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 | |
國家 | ![]() |
---|---|
開播日期 |
1940年12月30日 |
口號 | 朝夕相伴,声声不息[1] |
总部 | ![]() |
廣播範圍 |
亚太地区 |
持有人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成立日期 |
1949年12月5日 (1949-12-05) |
原名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
无线广播频道 |
17条 |
数字广播频道 |
4条 |
数字电视频道 |
2条 |
呼号 | 中国之声(对外) |
官方网站 |
cnr.cn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China National Radio,CNR;旧译“Central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简称央广或中央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广播电台之一,开播于1940年12月30日,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隸屬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在中国拥有听众超过7亿,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现办有17套无线广播频道,全天累计播音324小时。拥有目前“中国广播网(央广网)”、“中国民族广播网”、“你好台湾网”、网络电台“银河台”等网站,开办了4套数字广播节目、2套数字电视频道、1套手机电视频道及3套手机广播节目。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主办了《中国广播》杂志、《音乐之声》杂志、《中国广播报》等平面媒体,设有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等机构。
目录
1 历史
1.1 新华广播电台
1.2 建国初期
1.3 改革开放后
2 服务
2.1 旗下广播频道
2.2 旗下电视频道
3 传送
3.1 收听方式
3.2 合作播送
4 知名节目
4.1 已停播节目
5 组织
5.1 直属企业
5.2 历任台长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历史
新华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诞生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7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国军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延安台一直坚持播音到14日中午。14日晚上,延安台开始在陕北瓦窑堡好坪沟的观音庙播音。20日晚,延安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2]28日晚,陕北台在播出了青化砭大捷的消息后,连夜离开好坪沟,这是第一次转移。其后又转移到邯郸等地。
1949年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北平播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後又改名“北京新華廣播電台”。
建国初期

1959年的北京广播大厦。
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向全國現場直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實況。同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开播;同日起采用《东方红》(开头两小节的编钟版本)作为广播开始曲。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开播,是《全国新闻联播》的前身。
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正式播音,这是央广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的开始。同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节目正式播音。
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并从当年12月1日起,在中央台和地方台都举办《广播体操》节目,播送专门为这套体操配制的乐曲、口令。此后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广播体操》作为一个固定节目,每天播放两次。1954年以后,中央台先后播放了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第六套广播体操的乐曲和口令。
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对台湾广播;后分为两套节目,即现今的中华之声和神州之声。
1955年3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并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首都广播部,但仍保留原呼号。1961年1月1日,北京台重新独立建台。1978年4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从中央台分离出来,并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58年9月,位于北京复兴门外的广播大厦建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迁入办公。该大楼目前属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改革开放后

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的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挂牌处,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门办公区。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提供调频广播,198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三套节目文艺调频开播,是音乐之声的前身。
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开播,是华夏之声的前身。
199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正式开通。1999年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迁入新业务大楼。同日,调谐信号由《东方红》改为《义勇军进行曲》(前六个音符的编钟版本)。
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和第三套节目相继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都市之声开播,仅面向北京广播,前身为民族语言广播北京版。
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并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同年8月18日开播第九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该频率仅对北京广播。
2007年12月24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为24小时播出,2008-2009年,中国之声进行了两次大改版,向纯新闻广播迈进。
2009年1月1日,第十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开播,同年10月28日,第十一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开播。
