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礦業












Hong Kong Exchange Trade Lobby 2005.jpg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就業



農業 - 漁業 - 礦業



能源 - 製造業



商業



證券及期貨交易



恒生指數



貨幣 - 聯繫匯率制度 - 外匯基金



金融(管理) - 銀行



地產



通訊及廣播



港口 - 貿易



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旅遊業 - 港澳個人遊


消費物價指數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地理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香港礦業[1][2]包括馬鞍山的鐵礦;大磨刀的石墨礦,但現時香港並沒有發出商業性開採礦業、或勘探礦產的經營牌照。[3]


在1980年代前,香港全部的石材原料供應都是由本地開採,現在香港只剩5%的石材是從本地石礦場獲得。


香港因大部份礦場已採完或關閉,[4]而且未有新的可供開採地點,所以現今石材都來自鄰近城市。截至2018年,香港目前只有屯門藍地石礦場仍在運作中。




目录






  • 1 地理


  • 2 歷史


  • 3 礦藏


    • 3.1 金屬礦物


    • 3.2 非金屬礦物




  • 4 採礦


    • 4.1 鉛礦


    • 4.2 鎢礦


    • 4.3 磁鐵礦


    • 4.4 石墨礦


    • 4.5 石礦




  • 5 香港礦場列表


  • 6 礦場運作


    • 6.1 敲鑼示警


    • 6.2 工人安全




  • 7 與採石業有關的地名


  • 8 昔日礦場的用途


  • 9 以本地花崗岩所建的建築物


  • 10 參考


  • 11 外部鏈結





地理




西貢香港地質公園內的凝灰岩石柱


遠古時代,香港曾有一超級火山,座落於新香港東南部 (即今萬宜水庫一帶),稱為糧船灣超級火山。


此火山在白堊紀時期,大概1億4000萬年前爆發,爆發後的凝灰成為了今天西貢的岩柱,而冷卻的岩漿就是九龍和港島北部的花崗岩。[5]



歷史


於赤鱲角蝦螺灣,曾發現有元朝時期的鑄爐十三座[6];所以雖然發現鑄爐內礦渣的主要成份是鐵,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可能有冶鐵工業,但是仍然未足夠斷定原址與鑄鐵工業有關。




香港早期發展港島時,以花崗岩石牆防止滑坡,亦造就今天的榕樹牆景觀


香港開埠前已經有原居民於山上採礦,但最早有文字紀錄於1841年的人口普查,即開埠當年,不久之後香港石礦場就以許可證制度管理。1842年開埠時,全港的礦場超過一百個。[5]


1844年,香港進行了第一次石礦開採權的招標,當時殖民地政府只用一張合約就批出整個香港島的石礦開採權。


1864年,英國政府獲得九龍半島後幾年間,亦以類似用於港島的合約方式批出九龍的石礦開採權。


20世紀初,之前沿用的招標制度修改為以單一礦場批出方式,每份合約逐一招標,合約期由原本1年延長到5年。


1907年,政府統計香港所有運作中的石礦場合約,當時港島有5個石礦場,九龍有8個,而新界就有108個。


1960年代,香港的石料絕大部份都由領有許可證的本地小型石礦場生產,營運者需要定期續證,而且根據開採量向政府繳費。



礦藏


香港的礦物資源稀少[來源請求],主要由中生代的岩漿活動造成,[3]但相對細小的面積而言種類頗多,[3][2][4][1]礦物蘊藏量並沒有大規模開採的經濟價值。[4]



金屬礦物




馬鞍山出產的磁鐵礦




馬鞍山出產的赤鐵礦


馬鞍山藏有香港已知最大的鐵礦,其與花崗岩有關的矽卡岩礦床中曾採出磁鐵礦((Fe,Mg)Fe2O4),亦有磁黃鐵礦(FeS)和赤铁矿(Fe2O3)。有報告稱蓮麻坑、梅窩及大帽山有黄铁矿(FeS2),而在馬屎洲、丫洲及平洲的沉積岩中亦有相同發現。同時亦有報告指上塘一帶的沖積物中含有少量的錫及金[7]




