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




























































犯罪學

Standard legirons taiwan01.jpg
子領域

犯罪生物學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學派
<依知識論立場>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新古典學派
<依地理位置>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英语Marxist criminology

女性主義犯罪學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日常生活理論 | 破窗理論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重要概念

犯罪 | 暴力 | 人性

衝動犯罪 | 少年犯罪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社会解体英语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分化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组织型犯罪 | 被害人

毒品 | 回避机制

越轨 | 刑法 | 司法程序

刑罰 | 保安處分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死刑存廢問題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再犯 | 累犯
相关学科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刑事學 | 法医学

















刑事政策英语:Criminal Policy,德語:Kriminalpolitik)是刑事法學、犯罪學、犯罪社會學、犯罪心理學與政治學的匯流學門,主要探討:政府如何在不侵犯人權底線的前提下,以及公帑成本效益的考量下,運用刑事司法部門的各種政策,例如警力配置、追訴效率、起訴率、刑罰、轉向處遇、心理治療、精神治療、戒癮等等,來達成最有效率的降低犯罪率、再犯率之效果。刑事政策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上所稱的方案評估大致相同[1]
德國19/20世紀之交的刑法大師Franz von Liszt於1898年有句名言:「確切針對目標的社會政策同時也是最好、最有效的刑事政策。」(德語:"[…] abzielende Sozialpolitik zugleich auch die beste und wirksamste Kriminalpolitik darstellt."[2]



研究方法


刑事政策的研究方法,運用到許多統計技巧。早期用簡單的列聯表英语contingency table、卡方檢定和迴歸分析來評估政策實施前後某個犯罪現象是否有顯著減少。


20世紀後半以來,則隨著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進步而進步,尤其是犯罪心理學和計量經濟學。例如隨著犯罪心理學實驗/準實驗英语Quasi-experiment成果的累積,刑事政策在矯治成效研究和矯治技術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也逐漸從個體層面、從心理學上證實,傳統犯罪學與刑事政策上所稱「嚇阻理論」泰半是難以在刑事司法體系中實現的,而強調嚴刑峻罰的政策,例如三振出局法、潔西卡法案、嚇乖計畫等等,長期下來反而有輕微提高暴力犯罪率的負效果[3]。另一方面,20世紀後半以來,刑事政策研究開始引進計量經濟方法,例如時間序列分析、向量自迴歸、追蹤資料英语Panel Data(Panel Data)等等,以求在長年的犯罪率與政策數據中找出因果關係,證明/否證政策的功用;例如從總體層面逐漸證明,基於嚇阻理論的刑事政策,雖然一小部分有降低犯罪率的效果,例如提高見警率能抑制竊盜、搶奪等財產犯罪,但對大部分犯罪沒效果[4]



註腳





  1. ^ Earl Babbie著,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12th ed. 新加坡商亞洲聖智學習國際出版公司. 2010: 540. ISBN 978-986-6637-87-2 (中文(台灣)‎).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2. ^ von Liszt, Franz. 23. Das Verbrechen als sozialpathologische Erscheinung (1898). Strafrechtliche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Band 2: 1892-1904. 1905 Berlin: 246 (德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轉引自:Günther Kaiser, Kriminologie, 3. Aufl., 1996 Heidelberg, S. 1093, Fn. 54


  3. ^ Andrews, Donald Authur; Bonta, James. Ch. 13. Getting Mean, Getting Even, Getting Justice: Punishment and a Search for Alternatives. 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5. Amsterdam, Boston et al.: Anderson Publishing, Lexis Nexis. 2010. ISBN 978-1-4224-6329-1 (英语). 


  4. ^ 劉孟奇. 張其祿, 盧敬植. 警力增加能導致竊盜犯罪率降低嗎?台灣縣市1998-2007 動態追蹤資料之Granger 因果分析 (PDF). 公共行政學報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2010年3月, 34: 1–27 (中文(台灣)‎).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Volkswagen Group MQB platform

刘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