2011年11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开播,同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两套频率合二为一。
2012年6月26日,中国交通广播的前身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开播,同年9月26日,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017年7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停播,同日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典音乐广播。
2018年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入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原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但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3]。
服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共有广播节目17套与数字电视节目2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共使用9种语言对全国广播,是一个多语言广播电台[註 1]。
广播节目现共下设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经典音乐广播、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藏语广播、娱乐广播、维语广播、香港之声、中国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和哈萨克语广播等17套节目,每天播音300个小时以上,17套节目全部上星播出(中国交通广播仅转播北京版)。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央广还会启动国家应急广播的播出[4]
旗下广播频道
- 第一套:中国之声,以新闻节目为主,对全国广播的普通话综合性节目,开播于1940年12月30日。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大部分时段为直播节目,星期二凌晨2:05-4:25检修。
- 第二套:经济之声,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广播,也是唯一覆盖全国的财经专业媒体,开播于1951年。全天24小时播音,星期二0:05-4:55检修。(早期曾安排在星期三/星期五的14:00-17:55检修)
- 第三套:音乐之声,是对全国广播的调频立体声广播,使用普通话播音;全天播音18小时,星期二下午14:00-17:00检修。
- 第四套:经典音乐广播,原都市之声,以经典歌曲和古典音乐为主,使用普通话播音,透过中央广播电视塔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FM101.8MHz);全天播音20小时,从早上5点到次日凌晨1点,星期二下午13:05-16:55检修。
- 第五套:中华之声,对台湾以及东南亚广播之一,使用普通话播音;全天播音20小时10分。(4:55-次日1:05)
- 第六套:神州之声,对台湾以及东南亚广播之一,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播音;全天播音18小时10分(5:55-次日0:05)。
- 第七套:华夏之声,使用普通话与粤语播音,对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播,华夏之声在香港之声开播后已将原普通话频率和双语频率2套节目整合为1套节目播出;全天播音22小时10分(4:55-次日2:05)港澳及珠三角地区可以通过MW1215、FM104.9收听。
- 第八套:民族之声,自2003年12月31日开播并取代“民族语言广播”,开播初期用蒙古、哈萨克、朝鲜、藏、维吾尔五种民族语言播出,在藏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广播独立播出后,使用蒙古、朝鲜2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北京地区可以通过MW1143千赫收听,每天播音18小时(5:00-23:05)。
- 第九套:文艺之声,2004年8月18日开始试播,早期使用中波747千赫覆盖北京,2006年9月28日该频率添加了调频频率FM106.6,以文娱节目为主,普通话播音,全天播音21小时(4:55-次日2:00),星期二下午13:00-16:55检修。
- 第十套:老年之声,2009年1月1日开播,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打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使用普通话播音;使用MW1053千赫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每天播音21小时(4:25-次日2:05),星期二下午14:00-16:55检修。
- 第十一套:藏语广播,最早是民族之声1950年5月22日开办的藏语节目,2009年3月1日,从民族之声分拆,每天播音18小时,使用藏语衛藏方言、藏語康方言、藏語安多方言播音;2010年增加了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新闻综合节目各2小时,可以通过MW1098KHz收听(分时段播出)。
- 第十二套:娱乐广播,于2009年10月28日开始对北京广播,使用普通话播音,以有声阅读节目为主,使用MW747千赫对北京及其周边广播,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每天播音21小时(4:55-次日凌晨2:05),星期二下午13:05-16:55检修。
- 第十三套:维吾尔语广播,其前身是民族之声在1956年12月10日开播的维语节目,2010年12月17日,维语节目分拆出民族之声并独立出一套频率。北京可以通过MW1098KHz收听(分时段播出),乌鲁木齐可以通过FM90.6MHz收听。
- 第十四套:香港之声,于2011年11月7日开始在香港地区试播,2012年9月19日正式开播,可通过MW675KHz、FM87.8MHz收听,使用普通话+粤语全天24小时播音,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
- 第十五套:中国交通广播,2012年6月21日开始试播,6月26日正式开播,开播时名称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2017年1月1日改为现名。使用普通话播音,信号覆盖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和湖南省全境。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收听频率为FM99.6,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收听频率为FM101.2,湖南省收听频率为FM90.5,24小时播出(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逐步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以出行服务、资讯、脱口秀和流行歌曲为主要内容。
- 第十六套:中国乡村之声,2012年8月27日开始试播,9月26日正式开播,频道呼号“中国乡村之声”,使用普通话播音。是中国国家对农广播和全国性对农公益广播。北京地区以及周边的听众可以通过中波720千赫收听,同时以CDR数字广播覆盖全国,24小时播出(星期二凌晨0:05-4:55检修)
- 第十七套:哈萨克语广播,前身是民族之声在1971年5月1日开播的哈语节目,2015年1月1日,分拆出民族之声。