蓮麻坑出產的方鉛礦


香港西北向的石英脈群及幼粒花崗岩的地質構造中含有斷斷續續的錫-鎢-鉬礦物,範圍包括針山、沙螺灣及蓮花山,三地曾開採鎢錳鐵礦((Fe,Mn)WO4);青山及魔鬼山亦有小型礦場;輝鉬礦(MoS2)通常與鎢錳鐵礦併在一起,但在香港從未作商業開採;而錫石(SnO2)在多個地區如上塘、針山及魔鬼山有發現,惟亦未作商業開採。


新界東北向的斷層帶中的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內含有銅-鉛-鋅礦物,範圍包括蓮麻坑及大帽山,蓮麻坑礦場曾開採出方铅矿(PbS)、黃銅礦(CuFeS2)、閃鋅礦(ZnS)及少量的金(Au);[4]而大嶼山銀礦灣的方鉛礦中亦有少量的銀(Ag)被發現。



非金屬礦物





鳳凰笏出產的卵石砂岩


在香港出產的高嶺土、長石、石英、綠柱石及石墨等非金屬礦物曾作為商業開採。茶果嶺、赤鱲角、青衣島及香港西北部有高嶺土出產。沙田的銅鑼灣的偉晶岩曾開採出用於燒製陶瓷及玻璃的正長石(K(AlSi3O8));而茶果嶺、大小磨刀及赤鱲角曾開採出鹼性長石及斜长石(Ca(Si3O8))。




魔鬼山礦產石英和綠柱石


魔鬼山及鶴咀山有報導指藏有綠柱石(Be3Al2(SiO18))。大磨刀的石英岩、變質砂岩及變質粉砂岩的不同層理間發現有石墨,其厚度達4.5米。




前香港立法會大樓的所用的建築材料其中有花崗岩


香港多個花崗岩風化土及石英礦脈區包括白角、望后石、樟樹頭、望東坑、小欖、米埔、沙田銅鑼灣、針山、上葵涌及荔枝角均藏有石英(SiO2);作為填海工程填料的石英砂是赤鱲角開採高嶺土的副產品,而離岸的石英砂主要為更新世的沖積物。



採礦



鉛礦


最早開發是在打鼓嶺蓮麻坑的鉛礦,於19世紀末由葡萄牙人經營開採,政府於1925年批出採礦租約,直到1940年戰爭爆發前已開掘約2,100米隧道,戰後直到1951年才由不同承包商恢復開採,惟因鉛價下跌及成本高漲,礦場於1958年關閉,而採礦租約最後於1962年屆滿;


另外,19世紀末在大嶼山梅窩有銀礦灣附近曾有礦洞進行開採工作,實際上這礦洞生產的是鉛,但鉛礦當中含有小量銀,故得銀礦一名。這些礦藏經過小規模開採,但均已停產。[4][8]



鎢礦


沙田針山在1935年發現鎢錳鐵(Wolframite)礦,並於同年發出採礦牌照,钨價於朝鲜战争時期急升,包括有牌的鑽井及無牌的地面挖掘的採礦活動因而得以擴展,直到1967年鎢價下降才促使礦場停業;[9]


此外,大嶼山沙螺灣有極小規模的钨礦。



磁鐵礦



較有規模的是馬鞍山的磁鐵礦,該礦早於1906年至1949年間已有小規模露天開採,1953年開始地下開採,直到1960年代至70年代達到全盛時期,平均年產量往往超過20萬噸,而1970年代早期更一度高達40萬噸,運往日本提煉,惟因1970年代中期全球的鋼鐵需求下降,加上新開發的澳洲大型礦場競爭,該礦場已經於1976年停產。[10]




石墨礦


大磨刀的石墨礦於1952年開始作地下開採,初時以人手發掘,礦石運上地面後露天分選及風乾,其後才引入機器,直到1971年因礦坑深入地底深處,導致成本高昂不合符經濟才告停業,而採礦租約亦於1973年屆滿。



