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海昏侯国遗址出土,五铢钱一贯。


是東亞古代度量衡的一种質量及货币单位,中國唐朝之前已經出現。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裏穿起来,称为一贯或一吊。在中國用作質量單位時,主要是計算貨幣的質量,較少涉及其他事物,但傳到日本後,除了是貨幣單位和計算貨幣質量外,還用作計算重量的度量衡(一貫等於100兩,大約為3.75公斤,舊時用來計算體重,現時則多為計算大體積物品的重量,例如刨冰用的冰塊),亦可當作計算握壽司的量詞。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其面值之一也叫“一贯”。开始是相当于一千文。不过后来由于贬值,最低降到价值一文左右。


历史上,铜钱的购买力由其和黃金、白银等貴金屬的兑换价决定,例如:



  • 据《三朝北盟會編》载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两金兑20贯,1两银兑1.5贯。岳珂的《金陀续编》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1两金兑30贯,1两银兑2.3贯。


  • 清朝从顺治到康熙时候都试图将兑换价稳定在1两银=1贯。道光年间,由于进口鸦片和后来的鸦片战争,白銀漲價,約是1两银兑2贯左右[1]



注释




  1. ^ 清朝钱币铸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4-21.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Daniel Guggen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