国家应急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省一级电台和市一级电台联合开办的临时应急电台,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将进行广播。2013年雅安地震后的4月22日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播音,采用短波广播,播出频率为SW9800千赫和SW12000千赫,同时在目标区有调频发射。
旗下电视频道
- 央广健康:原名为“家庭健康”频道(2011年前),播放各类医疗健康节目。是央广开播的第一条电视频道。
- 央广购物:央广与美国电视购物频道QVC合作开办的频道,播放电视购物节目。
传送

196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华侨广播(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时间表。
收听方式
调频广播方面,目前大部分由各地市的广电部门组织中继,各地频率不同。通常都是先使用卫星天线接收下来,而后转化为调频信号输出。覆盖范围是中国大陆各地市的中心区域,在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地也有专门为台湾外岛地区广播的调频频率覆盖。调频的频率一般是固定的。
中波广播方面,当前大部分是由各地市的广电部门组织中继,各地频率不同。接收与发送的原理、覆盖范围与调频相似。但特别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还会通过在部分城市的直属大功率发射台使用中波对第一、二套等节目进行全国中波覆盖。同时中波还被设在福建的大功率中波站转播,用于对台湾地区广播。中波的播出频率一般是固定的。
短波广播方面,现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1、 2、 5、 6、 8、 11、 13、 17套节目有短波广播,目的是为了实现大范围或者远距离覆盖。短波广播站分布在北京、青海格尔木、内蒙古海拉尔、山西灵石、广西南宁、河北石家庄、西藏拉萨、陕西咸阳、陕西宝鸡、甘肃合作、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各个短波发射台通过卫星天线接收下来后,使用各个方向的定向天线发送短波,从而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播,发射功率为100KW或150KW。短波播出的频率是不固定的,通常会在每年3月和10月进行调整。其覆盖范围包括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在深山或者在海上,都可以用短波接收到节目。
此外,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卫星方式收听中央台全部节目。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在“亚太6号”和“中星6B”上播出,可覆盖亚太地区。
合作播送
闽南话广播协作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0年发起创立,现拥有海峡两岸二十余家闽南语电台成员台。- 目前建立了全球华语广播网,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公司、云嘉广播公司合作开办联播节目《两岸嘉年华》,周一至周六安排在中华之声、中广宝岛网、云嘉广播播出。
知名节目
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之声每天早上6:30-7:00播出,遵照国家广电总局、中宣部之命令,全国各地方广播电台新聞或綜合頻道6:30-7:00同时转播,中国乡村之声亦同步转播,为迁就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听众,这一节目也会在7:00-7:30于经济之声重播。- 新闻纵横:中国之声每天早上7:00-9:00直播,原为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2009年扩版并改为综合新闻节目,但仍保留舆论监督环节,该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终身荣誉,2005-2007年安排在星期一至五下午14:40-15:00(2005)/13:10-13:30(2006-2008)重播该节目。
央广新闻:中国之声于2008年改版后开播的滚动新闻节目,每天9:00-12:00/13:00-18:30/19:00-20:00/22:00-次日0:00播出,每逢半点更新一次,期间还有记者连线,时事评论等,含《央广新闻晚高峰》、《央广夜新闻》等环节,另外除星期二外,凌晨2:30-4:00以《昨日新闻重现》的名义重播前一晚17:00-18:30《央广新闻晚高峰》的内容)。
全国新闻联播:中国之声每晚18:30-19:00播出,各地方广播电台綜合或新聞頻道自由參加转播,中国乡村之声同步播出。
小喇叭:中国之声星期一-六20:00-20:30分播出的儿童节目,部分地方台会转播该节目。
千里共良宵:中国之声著名的午夜音乐、情感类节目,前身是子夜星河,2004年开播,2008年奥运后改为每天凌晨0:00-2:00播出。-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国播出的农业教学广播节目,1999年4月21日开播,每天清晨4:30—5:00在中国之声播出,现时更名为致富快车。
- 国防时空:星期一-五6:00-6:30,星期六日6:20-6:30在中国之声播出,主要以台海、周边国家和热点军事新闻以及评论为主)
已停播节目
- 午间半小时:1987年开播,每天中午12点播出,为午间新闻性专题栏目,2001年1月1日起扩版,更名为《午间一小时》,2004-2007年底改为播出《第一报告》(该节目仅在星期一至五播出),2007年底开始以《全球华语广播网》取代[5][6]
- 天地喜洋洋:星期六日下午时段播出,以小品/相声节目为主,2004-2008年在中国之声播出。
组织
直属企业
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隶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年课余表演团体,创建于1951年7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童声合唱团,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高水平的少年儿童课余表演团体。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创建于1988年9月。- 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 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创建于2012年,由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历任台长
- 左漠野
- 杨兆麟
杨正泉(1985-1993)
同向荣(1993-1996)
安景林(1996-1999)
杨波(1999-2007)
王求(2007-2015)
阎晓明(2015-2018)
参考文献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品牌口号. 中国广播网. [2013-04-29].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 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 一九四〇——一九四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5年: 94 (中文(简体)). 使用|accessdate=
需要含有|url=
(帮助)
^ 驱动之家. 我国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等撤销建制. 驱动之家.
^ 朱虹. 国家应急广播首个定向应急频率开播_中国广播网.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将全面改版
^ 央广《中国声音中国年》特别节目吸引1552万人次互动 创广播新媒体互动纪录
外部链接
- 中国广播网(央广网)
参见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 公共廣播
|
|
|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
Comments
Post a Comment