石礦




香港截至2007年有3個石礦場運作中,分別是觀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運作至2013年12月)、香港島的石澳石礦場(運作至2009年12月),以及屯門的藍地石礦場(運作至2015年7月)。南丫島石礦場已於2002年停止開採[11]並回復綠化。這些石礦為建築業生產石料製品,每年共生產碎石約600萬公噸,佔全港約57%需求,其餘則由鄰近廣東省輸入。由於珠海市和中山市的石礦場逐漸關閉,香港業界的石料供應來源由2006年起已逐漸轉移至江门市。[12][11][13]




香港礦場列表



























































































































礦場 類型 地區 啟用年份 停用年份 備註
安達臣道石礦場 石礦 西貢 1956年 2013年12月[1]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
石澳石礦場 石礦 南區 1994年 2009年12月
藍地石礦場 石礦 屯門 1982年 運作中
將於2022年停止運作
南丫島石礦場 石礦 離島 2002年[11]

馬鞍山鐵礦場 鐵礦 沙田 1906年 1976年3月
蓮麻坑鉛礦場 鉛礦 北區 1917年 1958年6月30日
針山鎢礦場 鎢礦 荃灣 1938年 1967年
大磨刀洲石墨礦場 石墨礦 離島 1952年 1971年
鰂魚涌石礦場 石礦 東區
畢拿山石礦場 石礦 東區
平山石礦場 石礦 觀塘 1975年
原址現建有公共屋邨及公園
鯉魚門石礦場 石礦 觀塘
茶果嶺高嶺土礦場 土礦 觀塘 1990年代
《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發展規劃檢討》

銀礦灣方鉛礦場
鉛礦
離島





礦場運作



敲鑼示警


昔日的石礦場,工作人員會在進行爆石過程中敲鑼,以作警示及疏散附近工人,一直至到爆破完成。這種方式亦一路沿用至今,更是現今礦場的法例要求。



工人安全


昔日礦場有從高處誤墮地底足以致命及塌陷等危險[14][15][16];礦洞內或有蝙蝠等動物,充滿積水的環境對搜救的救護員亦容易造成危險[17]。礦場工人亦較易患上肺病。[18][19][20]



與採石業有關的地名




2014年的鰂魚涌




  • 鰂魚涌 (地方英文名 Quarry Bay,意譯打石灣)

  • 銀礦灣

  • 採石山

  • 阿公岩

  • 鑽石山

  • 石排灣

  • 石塘咀

  • 石澳

  • 石門



昔日礦場的用途



  • 馬鞍山鐵礦場:馬鞍山公園的採礦展覽區

  • 石澳石礦場:建造大型沉管隧道預製組件的人工海灣

  • 平山石礦場:多條公共屋邨及一個岩石主題的地區公園 (彩禧路公園)

  • 鰂魚涌石礦場:填海工程後設立太古工業區,之後再變成太古城住宅區和太古坊商業區

  • 茶果嶺高嶺土礦場 (興建中):私人住宅及及休憩用地

  • 安達臣道石礦場 (規劃中):修復後的岩壁、住宅用地、石礦公園及文娛區



以本地花崗岩所建的建築物


花崗岩,又名方石。在香港開埠初期,建設維多利亞城時的主要建築材料,所以很多港島早期的殖民地式建築物都就地取材,用本地開採的花崗岩建成。




參考





  1. ^ 1.01.11.2 吳蔡邦; (圖:何健勇、星島圖片庫、受訪者提供). 紅人熱事——礦增探秘點 香港別有洞天. 頭條日報 (香港). 星島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8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本地礦場比想像中多,而且礦物種類豐富,「若是出產金屬原料的礦場,便有針山鎢礦、馬鞍山鐵礦及大嶼山銀礦等,生產石材的礦場則更多,基本上在維港兩岸都不難找到,像鯉魚門、安達臣道等都是較有名的石礦場,後者更開放至2013年底才停止運作!」 


  2. ^ 2.02.1 10 Economic Geology.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土木工程拓展署. The Geology of Hong Kong (Interactive On-line). [15 April 2017] (英语). 


