|---|---|---|
古物 | 教育部(社教司) | 中央或地方政府設立古物保管機構 | 一般古物:古物保管機構造冊,報教育部存案。 重要古物、國寶:教育部指定或解除指定。 |
指可供鑑賞、研究、發展、宣揚而具有歷史及藝術價值或經教育部指定之器物。 | 分為一般古物、重要古物與國寶 |
古蹟 | 內政部(民政司) | 地方政府、所有人或受託人管理,第三次修法後,可委託自然人或公益性法人管理 | 1997年5月14日前:內政部指定、解除及變更指定。 1997年5月14日後:各級政府負責指定及遷移或拆除審核,內政部統一審核解除及變更指定。 |
指依本法指定、公告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 1997年5月14日前: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 1997年5月14日後:國定、省(市)定、縣(市)定 2002年2月9日後: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 |
民族藝術 | 教育部(社教司) | 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指定或專設機構保存維護 | 民族藝術: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指定 重要民族藝術:教育部指定或解除指定 |
指民族及地方特有之藝術。 | 分為重要民族藝術、民族藝術 |
民俗及有關文物 | 內政部(民政司) | 地方政府 | 地方政府調查、蒐集、保管展示,但不從事指定 | 指與國民生活有關食、衣、住、行、敬祖、信仰、年節、遊樂及其他風俗、習慣之文物。 | |
自然文化景觀 | 經濟部(農業局[註 4]) | 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構 | 經濟部會同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審查或解除指定 | 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 | |
歷史建築 | 文建會 | 應為地方政府 (未明文規定) |
地方政府負責登錄 | 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
第二版時期
《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05年2月5日公布的第五次修法為一整體性與結構性的修法,將全部條文改為11章104條[5]:129。11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第三章遺址、第四章文化景觀、第五章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第六章古物、第七章自然地景、第八章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第九章獎勵、第十章罰則、第十一章附則[5]:129、130。此次修法最主要做的是將文化資產類別由六類調整為七類,將古蹟類分出遺址、自然文化地景改為自然地景與文化景觀、民族藝術改為傳統藝術、古物類底下增加圖書文獻一項[5]:130。另外舊版法規著重在物件上,新制對於人才有所重視,規定要對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建檔及登錄、藝師列冊指定等等[5]:131。此外舊版法規在中央主管機關上牽扯到6個部會,新制只修改為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農委會[5]:131。又舊版法規傾向使用「指定制」(強制性保護),新制則「指定制」與「登錄制」並重,兩者的差異在於指定比登錄有更多的獎勵,但也附有罰則與一定的限制,登錄則有類似的獎勵,但未有罰則,主要是用來避免文化資產所有人為避免財產被指定而先行破壞或是在指定後消極抵抗[5]:133。
而在2011年11月9日,該法第35條進行修正;後來因應行政院組織調整,依行政院公告自2012年5月20日起該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負責的事項(如擔任中央主管機關)改由「文化部」管轄[7]。
而在此一時期,各類文化資產的主管機關、管理單位等資訊如下。:
類別 | 主管機關[5]:131[8] |
管理單位[5]:132 |
指定或登錄機制[5]:133、134 |
定義[9] |
備註 |
---|---|---|---|---|---|
古蹟 | 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直轄市:直轄市政府 縣(市):縣(市)政府 |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 地方、中央均可指定 | 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 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 |
歷史建築 | 未明文規定,但公有文化資產由所有或管理機關管理維護 | 地方登錄 | |||
聚落 | 未明文規定,但公有文化資產由所有或管理機關管理維護 | 地方、中央均可登錄 | 分為聚落與重要聚落 |
||
遺址 | 指定登錄單位 | 地方、中央均可指定 | 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 | 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 |
|
文化景觀 | 指定登錄單位 | 地方登錄 | 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 ||
傳統藝術 | 指定登錄單位 | 地方登錄、中央指定 | 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 | 分為重要傳統藝術、一般傳統民族藝術 |
|
民俗及有關文物 | 指定登錄單位 | 地方登錄、中央指定 | 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 | 分為重要民俗及有關文物、一般民俗及有關文物 |
|
古物 |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 地方登錄、中央指定 | 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 | 分為一般古物、重要古物與國寶 |
|
自然地景 | 中央:農委會 直轄市:直轄市政府 縣(市):縣(市)政府 |
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 地方、中央均可指定 | 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及礦物。 | 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 |
第三版時期
2016年7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正案,該次修法大幅修改了《文資法》的內容[10]。根據文化部所發布的新聞稿,該次修法的重點主要是強化文資保存過程中的公民參與、調整文化資產的種類、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重視多元族群文化資產之保存、增加相關獎勵與處罰措施等等[10]。
參見
- 古物保存法
-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註釋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中華民國59年(1970年)8月31日制定公布,自公布日施行的《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發生效力。」《司法院釋字第161號解釋》解釋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所定法規生效日期之起算,應將法規公布或發布之當日算入。」尚無《中央法規標準法》時,依據《法律施行日期條例》。所以5月26日公布,5月28日才生效。
^ 該令是將連同《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在內,包括《質屋取締法》、《海港檢疫法》、《印紙稅法》等36種日本本土已實行的法律移植運用於臺灣的法令[5]:53。
^ 1943年李濟、馬衡、董作賓、蔣復璁等專家曾向內政部陳情恢復該委員會,內政部亦有意恢復,遂呈行政院裁示,但於1947年12月9日以戡亂時期節省開支為由駁回,業務續由內政部禮俗司兼辦,古物採掘等事項由內政部、教育部會同辦理[4]。
^ 農業局在1984年7月20日與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合併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但文資法條文仍是由經濟部擔任主管機關[5]:91。
外部連結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存法(繁体中文)
參考資料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文化資產保存法》現行(2011版)條文第一條
^ 《文化資產保存法》現行(2011版)條文第二條
^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版最新版本),全國法規資料庫
^ 4.04.14.24.34.44.54.6 黃翔瑜. 〈臺灣文化保存法制之更迭及其實踐比較(1900-1982)〉. 《臺灣文獻》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2-06-30, 63 (2): 191-244.
^ 5.00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5.215.225.235.245.25 林會承.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遠流. 2011-04-01. ISBN 978-957-32-6765-2.
^ 〈文化資產保存法〉(2002年版),第三條
^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存法
^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1年版)條文第四條
^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1年版),第三條
^ 10.010.1 〈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案 強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及台灣土地與歷史之連結〉. 文化部. 2016-07-12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1).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