  3. ^ 3.03.13.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土木工程拓展署 香港地質調查組. 經濟地質學 – 香港的礦產與礦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土木工程拓展署. 2016-12-05 [2018-08]. 香港的天然資源可分為三大類:陸上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工業礦物、石礦和建築石材,以及離岸的沙源。香港雖然面積細小,但礦產的種類相對頗多,一些礦產更曾經供商業開採。多類礦產大部分由中生代的岩漿活動造成,而與斷層相關的熱溶液活動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礦物的密集度。目前香港並無發出商業性開採礦業,或勘探礦產的經營牌照。 


  4. ^ 4.04.14.24.34.4 林綺琪. 【香港有金礦?】全港半百礦場只得一個活化 可參考台灣金瓜石. 香港01 (香港). 2017年4月7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朱晉德解釋,由於香港曾是火山活躍帶,處於板塊斷層上,所以擁有豐富的礦產。除了可直接取用作為建築材料的石礦場外,香港曾有約60個金屬及非金屬礦場,出產鉛、鎢、鐵、石墨等多種礦產。這些礦場現時已全部停止營運,但礦產仍未被完全開採……但根據1930年代的香港礦業有限公司分析報告,蓮麻坑礦場每噸礦石中只含有2至3盎司銀、0.04盎司的金。且開採出含金的礦石,還要經過選礦、冶煉才能取得該當中金的成份。朱晉德笑言,金的比例少到連肉眼看不見,估計沒有商業開採的價值。 


  5. ^ 5.05.15.25.35.4 評論編輯室. 近200年採石業歷史輝煌 創過百礦場 發展與保育可共存. 香港01 (香港). 2018年8月1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香港一直被指缺乏天然資源,但其實不計算石礦場在內,有60個大大小小的礦場,研究團隊更發現,在1842年開埠時,全港的礦場超過一百個。團隊指出,香港古時位於活躍火山帶,出產的花崗岩屬於最優等的一級石材,赤柱的美利樓、中環茶具博物館、終審法院大樓等著名歷史建築物均採用本地出產的花崗岩建成。當時本地出產的花崗岩足以自給自足,更可出口至海外,如廣東省和美國三藩市—研究發現,在1888年落成的廣州石室教堂所用的花崗岩來自香港牛頭角及茶果嶺兩個石礦場;三藩市金融區、現已拆卸的 Parrott Building,為了達致防火功效也採用香港花崗岩,並有香港工人隨船到美國協助興建大樓。石礦業歷史悠久,同時為香港創造不少營商及就業機會,其歷史價值不容小覷。 


  6. ^ 赤鱲角島歷史源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7. ^ 蘇偉賢、鄧麗君、蕭偉立著(2009年9月):《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第124-131頁,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ISBN 978-962-02-0381-7


  8. ^ 彭琪瑞、薛鳳旋、蘇澤霖編著(1986年):《香港與澳門》,第25-45頁,香港:商務印書館。ISBN 962-07-5035-7


  9. ^ 吳蔡邦; (圖:何健勇、星島圖片庫、受訪者提供). 紅人熱事——礦增探秘點 香港別有洞天. 頭條日報 (香港). 星島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8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針山礦場的礦洞內充滿積水,遊訪者不宜入內。(圖:何健勇、星島圖片庫、受訪者提供) 


  10. ^ 吳國材:〈礦業及礦工歷史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7〉,《馬鞍山風物誌》,存取於2009年7月4日。


  11. ^ 11.011.111.2 羅敬文. 南丫島石礦場 變猛禽安樂窩. 文匯報. 香港. 2005年11月14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南丫島石礦場佔地49公頃,承判商自1995年便開始為期7年的開採期,容許提走2,000萬噸的石材,但交還石礦場時,外觀除依據圖則的設計外,更須綠化和建造4公頃人工湖、還原800米海堤和建造8個供猛禽棲息的鳥巢。雖然承建商早已在2002年歸還土地予地政總署看管,暫時不會對外開放。 


  12. ^ 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礦務部:〈香港的石礦場[失效連結] 〉,參考便覽第9/2007號,2007年8月。


  13. ^ 羅敬文:〈南丫島石礦場 變猛禽安樂窩 〉,載香港《文匯報》2005年11月14日。


  14. ^ 周鴻熙; 梁澤岡. 遠足迷征蓮麻坑 墮15米深礦井亡 遺體隔晚由直升機吊走. 蘋果日報 (香港). 2014年3月25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冒險前往前年才局部解禁、滿佈礦井的沙頭角蓮麻坑礦洞邊境行山探險,其間疑失足跌落15米深礦井身亡,同伴中途發現失蹤報警。當局搜索逾4小時後終尋獲其屍體,但因天色漆黑,至昨午才由政府飛行服務隊派出直升機到場將屍體吊走。有行山專家形容現場的礦洞陰森恐怖,狹窄陡峭,危險至極,根本不宜遠足。 


  15. ^ 金敏琍; 黃學潤. 行山客葬身地 專家:唔好嚟 蓮麻坑五大凶險曝光. 蘋果日報 (香港). 2014年4月1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蓮麻坑礦洞第一險:礦洞外多個荒廢通風口,均遭雜草遮蔽。第二險:礦洞內有多個隱蔽大窿。第三險:蝙蝠糞便產生無色無味沼氣。第四險:洞內由木柱假石牆建造的支撐位殘舊失修,隨時會倒塌。第五險:洞內有多個水潭,部份深不見底。 


  16. ^ 林綺琪. 【香港有金礦?】全港半百礦場只得一個活化 可參考台灣金瓜石. 香港01 (香港). 2017年4月7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蓮麻坑礦洞過往屬於邊境禁區範圍,至2013年才被剔出禁區範圍。但由於日佔時間日軍曾在此進行盜採活動,令部分支撐礦道的礦柱頂部崩塌,現時礦道有塌陷危機;而且礦場內有多個深達10米的豎井,誤墮足以致命,遊人切勿嘗試進入。(受訪者提供圖片) 


  17. ^ 林綺琪; 陳嘉元(攝). 【香港有金礦?】全港半百礦場只得一個活化 可參考台灣金瓜石. 香港01 (香港). 2017年4月7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現時有人不理會警告入洞內探險,陳子恒說,礦洞昔日是爆破而成,危險性可想而知;加上每年夏天,洞內的地下水亦會溢出,洞內水勢不可測。洞內有不少直井,容易踏空下墮,而由於礦場內電話一般沒有訊號,救護員亦從未進過洞,若有事要入內搜救,救護員自身亦很危險。(陳嘉元攝) 


  18. ^ 郝君兒. 礦場工人 矽肺病纏終生. 文匯報. 香港. 2005年11月14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滿足本港大量的建築需求,過去石礦場一直默默耕耘,未來石礦場可能功成身退,在香港絕跡,而過去因在石礦場工作而染上職業病的工人,卻將無可選擇地終生受病患困擾。 


  19. ^ 【野人周記】蓮麻坑的礦山歲月. 蘋果日報 (香港). 2018年6月29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長年於通風不良的地底工作,最終罹患肺積塵病病逝。小菊頭蝠(相片)。 


  20. ^ 顏寧. 【馬鞍山礦場】義診30年見證變遷 醫生、村民每年聚舊團年. 香港01. 香港. 2018年2月2日 [2018年8月] (中文(香港)‎). 1987年,每逢星期六下午,那年冬天,第一次義診就有45位村民來看病。歐醫生還記得,早期每次都有40、50人來看病。老礦工還有肺積塵、哮喘病。每逢轉天氣,他們就會氣喘得嚴重;那時候,歐醫生一年要購買3、4次藥,很多都是治癒哮喘的噴劑。 



外部鏈結



  • 香港地質的經濟價值


  • 香港的石礦場[失效連結]

  • 香港的石礦場發展

  • 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

  • 馬鞍山石礦場-香港行山網

  • 新馬鞍山石礦場-香港行山網

  • 針山仁興礦場-香港行山網

  • 香港礦場地圖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